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合作學習時機的把握是合作有效性的關鍵。當學生有合作愿望時、有合作需要時、有疑惑時、有問題時、意見分歧時、學習任務較大時可開展合作學習。
關鍵詞 合作學習 合作時機 生物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識碼 B
2001年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把“培養學生……交流與合作的能力”,作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具體培養目標之一,這是時代要求,也是對新世紀基礎教育價值取向的準確詮釋?,F在,合作學習已作為一種學習方式被廣大師生所接受。開展合作學習,不能憑教師的意愿想什么時候合作就什么時候合作。教師應當從教學的具體內容出發,從學生的學習實際出發,把握合作學習的最佳時機,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合作學習的優勢,促進合作學習的有效性。
下面就高中生物教學中如何把握和組織合作學習時機,結合教學案例進行說明。
1 當學生有合作學習的愿望時進行合作學習
教師在課堂中創設合作情境,讓學生置身于合作學習環境中。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提出觀點的價值,同時注意學生的求知欲,適時抓住時機,安排學生合作學習。
例如,關于“滲透作用原理”的討論,在完成植物細胞質壁分離和復原實驗后,教師要求學生分析:
已知圖1中A溶液是30%的蔗糖溶液,B溶液是10%的蔗糖溶液,中間M是一種膜,若:
①如果M是一種不透的膜;
②如果M是一種全透的膜;
③如果M是一種半透的膜,經過一段時間后,
A、B的高度和濃度各怎樣?
答案很快出來了:
①A、B的高度和濃度都無變化,因為水和蔗糖都不能擴散;
②A、B的高度不變,但A的濃度降低,B的濃度升高,最后都為20%。
學生分析得很清楚:蔗糖分子從A向B擴散,水分子從B向A滲透,直至水與蔗糖分子都均勻分布。蔗糖分子不能從A向B擴散,B也不能向A擴散;而水分子從B向A滲透。故A的高度增加、濃度降低,B的高度下降、濃度升高。
這時有學生提出疑問:“A的高度增加,B的高度下降后,A這一邊的壓力比B這一邊要大,水又會被壓向B這一邊,A的高度下降,B的高度增加,不達到A和B一樣高了嗎?”其他同學覺得有一定的道理,但自己現在沒法說清楚。
此時,教師順應學生思路組織全班學生討論:“水一定會被壓向B這一邊,是不是一定會出現A和B一樣高呢?若達到A和B一樣高,后來又會怎樣呢?A和B的濃度會怎樣變化呢?”學生對問題還是爭執不下,但又都沒有更充足的理由說服對方。教師認為合作的時機已水到渠成,于是,提示學生運用物理、化學的方法合作分析。當學生互相提示,發現自己能用學過的知識建構新的知識時,產生學習的愉悅,學習的興趣提高了。因而,學生的合作愿望、學生主動探索的動機要靠教師去設計激發。
2 當學生有合作的需要時進行合作學習
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經常會遇到疑難問題,而這些問題通過個人努力是無法解決。只有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取長補短,才能達成一致的意見。這不僅使問題“柳暗花明”,而且提高了不同層次學生的思維水平。
例如,“細胞膜選擇透過性功能”的學習中,學生通過滲透實驗,認識到滲透作用的存在。教師指出細胞膜可以看作是一層選擇透過性膜,其作用與實驗很相似,同時又提出:什么樣的分子可以通過人工合成的脂雙層?什么樣的分子不能通過?此時,學生有疑惑。教師出示細胞膜的亞顯微結構圖,設問:這個膜與已學過的細胞膜有什么不同?什么樣的物質可以通過,什么樣的物質不能通過?學生觀察,但不能解釋。這時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最后由各組提出觀點并要求說明原因。
學生在讀圖過程中由于認知水平的不同,得到的信息不一定相同。通過合作討論,能對不同的觀點進行整合,學生經過反思,修正自己的觀點,對知識有一個新的認識。
3 當學生有疑惑時進行合作學習
當教師要把學生學習引向深處時,往往在總結舊知識時提出新問題。而這些問題不是就事論事,而是就事質疑,具有一定的難度,它們能夠激發學生深入思考,深刻理解,產生新方法、新主意。
例如,在“嘗試自主歸納無氧呼吸的過程及特點”的教學中,當教師幫助學生歸納有氧呼吸的總反應式時,同時要求學生仿照有氧呼吸的示意圖,嘗試自主繪制無氧呼吸的過程的示意圖。事實上這是對學生掌握有氧呼吸程度的檢測。學生繪出的示意圖一定是形式多樣,通過交流想法,去偽求真。合作使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得到加強。
4 當學生遇到問題時進行合作學習
受到經驗和知識的限制,學生解決問題時往往思路不夠開闊,容易陷入死胡同。這時若讓學生在合作學習小組相互說一說,相互啟發,相互補充,頓時“茅塞頓開”。
例如在學習“細胞減數分裂”的導言時,師:以人為例的高等生物產生配子若按有絲分裂方式進行,后代的染色體應該有多少條?后代的后代又是多少條呢?學生有的回答46條,有的回答92條,有的說有184條等,這時教師指出人體細胞的染色體為恒為23對(46條),同時設問:這是怎么回事?學生在無法回答問題時,總希望能從學生那里得到啟發,這樣,合作學習應運而生。
問題是合作討論的出發點,學生合作過程能從不同角度對原先的問題重新認識。只要學生的思維能得到訓練,思考問題全面性能得到提高,我們的課堂就能充滿魅力。
5 當學生的意見出現分歧時進行合作學習
問題的認識程度與個人的知識水平、生活經驗和個人經歷有關。學生有不同的看法,往往互不相讓,需要共同探討,傾聽同伴的看法,方能達成一致的意見,而不是靠教師進行說教灌輸。
例如“物質的跨膜運輸”的學習,學習小組開展滲透實驗,其步驟:
①在3只燒杯中加入同樣體積的飽和葡萄糖液、葡萄汁和清水,做好標記;
②將3顆新鮮葡萄分別扎小孔后稱重,放入3只燒杯中;
③靜置24h后,取出葡萄,用吸水紙吸去葡萄表面的溶液,再次稱重。
隨后,教師提出問題:比較實驗前后葡萄的質量變化,分析原因。實驗前后這3種溶液中的葡萄質量會如何變化?有學生提出:溶質從濃度高的到濃度低的一側,所以放在飽和葡萄糖液中的葡萄應變重,清水中的變輕,葡萄汁中的不變。有的同學反駁:若如你所說,在清水中泡著的細胞的內容物會滲出細胞,那我們游泳后該體重大減,就是最好的減肥方法。也有學生提出:飽和葡萄糖液中葡萄變輕了,清水中的變重了,而葡萄汁中的沒有發生變化,這說明水分子在移動不是溶質從濃度高的到濃度低的一側。正當爭執不下時,教師給予提示:把葡萄皮看作為一層選擇透過性膜。不同的意見,需要達成一致,于是,合作討論開始。
6 當學習任務較大時進行合作學習
為了在辯論中取勝,正方和反方分別組成了一個合作學習小組,教師要求每個小組成員從不同途徑去搜集證明自己小組觀點是正確的材料。合作使小組得到的材料更豐富,論據更全面。
例如,“關于禁止克隆人”的辯論。教師提前7d將本課題資料印發給學生,要求學生課余先通過閱讀了解“克隆人”的相關問題,并以大組為單位參加辯論賽。學生分工明確,上互聯網、進圖書館查找資料。辯論結束后,教師適當留出一點時間讓沒有參加辯論賽的同學發表他們的觀點,擴大參與面,創造給學生自我表現的舞臺。參加活動的學生體驗到自己的觀點被肯定、被欣賞的喜悅。常說,一個人有一種思想,2個人有2種思想并可能進發第3種思想。大任務的工作,只有分工合作才能順利完成,這充分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實踐創新能力,是個人學習所不可比擬的。
當然合作學習必須是在個人學習的基礎上的合作,脫離個人學習,合作學習將是無源之水,無米之炊。教師只有充分認識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把學生當作為學習的主人,把握合作學習的最佳時機,及時組織合作學習,課堂便能充滿活力。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