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路
江蘇一考生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站在喧囂的歷史舞臺,叩間際會的風云,聆聽先代哲人的足音。同是華夏文壇上的巨人,陶潛,屈子,李白卻走出了不同的人生之路。究竟后人應沿著何人的路前行?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國的文人里,又有誰能將心澄凈到如此境界,以至于只剩下南山之菊?陶淵明選擇了歸隱之路。這一路走得瀟灑,走得清明。然而,陶潛除了飲酒采菊之外,還做了些什么?這或許連他自己都無法回答。歸隱之路為中國無數文人選擇,但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自我完善式的道德導致了整體上的不道德。”或許是歷史的機緣,促成了一座文學的豐碑。但歷史的路若要向前延伸,憑千萬個陶淵明能夠走出嗎?
我放棄了歸隱之路。
“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子從長長的歷史甬道中走出,帶著一身正氣凜然,帶著滿腹詩書才華,然而個性的棱角在世故的社會中又何以保全?于是,為了皓皓之白,為了獨醒于世,屈子選擇了“悲壯”之路。在滔滔的汩羅江水中,他將自己洗刷得如此透徹清澄。但當他忘記了混濁的天下之時,他又何曾記得還有千萬的百姓與自己遠大的理想?
屈子之路雖壯,卻承受不了滄桑重荷。
李白道“行路難”,卻一直在定。走著笑著紅塵,走著辭別故友。
一壺濁酒,“歌遍山河八萬里”;
一葉輕舟,“惟見長江天際流”。
然而李白同樣是位被上蒼嫉妒的文人啊!嫉妒他的人——年少英才;嫉妒他的詩——出水芙蓉。
李白道“行路準”,卻一直在走。
翰林遭貶,他“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流放夜郎,他“鳳歌笑孔丘,一生好人名山游”!
李白所走的路更讓我佩服。這樣說雖有失公平,但我仍然覺得,李白人生路上的磨難哪里比陶潛與屈子少呢?但他卻一直在走,因為他堅信“長風破浪會有時”!一塊寶玉,在僵硬的政治舞臺上磨來折去,卻無半點玷污與磨損!
陶潛人生之路的選擇,是其志趣的表現;屈子人生之路的選擇,是其個性的張揚。而李白人生之路的選擇,是其樂觀的寫照!
我將沿著李白的路往前走,無論路上有多少荊棘,我堅信,只要一直在走,腳下總會有一片康莊大道!
不同的人選擇不同的路,我將沿著李白的路……
[簡評]杰出的人開辟出路,并以自己的人格魅力獲得了路的冠名權;隱屬于陶潛之路,死節屬于屈原之路,達觀屬于李白之路。也許一切路都被他們創造了,一切人生模式都被他們代表了。后人似乎只有“沿著”的份,于是本文的立意就在于“選擇”了。這是本文構思上的獨特之處。作者就是在對陶潛、屈子、李白所代表的三條路的褒貶之中完成了自己的選擇和對“人與路”的詮釋。既然“典刑在夙昔”(《正氣歌》),那么作者在表達上就大量地引用陶潛、屈子、李白詩文里的話,以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在考場上能夠旁征博引,顯示出深厚的文化底蘊,這是很不容易的。
人與路
江蘇一考生
微風。
懷著崇高的敬意登上泰山的石板路,它以亙古不變的沉穩教導我登上山之巔,一路上,有人教我吟誦著“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細雨。
在輕柔的黃梅之濱,以一種曠達的胸襟,踏在波濤沖刷出的潔凈上。是其波瀾不驚,是其不擇細流,在我人生的道路上鋪上“有容乃大”。
清晨的陽光灑在寧靜的書上,鋪成了一條清幽、無邊的略,走在這條寬廣的路上,我看到很多,很多。
我看到王維從深林中緩緩走來,帶著微笑,帶著禪意,輕輕吟誦:“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頓時,一輪明月由心中升起,照亮了人生幽暗的道路,一股清泉由心底涌出,冼去了我塵世中的煩躁。走在這條禪意的道路上,我用深情的寧靜俯視它,用恬淡去親吻它,用真誠去撫摸它,因為,我足下的路——平淡,幽遠。
我看到了一位面目丑陋的人坐在古老的鋼琴旁。萊茵河的水流到一條偏僻的路旁,靜靜地聽這鏗鏘激昂的《命運》,銀白的月光瀉在舊日的琴鍵上,輕輕地聽貝多芬深情地彈奏著這一曲《月光》。我,一位懵懂的女孩,走近這偉大的音樂天才,懷著誠摯的熱情與景仰。
我看到了一條彎彎曲曲、荊棘叢生的路,一位曠世奇才用其痛苦的一生鋪成的路。盡管天才征服了世界,盡管維也納的精英將其視為國寶,盡管皇親國戚對其禮讓三分,他仍用他那睥睨一切的手指彈奏著孤苦的一生,他的鞋已破得上不了街,仍舊,他用其雙腳踏成一條通向全世界的路,它叫《歡樂頌》。
懷著感動,淚水不覺濕潤了那一張發黃的扉頁,我的路,再一次悠遠,我的生命之路,更踏實,更堅硬。
走在生命的路上,總是充滿了復雜,而這些復雜,最終匯成一條成熟的、充滿人生哲理的路。
當徐志摩“揮一揮衣袖”,走在康河的路上,我用其依戀填滿了無情;當史鐵生用他的輪椅滾動在通向地壇的路上,我借他的意志擺脫了散漫;當托翁走在尋找“人性真諦”的路上,他對我說:“人類的幸福才是最偉大的幸福。”頓時,我感覺肩上并不是那么輕松。
我要走的路很長,很寬。我的道路,用一份清幽去洗,用一份毅力去泡,用一雙穩重的腳踏下。薄如蟬翼的陽光灑在身上,百靈鳥在啼唱。生命,走在路上,一路芬芳。
[簡評]本文聯想豐富,想像大膽,字里行間凸顯出無數的路;杜甫所登的泰山之路,王維所走的禪意之路,貝多芬所辟的荊棘之路,徐志摩的康河路,史鐵生的地壇路……看起來,這些“路”之間聯系不大,作者用筆雜亂無章,但由于有第5段的總綱來支撐,一切又顯得合理、緊湊——路“我看到很多,很多”,但都來自“寧靜的書上”,原來是作者讀書時眼前浮現出了無數的路。本文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具有詩情畫意。開頭先不寫自己看“寧靜的書”、想“無邊的路”,而是展示了微風中的泰山路和細雨中的海濱路兩幅詩意濃郁的畫,引人入勝。在表現貝多芬所走的荊棘之路時,作者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比如寫萊茵河的水“靜靜地聽這鏗鏘激昂的《命運》”、銀白的月光“輕輕地聽貝多芬深情地彈奏著這一曲《月光》”,這既有美好的視覺效果,又有詩一般的意境。
人 與 路
江蘇一考生
墻上的青苔爬得老高了,濕濕的空氣中仿佛也夾雜著幾許青翠,這是一條古老得不能再古老的青石板路,這樣的路也許也快要絕跡了吧?
路并不很狹窄,當然更算不上寬敞。高高低低的石板以及碎碎的石子把婉婉蜒蜒的路引向一個又一個拐角。
我忽然想起了戴望舒,想起了他的雨巷,想起了那個丁香一樣的姑娘,我也好想撐起油紙傘,獨自徘徊在這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這條青石板路上,是否也承載過一個丁香一樣的姑娘的優美、躊躇又輕靈脫俗的步履?幾十年前的這條青石板路,是否也如現在這般寂寥與感傷?一定會有一群頑皮的孩童嬉笑著穿過,我想一定會有幾個老奶奶互相攙扶、步履瞞跚地走過,我想一定會有背著綠色郵包的郵遞員飛快地騎過,我想一定會有匆匆忙忙的送報少年跑過,我想,還有,一定會有無數個丁香一樣的姑娘輕盈地“飄”過……
我忽然仿佛聽到了一聲聲響亮又朦朧的腳步聲,我仿佛看見了一雙紅色的高跟鞋,雖明卻不艷,她穿著一條紅底白花的旗袍,那碎碎的白花竟與白線勾織的披肩那樣的相稱,她婷婷地走過,脖上的珍珠搖曳,烏黑的卷發是江南如夢的情絲,她走過,遇上了拿著油紙傘,獨自徘徊的戴望舒,她走過,走到這條青石板路的盡頭卻又忽然消失不見……
這樣素雅、這樣憂傷的青石板路,是否承載過無數文人的心聲與愁思?一定有落魄的書生走過,一定有憂國優民的文人走過,一定有思鄉的游子走過,一定有多愁善感的詩人屯過……
我忽然不住地恩忖,是那悠然寂寥的青石板路成就了中國人,成就了中國歷史,還是耶無數文人的吟唱,無數泛著水鄉濕濕的味道又充滿溫情的普普通通的人物景物構筑了古老又充滿意蘊的青石板路?
人與路,究竟有多少斬不斷、理還亂的糾葛,究竟有多少縈回繚繞的情愫?中國的文化史,本是一張張泛黃的、記載著人與路的照片,也許還有濕濕的空氣,青翠的青苔……
是路承載著人,還是人構筑了路?答案也許已經不那么重要了,正是這深沉溫婉的路,與這多愁善感的人,才使一部部水鄉文化源遠流長,才使中國的文化史熠熠生輝,才使中國的歷史永遠記載著人與路、路與人之間傷感又惆悵的情絲!
[簡評]開頭不凡,作者先用詩意的筆觸,描寫了一個關于“青石板路”的特寫鏡頭,而“一個又一個拐角”非常巧妙地引出了在上面走過的一個又一個人。接著,作者運用點面結合的方法,表現那些在青石板路上走過的人,既寫戴望舒,又寫無數文人;既寫丁香一樣的姑娘,又寫其他無數的行人;既寫一個“高跟鞋”,又寫無數個“飄”過的丁香一樣的姑娘。最后作者使用了好幾個“是……還是……”的選擇問句,不斷強化“人與路”的主題。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全文章法之謹嚴。設若沒有最后三段,本文要遜色許多。這是為什么呢?原來三個選擇問句,層層深入,不僅把“人與路”的關系闡釋得非常準確,而且把這一問題上升到了“文化”高度來理解,呼應了開篇“古老得不能再古老”的修飾語。這樣的立意,顯得獨特、新穎、高遠。
人 與 路
江蘇一考生切都陰暗而死氣,四野無人,惟有一缸勞累的過客,在塵上中艱辛地跋涉。他干渴、疲勞,他的身上滿是傷口,但他沒有休息。他必須往前走,盡管前面并沒有路——那里有亂墳崗,也有野花野草,就是沒有略。但他知道自己要向前。只要能向前,哪怕沒有路,他也要走下去;他不愿回頭,回到那吃人的社會、苦難的深淵。
——他就這樣走著。生時,他在走;死后,他仍在走。他永遠只是個過客,很少停留,只是往前走。那個疲勞的跋涉者在聲音的召喚下前行,我望著他,感受著他的內心,也希望聽到那神秘的聲音,承擔起什么,走一走那布滿荊棘的無路的旅程。
先生在我的心中永遠是一個旅人,一個無可奈何的跋涉者。我知道,他要掀翻吃人的筵席,他要立人,他要拖著中國走出蒙昧、走向現代。他是個戰士,他要戰斗。“他真冷酷,真無情”,膚淺的人們因為他戰士的形象而這樣評價他。但這只是對先生的誤解。當用心去感受先生時,我看到了先生的悲憫、痛苦與無奈。“救救孩子”,還記得先生喊出的這句話嗎?這是無奈的呼喊,這是痛苦的呼喊,只有魯迅先生這樣的悲天憫人者,才會喊出這樣撕心裂肺的話語。
“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從此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先生是有夢的,他將這個美好的夢化為了他的信念,他一生為之奮斗的目標。可是,先生仍然迷茫,面對現實,他很無奈。他只能做絕望的反抗。在肩超閘門的那一刻,他心中的希望也許早已熄滅,因為他知道很可能根本沒有人愿意走過去。想著想著,我忽然又看到了那個過客的形象——先生只是在路上,只是在荊棘中開拓、前行,他并不知道如何才能實現目標,于是也永遠到不了目的地。就這樣,他懷著信念與夢想,永遠在路上行走,流著汗水和鮮血,為后人多流下幾條可以走的路,希望有朝一日,能有人找到一條路,通向他心中堅守一生的夢想。
可是,我不禁慚愧了。今天,我們還有多少人記得先生一生的奮斗,并繼承他的精神,繼續上路前行呢?先生死了,仍在行走;我們是生者,難道可以拋下這行走的責任嗎?
不,絕對不能!我們不能在原地徘徊,沉迷于物質的世界,醉生夢死虛度一生;也不能循著套路庸碌一生。前人為我們留下了許多路,但我們不能僅僅循著那些路前進。一個民族永遠需要孤獨的先行者,拆下肋骨當火把,在他們從荊棘中開辟出來的新路上,照耀著人們前行。
“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責任需要自己去承擔,我愿做這樣的先行者。
[簡評]本文先寫“過客與路”,然后寫“魯迅與路”。“過客”與魯迅,既存在著文學形象與作者的關系,又有人格上的相似點,兩者聯系得非常巧妙;過客所行之“路”,具有強烈的象征意義,為魯迅所行之“路”作了恰當的鋪墊。試想如果把開頭兩段去掉,效果如何?也許會大大地削弱對魯迅這一“孤獨的先行者”形象的表現力。最后幾段也是神來之筆,作者聯系現實,針砭時弊,寫當代人文精神和責任意識的缺失,從反面突出了魯迅“先行者”的形象,從而升華了本文的主旨-另外,對魯迅《過客》一文的演繹,對“救救孩子”和“肩住了黑暗的閘門”的引用,遠遠超出了一個中學生的正常閱讀范圍,這說明作者非常崇拜魯迅的崇高人格和偉大精神。正因為如此,所以本文感悟深刻,感情真摯,容易讓讀者受到強烈的感染。
人 與 路
江蘇一考生
去山陰路,天下著小雨。上海那是一座喧嘩的城,我只有在這里才能得到片刻的寂靜。在路的盡頭,先生安然長眠。
這條路寂靜、綿長而哀婉
先生去過的這條路艱難、曲折,卻有力、堅強。
看先生少年時家道中落而嘗遍的冷眼與辛酸;看先生青年時在異地感覺到的冷漠和歧視;看先生中年時如何以一腔大愛相大恨化為一支冷絕憤激的筆,屹立于中華大地;看那一抹艷紅的旗幟上“民族魂”三個字是怎生的無奈,怎生的有力。
這世上本無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先生是多希望中華民族里多一個劉和珍一樣的青年,不顧荊棘叢生、不頤淋漓的鮮血走出這一條路來;先生是多希望人世里能多幾個長媽媽,喚起童年無塵的回憶里的溫情和純潔,走出這樣一條潔凈的路來;先生是多希望多有幾個少年帶著鑄劍的決心,負國仇家恨,就此堅毅地站起來,果敢地向前去
先生多希望……多希望更多的人來走這條路,在沉默中爆發出驚天動地的吶喊。
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也罷,你們不愿起來,你們麻木沉睡,我便以找血薦軒轅。
先生的愛至于斯,恨至于斯,痛至于斯,堅定有力至于斯。
毅然決然走上這條路,頭也不回。
先生的一生有幾多路來選擇,去洋學堂,眾人視為將靈魂賣給洋鬼子;看了一場電影,棄醫從文,然后一直在這條路上走到今天,今天。
今天,在夢死醉生里聽先生一聲斷喝:人哪,自主自強啊。
同為兄弟,周作人選擇在美酒文物里醉下去,而周樹人則自立其身,走了一條中國的路,作先鋒,讓更多的人們知道要這樣走下去。
毛澤東說魯迅的骨頭最硬,沒有一絲奴顏,沒有一絲媚骨,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最可貴的品質。
澆一杯酒,為這最可貴的品質,為這錚錚傲骨,為這民族之魂。
走在山陰路上,小雨凄凄,先生在街盡頭長眠。
穿過時間,仿佛也是在那一天,上萬普通市民走上這條路在街口送先生走。
先生仿佛露出一絲笑意:
這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不也就成了一條路!
不愧對“民族魂”三個字,屹立這天地間。
于是,我,不,我們,都找到了自己的路。
[簡評]作者并未另辟蹊徑,而是下了一著險棋:把試卷上提供的現成的一句魯迅名言“世上本無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直接拿來立意,而且又是寫魯迅本人。然而,作者善于化尋常為神奇,把文章寫得搖曳多姿,耐人尋味,引人入勝:首先給散片式的內容一個緊湊的結構,以“去山陰路,天下著小雨”始,以“走在山陰路上,小雨凄凄”終,前后呼應;其次,成功地運用了對比手法,如通過上海的喧囂突出魯迅家鄉山陰的寂靜,通過希望中出現的更多的劉和珍、長媽媽、鑄劍少年來反映現實中人們的麻木沉睡,通過其弟弟周作人的昏醉來反襯魯迅的清醒和硬氣;再次,巧妙地把自己了解的魯迅生平、作品以及人們對他的評價糅合于字里行間,使文章言之有物,有血有肉,可讀性很強,如“在沉默中爆發出驚天動地的吶喊”、“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你們麻木沉睡,我便以我血薦軒轅”,短短幾句,就暗合了魯迅的好幾篇文章,化用了其中的一些精彩語句。
人 與 路
江蘇一考生
曾看過一個個人畫展,至今難忘。畫展中有一幅畫:人的面前是白色綿延的大雪,看不到盡頭;人的身后是春暖花開,暖意融融。
我不禁微笑,那背著我們的人該是什么表情呢?我想了很久,該是滿懷欣喜、滿眼笑意么,該是迷迷茫茫、面無表情么,該是愁眉苦臉、面露絕望么?
無數次看到身染重癥者枯槁的面容,我會手心冒汗,我能感到生命就從指尖一點一點偷偷溜走,可是我們難道不能一起做點兒什么么?略在腳下,即便身體倦極,也可以放飛心靈,用心靈默默走一程。記得那嘶啞的嗓音,記得那滿足的微笑,記得,都記得呢,叢飛用心默默在走,路,一直在延伸……
醉情于南非總統曼德拉的真情流露。前方的路很難走,為什么不抱著明亮的信念呢?“歷史將判我無罪”,是的,在曲曲折折的歷史路上,抱著一份信仰,我們沒有罪!黑暗會遮去道路,我們深一腳淺一腳慢慢前行,誰能否認,走過的路我們沒有銘刻在心呢?
有人在呼喊,在吶喊:“我要在黑暗的大地上畫滿窗子,讓習慣黑暗的人們看到光明!”在路上,我們可能形單影只,我們可能遇到重重困難,可是思維的禁錮不在于外在環境,而在于一成不變地尋找出路。前方有逾越不了的障礙,為何不借用別人的經驗掃除呢?我們是思想著的人類,總能找到出路吧。
舒婷曾微笑,請把這一切放在你肩上。歷史的重擔我們去肩負,想輕裝上陣?好吧,讓困擾我們的瑣碎事情走開,帶上背包,包里有我們眺躍的心。在歷史的路上走一小段就是在人生的路上前行了一大段。為此我們要肩負常人不能負荷的責任,并且樂此不疲。
在路上,我們的太多夢想都在路上實行,我們有太多悲傷需要掩藏。在路上,我們的表情變化無常,可是誰能阻擋年輕的希望?
回頭看,那踏過的雪,已承載了榮光。我們一起微笑,在路上。
一直沒有忘記那幅不著名的畫,它的名字叫“一眼萬年,在路上”。
[簡評]這篇文章以畫始以畫終,首尾遙相呼應,中間的內容都是對畫中人物表情的解讀。在解讀時,作者充分聯想,大膽想像,寫“感動中國”人物叢飛身染重癥卻“用心默默在走,路,一直在延伸”,寫南非總統曼德拉“在曲曲折折的歷史路上,抱著一份信仰”,寫舒婷面對“歷史的重擔”“微笑”——這實際上已經巧妙地回答了“那背著我們的人該是什么表情呢”這一疑問。在對表情的反復解讀之后,作者又以詩意的筆觸作了含蓄的回答:“那踏過的雪,已承載了榮光。我們一起微笑,在路上。”這樣的構思非常巧妙、奇特,耐人尋味。
人 與 路
江蘇一考生
路的傳說不老,有磨難重重的取經之路,有永不言棄的追日之略,有信念堅定的填海之路。
路的詩篇不朽,有“來吾導夫先路”的竭忠之路,有“不到黃河心不死”的勇敢之略,有“走自己的略,讓別人去說吧”的瀟灑之路。
有人說:世上本無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
有人說:世上本有略,走的人多了,也便沒了路。
我說:世上本有很多路,但屬于個人的,只有一條路:自己的路。
屈原的路是清白的路。既然“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仍然被“讒人間之”,屈原只好“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決不同流合污,決不隨波逐流。路是自己的,別人改變不了,自己也不會放棄,一路走來無愧天地,“寧赴常流葬乎江魚腹中耳,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蠖乎”?好一條清白的路!好一個清白的人!歷史永遠銘記這條不一般的略。
《勇敢的心》曾讓我感動非常,華萊氏的路是一條勇敢的略,也是一條他自己的略。當最好的朋友舉刀指向自己,當最愛的人也離開自己,當最信任的戰友出賣自己,依舊不改自己的無悔追求,自己的路自己走,一路到底永不回頭,所以絞刑架下那一聲“自由”,多么令人心旌蕩漾,激動非常。一條歷史永遠記住的路——勇敢的路。
張丹的路是一條不屈的路。都靈賽場永遠記住了那個瘦小的中國姑娘。記住地挑戰“拋四周眺”的勇氣,記件她受傷時難過的淚水,記住音樂再次響起時那如花的笑容,記住那個不屈的“龍的傳人”。有入說,張丹的二次上場是組織決定的,我卻不以為然。路是她選擇的,干別人何事,既然選擇了不屈,就不懼怕任何困難。那旋轉的舞步,那晶瑩的心,那不屈的路,那是中國健兒的風姿。
曾記得有一本小說叫《荊棘鳥》,里面有這樣一段:鳥兒胸前帶著荊棘,它們遵守著一個不可改變的法則,有不知名的東西刺穿它們身體,它們被驅趕著,歌唱著死去。當荊棘刺進的一瞬,它們竟沒有意識到死亡之將來臨。古往今來,每個人都是追著自己的路的荊棘鳥。古往今來,只有一條略:自己的略。為此我們無悔追求,永不言棄!
[簡評]作者非常機智地避開了世上本“有路”、“無路”的爭論,富有創見地提出了一個全新的命題:“世上本有很多路,但屬于個人的,只有一條路:自己的路。”在這一觀點提出之前,作者已以高度凝練的語言,分別從傳說和詩篇兩個角度列舉了六個例子,使觀點呼之欲出,水到渠成。既然前面已有概括的例子,那么作者在下文便詳細地舉了三個例子。這幾個例子是用并列式結構來論述的,但由于例子本身比較典型,有古有今,有中有外,有文有武,有男有女,有老有小,讀起來絲毫也不覺得單調。最后引用《荊棘鳥》中的一段話,不僅升華了文章的主題,也以“每個人都是追著自己的路的荊棘鳥”這一生動的比喻使文章具有文學感染力。
人 與 路
江蘇一考生
不由想起那懷抱酒壇,在窮途之路慟哭的古人,前方無路了嗎?不,不!路,就在腳下!
古有夸父追日,成為不老神話;今有各國爭雄,窺探宇宙無窮奧妙。這,是人的執著之路。
伽利略鐵塔實驗,牛頓發現萬有引力,愛因斯坦創立相對論,愛迪生發明燈泡。這,是人的探索之路。
張丹負傷出賽,勇奪奧運銀牌;邰麗華雙耳失聰,卻用雙手幻化完美之境。這,是人的信念之路。
有誰說前方無略?若是都如那抱頭慟哭的阮籍,生活豈不是黯淡無色,生存豈不可笑至極?世上本無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誠然,若你不踏上雙足,不披荊斬棘,不經歷風雨,路是不會與你相見的。哥白尼的日心說,最初被視為異端邪說,如果沒有別人的支持,就算他復生,孤掌難鳴,也準逃迫害;有了他這樣的先驅,有了那些執著真理的支持者,那條與宇宙,與真理相通的道路才在永恒時空中浮現,昭示后人。
前方有路了,無數先驅開創的道路出現了,盲目的追隨又有意義嗎?詩歌發展到唐朝,已成了漫山的野草,干篇一律,李白,杜甫、白居易……這些大文豪的出現卻將詩歌推向了頂峰,后來者抬頭仰望,卻無法逾越。若這些人也如前人一般,不肯嘗試自己的道路,歷史文學的星空將會變得黯淡,歷史的長卷又將何等蒼白無力!
伽利略不正是相信自己,相信自己腳下從未有人涉足的路嗎?亞里士多德錯誤的觀點統治人們達10個世紀之久,而伽利略卻輕松地反駁了他,相信自己腳下的路,讓他的名字永遠流淌在歷史長河中。
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沒了路。說的正是這個道理:人云亦云,這個世界還有什么新意可言?歷史又有什么發展、變化呢?
人與路是相互依存的,路給了人方向,給了人依賴——有了略,終會有一個終點;人給路生氣,給了路喧鬧——沒有人,路終會被荒草淹沒,消失無蹤。
路,其實就在自己腳下。走自己的路,相信自己的路,天塹變通途,無路也相通。
[簡評]本文的觀點似曾相識,原采作者在具體論述時,是先后圍繞著“有人說,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有人說,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沒有了路”兩句話來進行的;但全文讀下來,又覺得觀點有點陌生,原來作者非常機智地把這兩句話進行了絕妙的整合,避其相異點而取其共同點——“路,就在腳下”,從而令人耳目一新。看來,整合、概括也是一條創新之道。不僅如此,最后對“人與路”關系的一番集中性的闡述——“路給了人方向,給了人依賴”,“人給路生氣,給了路喧鬧”,顯得極其精彩,也是文章的一大亮點、另外,在論證上,本文最大的特點就是論據充分,具有很強的說服力。既有高度概括的例子,又有比較詳細的例子,如哥白尼,伽利略;既有正面的例子,也有反面的例子,如阮籍、文學上“盲目的追隨者”。
人 與 路
江蘇一考生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襯”。騎著一匹瘦小的驢子,背著酒壺晃晃悠悠地行在小路上。煙雨迷蒙中望著遠處的杏花村,真是別有一番情趣。
又或是“山重水復疑無略,柳暗花明又一村”。那乍見花海、望見人家的欣喜之情,讓人不禁也跟著歡快起來。
然而在現在,這樣的詩情畫意又從何而尋呢?路上的人群熙熙攘攘,車流奔騰不息,塵土飛揚,只讓人覺得胸悶壓抑。四周的紅綠燈閃閃熄熄,霓虹燈下紙醉金迷,早巳失去古時的山清水秀、鳥語花香。
路上的行人走了一批,又來了一批,碰碰撞撞,爭爭吵吵,最后弄得面紅耳赤,不歡而散。在我想像,古時的人們白襟長衫,溫文爾雅,偶爾相碰,作個揖,抱歉地垂首微笑,便從容地擦肩而過。那是一種多么令人神往的儒雅與淡定啊!
古時的人行在路上,總是安靜地前行,或是牽著或是乘著一匹驢兒欣賞湖光山色,吟兩首興起之作。神色之間沒有對名利的執著,沒有對財富的向往。眉宇中只有真性情的流露,所以他們行走得坦然。
他們為求學行走在路上,為理想行走在路上,也為尋求真理行走在路上。他們的足跡訪遍各地河山,無論是有路還是無路,因為有他們的足跡,所以便都是路了。
再看今天。世人也是匆匆地趕路,神色緊張,忙著薪水宮職,忙著與人攀比,忙著鉤心斗角。誰還有心看一看路旁的小花小草?誰還有意抬眼望一望藍天白云?自然是無暇顧及的。人走在路上,心卻不是在路上了。是在惦記著尚有多少工作沒有做完,是在牽掛著本月應拿多少獎金,還是在想著送小孩去哪個哪個補習班?各人有各人的神色,各人有各人的心思。
在同一輛車上,無人交流,無人微笑,只有滿車的寂靜與壓抑。窗外依舊是熙攘的人流,不絕的車嗚,還有便是滿街的灰塵了。
總是幻想真有時空隧道,帶我回到古時,親身體驗一番儒稚祥和、彬彬有禮的生活。走在古時的街道,沒有喧囂,沒有爭吵,只是安靜地行走,順便問問:“哪里有個杏花村?”
[簡評]這篇文章不落窠臼,別出心裁,立意與眾不同,完全拋棄了對“人與路”關系的一般性闡述,也不在“路”的象征意義上大做文章,而是著眼于今昔對比,寫路異人非。古時的路,充滿詩情畫意,雖小卻別有一番情趣,周圍“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現在的路,雖寬闊卻熙熙攘攘,擁擠不堪,讓人胸悶壓抑,周圍“閃閃熄熄”、“紙醉金迷”、這是為什么呢?原來是“人”不同了:古時,人們儒雅,淡定,行走在路上的步履是悠然的,因為他們內心坦然,與別人關系很和諧;而現在,人們俗不可耐,行走在路上的步履是匆忙的,因為他們內心浮躁,與別人關系非常緊張。彼人彼路,此人此路,能夠從縱向上對“人與路”的命題進行創造性的發揮,實在令人佩服。
人 與 路
江蘇一考生
小時侯,路是一條羊腸小道,你在這頭,我在那頭。
還記得么?那時的我,小小的,瘦瘦的,你從我螞手中接過我說:“這孩子,瘦成這樣準養喔!”于是,你省吃儉用,把攢下來的錢給我買奶粉,買糖葫蘆。漸漸地,找胖了,會走路了,一張小嘴甚是乖巧,一有空就眼在你后面,一個勁地叫“奶奶,奶奶”。而你卻瘦了,村上人見了說:“老太婆怎么這么瘦啊?”你笑呵呵地撫摸著我的腦袋說:“千金才買老來瘦啊!”每到周末,你牽著我的手,走過那條羊腸小道來到村口等找媽來接,把我“歸還”后你折身就走;奈不住我一再對你的呼喚,在小道的盡頭,你轉身再朝我揮揮手。我模糊地看到,你用袖子使勁地擦著自己的臉。
那條羊腸小道,如今已鋪上水泥了罷?那些你踩過的腳印,早巳不在了,可是,卻深深地刻在我的心里。
再大些,路是一根電話線,你在家里,我在遠方。
就像鷹要成為翱翔蒼穹的使者,就必須離開母親的懷抱,用雙翅開拓出屬于自己的藍天,——我離開了家,去遠方念書,獨自一人。背著沉甸甸的書包和你早就準備好的大袋水果,還有更沉的,是你的干叮嚀萬囑咐。身處異地,成績的不理想,以及同學關系的準處,讓我屢次垂淚。于是打電話給你,向你傾訴,你的話語如涓涓細流,洗滌著我浮躁的、不安的心靈。慢慢的,我適應了環境,也很少想起你。偶爾打電話給你,聽你用高興而微顫的聲音,叫我注意身體云云,我呢,總是用不在乎的口氣應和著,老忘了提醒你不要吃熱過幾遍的菜。我知道,你一直在攢錢,為我。我聽到你對隔壁的李嬸說過:“俺孫女聰明著,俺現在多攢點錢,供地上大學!”
那根電話線,也許是天下最“窄”的路吧,可它卻承載著天下最闊大的愛。
后來啊,路是一張張冥幣,你在天上,我在地上。
你說,你要等我回來再走,可是你忍了三天三夜,念叨了一個禮拜,我還是沒回來。看到你時,你那雙在田間耕作了半個世紀的手涼了。找問自己,上哪找你?唯有借著這些冥幣,讓它們為我鋪一條“心路”,寄托我的深情,問候天堂里的你……
[簡評]這篇文章構思巧妙,寫了兩個“人”和三條“路”的故事,前一條“路”是實的,后兩條“路”是虛的,由實及虛,行文自然。羊腸小道見證了奶奶對“我”的喂養和撫育之恩;電話線這條“路”連接“我”和奶奶的情感交流,體現了奶奶在物質和精神上對讀書在外的“我”的雙重慰藉;由一張張冥幣鋪成的“心路”寄托了“我”對奶奶永遠的懷念。從“小時侯”、“再大些”、“后來啊”這些詞語來看,本文實際上是按照時間的順序來寫的,這本來容易流于平鋪直敘,但由于作者借用了余尤中《鄉愁》式的句子,不僅使情感逐漸遞進、加深,從而讀起來有一種波瀾起伏之感,同時也使尋常的生活素材生成一份詩意。另外,文章的細節描寫質樸而有光彩,引人入勝;而人稱的使用更是比較大膽,第一人稱“我”和第二人稱“你”同時出現,便于抒發真實的情感,同時讀起來也倍加親切。
人 與 路
江蘇一考生
高考作文果然是提筆干鈞,轉而一想:作文之法不正如人行路上。不禁暗暗自得。
作文恰如行路,有人昂首闊步,氣勢凌人;有人亦步亦趨,低唱徐吟;有人正氣浩然,仰天長嘯。但要記住:怎么走都要走在自己的路上!
曾記否?一篇《赤兔之死》轟動文壇,小生有幸拜讀,確是佳作。但此之后,文言之作擾如雨后春草,呈現瘋狂態勢,人人都走上了返占的老路。于是乎,屈原從淚羅中爬上來又眺下去;項羽自刎更是免費表演,隨處可見;韓信干脆賴在胯下討生活,何其悲哉!想我堂堂五千年歷史,都不夠后來人習作用例了。
走上了返古的老略,故事新編也到了盡頭。一眼望去盡是學子們迷茫的眼神。不明白,真不明白!同一條路,前人走過創造了輝煌,而今再走卻是“山重水復疑無略”。可悲!可嘆!不知他們是否真不明白:李商隱、杜牧的詩,再好也只是小李杜;即使做了十足十的古人,寫出十足十的古文,也不過是“代古人言爾”!
別人的路學不得了,不如開辟自己的吧!那又怎么樣呢?
想當年,韓寒半個小時一篇《杯中窺人》何其偉哉!于是又一批學子走上創新之路,通篇文章支離破碎叫有個性,一首詩誰也看不懂叫有深度,看到天空一片羽毛落下便淚流滿面這叫有文人情懷。走前人老路固然不妥,但矯枉過正想從中國直接打通地心去美國也是行不通的。
自己的路來源于前人,而又不拘泥于前人,方能走出自己的輝煌。
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哪一樣不能在前人身上找到印跡,又哪一樣不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我們的作文也要走出自己的路,做創新的人。
說到離別,再不是折柳相送、灞橋淚別,現代的通訊足以維持兩個人的聯系了。如今再說“西出陽光無故人”,至于嗎?一個電話、一架飛機,到哪都能“勸君更盡一杯酒”,是不是?
故而,作文當重創新,做人當有個性,走路當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路。
用《西游記》的一句歌詞結尾吧:“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
[簡評]本文寫的是“文人與文學之路”,非常切合題意。這一話題比較大,容易受到“一代有一代之文學”的慣性思維的影響,但作者斷然放棄了“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這一俗套的線性論述模式;他另辟蹊徑,面向現實,針砭時弊,從橫向上列舉了當代中學生寫作中的兩大不良傾向——返古寫作和另類寫作,并一一地加以批判和否定。這樣的論證角度,能在考場上想出來,難能而可貴。談兩大不良傾向時,作者駕輕就熟,舉例典型、有新意,因為無論是南京高考滿分作文《赤兔之死》,還是上海怪才韓寒的一篇新概念作文《杯中窺人》,都曾經在青少年文壇上掀起一股旋風,給青少年寫作帶來過巨大的沖擊。再從結構上來看,文章針對性很強,以反面批判為主,先破后立,層次清楚,脈絡分明。另外,作者知識面比較寬,文宇表達灑脫自如,也值得我們學習。
人 與 路
江蘇一考生
大漢長煙,孤泉冷月,蕭蕭聲,長風干年。我背倚著莫高窟顫抖的身軀,前方,是路,玄奘寂寞半生的信仰之略。敦煌百年恥辱,西行路千年風霜。
史載,玄奘西行,大多孤身一人。《西游記》中的三徒弟,在我眼中,是玄奘精神的三個側面:悟空——開路者的勇敢;八戒——行路者的堅持;沙僧——寂寞者的隱忍。
悟空,這個幾乎為所有男孩子崇拜的藝術形象,是一個勇敢者的形象。他一路向前,披荊斬棘,敢于與一切擋路者搏殺。開路,總是伴隨著犧牲與流血,但是,只要有勇氣,只要信念足夠堅定,開路者就能如孫悟空那樣,有銅臂鐵手,有金剛不壞之身。玄奘就是這種意志如鐵,心志如鋼的開路人。黃沙千年,吹不去他一個個堅實的足印,便是他勇敢勇氣的明證。
八戒,他常常是詖嘲笑的吧,可在我眼中,他是最懂得堅持的。沒有誘惑,無法顯示堅持的可貴;沒有擾豫,無法彰顯堅持的艱難。西行的八戒,動搖的最多,可他堅持到了最后。這份難得的可貴,是許多行路者堅持的動力。玄奘,貴在堅持。韶華數載,寂寂半生,無數次,面臨生死絕境。沙漠帶給人的恐懼和絕望,在玄奘咬緊的牙關中,消散。
沙僧,他總是默默的。小說中,他不善言談,不茍言笑,老實本分。沙僧在三師兄弟中,道行最淺,可他的步伐卻絲毫不慢。這才是行路的生活,也是玄奘西行一路的生命狀態。多少個日日夜夜,他獨行在浩瀚沙海,無朋無伴。寂寞,對于一個獨行者來說,比自然的災難更可怕。可玄奘的心中,有他至上的佛,在他深沉的目光中,可以看見他不寂寞的心靈。
玄奘,作為師傅,他的生命詮釋了信仰的意義。行路難,多歧路,信仰是一切勇氣和堅持的來源,是與寂寞抗爭的力量。唐三藏,是《西游記》中真正的、最后的,也是唯一的強者,他是一切力量與偉大的象征。
烈烈的邊塞之風,吹得我生疼,更心疼著流落異國的中華寶藏。今年,距王圓篆打開敦煌文明寶藏的恥辱之年,恰逢百年。研究敦煌學的學者們,你們也一定常站在這里,西望玄奘之路吧?是不是在這眼前的路上,你們悟得了勇敢和堅持,學會了忍受寂寞?然后,我知道,你們一定會舉步行路,迫尋著玄奘,去拯救莫高窟,拯救敦煌文化,拯救中國文化。路曼曼其修遠兮。如今正在考場上作文奮書的九百五十萬考生,明天,也將踏上玄奘的路,踏上敦煌學研究者的路,踏上中國文化復興的略!
[簡評]本文是“他”的故事,寫玄奘西行取經;也是“我”的故事,以“我”為始,以“我”為終,寫“我”背倚莫高窟西望玄奘之路,悟得“唐三藏,是《西游記》中真正的、最后的、也是唯一的強者”,而悟空、八戒、沙僧只不過是他“精神的三個側面”。這樣的復雜而巧妙的構思,在考場上顯得難能而可貴。作者善于思考,對“玄奘精神的三個側面”的發現非常獨到,而解讀豬八戒時所寫的句子“沒有誘惑,無法顯示堅持的可貴;沒有猶豫,無法彰顯堅持的艱難”更是精明,令人佩服。文章的語言非常精練,有跳躍性,卻又不失自然、流暢,長短句交錯使用,讀起來節奏感很強,顯示了作者駕馭語言的功夫。
人 與 路
江蘇一考生
想到路,眼前揮之不去的,只有阮籍。
是他,駕著破舊的牛車,一壇酒,獨自駛向城郊。路旁,奇花異草,奇峰怪石,他視而不見,投以白眼。上方,落單的飛雁凄涼鳴叫。此時,牛車停了,老牛回過頭來,仿佛在說:“沒有路了,該往哪里走?”他無奈,只有無奈地答道:“路在哪兒,我怎知道?”說罷,取瓢捧起濁酒,喝罷,繼門大呼,繼而大號,最終一把卒酸淚,沿原路而回。此所謂,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只不過沒有路罷了,為何痛哭?他哭的不是眼前的窮途,而是人生的窮途。
這條路上,籠罩的是東晉司馬集團的陰影;這條路上,灑下了多少眼淚!為慈母,慈母身亡,他號哭,即使吐血數升;為好友嵇康,嵇康被斬,為正義而被斬,他開始是沉默,當行刑前,嵇康彈起空前絕后的《廣陵散》,他只好大哭,用淚,用心淚為友人送行;為陌生的兵家女孩,女孩美麗而具才情,未及出嫁,染病身亡,他冒冒失失地奔向靈堂,用淚為美好的生命餞行。
這條略,滿足眼淚。
淚流盡了,路上只有沉默,沉默得有些嚇人。當名士裴楷前來拜訪,他只報以白眼。裴楷明白,阮籍的人生之路早已超越了禮義的范疇,而他本人仍在禮義之內,所以裴楷只好也只能按禮義之數,向阮籍作揖三次,然后離開。是的,阮籍人生之路上的親人,旅伴,還有那些美好的生命,都已消逝。他只能將沉默這件外衣披上,抵御寒風,來自人世的寒風。接著,踽踽獨行,移向自己的路的盡頭。
這條路,我們難以體味,只能用“猖狂”將他形容,形容成一個遠離塵囂遠離人世的繁雜的陌路人。世人用冷眼審視著他,看他一個人在路上表演。然而,我們怎能知道,這出表演包含了多少眼淚,多少辛酸!在他身后的路上,拋下的是世俗的指責,世俗的猜疑……
如果時光能夠倒流,我希望能坐上他的牛車,同他一道奔向城郊。還是在青草雜生處,我會眺下,為他拔除野草,拔除他路上所有的雜草。然后,打一下牛背,讓牛載著他在自己的路上繼續前進。而我,在這條路上,會望著他的身影,面向夕陽,誠懇地彎下九十度。
為他,也為這條路。
[簡評]“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出自《滕王閣序》,作者當初學習王勃這篇賦的時候也許特別留意過此句,然后展開“研究性學習”,大量收集阮籍的立身行事。“讀”,自然對“寫”大有裨益,尤其是寫文化隨筆。這是本文成功的基礎。在具體寫作時,作者善于化實為虛,由“眼前的窮途”帶出“人生的窮途”,最后又由虛到實,歸于“眼前的窮途”,這種虛實相間、前后照應的結構,既別致又自然。據說今年高考寫阮籍的不少,但多為“故事新編”,有事略而無見解,而本文夾敘夾議,知人論世,行文中時時有獨特見解,并在高潮處自己“直接出場”,為阮籍“面向夕陽,誠懇地彎下九十度”,于理趣中增添一份動人的情趣。
人 與 路
江蘇一考生
我是一個普通人,我走的是一條普通路。
我的一路上,有過風,有過雨,有過甜,有過哭;我的——路上,有的人來了,有的人走了;我的一路上,浸透了太多的無奈,太多的眼淚……
路上,我心酸。寒商苦讀多年,終有機會修成正果,無奈學習始終不入門,低分之內常徘侗。考前的一段時日,心里受盡煎熬,神經有些錯亂,更覺得愧對雙鬢已斑白的父母,干言萬語道不盡的羞愧!臨考前,母親很平靜對我說了一句話:“不成才,要成人。”于是我一愣,于是我的眼淚就掉了下來。其中的酸,其中的悔,又有誰體味得出呢?這條路我得走下去,我知道,父母不忍心苛責我。
路上,我感動。真的,在路上,我遇見好多人,可他們有的來,布的去,部在七自己的路。或許,人與入之間真的可以形同陌路,而你要知道,總會遇到幾個什么人,陪你過完你的人生。我老是難以忘卻一舊友給我的一段話:“生命真的很像一段旅程,原本我只孤單上路,可是卻在不經意間發現,原來你們一直都陪在我左右,就算中途離去,我也會記得,在我寂寞路上出現的這些人,陪找走了一段最刻骨銘心的路……”聽以,清相信你的路與你遇到的入。
路上,我仿徨,年少輕狂,情竇初開,輕易言愛,心中會始終有牽掛。學習熱情大減,每天只會留意那個人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而后世常常問自己,你給得起承諾嗎?于足想放手。于是苦苦掙扎,不知所措。恩師開導:“你的一路上,風景太多,誘惑重重,是否每遇到一處美景,你都會流連徘徊,不忍割舍?你要明白,千山萬水、千難萬險后的美景才是你的,它在等你。”我釋然。
路上,我瘋狂。路上,我失落……我的路,雖然普通,但它五彩斑斕,頗有滋味,它全在我開心時一起開心,會在我難過時一起難過。它雖然會出手阻上我做想做的事,雖然會在我自嗚得意時潑我冷水,雖然會不經意間讓我栽跟頭,但我相信,它是為我好。
我是一個普通人,我走的是一條普通路,但是我知道,我的路上——有愛。
[簡評]這篇文章構思很一般,采用的是總分式結構,層次十分清楚,而語言也很樸素,似乎不那么吸引人。然而它自有風味,自有動人之處,這是因為:首先,生活化的取材傾向在高分作文中并不多,當很多人想以故事新編,文化隨筆吸引別人眼球時,直接反映生活而且是學習生活的文章豈不令人耳目一新?其次,在多少考生的筆下,“人與路”往往是“別人與別人的路”,或者“代圣人立言”,寫“圣人與圣人的偉大之路”,而本文通篇使用第一人稱,直接寫“普通的我與我的普通路”,從而顯得情感真實、真摯,使閱卷人感到非常親切;再次,寫“我”的成長歷程時,作者很少正面寫“我”的頑強與抗爭,而是采用了盧梭《懺悔錄》式的寫法,敢于袒露靈魂,先后以父母、朋友和恩師的談話反映“我”的心酸和羞愧、感動與徹悟、彷徨與釋然,字里行間流露出的這種解剖自我的勇氣和真誠,深深打動著讀者。
[作者單位:江蘇鹽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