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包括TCL在內的一些中國企業國際化發展遇挫,究其主要原因,據TCL歐洲業務發言人稱,是由于歐洲市場平板電視份額突然放大導致,而傳統CRT電視市場份額則由80%驟降至20%。如果此說成立,那么市場營銷也是TCL兵敗歐洲市場的原因之一。
然而,與中國企業開始嘗試“走出去”相比,中國的市場營銷更多地處于本土作戰的狀態,與優秀中國企業的國際化發展水平不對稱。國際化對于營銷人來說,也許是一個更為遙遠的夢想。
本刊特約評論作者葉秉喜(筆名桂楠)先生本期的評論文章《平板時代重估“中國式營銷”》中,犀利地指出,“中國式營銷曾在家電行業表現得淋漓盡致”,并列舉從價格戰到簽名售機、論斤賣手法,凡此種種,“中國彩電企業可以說把所有營銷手段都用到了”,但是面對歐洲市場的巨變,中國企業和中國式營銷卻無能為力。
不能陪伴中國企業“走出去”,應該是中國式營銷的一大悲哀。
與中國營銷還沒有正式開始“走出去”的嘗試相比較,中國營銷類媒體的成熟程就更低。“走出去”完全奢談,不但不入國際4A廣告公司的法眼,一般品牌在投放時也往往忽略營銷類媒體。營銷類媒體給人的仍然是低端、操作化的印象,某些程度上很像中國制造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境遇。雖然產品固然會有優質優價與優質廉價兩種情況,顯然營銷類媒體需要突破低端形象的天花板,獲得更廣闊的空間和市場的尊重;就像中國制造的產品需要大力提升品牌價值、科技含量一樣。只有主動地站在國際化發展、國際化視野的高度,才是提升中國營銷類媒體的成熟度與發展空間的一個捷徑,至少道理上與“取乎上,得其中”相通。
我們應當看到,樹立遠大目標,不僅對于中國優秀企業,對于中國營銷人,對于中國營銷類媒體來說,都有著同樣重要的意義。中國營銷類媒體的低端徘徊,在某種程度上是中國營銷和營銷人低水平徘徊、缺乏真正的創新精神、小富即安思想的一個映射。《成功營銷》愿意承擔這一逃命的歷史使命,為中國營銷、中國營銷人的“走出去”鼓與呼,也為中國營銷尖媒體的新發展貢獻微薄的力量。
讓我們期待2007,期待中國營銷的國際化發展,期待中國營銷類媒體的成熟與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