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讀書,尤其喜歡閱讀小說和散文,一部部情節引人入勝的小說,一篇篇語言優美的散文,帶給我美好愜意的回味。但作為一名教師,我同樣也少不了要閱讀教育教學的書。以前,每當看教育教學類的書籍,我總是蜻蜓點水,斷章取義地學得一些皮毛。僅是這走馬觀花式閱讀還常使我的頭腦暈乎乎的,說到底是怕極了一長串說教式的大道理。
當我第一次閱讀王桂亮寫的《教育管理心理藝術》(心理效應及管理應用趣談)一書時,就一下子被這個“趣”字吸引了。本書以60多個心理效應連綴而成,每個心理效應單獨成篇,每篇通過生動有趣的心理效應故事,或寓言,或案例,或趣聞,或笑話,引出某個心理效應的定義、特點,并深入淺出地分析了教育教學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及應對策略。真是融故事、趣味、理論、實踐為一體。
掩卷沉思,仿佛書中一則則蘊含哲理的寓言,一個個富有特色的生活趣聞,一段段名人軼事就映現在眼前。這一切不是一個“趣”字說得了的,得靜下心來去慢慢品讀。
書中我最感興趣的是“群體組合效應”這一章。文中先以俗語“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導入故事,再引出算式“1+1+1>3”,水到渠成地論述出系統論的觀點:“整體大于各個組成部分之和”。讓我體會到人多力量大,人多智慧多的道理。接著書中由三個和尚挑水喝的寓言故事,淺顯易懂地說明“1+1+1>3”在現實生活中并不完全成立,甚至會出現“1+1+1<3”的算式,要不故事中三個和尚怎么沒水喝了?以此,由兩個截然相反的算式,推出什么是“群體組合效應”。看到這里,我竟沒費多少心思就記住了:群體的組合及規模,有時會對群體活動起到增效作用,有時會起到減效作用,這就是群體組合效應。記住一個概念,明白一個道理是小事,引起我的興趣,并能夠運用到實際教學工作之中才是我受益匪淺的。
閱讀這一章的收獲不只是自己思想的觸動,更多的是使我付諸行動。這不,我向學生讀了群體組合效應這一章,讓學生暫時放下語文課本,和學生一起上了一節閱讀、實踐、品德相結合的座談課。學生小洋一口氣說了不少關于合作的名言俗語:“眾志成城”、“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小杰說了寓言故事《梭子魚、蝦和天鵝》。在輕松的探討與互動中,學生了解了不少關于合作的名言、故事,并能結合學習、生活的事例來感悟合作在人生中的重要性。課堂上,學生的笑聲此起彼伏。這樣寓教于樂,讓學生學到了知識,又體會了如何做人。于是,我發自內心地感激這本書,讓我們師生收獲了教科書之外的更多東西,拉近了師生的距離。
我對《教育管理心理藝術》一書的喜愛難以用蒼白的語言來表達,但它給我的收獲卻讓我感慨頗多。這本書讓枯燥的說教附上了藝術的氣息,使人很輕松地接受里面的教育,不知不覺地沉醉其中。如,書中引用杜甫的“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配以一幅怡人的風景畫,以江碧襯鳥白,以青山襯花艷,使人在賞心悅目中了解了“對比效應”。文中也引用了“此時無聲勝有聲”這一名句,強調了暗示的重要性,從此我知道了與學生談話也需要藝術:對學生要循循善誘,要多用些心,少一些話語的刺激,打一個比喻、舉一個例子、講一個故事對學生進行旁敲側擊,比直接說教會收到更好的效果。閱讀這本理論性很強的心理教育書,卻沒料到讓我收獲了教育的藝術。一句句耳熟能詳的詩詞,悠悠地向我訴說著一個個教育教學的心理效應,不經意中感覺自身的教育教學水平也有了提高。
我一邊翻閱著《教育管理心理藝術》,一邊做著摘錄筆記,現在再來看這些文字,笑意仍不自覺地浮起。妙趣橫生中,我知道了“蝴蝶效應”的細節作用,“鯰魚效應”的競爭意識,“木桶效應”的創新理論……
我第一次知道這樣純理論的文章也可以寫得如小說般引人入勝,如哲理散文般引人回味。欣喜之中,我試著“薄書讀厚,厚書讀薄”來感悟教學,感悟人生。
(作者單位:山東省壽光侯鎮第2中學)
編輯/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