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7月中旬至春節前后,地處江蘇省東北部的灌云縣農貿市場便出現一片繁忙景象,人們在爭相搶購一種豆田害蟲——豆青蟲。說來也怪,這種又肥又大的黃綠色蟲子,當地老百姓視之為寶,買回家加工烹調,既美味又營養,許多人外地游客還慕名來灌云品嘗這一風味獨特的菜肴,以至豆青蟲最貴時賣到百元一斤,飯店菜肴賣至近千元一盆。中央電視臺第七套《致富經》欄目曾對此作了專題報道。一種普通的昆蟲為什么具有如此魅力?
1 形態特征
豆青蟲是豆天蛾的幼蟲,當地人稱為豆丹(以下按此叫法),學名Clanis bilineata tsingtauica Mell,昆蟲綱鱗翅目天蛾科豆天蛾屬。成蟲體長40~45mm,翅展100~120mm,體、翅黃褐色,頭以下及胸部有較細的暗褐色背線,腹部背面各節后緣有棕黑色橫紋。卵橢圓型2~3mm,初產黃白色,后轉褐色。老熟幼蟲體長90mm左右,黃綠色,體表密生黃色小突起。胸足橙褐色,腹部兩側各有7條向背后傾斜的黃白色條紋,臀背具尾角一個。蛹長約50mm,寬18mm,紅褐色。
2 生活習性
豆天蛾是一種以吃豆葉、喝甘露為生的昆蟲,高齡幼蟲食量很大,嚴重時將豆株吃成光桿,使之不能結莢,為豆田害蟲之一。除西藏未見外,其他各省區均有發生。一般黃淮流域每年發生一代,長江流域和華南地區發生兩代,江蘇省每年發生一代,發育為完全變態。老熟幼蟲在9~12cm土層越冬,翌春移至表土層,6月中旬當表土溫度達24℃左右時化蛹。7月上旬為羽化盛期,7月下旬至8月上旬為成蟲產卵盛期,成蟲飛翔能力強,喜在空曠而生長茂密的豆田產卵,一般產卵于第3~4片豆葉背面,卵期6~8d。7月下旬至8月上旬為幼蟲發生盛期,幼蟲生長迅速共5齡,9月上旬幼蟲老熟入土越冬。
3 經濟意義
3.1 食用
3.1.1 營養價值
自古以來,我國各族人民就有以不同種類昆蟲為食品的習慣?!岸埂奔创蠖梗暗ぁ痹⒁庀傻ぃ庵笭I養豐富,用途廣泛。豆丹的組成除了水分外,干物質中蛋白質含量占63.2%,含18種氨基酸,屬于完全蛋白質,而且異亮氨酸、賴氨酸等3種人體必需氨基酸比例適中,占總氨基酸量的47.23%。其蛋白質比肉類、魚類、植物類蛋白質更適合人們身體的需要,組成也更合理,是人類理想的優質蛋白質資源。另外,人體所需要的微量元素含量也很豐富,鈣、磷、鎂、鐵等含量非常高,維生素E含量也較高。
3.1.2 食用方法
灌云民間食用豆丹已有悠久的歷史,灌云豆丹的做法已開發出上百種,且其他地方做不出本地的味道,因此被當地奉為筵席上的美味佳肴。比較傳統的做法有2種:
早期幼蟲用水淹死,在案板上用搟面杖擠出一條白白的肉來,洗去內臟雜物;老熟幼蟲洗凈泥沙,開水煮透,掐去頭部,再在案板上用搟面杖擠。燒、炒、燴隨意,配料不能缺少蒜、姜和辣椒。
3.2 保健及藥用
豆丹有驅寒養胃的功效,對營養不良的病癥有輔助治療作用。蟲體中除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外,還含有5%~18%的甲殼素,甲殼素的應用方向有:機能食品、醫藥用品、化妝用品、食品加工、紡織和環保等,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以前被廢棄的豆丹皮也有人收購,連云港就有藥廠將豆丹皮加工成成品出口日本、美國。
3.3 綠色食品
豆丹的幼蟲以吃豆葉為生,生長期短,生長迅速,其抗藥性弱,少量農藥就能致其死亡。豆丹完全在無公害、無污染狀態下生長,是一種純天然的綠色食品。
4 開發利用
如今,灌云縣的豆丹經紀人已有400多人。從2003年開始,以前只交易本地豆丹的小市場逐漸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豆丹銷售集散地。2005年,年成交量為8000t,依靠豆丹相關產業效益達1.8億元。目前,除了對豆丹鮮加工外,還做出了一年四季都可以吃的豆丹罐頭、速凍豆丹、油炸成蟲。產品不僅銷售到周邊地區,還遠銷南京、上海、廣州等地。
5 存在問題
5.1 食用人群小
豆丹雖然富含多種營養、風味獨特,但因外型丑陋,很多人對其都敬而遠之,更不要談吃了。視之為寶的也僅限灌云及周邊少數地區,雖有游客慕名而來,但人數也不是太多。所以對豆丹的推廣應著重從其營養價值和食用安全角度入手,突出它的全天然、無污染、高蛋白低脂肪特點,讓人們從保健的角度接受并喜歡上豆丹,弱化其豆蟲形象。
5.2 資源缺乏
江蘇省灌云縣為豆丹之鄉,原來豆丹資源豐富,吃的人也少。多次水災,加上農藥和除草劑的使用,本地豆丹已越來越少,已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農貿市場交易的多為經紀人從安徽、河南等地收購來的。因此,要使豆丹生產工廠化、產業化,不僅要注重產品的開發和加工,還應搞好豆丹的大面積養殖。只有這樣,灌云豆丹才能成為名副其實的“國內少有、蘇北僅有、灌云特有”地方特產。
5.3 加工能力小
每年的豆丹交易量雖很大,但多為當地的飯店、賓館和家庭消費。全縣只有惟一的一家公司能進行豆丹深加工,且加工能力有限。要想讓灌云的豆丹“飛”出去,加大投入,擴大生產規模,加工出更多更優的產品是惟一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