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成巨 廖旭光 杜全學
1 前言
初中教育與高中教育是兩個不同的階段。在我國,初中教育為九年義務教育的一部分,是普及教育;而高中教育則是提高教育,是為高校以及社會輸送合格人才的教育。兩種教育教學都有其自身的特點,初高中學生在知識能力及學習方式方法等方面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
初中義務教育對學生的知識能力的要求相對比較低,學生的壓力不大,學習相對比較輕松,加之不少人對素質教育理解的偏差,出現不少誤區,認為“素質教育就是非考試教育,素質教育就是非升學教育,素質教育就是課外活動,素質教育沒有統一的標準。”這就導致學生從初中學習過渡到高中學習存在著很多不適應的情況。
學生進入高一,年齡大都在十五六歲,生理心理特征處于半幼稚、半成熟、半獨立、半依賴狀態,幼稚性和自覺性交織。學生進入新學校,全新的環境,陌生的世界,新學校,新老師,新同學,讓其增加了許多新鮮感;新的學習內容,新的學習任務,新的學習方法也給學生帶來了新的挑戰。內容多了,學習的難度加大了,教學的要求提高了,而大部分學生在心理、學習、交往等方面還處于被動狀態,不能很快適應新的變化,從而導致部分學生剛進入高中階段,在生活、學習、交往等方面走了許多彎路,甚至在學習上出現較大的滑坡,產生情緒低落、厭學棄學等現象。
如何從初中普及教育過渡到高中提高教育,如何使初中學生能盡快地適應高中學習生活,是目前很多高一教師較困惑的問題。為此,筆者將對高一新生學習適應性調試問題作一些粗淺的研究。
2 高中教育教學的特點
我國小學教育和初中教育都是基礎教育,高中是高一層次的基礎教育。盡管都具有基礎性特點,都強調施以全面的素質教育,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奠定基礎,但初中教育是帶有普及性的義務教育。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義務教育,即依法律規定適齡兒童和青少年都必須接受,國家、社會、家庭必須予以保證的國民教育”。而高中教育則在于,一是為成長為合格的勞動者打下基礎,高中畢業生大部分將走向社會,從事一定的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二是為接受高等學校教育打基礎,因此面臨很大的升學壓力,這就是目前所不能避而不談的應試教育。所以高中教育有其自身的教育教學特點。
首先學習方面,高中教學學科內容多,知識量較初中大,教材比初中厚,課文比初中長,知識涵蓋比初中廣;知識要求難度大,講解的深度也較初中深;學習進度快,往往在初中要兩三節課完成的任務高中一節課就要完成;各科綜合性、系統性較初中強,學科不再是單一的知識,各學科間的滲透性強;對能力的要求也較初中高,尤其是理解能力和綜合能力。
高中教學對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要求更高。教師不可能再像初中那樣對學生作具體細致的要求,告訴他們每一個環節應該怎樣做,而是要求他們去獨立完成任務。讓學生從以前的被動接受中解脫出來,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死記為活用,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學以致用。
其次是生活管理方面,學生的年齡增大了,獨立生活的能力應該增強了。在生活管理方面要求學生能學會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完善。教師要成為生活管理的指導者,不能再像初中生那樣,扮演保姆兼母親的角色,學生進入高一就得學會在生活上獨立自主,不能事事都找老師幫忙解決。
再次是師生關系方面,孩子長大了,教師的絕對權威地位不在了,以前那種高高在上的指揮官形象不再有效了。學生與教師的關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學生對自己的地位要求高了,教師應把學生放到一個平等對話者的角度,才能與學生很好的交流。
3 高一新生存在的問題分析
3.1 思想方面存在的問題
3.1.1 “自我中心主義”思想嚴重
存在這種思想的大都是初中成績比較優秀的學生。這部分孩子在家大部分是獨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小皇帝,從小被父母或長輩嬌慣;在學校因為成績好,或者表現優秀,成了老師的寵兒,同學的榜樣,因此優越感特別強,由此形成了“自我中心主義”思想。在家是大人圍著自己轉,在學校是老師同學圍著自己轉,成就感特別強。升入高中,這部分學生往往以為還是原來那樣,處處表現為以自我為中心。疏不知,到了新的學校,比自己優秀的學生大有人在,還是像原來那樣以自我為中心,往往會給自己造成很多不必要的心理負擔。
筆者班上一位學生楊某,開學沒幾天,就主動找到我說不想學習了,想放棄學習。其原因是進校一直感到很壓抑,生怕學習跟不上,特別是外語課,老師講得快,口語又聽不懂,心里特別緊張,非常擔心,幾次聽寫單詞都出錯,老師要罰重抄作業,越是緊張又越出錯,所以情緒非常低落。以前在初中從未出現過這種現象。跟老師交談的時候他說真想放聲大哭,情緒特別激動。另一學生曾某也是一位成績優秀的學生,進校是班上第二名,可在紀律方面表現欠佳。找他談,他說:“只要成績好就行了,其他那些表現之類的東西有什么關系?我們初中老師就是這樣說的。”比較放縱自己,導致表現較差,成績也受到影響。
3.1.2 自卑心理較強
有這種思想的學生主要是初中學習成績不是很優秀,僥幸升入高中或者是通過其它途徑進入高中的。進入高中學習后,由于高中教育教學的要求較高,學習任務較重,因此心理壓力特別大,自卑心理特別強。在課堂上表現為不大講話,課堂不活躍,課后不敢提問題,信心不足。孤獨感比較強,人際關系不和諧。
3.1.3 意志薄弱,心理不穩定
由于年齡階段特征,學生承受能力還比較小,考慮問題還不夠成熟,意志品質還較薄弱,經受不起一些挫折。初中成績優秀者,進入高中原先的遙遙領先優勢不復存在,原來是班干部,現在變成平頭百姓,眾星捧月的感覺沒有了,落差太大,一部分學生難以擺正心態,因此就容易自卑自憐,自怨自艾。更由于部分學生初中階段可能是在離家不遠的學校上學,長期在家里生活,現在離開父母,過學校集體生活,很多事情都靠自己去處理,而很事情都從零開始學,生活自理能力差,因此情緒低落。經常為一些瑣碎的事而煩惱,心理不穩定,表現為男生好沖動,女生內向,缺乏自信。
在訪談中一個學生這樣寫到:“我初中一直是在家里住,從沒有住過校,對寢室的衛生紀律等管理很不適應,所以往往會做一點違紀的事,這都是在不自覺的情況下違反的。比如清潔做不干凈,我也是沒辦法的,因為我在家從沒有做過清潔。被子在家從沒有疊過,我有什么辦法……”
3.1.4 逆反心理較重
(1)從年齡特征看,處于生理變化的高峰期,生理成長快,十五六歲的年齡,可心理的成長還處于幼稚階段。自以為長大了,是大孩子了,有自己的見解了,可實際認識水平還很低,想獨立,而認識有偏差,因此往往與老師對著干,產生極大的逆反情緒。
(2)初中行為習慣差,靠父母或拿擇校費進入學校,進校仍然保持原來的行為習慣不改,產生逆反心理。
(3)父母離異,單親家庭孩子,由于家庭原因形成逆反心理,進入高一又得不到教師足夠的關心,產生極重的逆反心理。
(4)教師在處理問題時出現兩個極端,一是仍把他們當著不懂事的孩子對待,事事都管得過細,引起學生的逆反情緒;一是把孩子當成成人看待,總認為都這么大了還不懂事,不恰當的批評,導致學生的逆反情緒。
3.1.5 受社會環境影響
當今社會,物欲橫流,金錢至上,人際關系網絡對人們思想的影響,導致部分學生的思想遭到侵蝕,對學習的認識出現偏差。認為讀書不是重要的,只要有個文憑就行,重要的是人際關系。只要父母有背景,有錢,到時候可以憑關系或是用錢開路,找個好單位。因此進入高一,就存在著混的思想,游戲人生的學生普遍存在。我班一位違反紀律的學生何某在認識中這樣寫到:“我原來只想混個高中畢業證書,去當兵。我媽說了,到時候拿錢去托人……身為一名高中生,剛剛度過緊張的初中學習生活,進入高中學習,本應該在初中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不應該停留在向往大人生活的夢境中,把一些社會上的不良習慣帶進學校……”
3.2 學習方面存在的問題
3.2.1 對學習的認識出現偏差
(1)初三學習太累,歇口氣。緊張的初三學習是為了考取高中,甚至是重點中學。那個時候父母的叮囑監督,老師的管教約束,實在是太辛苦了,身體太累,心理壓力太大,整天忙于題海,沒有時間好好玩一玩。現在目標實現了,重點考上了,父母的心愿也實現了,是該歇口氣的時候了。考大學的事還很遙遠,何不現在好好享受享受生活?因此部分學生趁機放縱自己。課只要能聽懂個大概就行,作業只要能基本完成就行,紀律只要不出大事就行……對自己的要求一放松,學習成績自然就下滑,紀律遵守也不到位了。長期如此,就嚴重影響其發展進步。
(2)對素質教育的歪曲理解。一部分學生由于受素質教育的影響很深,卻對素質教育的理解不正確,只學喜歡的課程,不喜歡的就不學;只要聽懂了課就行,作業是沒必要做的;上課時熱熱鬧鬧,不管實效,教師的講解一概視為滿堂灌……凡此種種,給學生的發展帶來極為不利的影響。
學生進入高一后仍然把這種思想帶進學習中來,嚴重影響了學習生活。有個學生郭某,我在檢查他的作業時,發現好幾次都沒有做。問他原因,他說:“我發現這些作業沒必要做,因為我聽懂了。不信你可以問。”當我就作業問他幾個問題,他又不能準確的說出來。他又說:“這個社會只要有專長就行了。我很喜歡玩電腦,電腦技術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了,好多大學生都比不上我呢!所以我就只想玩電腦,其它的都不想學。”
3.2.2 對成績要求過高
初中學生成績分值較高,是因為大部分試題難度不大,且測試內容大都是課堂上講過的。進入高一,幾次測試下來,發現分數降低很大,遠不如初中時候分數高。學生不明白其中原因,總認為自己成績下降了,于是對自己的學習產生懷疑心理。部分家長不了解學校教育的特點,對學生的分值要求也停留在初中分值要求上, 給學生施加壓力,導致學生對自己的學習否定或者對教師的教學否定。久而久之,使學生形成了一些心理上的負擔,產生厭學棄學情緒。
3.2.3 學習方式方法的不適應
初高中生不論認知水平、思維特點、知識結構等差異都很大。高中課程增多,難度加深,知識面拓展。初中學習以形象思維為主,分析問題具有單一性、片面性,而高中學習則要求以注重抽象思維和理性思維方式進行學習,要有更靈活的分析、概括、綜合的能力。因此很大部分學生不能盡快的適應,仍然停留在初中的層面上,被動的學習,機械的記憶。
3.2.4 對學科認識的偏差
學生從初中開始,由于對某些學科學習的困難,或對某科教師的偏見,對某些學科喪失興趣,加之家長對學生平時的灌輸,導致部分學生沒有全面發展思想,就有了分科意識,初步形成文理學科的概念,導致對部分學科學習產生偏見從而厭學棄學。
4 適應性調試策略
了解了高一新生存在的問題,找準了診結,就好對癥下藥。對新生適應性調試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4.1 構建和諧進取的班級,優化教育教學環境
學生進入新班級,都帶著希望和夢想而來,每一個學生既興奮又惶恐,對班級教師和同學都渴望建立一種新型的良好關系。因此,抓住這一契機,盡快構建一個和諧進取的班級,為學生創造一個能利于其健康發展的環境非常關鍵。具體可從五個方面著手:
4.1.1 培養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對于高一新生,班主任一開始就要教育他們樹立主人翁意識,使他們知道,他們自己應是所在班級的主人,自己的事情,自己應該做好,自己也能夠做好,不要老是覺得自己是學生,老師是“知識權威”、“管理權威”,學生天生就是老師管的。
4.1.2 選好干部,協助管理。一個好的班級,班干部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班主任不可能隨時都在教室,很多時候都得靠班干部的協助,同時,班干部跟學生的距離比較近,最了解學生的情況,最了解學生的心聲。利用他們來協助管理無疑是減輕了教師管理的負擔,也避免處理問題的被動。一個班級,班干部的威信樹立起來了,敢于大膽的管理了,這個班級的正氣也就樹立起來了,良好風氣也就形成了。即使有少數行為不良的學生在班上做一些違反校紀班規的事,也就有人敢于義正詞嚴的批評指責了。
4.1.3 制定班規,嚴格制度。制定嚴格細致而可行的班規,讓學生明確班級管理的要求,是一個新組建班級必不可少的環節。很多學生才進校的時候,總是把自己最好的一面表現出來,以期得到教師的關注,而把自己的不良習慣隱藏起來。他在觀察試探教師的管理是否嚴格是否到位,稍有不慎,讓其發現有機可乘,這些習慣就會以各種形式表現出來。因此一開始就拿出嚴格的制度,震懾住學生。同時對那些表現出來的問題要抓住苗頭及時妥善處理,使其他有問題的學生行為習慣有所收斂。
4.1.4 獎優罰劣,樹立正氣。良好的班風班貌就在于有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學生的正義感強。教師應在樹立班風正氣上下功夫。凡是學生,對有好表現的典型應及時表揚,給予精神和物質上的獎勵,并發動大家向他們學習,使有好行為習慣的同學感到自豪感,使其他同學對他產生羨慕感。久而久之,其他同學也就效仿學習,正氣就樹立起來了。當然,對于那些行為習慣差、集體榮譽感不強、經常違紀的同學要給予應有的處罰,以規范其行為。
4.1.5 責任明確,協作進步。班級事務如清潔、值日等做到責任落實到人,應盡量細化到具體的位置及范圍,不能大而化之,模棱兩可,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而且要持之以恒,以培養學生從小事做起,堅持不懈的作風。當然在落實責任的同時還應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讓他們學會與同學團結合作,共同進步。
通過以上措施,為學生創造一個有利于健康成長的環境,一個民主和諧的氛圍,促進其發展。
4.2 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
4.2.1 平等的心態對待學生,變“絕對權威”為知心朋友。孩子處在生理變化、智力發展、思維創造等的高峰期,有了自己的認識和獨立見解,有了辨別是非的能力,心理上特別需要得到別人的尊重。教師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指揮者,學生對教師的教育行為有了自己的看法。因此,對其采取一些簡單的批評是無法達到教育目的的。唯有與他們以心換心,做知心朋友,才能深入內心,了解其思想變化及困惑。讓學生把教師當朋友,讓他們有什么心思有什么困惑都愿意向老師講述。
4.2.2 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一視同仁。教師的公正是學生信服的條件。班級管理中難免會遇到一些處理棘手的問題,處理的過程中一定不要憑個人的好惡主觀臆斷,或憑與學生的親疏隨心所欲。唯有公平公正才會贏得學生的信任,贏得學生的尊重,在處理過程中才不會導致學生的反感。當然也不可能絕對的公平公正,如遇上難以平息之事,事后要作妥善的解說安撫工作。
4.3 培養學生戰勝困難的自信心
進入高一的學生,在初中學習成績一般都不錯,但大家在新的較高的起跑線上起步,競爭更激烈。環境的變化,課程的變化,學習方式的變化,使一些學生不能很快適應,容易產生自卑感。因此,教師就需要教給學生自我激勵的方法,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用積極主動的態度與班級同學交往,同時讓學生作好吃苦的準備。高中學習要面對的是高考,壓力特別大,要做好承受壓力、經受挫折、忍耐寂寞的心理準備。盡快適應新的環境,重新給自己定位,擺正自己的位置,使自己有一個好的心態面對自己的高中學生生活。
4.4 教給學生有效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4.4.1 制定明確的學習目標。學習目標的制定要科學合理,切合學生的實際,不能好高騖遠。既要有長遠目標,也要有近期計劃,還要有具體措施,使學生能按部就班的落實,循序漸進的發展。讓學生每走一步能看到自己的進步成長。同時嚴格要求學生要學會自我控制,對自己制定的計劃、目標要保證完成,不能拖沓。
4.4.2 教給學生學習的一些基本方法。比如課前預習法,課后復習法,上課聽講做筆記法,階段章節總結歸納法等等。使學生主動學習,提高學習效率,進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5 結束語
學生進入高中,不論生理、心理都日漸成熟。教師的教育教學應從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性、自主性入手,使他們能主動自覺的投入學習,變被動為主動,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從而提高教育教學的效能。當然,高一過渡是關鍵,能否平安順利的使學生從初中學習過渡過來,是學生高中學習階段是否取得成效的關鍵,也是學生能否繼續終身學習的關鍵。
筆者在多年的教育教學中,深感高一教育教學重要性和難度,因此每接到一個新的高一,心里總是充滿緊張和惶恐,生怕稍有閃失,影響后面的教學,影響學生的發展。不過,每當開學迎接一張張稚氣未脫、陌生而可愛的笑臉時,心里又充滿激情和興奮;每當一個個孩子逐步走向成熟,學習逐步上升,跟老師同學處得非常融洽時,心里又充滿了幸福和安慰。
參考文獻:
[1]薄黎明.素質教育的幾個誤區.教育導報
[2]程繼香.高一班主任工作雜談
(欄目編輯趙保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