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村推進是扶貧工作的重點和方向,“十五”期間我縣的扶貧成果顯示,14個重點村的群眾普遍對現行的扶貧政策持歡迎態度,感受到了黨的關懷和溫暖,迫切希望在新一輪的扶貧工作中,整村推進的力度能夠更大,資金能夠更多,方式、方法能夠更靈活。結合泰和縣扶貧開發的實際情況,我們認為要搞好新一輪的扶貧開發工作,關鍵是要加強領導,形成合力,牢牢把握整村推進的工作重點,多方整合扶貧資金,創新管理思路。
一、整村推進的工作重點
從“十五”扶貧開發的實踐來看,整村推進包含的內容非常廣泛,如種養項目、水利項目、公路建設項目、科技推廣與應用項目等等。由于受資金的制約,在項目實施中,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很難達到群眾理想的效果。撒胡椒面式的辦法,五年下來,仍然看不見貧困村的明顯變化。根據貧困鄉村生產、生活條件差、交通不便、發展基礎薄弱的特點,我們認為改善鄉村的生產、生活條件是扶貧工作的重中之重,當前的整村推進工作應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機地結合起來,把整村推進的重點村建設成為新農村的典范。
一是要把“三清三改”列為主要項目內容。以“清垃圾、清路障、清污泥,改水、改廁、改路”為突破口,在貧困村大力開展村莊環境整治活動,徹底改善當地的人居環境。二是要把“五通一氣”列為常規發展項目。整村推進的目標就是要改善農村的條件,扶持農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通水、通電、通路、通訊、通有線電視、發展沼氣,既是群眾的愿望,也是發展農村經濟的應有之義。三是要把種養加項目實行單列管理。在項目規劃中要重視生產發展項目,把生產發展放在首要位置,而在實施中又要區別對待,沒有必要把種養加項目直接落實到村。可以采取單列種養加項目扶持資金的辦法,由市、縣扶貧辦直接管理,根據貧困村農戶的實際需要,扶持到戶,讓群眾真正成為市場經濟的主人,做到想發展什么,我們就扶持什么。
二、整村推進的資金整合
現在貧困村資金的扶持總量一般是50萬元,每年一個村約有10萬元。這筆資金如果從救濟貧困農戶的角度出發,的確能發揮較大作用,但是賑災救濟畢竟不是我們的主要職責。扶貧部門的工作應該側重于開發式、發展式、造血式扶貧,走出救濟式扶貧的怪圈,從而對我們整合扶貧資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否則,一個扶貧周期結束,還是面貌依舊,脫貧致富遙遙無期。為此,我們在扶貧資金的整合上要有新思路、新舉措。
一是可以考慮適當增加財政扶貧資金。按照全國經濟發展的水平,“十一五”期間的財政扶貧資金也要有所增加,每個村的扶貧資金總量保持在70萬元左右。二是充分發揮社會定點扶貧的優勢。社會定點扶貧是對扶貧資金不足的有益補充,也是我們扶貧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渠道。上一輪扶貧開發中,定點扶貧單位都為貧困村辦了不少實事、好事,折合扶貧資金都在10萬元左右,深受干群好評。建議定點扶貧單位由省扶貧辦統籌安排,原則上每個重點村都要有單位幫扶,一定五年不變,單位可按省、市、縣20%、30%、50%的比例確定,要求每個單位定點幫扶實物與技術、資金共計10萬元以上。三是開設捐贈專戶,積極搞好社會捐贈。在扶貧系統內設立捐贈辦,把社會捐贈工作作為我們的一項新工作,加大宣傳力度,爭取社會各界對扶貧工作的重視與支持。捐贈工作的重點是解決貧困戶、低收入戶的就醫、就學困難,兼顧通水、通電、通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捐贈實行專戶管理,帳目每年向社會公布兩次,接受群眾監督。四是落實縣級財政配套資金。省、市對縣級財政配套資金要有硬性的規定,并將配套資金列入工作目標考核,與上級財政扶貧資金的撥付掛鉤,以增大資金扶貧力度。五是發動群眾自籌部分資金。貧困村主要應采取發動群眾投勞的辦法解決部分資金。對一些技術要求不高的項目,如水渠、道路的維修,可由村里組織群眾實施,扶貧系統則提供物資支持,讓少量的資金發揮最大的效益。
三、整村推進的管理創新
目前,我們的貧困村普遍位于偏僻地區,相對比較分散,給管理帶來了諸多不便和困難。實際工作中,扶貧辦工作人員少,缺乏正常的運轉經費,重點村因為工作增多帶來的經費不足問題,始終困擾著基層干部。為了更好地調動各級從事扶貧工作的積極性,讓我們的扶貧事業不斷發展、壯大,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助推器,我們務必牢牢把握工作重點,協調各方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強扶貧系統隊伍建設。要在工作上、生活上、政治上給予扶貧干部更多的關愛,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給大家一種奮發向上的力量,感到扶貧事業有為、有位,前途是光明的。當務之急就是要解決工作運轉經費,如車輛運轉經費、打印費、辦公費等。省扶貧辦能否單列一定的項目管理費,或者由省財政、省扶貧辦聯合行文,要求縣級財政增撥縣扶貧辦及重點村的工作經費,杜絕克扣、挪用扶貧資金現象。
2、堅持規劃的科學性,減少隨意性。所有的項目都要堅持從基層來,到基層去,把自主權交給群眾,激發群眾的參與熱情。做計劃、規劃前,要先明確資金使用規模,項目要投入到重點領域,減少盲目性。規劃工作要有充足的時間,至少要保證2個月,做到調查摸底充分,群眾醞釀討論充分,論證分析充分,一旦確定下來,不能隨意更改。
3、減少項目管理的中間環節。扶貧項目統一由縣扶貧辦管理,鄉鎮政府只負責工作協調,不具體管理項目,將項目直接落實到村,由村委會組織實施。每個重點村可設立扶貧專帳、專戶,并由縣財政、扶貧辦共同監管。
4、注重實施主體的靈活性,堅持統一實施與分散實施相結合。對扶貧的項目進行分類管理,靈活確定實施主體。種養加項目,由市、縣分年度根據資金規模,在貧困村針對各類農戶需求,落實到戶實施,不搞一刀切和平均分配;基礎設施類項目,按規定要招投標的,必須招投標。其余的項目一般由村委會組織實施,縣扶貧辦進行監督管理和驗收;沼氣、戶戶通、技術培訓類項目,應切塊實施,在確定每年發展數量的基礎上,由縣扶貧辦統一組織實施,以降低成本,保證質量。
[責任編輯 王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