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學習比較刻苦的同學,埋頭做了大量習題,但解題時仍破綻百出,其主要弊端是:只注重做題的數量,而不重視解題的質量;只注重做題結果,而不重視解題的過程及解題后的反思。因此要提高解題效率,就必須在“反思”上下功夫。
反思是一種積極的思維活動和探索行為,是一種再創造的學習,也是學生自覺地對自己認識活動的認識、思維活動的思維,即進行回顧、思考、總結、評價和調節的過程。在生物學習中,反思還是發現的源泉,是訓練思維和優化思維品質的極好方法。學生要具備反思的能力和養成反思的習慣,經常進行自我診斷和反思。解題后反思是對解題活動的反思,主要包括對題意理解的反思、試題涉及知識點的反思、解題思路形成的反思、解題規律的反思、解題結果表述的反思及解題失誤的反思等。開展反思活動是元認知能力培養的重要形式。從一個新的角度多層次、多方面地對問題及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進行全面的考察、分析和思考,從而深化對問題的理解、優化思維過程、揭示問題本質、探索一般規律、溝通新舊知識間的遷移、深化對知識的理解。
1.反思所涉及的知識點
中學生物的基本內容是有限的,而考綱規定的基礎知識更是有限的,但題目卻是靈活多變的。對同一個知識點,命題者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或以不同的層次和題型來考查。但很多學生在面對新題型時,往往覺得很難,其癥結主要是找不到命題者的意圖及考查的知識點。由于知識點不清晰,在解題時就無從下手。因此,每解答完一個題目后應反思題目所涉及的生物基礎知識,使知識點和題目掛鉤,可達到進行知識的補漏、夯實基礎,又可優化知識結構的目的,便于知識的消化、貯存、提取和應用。
[例1] 綠色植物直接參與碳循環的生物膜系統組成有
( )
A.核糖體、葉綠體
B.線粒體、細胞質基質
C.葉綠體、中心體
D.線粒體、葉綠體
解答時學生應“反思”的知識點有:(1)綠色植物中參與構成生物膜系統的結構有哪些?(2)直接參與碳循環的生理過程是什么?(3)光合作用、有氧呼吸、無氧呼吸的場所是什么?(4)細胞質基質是不是生物膜系統?這正是以上幾個知識點正確反思構成了上題的正確答案為D。如果一個知識點有誤,則會造成錯選,因此,反思清楚題目所考的知識點后,就有了正確的思維起點及終點,解題速度可明顯加快,正確率也明顯提高。
2.反思所用解題方法
許多生物試題重在考查學生思維的全面性、深刻性和靈活性,因此,一題可能有多種解法。在解題時,教師應要求學生不能僅僅滿足于一種解法,要養成解題后反思解題方法的習慣。想一想:本題還有其他解法嗎?哪一種解法更好?若把某一條件換了,此題又變成了什么樣的試題?又如何去解……教師通過一題多解、一題多變、多題一解,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全面考察問題、擺脫固定的思維模式、發現思維過程中的不足,來完善思維過程及培養思維的嚴密性。通過反思,探索出新的解題途徑,尋求最佳的解題方法,使學生養成“從優從快”的思維習慣,激發學生思維的創造性和靈活性,提高解題效率。
[例2]在完全顯性情況下,讓AaBbcc與、aaBbCC雜交(3對基因互不連鎖),問其子代中表現型不同于雙親的個體占全部子代的( )。
方法一:從2個親本所產生的配子的結合機會均等,可用棋盤式寫出子代的基因型、表現型,然后逐一核對與親本表現型不同的個體。
方法二:逐對基因考慮,寫出每對基因雜交后代得到的子代基因型及比例,然后對子代各對基因型再組合,從中再找出表現型不同于雙親的個體,即AaBBCc(1/8)+AaBbCc(2/8)+AabbCc(1/8)+aabbCc(1/8)=5/8=62.5%。
方法三:逐對基因考慮,寫出每對基因雜交后代得到的子代表現型及比例,然后對子代各對表現型再組合,從中再找出表現型不同于雙親的個體,即: A_B_C_(3/16)+A_bbC_(1/16)+aabbC_(3/16)+A_bbcc(3/16)=5/8=62.5%。
3種解題思路中,第二種比第一種簡單,第三種又比第二種簡單,教師可從中總結出簡捷的思維方法:即在子代中個別表現型所占的比例為該個別表現型中每對基因表現型所占比例的乘積。簡捷明了,一步到位。
3.反思解題規律
解完一道試題后,教師引導學生反思所用解題方法中有無規律可循?解題思路是否正確、嚴謹?解題方法是否靈活、有創意?怎樣解答最具技巧性且最簡單?通過幾道題的求解,引出一類題的解法,可更有效地強化解題能力,提高解題效率。
例如,在解釋材料分析題時,有這樣的規律可循:這類試題一般是高起點、低落點,首先讀懂題目,了解題目的大致內容;其次帶著題目提出的問題要求,再仔細閱讀一遍,找出與問題相關的重要信息;然后盡量把材料中的新內容與已學過的知識掛起鉤來,最終答案的落腳點是課本知識或題干中的相關信息,只要適當加工便可。通過反思,可使學生學會在理解題意方面尋找規律,從而積累更多的解題經驗,這也是元認知方面的訓練,可大大提高解題效率。
4.反思解題中的失誤
學生在解題時可能會出現種種失誤,這些失誤既有知識上的缺陷和能力上的不足,也有非智力因素的影響。這些非智力因素主要表現在答題方法、語言描述、書寫規范、應試的心理調控、時間的合理安排等方面。因此學生應認真總結和反思測試中出現的失誤,可進行如下反思:自己是否很好地理解了題意?在解題時曾走過哪些彎路?犯過哪些錯誤?這些問題又是如何改正?我的“老毛病”又犯嗎?解這類題的思維模式是什么?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及時整理這些問題,來提高辨析解題錯誤的能力,努力克服自己在解題中的不足之處和不良習慣,提高解題效率。
[例3]甘蔗對磷的吸收,白天比晚上只稍微多一些;而對水分的吸收,白天比晚上多lO倍。這一現象說明
在解答此題時,許多學生認為此題容易。有的學生回答:吸收磷和吸收水分無關,這種回答顯然是錯誤的;也有的學生回答:吸收磷和吸收水分是2個獨立的過程,這樣的回答是片面的。準確的回答應是:吸收磷和吸收水分是2個相對獨立的過程。關鍵是要答出“相對獨立”這4個字。教師應引導比較上面的回答后,反思自己錯解的原因,在解題時不能“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應在審清題意的基礎上認真作答。解后反思題中陷阱所在及推理是否嚴密、有無漏洞?反思語言表述是否簡明、準確、嚴謹、完整?解答過程是否優化?哪些思維是在盲目中被多余添加的?我的思考和老師、同學的思考有何不同……同時對發現的問題及時改進或糾正,從而提高運用知識的效率和批判思維能力及創新素質。
綜上所述,學生若養成解題后的反思習慣,善于在反思上下功夫,既可促其牢固掌握“雙基”,促進知識的有效遷移、同化和深化對問題的理解,又可提高解題效率和正確率,同時也是學生學好生物,教師搞好生物復習的有效措施,更是一種提升學習能力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