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命題有8種趨勢:
(1)能力要求更高;
(2)主干知識更充分體現,注意分清4個層次;
(3)突出學科內綜合,加強必修內容與選修內容的有機聯系;
(4)實驗分值進一步提高;
(5)注意識圖、繪圖能力的考查;
(6)特別注重理論聯系實際,用學過知識分析新情境問題;
(7)難度值0.5~0.55,易、中、難,比例為2:6:2;
(8)穩中求改,穩中求新。
高考命題有4種能力要求:
理解能力:理解生物學基本事實、概念、規律、原理和方法,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會用所學知識和觀點解釋相關問題。
實驗與探究能力:理解所學實驗、實習的內容,包括實驗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驟,掌握相關的操作技能;具備驗證相關生物學事實的能力,并能對實驗現象和結果進行解釋、分析和處理;能對一些生物學問題進行初步的探究性研究。包括確認變量,做出假設與預期,設計可行性研究方案,處理和解釋數據,根據數據做出合理判斷。
獲取知識的能力。
綜合應用能力:用學過的生物學知識解決生產、生活、科技發展和環境保護等實際問題。
為了適應高考的要求,在復習課中教師必須要求學生跳出題海,必須做到以點帶面、觸類旁通,對于一個問題要多角度、多形式講解學習。譬如教師可以把簡答題、選擇題變換為實驗題,也可以把一道題進行知識遷移,進行知識的縱向聯系。下面以今年的2道高考題為例說明。
【例1】 (2006年上海卷)(11分)請回答下列有關光合作用的問題。
在一定濃度的CO2和適當的溫度條件下,測定某雙子葉植物葉片在不同光照條件下的光合作用速度,結果如表1。表中負值表示二氧化碳釋放量,正值表示二氧化碳吸收量。
(1)在下圖坐標系上繪出光照強度與該植物葉片光合作用速度的關系圖。
(2)該植物葉片的呼吸速度是_____________(CO2mg/100cm2葉·h)。
(3)在光照強度為___________klx時,該植物葉片光合成量和呼吸消耗量相等。
(4)在一天中,將該植物葉片置于10klx光照下10h,其余時間置于黑暗中,則每100cm2葉片產生的葡萄糖中有_______mg將轉化為淀粉(取小數點后一位)。
(5)據圖分析,在0~8klx范圍內,光合作用速度受________因素影響;超過8klx時,光合作用速度受________因素影響。
解析:此題考查的是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之間關系及影響光合作用的因素。由(1)題中所示的圖可知,當光照強度為0時該植物葉片的呼吸速度是4(CO2mg/100cm2葉·h)。
在光照強度為2klx時,該植物葉片光合成量和呼吸消耗量相等。第(4)小題根據光合作用的方程式來計算:10h消耗CO2120mg,而剩余的14h積累CO2是14x4=56(mg),則有120-56=64(mg)的CO2用來合成葡萄糖轉化為淀粉,具體計算如下。
第(5)小題據圖分析,在0~8klx范圍內,光合作用速度受光照強度因素影響;超過8klx時,光強已達到飽和,光合作用速度受溫度和CO2濃度因素影響。
變式演練1:圖2是植物生理作用與環境因素之間的關系,請據圖分析回答:
(1)甲圖中B點表示____________。處于A點時植物進行的生理活動是_______________。
(2)光照強度為a時,不同溫度情況下CO2的吸收量不同,其原因是____________。
(3)乙圖中曲線CD段說明___________。I曲線所代表的植物對CO2利用的特點是_________,Ⅱ曲線所代表的植物體內固定CO2的物質是_________。
(4)要提高農作物的產量,除注意提供上述環境因素外,還必須保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供應。
解析:光合作用強度與呼吸作用強度相等時,二氧化碳的吸收量與釋放量相等。溫度是影響酶活性的重要條件之一,不同溫度下光合作用進行的強弱不同;光照強度和二氧化碳濃度也都可以影響光合作用速率。C4植物可利用較低濃度的二氧化碳。植物生長離不開水和礦質元素。
答案:(1)光合作用強度與呼吸作用強度相等呼吸作用
(2)不同溫度條件下,酶的活性不同,導致光合作用強度不同
(3)在一定范圍內,隨CO2濃度升高,光合作用加強 能利用低濃度的CO2進行光合作用 五碳化合物(C5)
(4)礦質元素(或礦質元素和水)
變式演練2:有學生做了這樣一個實驗,用以測定光照強度與生態系統穩定的關系。將若干小球藻、水草及一條小魚各一份(完全相同)放在黑白兩種盛有河水的玻璃容器內,使之處于氣密狀態。實驗處在一定適宜溫度的暗室中,并從距玻璃0.3m處不同功率的燈泡分別給予光照1h。期間用儀器記錄了容器內氧氣濃度的變化(濃度單位是g/m3),結果如下表
2.請據表2分析回答:
(1)該系統(白瓶)在光照25W時產生氧氣量_________g/m3,消耗氧氣量_______g/m3。光照強度至少大于___________W時才能維持這個生態系統處于相對穩定狀態,因為此時整個系統生物群落的_________大于_______,從而使水保持一定的氧氣濃度。
(2)實驗中黑玻璃容器的作用是用來測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瓶中的分解者是__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8 10 30 光合作用(或同化作用)呼吸作用(或異化作用)
(2)呼吸作用的耗氧量(或呼吸強度)
(3)水中的微生物 分解動植物遺體、排出物和殘落物中的有機物為無機物,供生產者利用
【例2】 (全國理綜黑龍江等)(8分)為了調查太湖某一水層是否有自養生物存在,及其產氧量能否維持本層水體生物呼吸耗氧所需,可用黑白瓶法測定該水層生物晝夜平均代謝率來判定。白瓶為透明玻璃瓶,其水體溶解O2的晝夜變化值為水中生物光合作用產生的O2與呼吸消耗的O2的差值(以WDO表示);黑瓶為黑布罩住的玻璃瓶,瓶中水體溶解O2的晝夜變化值為水中生物呼吸消耗的O2(以BDO表示)。請完成下列實驗。
(1)實驗步驟:
①用采水器取該層水樣,分別注滿500mL黑、白瓶并密封,剩余水樣用于測__________;
②將黑、白瓶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設計記錄所測數據的表格。
(3)預測實驗結果并分析。
解析:此實驗是一探究性實驗,進行實驗也要遵循一般的實驗程序。明確實驗目的,即調查太湖某一水層是否有自養生物存在,及其產氧量能否維持本層水體生物呼吸耗氧所需。依據實驗原理即水體溶解O2的晝夜變化值為水中生物光合作用產生的O2與呼吸消耗的O2的差值(以WDO表示);黑瓶為黑布罩住的玻璃瓶,瓶中水體溶解O2的晝夜變化值為水中生物呼吸消耗的O2(以BDO表示)。利用一定的實驗方法(即可用黑白瓶法測定該水層生物晝夜平均代謝率來判定)來設計實驗步驟進行實驗,并預測實驗結果及結論。若WD0-BD0>0,則有自養生物;若WD0-BD0=0,則無自養生物;若WD0≥0,則該水層產氧量能維持生物耗氧量所需。
答案:(1)溶解氧濃度 掛回原水層 24h后取出黑、白瓶測溶解氧濃度
(2)表略
(3)若WDO-BDO>O,則有自養生物;若WD0-BD0=0,則無自養生物;若WD0≥0,則該水層產氧量能維持生物耗氧量所需
變式演練3:為了測定某魚塘群落中各深度日代謝的平均氧氣濃度變化,我們采用多對“黑——白”瓶(即不透光——透光瓶)的方法,從不同濃度取水樣,將水密封后,分別放與原取樣深度相同的位置中。24h后取出,測定瓶中氧氣濃度,再與取水樣同等深度水中的氧氣濃度進行比較,得到下列數據(表3)。
該魚塘一晝夜生產氧的量與消耗氧的量的比為( )
A.5:3 B.7:6 C.4:3 D.5:9
解析:依表中數據1 m處氧氣的生產量為3+l=4g/m3(晝時),水底4m處無光,此時氧氣的消耗量應為3g/m3,故應選C。
變式演練4:為檢測光質(不同波長的光)對水生黑藻光合作用強度的影響,現提供下述材料:紅、綠、白三種顏色的40W的燈炮數個、試管數枝、黑藻、pH試紙、石蠟油、NaHCO3溶液。請嚴格按照所給材料完成下面的試驗設計并回答有關問題:
實驗開始步驟:在溫度為20℃的環境下,按圖3組裝實驗裝置。
(1)寫出后面實驗設計的主要步驟。
(2)請預測并簡要分析上述實驗結果。
(3)若只有一枝黑藻作為實驗材料,簡要寫出實驗設計步驟。
(4)若不增加實驗用具,指出另一種該實驗操作的簡便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上述實驗效果不明顯。請設計一種增加光合強度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光質的不同影響光合作用的進行,這是由于葉綠體中色素吸收紅橙光和藍紫光多,吸收綠光少,因此將植物放在不同顏色的燈泡下,其光合作用進行的強弱不同(放在白光下光合作用效率最高)。試管中的NaHCO3為黑藻的光合作用提供二氧化碳,所以試管中黑藻的光合作用強弱可以通過測定溶液中的pH的變化來確定,即光合作用越強,測得的pH越大,由于光合作用過程中有氧氣放出,所以也可以通過觀察氣泡的數量變化來推知光合作用的變化情況。光合作用需要酶的參與,其溫度亦可通過影響酶的活性來影響光合作用的進行。
答案:(1)將黑藻分成等量的三組。取適量NaHCO,溶液三等份分別放入三支編號試管中。再將三盞燈泡在距試管相等的位置照射相同的時間,用pH試紙檢測溶液pH的變化。 (2)黑藻在不同種光照下光合強度不同,CO3的吸收量不同,試管內的pH不同。在白光下光合作用最強,測得的pH最大,其次是紅光和綠光。
(3)用三種燈泡依次照射試管內黑藻,每次照射要有時間間隔,并要更換試管內溶液且燈泡與試管的距離相等,照射時間相同,用pH試紙檢測pH的變化。
(4)直接觀察氣泡釋放的速度
(5)適當提高溫度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