面對農戶分散經營帶來的對農村生產力發展的影響,豐城市在穩定家庭承包經營制度的前提下建立了新的土地經營機制,加速土地流轉,走適度規模經營的路子,不僅較好地解決了耕地撂荒的問題,提高了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而且進一步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促進了農村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推進了現代農業的發展。
一、大戶經營發展的背景
大戶經營是指在農業結構調整中,農戶將土地流轉給農業種植大戶、經營能手或農業投資業主,實行規模經營,促進農業主導產品生產和農業支柱產業發展的經營方式。大戶經營是農村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客觀要求和必然產物。
1、農村土地穩定的承包關系為發展大戶經營提供了可靠保障。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和第二輪承包期延長30年之后,給農民吃下了一顆“長效定心丸”。土地承包關系進一步穩定,農民的經營自主權得到了充分發揮,同時也使農村中一批有膽識、善經營、懂管理的農民的土地市場意識大為提高,可以更加放心地進行長期投入。
2、實行土地規模經營是提高農業比較效益的必然選擇。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后,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有效解決了農民的溫飽問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一家一戶的土地承包經營難以與現代農業規模經濟、產業化經營的要求相適應,而通過適度規模經營,有效地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土地產出率,從而提高了農業比較效益。目前,我市土地流轉正在由零星、分散、自發、無序逐步向有組織、大面積、集中連片發展。
3、非農產業的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快速推進,為大戶經營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大量農村富余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往沿海開放地區務工和進城經商置業,這些農民從非農產業中獲得的收入往往高于從農業生產中獲得的收入,有效地改變了農民收入結構的單一性,降低了農民對土地的依賴程度。據統計,全市有36萬勞動力外出務工經商,占農村富余勞動力的60%。
4、先進農業適用技術的推廣,為大戶經營提供了技術支撐。隨著水稻直播、拋秧等節本增效技術的推廣,以及農業機械的日益普及,為大戶經營提供了技術上的保證。據統計,全市水稻拋秧面積50萬畝,水稻直播技術面積1萬畝,免耕拋秧技術面積1萬畝;現有耕整機械(包括大型拖拉機;手扶拖拉機、耕整機)7500臺,比2003年底新增3000臺,機耕面積占水稻面積的80%以上;插秧機8臺,收割機320臺,比2003年新增150臺。
二、發展大戶經營的運作模式
從調查了解的情況看,我市在發展大戶經營過程中,逐步探索出一條“政策引導、分類競標、大戶開發、各方受益”的運作模式,既有效穩定了土地承包權,又放活了土地經營權。——政策引導: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優先、服從規劃的原則,在不改變土地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土地承包權的前提下,對土地經營權進行有組織的有償轉讓,5年-10年左右調整一次。在具體操作中,通過召開村民大會等形式,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嚴格遵循民主程序,履行法定手續,做到科學規范。
——分類競標。以自然村為單位,根據水田的優劣差異,將田塊分成好、中、差三個等次,分別確定不同招投標價格。由農戶根據自身需要,先行認購土地經營權,對田畝面積、等級進行選擇,每戶不得超過10畝。經農戶先行認購后,由村集體根據規劃,統一落實到具體的田塊,確保剩余田塊相對集中連片。對剩余田塊的經營權,面向社會公開招投標,由鎮村干部及村民代表現場監督,按照就高不就低的原則,確定中標人。中標后,由村組與中標者簽訂租賃合同,明確規定雙方責權利。
——大戶開發。積極鼓勵扶持農業種植大戶、農業科技人員或社會各界人士投資糧食生產,發展規模經營。據統計,全市有20萬農民參與了土地流轉,流轉面積達20余萬畝,涌現出經營50畝以上水田的種糧大戶294戶。其中,1000畝以上2戶;500-999畝大戶2戶;200-499畝大戶8戶;100-199畝大戶為22戶;50-99畝大戶260戶。榮塘鎮種糧大戶曾森申承包水田由2004年的1250畝,發展到2005年的3100畝,今年達3450畝。
——各方受益。通過土地規模流轉,實行土地承包權與經營權相分離,農民的土地承包權即原來所在的田塊、等級仍維持不變,但土地經營權重新調整。大戶和土地承包主體通過利益分配,實現了雙贏。大戶通過規模經營,走上了致富路。而土地承包主體不僅可以根據二輪承包中的耕地面積;等級,通過經營權的有償轉讓獲得相應的收入,而且可以放手發展二、三產業,解決了后顧之憂。
三、發展大戶經營的主要成效
1、有效地解決了土地撂荒問題,確保了糧食安全。在外出務工經商的農民不斷增加的情況下,由于大戶經營的發展,我市耕地不僅沒有出現撂荒現象,而且糧食播種面積呈逐年增長的態勢。2004年全市糧食作物播種面積達237.38萬畝,居全省縣市第一,比上年增長20.15%;2005年播面達245.18萬畝,再創歷史新高。
2、有效解決了良種良法推廣難的問題,提高了農業比較效益。在分散經營中,由于不少青壯勞動力外出務工經商,留在家的多是婦女、小孩和老人,這部分人文化素質相對偏低,給良種良法的推廣帶來很大的難度,容易造成土地粗放經營。實行大戶經營后,由于種糧大戶科技意識普遍較強,普遍采用新品種、新技術來提高土地產出率,提高農業比較效益。
3、有效解決農田基礎設施投入不足的問題,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在分散經營中,難以將一家一戶組織起來,對農田基礎設施進行集中投入。而種糧大戶舍得投入較大數額的資金,對農田水利基礎設施進行改造,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4、有效地解決千家萬戶與市場對接難的問題,推進了農業結構調整。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難于與千變萬化的市場對接。而大戶的市場開拓意識相對較強,往往根據市場需求生產糧食,有效地解決·了原料產品與加工產品不協調的問題,推進了農業結構調整。由于是規模經營,企業往往愿意與大戶簽訂購銷合同。通過大戶的帶動,容易形成規模效應,帶動千家萬戶有效實現與市場的有效對接。
四、對進一步發展大戶經營的幾點思考
1、建立規范有序的土地流轉機制,拓展大戶經營的發展空間。一要處理好承包權與經營權的關系。穩定承包權、激活經營權,是土地流轉的難點、關鍵所在。一方面要認真執行土地承包權穩定30年不變的政策,讓外出務工經商的農民解決后顧之憂,放手發展二、三產業;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規范的土地流轉運作模式,發展大戶經營,提高農村生產力的水平。二要處理政府引導和土地承包主體的關系。在土地流轉中,具有土地發包權、承包權的農戶是土地流轉的主體,必須充分尊重農戶的意愿。政府的職能是引導、服務和規范,不能包辦代替,不能搞行政命令,不允許非法改變原有的土地權屬關系。三要處理好種糧大戶與土地承包主體的利益再分配關系。在流轉中要通過合同的簽訂和鑒證程序,明確各方權利義務,做到程序合法,規范有序,確保流轉的合法性,維護種糧大戶、農民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四要處理好土地正常流轉與保護耕地的關系。土地流轉后不得擅自改變土地用途。
2、組建種糧大戶協會,搭建大戶經營的發展平臺。要按照民辦、民管、民享的原則,以種糧大戶為主體,組建種糧大戶協會,形成利益共同體,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通過種糧大戶協會,為種糧大戶搭建合作交流的平臺,組織他們聯合起來與市場打交道,實現資源共享,并積極爭取市場、龍頭企業、扶貧、金融等方面的支持,有效防范市場風險,獲取生產經營的規模效益。
3、健全服務體系,激發大戶經營的發展活力。一要穩定農技推廣體系。從分散經營到規模經營,在技術上有更高的要求。基層農技推廣機構要切實履行公益性職能,加強大戶職業教育和技術培訓,積極開展面向大戶的技術服務。二要建立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鼓勵農機、流通、運銷專業戶等服務組織的發展,支持他們面向種糧大戶開展社會化服務。三要建立健全糧食市場體系。鼓勵大戶與糧食購銷企業、加工龍頭企業通過簽訂訂單等形式,引導大戶根據市場需要,發展糧食生產。
4、強化政策扶持,創優大戶經營的發展環境。一要認真落實各項惠農政策。要認真執行農機補貼、良種補貼、糧食補貼、糧食最低保護收購價政策,調動大戶經營的積極性。二要在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上給予政策扶持,為大戶的規模經營創造良好生產條件。各有關部門在安排相關項目時,要有重點地向種糧大戶傾斜。三要加強信貸支持。要發揮農經貸款擔保中心的作用,加大對種糧大戶資金支持力度,滿足規模經營的資金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