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市大橋鎮三豐村,在去年年底被江蘇省揚州市表彰為“建設小康村先行村”。“先行村”的字眼,十分誘人。這能否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值得借鑒的經驗?為了解開這個謎團,我們來到了這個村探秘。
一、簡要情況
三豐村有8個村民小組,2539人,其中勞動力1359人,黨員78人,2106畝耕地。去年,全村三業總值達8978萬元。其中工業產值就達8460萬元,占三業總值的94.23%。集體創收56萬元,人均收入達9823元。
在三豐村,只見村辦工業集中園區生產火紅,田野里秧苗青青,一條條水泥大路四通八達,風格別致的幢幢樓房到處林立,村子里摩托車、電動車來回穿梭,村民們臉上露著幸福的笑靨。新設立的垃圾池、新建的衛生廁所和家庭衛生間,……都反映了村容的整潔和新風的文明。所見所聞,讓我們真切感受到,三豐村這個“小康先行村”名不虛傳,處處呈現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錦繡前景。
二、主要做法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三豐村的具體做法是:
1、堅持生產發展。首先,積極調整農業結構。近年來,全村堅持走“擴經促糧”的路子,擴種油菜和其它經濟作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僅兩年前,村里按照定單農業的要求,一下子就擴種了230畝黃姜,讓種姜的農民普遍提高了收益。其次是堅持辦好工業。三豐村的村辦工業,在全村經濟工作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位置。他們以村里占地45畝,擁有440多間廠房的村辦工業集中園區為依托,大力改善園區的通水、通電、交通、環境建設等條件,吸引了14個企業在這里興業生產,讓全村700多名勞力在這里就業,讓老板得利,集體得益,農民得實惠。再次是發展特色農業。村里建起了150畝的苗圃基地,帶動了農民發展庭院經濟。通過示范戶帶動,全村有魚、蝦、蟹養殖面積300畝,畝純效益在2000元左右。
2、從帶動農民致富中力求生活寬裕。三豐村農民勞動致富、增加收入的途徑,大致有三條:一是辦工業,讓700多名勞動力除了有種糧收入以外,還增加了務工收入。僅此一項,每年可增收800多萬元。二是加大勞動力轉移力度,全村常年在外從事建筑業、加工業、服務業的勞動力有300多人,這部分人每年可增收400多萬元。三是從特色農業中增收,這個村的20畝水芹菜可讓農民每年增收15萬元,花木增收50萬元,特種水產增收50萬元。
3、喚得文明新風吹。三豐村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時,不忘樹文明新風,不斷加強精神文明建設。
過去,這個村的農民有著將茅缸埋在道路兩邊的陋習,既不衛生,也影響村容。去年,村里投入10多萬元用于改廁,農民群眾自動敲掉2035個茅缸,建起了文明衛生的家庭衛生間或廁所。過去,農民群眾將垃圾隨意料,既不衛生,又有礙村容,去年村里在全村統一建起65個垃圾池,村里臟亂差的現象有了根本的改觀。
同時,村里在群眾中開展“十星文明戶”、“五好家庭”的評選活動,在村部的精神文明建設永久性專欄里,公布著“十星文明戶”的創建標準,“五好家庭”獲獎名單。通過精神文明建設,有效地改善了鄰里關系,加強了家庭的和睦,傳播著文明新風。去年,村里又掛上了80個文明建設廣告宣傳燈箱,投入5000多元建起了文化活動中心,內有圖書閱覽室、棋牌室、乒乓室,從而改變了農民群眾的業余生活習慣,提高了農民群眾的思想和文明素質,讓農民群眾向著更加文明、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邁進。
三、幾點啟示
三豐村成功的經驗,主要有以下幾點值得借鑒:
(一)要有一條因地制宜發展的好思路
三豐村地理位置偏僻,沒有較多的自然資源優勢,但他們勞力多、頭腦活以及改制后村里閑置的廠房多。據此,他們選擇了調整傳統農業、發展特色農業,堅持抓好工業,發展私營企業,走農、工、建、運、服綜合發展的路子,從而形成了以工促農、以工興村、民富村富的喜人局面。
(二)要有一套強化發展的好舉措
1、強化農業基礎。數年來,三豐村堅持以工補農,投入100多萬元改善生產環境,建設節水渠道,疏浚河道,補助購買大型農業機械,使全村實現了農民種田機械化,從而減輕勞動強度,提高工作效率,增加農民收入。同時,針對少數農戶一度不愿種田的實際,因勢利導,將300多畝低洼地組建數個小農場,使土地向種田能手集中,既防止了明暗拋荒,又發展了農業生產,也增加了近3萬元集體收入。
2、突出工業發展。首先,真抓企業轉制。他們對村辦企業因廠制宜,將房屋等集體資產,通過拍賣、租賃、合股等形式,實行資產重組。通過改制,既使企業有了經營自主權,獲得了強大的生命力,又使集體資產盤活增值。其次,狠抓工業集中區。村里創辦了工業集中區,80%企業在園區生產加工,這樣既有利于企業的生產發展,也便于對企業的管理服務,使企業的蛋糕越做越大,集體創收越來越多。再次,大搞招商引資。他們堅持發展個私企業,堅持長年招商引資。幾年來,村里招商來的企業就有7個,僅在去年,招商的企業就有3個。
(三)要有一張建設幸福家園的好藍圖
三豐村早在二十年前就制訂了村莊建設規劃,規劃具有一定的超前性,規劃了近50畝的工業生產區,并按自然村莊分為村民居住區和建設發展區,經過村民充分討論,得到上級批準,本著一次規劃、分步實施原則,已建起了一排排新莊臺。
(四)要有一支堅強有力的干部隊伍
這是新農村建設的保證,群眾說:“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的是黨支部。”村支部書記政治素質好,思想觀念新,能夠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抓工業善于動腦筋,建設工業集中區,推進招商引資,成績顯著;村民主任是種田能手,也是特水養殖的帶頭人,還是村級“調解110”工作的創始人;總帳會計是村里的內當家,省表彰的先進個人,他情況熟、業務精、工作實、財務清楚。村里的黨員干部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形象好,工作扎實。我們與村民悟出了一個道理:如今村干部,自己不會富,不能當干部;村富民不富,不算好干部;民富村也富,才算好干部。
我們衷心祝愿三豐村越發展越快,越建設越好!
[責任編輯 王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