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學生的學習壓力越來越大,青少年的心理問題也不斷增多,尤其是13~15歲正處于青春期的中學生,由于生理和心理兩個方面都在迅速發展,若發展不均衡,心理問題就顯得尤為突出。中學生心理問題是怎樣產生的,如何幫助中學生盡快走出心理泥潭,是學生本人、家長和老師共同關心的問題。
一、中學生心理問題原因之一—— 人際關系緊張
案例:15歲的張某是一名初三的學生,目前以病為由,請假待在家里。初一時因為和班主任老師發生矛盾,擔心老師為難自己,在初一第一學期結束后,遂強烈要求家長為其轉學,說只要換一個新的學習環境,他會下決心重新開始正常學習。當時,家長認為孩子說得很有道理,就給孩子辦了轉學手續,可是,時隔一年,張某又因為和兩位老師發生摩擦,再次提出轉學。這時家長仍然沒有意識到問題所在,又動用關系為孩子選擇了離家較遠的學校。可是,張某升入初三的這半年一直不能適應新的環境,常常感到莫名的孤獨和焦躁,最后發展到拒絕上學。
分析:
學生與老師發生矛盾是很正常的,可是有一些學生把這種普遍存在的矛盾任意擴大化,是很嚴重的事情,進而推斷出老師從此會不公平對待自己的結論,結果在心理上造成了難以承受的心理壓力。這時候,家長如果能夠引導孩子進行換位思考和自我反思,幫助孩子正確認識和處理與老師之間的關系,與教師進行溝通交流,孩子的問題就能從根本上解決。但是,案例中的張某則不然,面對矛盾,他和他的家長選擇了逃避,試圖通過轉學的方式回避矛盾。但張某的問題并沒有解決,而轉學結果是張某不得不去面對陌生的人際關系,人際關系矛盾產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當同樣的矛盾產生時,他依然沒有解決矛盾的能力,結果必然出現行為上的進一步退縮——用再次轉學來回避矛盾。也難怪張某最終走到拒絕上學的地步。這一案例很具有代表性,張某的心理問題是不良的人際關系造成的。
對策:
一是教師和家長應主動交流溝通,研究解決辦法。二是教師應多與學生進行談心,及時掌握出現問題的原因,積極化解矛盾。三是運用典型事例對學生加以教育引導,使學生學會正確分析和解決矛盾的方法。四是教師和家長都要進行深刻的反思總結,及時補充必要的心理學知識,不斷提高教育的質量和水平,積極為學生創設和諧的家庭、班級和人際關系環境,教會學生勇于面對和積極解決矛盾。
二、中學生心理問題之二 —— 考試焦慮
案例:17歲的楊某今年即將高中畢業,她高一高二的成績都在班里排前五名,是重點大學的好苗子,老師、家長都對她寄予很大厚望。自進入高三以來,學校的大考小考接連不斷,奇怪的是,先是全校統考,然后連單元考試她都莫名其妙地拉肚子,而考試一結束,病又不治自愈。到醫院反復檢查,哪里也查不出毛病來。但成績卻因此受到影響,即由原來的前五名逐漸下滑到十幾名。現在每到考試前,她總是一遍遍地問家長和老師:“我要是再拉肚子考不好怎么辦呢?”家長和老師都對她進行安慰,說她的基礎擺在那里,拉肚子影響成績是暫時的事。但這種事發生次數多了,家長心里也起了疑問:孩子該不是出了什么心理問題吧?
分析:楊某一考試就拉肚子,但反復檢查的結果是哪里也沒有毛病,這就可以初步推斷,楊某的拉肚子的根源不是消化道出了問題。楊某一直在班級排前5名,被認為是重點大學的好苗子,老師和家長都對她寄予厚望。可以想像,楊某是老師和家長的寵兒,平時一定得到了他們太多的關注。也正是因為如此,楊某對自己的學習成績和排名是非常在意的,哪怕下降一個名次,在楊某看來都意味著失敗。所以,面對越來越多的考試,她擔心自己考不好,讓老師和家長失望,由此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最終導致考試焦慮,進而引起了消化系統功能紊亂——拉肚子。不是自己沒有進步,而是拉肚子影響了考試成績。這樣的事實,一方面,楊某心理上覺得容易向老師家長交待,另一方面,在老師和家長面前,楊某仍然能夠保持好學生的形象,從而得到他們更多的關注。原因主要是老師和家長對其有較高的期望值,使得她有較大的心理壓力,導致廣泛性焦慮。強烈持久的心理壓力,導致消化系統功能紊亂。其實,楊某潛意識里是在逃避考試,歸根結底是她自信心不足的表現。
對策:
一是老師和家長要合理調整對學生的要求和期望值,要尊重學生,不能苛求,更不要諷刺、挖苦或者不搭理。要給學生營造一個寬松的家庭和班級環境,多與學生進行交心,拉近距離,增進感情。二是老師要引導學生講出自己的擔憂,對其痛苦表示同情,以消除其顧慮,幫助控制不安和失敗的心情。三是家長經常讓學生進行戶外或體育鍛煉,保持樂觀情緒,消除不良影響。四是引導學生采取自信訓練的方法,樹立正確的自我意識,多進行自我鼓勵,不要把考試看得太重要以增強自信心,考試焦慮就會得到有效的緩解。
(作者單位:山東省蒼山縣教育局)
編輯/于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