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為岳麓書社出版的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歷史》八年級上冊第20課。)
一、教材分析
從1946年6月開始,中國革命進入到了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一課是解放戰爭的最后決戰時刻。經過三大戰役和渡江戰役,徹底打敗了國民黨軍隊,統治中國22年的南京國民黨政權垮臺,為新中國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是中國近代史上重要的歷史事件。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解放區的土地改革、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渡江戰役、南京國民黨政權垮臺。
2.能力目標:通過講述三大戰役、渡江戰役的進程和故事,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分析歸納人民解放戰爭爆發及迅速勝利的原因,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分析、概括及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
3.情感目標:我黨我軍及時抓住有利戰機發動反攻,埋葬了蔣家王朝,維護了國家統一,培養學生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同時增強學生對中國共產黨、人民解放軍的熱愛之情;通過對人民解放戰爭勝利原因的分析研究,認識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三、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及渡江戰役。
2.教學難點:三大戰役的有關決策及作戰方針的制定。
四、教學流程
1.新課導入:
1947年,我方三大主力軍挺進中原,它們互為犄角,“像一把鋼刀插入敵人胸膛”,敵我雙方的最后決戰時刻已經到來。今天就讓我們穿越歷史時空,回到那戰火紛飛的年代,了解三大戰役和渡江戰役的戰況,去感受人民解放戰爭勝利的喜悅之情。
2.自主學習:
先請同學們帶著問題通讀課文。閱讀的形式可多樣化。(默讀、朗讀或齊讀等。)
(設計意圖:一是能增強學生的閱讀能力;二是讓學生對本課有個大致了解,便于下面的學習。三是學生的學習有了一定的方向性,減少盲目性。)
思考問題:我黨我軍為什么決定發動三大戰役?了解三大戰役的基本戰況。請講述一下渡江戰役的大致經過。
師愛心提醒:從時間、領導人、參戰部隊、殲敵人數、作戰方針、意義等幾個方面思考。
3.師生、生生互教:
師:到1948年,人民解放戰爭已經進入到第三個年頭,我黨我軍為什么要選在此時對國民黨反動政府進行大反攻,發動三大戰役呢?(解答第一個問題。)
(生大膽自由地發表見解。略。)
師生共同歸納總結:解放區的土地改革,廣大人民參軍參戰;我軍先后粉碎了敵人的全面進攻和重點進攻,三大主力又挺進中原,其他解放區也先后轉入反攻,全國性的戰略進攻態勢已經形成;敵我軍隊的人數發生變化,敵軍軍心渙散,我軍士氣高漲;民主統一戰線形成,出現了反對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二戰場;到1948年國民黨軍隊主力被迫收縮在一些大城市和重要交通線附近,反攻形勢大好。
(設計意圖:同學之間互為資源,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和從當時歷史現實出發分析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對我黨我軍的熱愛之情。)
師:(播放影視作品《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中的一些相關資料)從影視資料和書本中你能獲得哪些信息?
請學生分組選代表介紹三大戰役的情況,然后老師與學生一起歸納總結。(可列表格進行對比,便于記憶。具體內容略。)
(設計意圖:增強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增強學生提煉問題能力;增強學生分工合作意識;解決教學的重難點。)
師:我們了解了三大戰役的簡單情況,你們還對哪些問題感興趣?(調動學生興趣,進行探究性學習。)如:敵我決戰的地點為什么要首先選擇在東北?為什么要用、能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北平?和平解放北平有什么現實意義?
(師引導學生回答。略。)
師:三大戰役歷時4個月零19天,我軍在極短的時間內就消滅了國民黨軍隊150多萬人,奠定了解放戰爭在全國范圍內勝利的基礎。最后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的一戰是渡江戰役,誰來給大家講述一下渡江戰役的簡單情況呢?
(生回答。略。)
師:三大戰役和渡江戰役就如解放戰爭中的最后幾拳,徹底打垮了國民黨反動政府,為新中國的建立奠定了基礎。那么,解放戰爭為什么能迅速取得勝利呢?
(生暢所欲言。略。)
(設計意圖:通過分析研究,使學生認識到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從而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價值觀。)
五、教學反思
我們知道,學習中能力的培養是關鍵。為此我精心設計了幾個有梯度的問題,看似簡單卻要用心去思考。但問題設計不是可望不可及的,要貼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這樣就能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學有所得、思有所獲。
本課中涉及到的戰役很多,關于戰略戰術問題是個很不好講的問題。為解決好這個問題我采用多種教學手段,效果不錯。但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的發揮還不夠突出,學生的討論還不夠充分,因而課堂顯得不夠活躍。
學習歷史的一個目的是“學以致用”。我們要教會學生“會學歷史”,要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和價值觀,用科學、歷史的眼光看待世界。
(作者單位:佳木斯市第19中學)
編輯/于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