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年的準備,南京市第一次的生物中考終于落下了帷幕。在此之前,生物學科作為一門副科,不參加終端考核,因此學生的學習情況包括知識的掌握、能力的高低、情感價值觀的形成都很難用科學的指標來評價,而且因為不考試,從學校到學生對生物課的學習都不夠重視,教學質量難以提高。2006年南京市的生物中考是一個可喜的嘗試,在整個操作過程中,從考試的醞釀到中考宣講,從課堂教學到復習迎考,我經歷了整個過程并體會頗深。
1 中考前生物課堂教學的狀況
自2002年南京市全面實施課改后,初中的生物學教學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以前受傳統教育教學思想的影響,生物學教學過于重視基本知識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培養,課程內容存在“繁、難、偏、舊”的現象,教學內容不能反映現代科技社會發展的內容,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教師的教育理念相對滯后,教學方法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寫、學生抄的“照本宣科”;而且在對學生的情感體驗、價值觀的關注上很欠缺;在考核學生的學習效果方面,往往只注重考核學生的記憶力、理解力和邏輯思維能力,而忽視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應用能力、想象力和創新性思維能力的考核。
新一輪的程課改革給生物課堂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在新的課程標準指導下編寫的新的生物學教材,不再是大學教材的縮寫,而是生動活潑,充滿情境化,給學生和教師都留了很大的空間。課堂上教師有目的地創設目標情境,引發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再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實驗、討論、調查、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動,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學生的學習方式得到了根本性的轉變,學生的主體地位被真正體現出來,課堂不再是教師的一言堂,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隨著課改的深入,也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如大班組織教學的困難;探究占用的時間較多,課時不夠;由于更多地關注了學習的過程,因此基礎知識的掌握不夠扎實;還有就是評價的方式,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初中生物往往得不到重視,不同學校、不同教師的評價方式多種多樣,標準不一,教學質量的評價不夠科學化。
直到2005年,南京市的初中生物終于加入中考,在市教研室頒布的生物學科考查的目的中指出,考查是進一步推進生物學科的課程改革,有效引導初中生物學科的教學,培養學生的基本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為學生繼續學習奠定基礎,并規定了生物學科的考查將從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3個方面考查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情況以及科學探究的能力。可見,本考試的目的不是為了甄別和選拔功能,而是關注學生的發展和對教學的導向作用。但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還是出現了一些問題,由于考試的成績要加入中考的總分,所以從學校、教師到學生都非常重視,但這種重視有可能使生物教學走回“應試教育”的老路。比如初二下學期中的內容按課時安排應該上到5月底,但大多數區縣要在4月中旬進行一模測試,教師們必須加快進度把課趕完,于是課堂上該讓學生學、做、實驗、討論的被省略了,取而代之的是機械地記憶,大量的練習,死記硬背,這和課程改革的精神是背道而弛的,而且從2006年的生物中考試卷來看,這樣的做法也是不科學的。
2 2006年的生物試卷的特點
①試卷滿分為50分,其中選擇題20分,非選擇題30分。非選擇題包括判斷、配伍、分析填空題。從內容上來看題目重點考查了生物學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以及在此基礎上所形成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而且題型多樣,難度適中,覆蓋面很廣,八年級生物教材的內容幾乎都有涉及。
②重視基本事實、概念、原理和規律的掌握和理解,同時也體現綜合性。基礎知識占了近80%,在20道選擇題中,有17題屬于基本知識,判斷和配伍題也是對基本知識的靈活運用;分析填空題在從不同的角度考查了學生對各章節中多個知識點的綜合理解、應用能力的時候,也是以基礎知識為依托的。
③關注能力,強化應用。試卷中沒有機械性記憶的填空問答等題目,重點考查的是對知識的靈活應用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科學的探究能力,如觀察、實驗分析、讀圖表、識圖形、閱讀并獲取信息、探究實驗變量的控制,審題、思維、準確表達等能力。如第43題考查學生通過閱讀獲得相應的信息的能力;第44題考查學生對生態系統知識的掌握及圖文轉換的能力;第45題對遺傳圖解的解讀,考查學生利用基本知識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第46題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關聯,培養學生對藥品標簽的解讀,引導學生通過閱讀獲取有效信息;第47題引導學生對現代生物技術的關注,學會評價生物技術的安全性和社會倫理問題,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
④ 體現生物學與科學技術社會的聯系,重視與學生生活的關系。如關注社會熱點問題有克隆羊的培育、常見毒品的種類等;關注健康的有預防傳染病、安全用藥、吸煙的危害、優生優育等;關注生產生活實際的有嫁接、釀酒、食品的保存等。
總體來說,本次考查突出了基礎性、綜合性以及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反映了新課程對初中生物學教學的要求,對今后的生物教學有較好的導向作用。
3 中考后初中生物教學的應試走向
根據以上對今年生物中考試卷的分析,不難看出那種單純為了考試而采取的應試教育是不會取得好成績的。相反,堅定不移地進行課程改革,在加強基礎知識學習的同時,努力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探究能力才是初中生物教學的應然走向。具體做法我覺得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嘗試。
3.1 堅持不懈地進行探究式教學,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經過5年的課改實踐,教師的教學理念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從單純的知識傳授到重視能力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這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探究式教學是達到這一目標的有效途徑,它可以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逐步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本次考試的題目很好地詮釋了這種理念。因此,在以后的生物教學中,教師應該嚴格執行國家課程標準,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上好每節課,該觀察、討論、交流、探究實驗的過程一定不能省略,努力提高中學生的科學素養及科學探究能力。
3.2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進行有效教學
在不增加學生課業負擔的前提下,教師如何更好地提高學生的成績呢?我覺得應該進行有效教學。所謂有效教學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學生能獲得具體的進步和發展。這是一種現代教學理念,它關注的是學生的發展和進步、教師教學的效益以及結果的可測性等。如何使教學更加有效呢?我認為生物學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以下4點。
(1)教學目標明確,實施目標教學。教學目標是課程標準的具體化,它決定著教學活動的方向,決定著教學內容、途徑和方法的選擇,決定著教學質量的提高。因此生物學教師必須在深刻理解新的課程標準的基礎上,認真鉆研每一節課的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使教學過程能夠很好地圍繞著目標展開。
(2)選擇恰當的教學行為。課堂教學的方法和教學手段應該講究實效,既不能為了趕進度而采用最省力省時的滿堂灌,又不能為追求形式而搞花架子。教學的方法和教學手段的選擇,教師應服從于教材的內容,如果教材的內容是從直觀到抽象,就應采取“觀察一操作一概括”的策略;教材的內容是假設到證明的特點,就采取探究式教學,按“問題提出一實驗討論一得出結論”的過程進行;如果教材的內容是從已知到未知的特點,應采取“自學一精講一理解”的策略。總之教無定法,貴在得法。
(3)精講精練。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教師就要做到精講精練。精講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突出教材的重點,用精煉的語言準確地揭示教學內容。從心理學角度看,學生在課堂上注意力集中時間是有限的,一般20min左右,講多了注意力會分散,而且重點不能突出。精練是指教師根據教學目標,選擇少而精且有層次的題目,指導學生有目的地練。過量、重復性的練習會降低學生學習的興趣,產生厭倦情緒,對學習不能真正起到促進作用。因此教師要加強備課環節,緊扣重點,選擇練習,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4)及時反饋,教學交流。教學設計時,教師必須重視反饋過程,根據反饋的信息,可以從中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并及時調整教學計劃,以期達到最終的教學目標。這樣,師生間才能形成信息的雙向交流,達到教與學的相互促進。
3.3 加強生物教學與科學技術社會以及與學生現實生活的聯系
新教材中蘊含了大量現代生物技術、與生物學有關的社會熱點、健康問題、環境問題以及與人們的生產生活直接有關的技術等,這些內容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而且這些內容的教學,教師往往要采用調查、資料收集、分析討論、網上查詢等方法,這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會正確地理解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的正負兩方面的影響,知道如何把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與實踐相結合,對科技引起的新的問題進行思考和判斷,當他們真正進入社會時,能夠依照自己的價值觀作出判斷并采取適當的行動。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傳授書上理論知識的同時,要加強和實際應用的聯系,使學生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中來理解知識和掌握知識,同時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認識到知識的實際價值,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此外,教師還要積極開展各種類型的活動,比如社會調查、社會實踐、生物學科技信息的搜集等,在活動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引導學生運用生物學概念理論來解決問題,使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得到培養和提高。
綜上所述,初中生物學教學的應該仍然是堅定不移地進行素質教育,正如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2006年教師節視察教育工作時指出的:素質教育絕不是不要考核,而是要求考核具有綜合性、全面性和經常性,并且要給學生更多的時間接觸世界,接觸事物,接觸生活,學習更多的知識,做更多的事,思考更多的問題,培養學生獨立思維和創造能力。因此,中考的成績是素質教育的自然結果,而不是教師在教學中要刻意追求的最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