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的真正任務應該是使學生獲得幸福的生活。要實現這一任務必須切入中學生的生活世界,因為學生不可能把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印象、自己的感受丟在校門之外,學生的可接受性是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取得效果的一條“紅線”。只有從初中生逐步擴展的生活實際出發,切實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引導他們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學會交往、學會做人、學會生存并真正成為生活的主人,思想品德課教學才會因此而變得“有用”和“有效”。我在教授初中思想政治課時,努力讓教材融進生活,讓課堂走進生活,創設充滿生活味、人情味的課堂教學環境。在具體操作時,我是從以下三方面入手的:
一、把“沸騰”的社會生活請進學校課堂
當今世界,已進入信息化時代,而教材的有些內容卻滯后于生活,失去了“新”意,已不能吸引學生。此時教師應該把最新的生活信息帶給學生,和學生一起關注學生的社會生活,使政治課富有動感,更具吸引力、生命力。這是由思想政治課的性質與特點決定的,也是強化學生時代責任感的客觀要求。例如,在講到“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這一內容時,我列舉了當時轟動世界,也是令同學們非常振奮的“神州六號”航天飛行獲得圓滿成功的案例。通過對“這次載人航天飛行獲得圓滿成功對我們有什么啟示”這一問題的討論,大家認識到“神州六號”飛行的圓滿成功,正是廣大航天科技工作者大力弘揚民族精神的結果。廣大航天科技工作者以國家需要為最高需要,視祖國的航天事業為生命,不僅創造了非凡的業績,而且鑄就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航天精神。這種精神是我們偉大民族精神的生動體現,是這次載人航天飛行獲得圓滿成功的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我們要認真學習和發揚載人航天精神,大力弘揚和培育偉大的民族精神。由于學生本來就很為我國載人航天飛行獲得成功感到驕傲和自豪,所以這一番討論對大家的思想產生了極大的觸動,認識有了很大的提高,效果非常好。
當代中學生關心國家大事,樂于接受新知識、新事物,如果老師能因勢利導,在教學中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用時事做案例,讓學生對一些國內外的重大時事熱點問題展開充分的討論,就能滿足學生的好奇心理,同時也能拓寬學生的眼界,使學生從思想到行動都與社會同步,與時代共進,從而真正實現知識、能力、覺悟這三者的統一。
二、把豐富的課堂生活當成現實教材
課堂中,往往會有一些偶發事件,如學生身體狀況不好,或學生與學生之間有沖突,或環境變化引起騷動等。如果教師把這些看成是與課堂無關的因素,那就會影響課堂秩序,影響學生聽課情緒,而如果教師能夠抓住契機,變無效信息為有效信息,就會出現令人滿意的授課效果。有一次上初一政治課,天色突然暗了下來,不一會兒,狂風暴雨便敲打著窗外的一切。學生忙著關窗開燈,視線不時地向外轉移。我稍作停頓,猛然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教材!因為本單元正好講述的是“人生難免有挫折”。于是我干脆指導學生觀察校園中的植物在狂風中的不同表現,然后請學生交流觀看下雨的感受。有學生說:“由天氣變化聯想到人生道路上難免有風風雨雨、坎坎坷坷,我們必須勇于面對現實,去克服困難,做生活的強者。”有學生還改了陳毅的詩作:“狂風刮青松,青松挺且直……”多么精彩啊!如果按我的預設教案肯定上不出這樣的好課!
課堂教學是一種現實存在的實踐活動,它的本身就是取之不盡的教材,對人的身心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觀察學生,不斷找到適合自己教學內容的“活教材”,能有機地把瞬間發生的一些偶發
事件和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轉化為“教材”。
三、把學生帶入實際生活大課堂
“社會即學校”,也就是說課堂教學應與生活相通,與周圍的世界相連。政治具有很強的時代性和實踐性,所以我們更要拓展課堂教學空間,有目的地組織學生參加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參觀訪問、社會調查,動手實踐,親身體驗……這些都能給政治課注入無限生機。在學習《交往講藝術》(人教版八年級上冊)這一課時,我讓學生回想自己曾經經歷的家庭沖突,然后設計成小品表演,并思考:“當時是怎樣解決的?”“現在我們學了這一課后又該怎樣解決?”同學們積極性很高。一同學把自己因考試不理想而被父母責罵的事作為素材;還有一同學把自己第一次做飯做糊了而被父母埋怨的事表演出來。在小品表演中,演家長的一方越訓越生氣,演孩子的一方越辯越委屈,最后都明白了爭執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課后有的同學表示:“如果我當時認真聆聽,虛心接受批評,沖突就不會發生了。”一同學還在小作文中寫道:“我曾因把媽媽的項鏈弄壞而被訓斥,當時很委屈。現在我想到假如當時轉移話題哄哄媽媽,媽媽一定會轉怒為喜的。” 帶學生走進生活實際大課堂,教師首先要加強指導,一是目的的導向性,不能盲目行事;二是科學方法的指導,教師要把學生看成學生,不能放任自流;三是教師要親力親為,共同參與,把它看作是課堂教學的一部分。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同樣能感悟,獲得新知,達到與學生“共同成長”的目的。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實驗學校)
編輯/于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