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教育的核心和最高境界。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不僅要有全面的知識結構,更需要具備創新的活力,以適應知識經濟社會的需要,承擔知識創新的重任。筆者認為在教育過程中創新首先表現為一種意識,而后在意識的支配下逐漸形成創新能力。由于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沒有或者很少注意培養創新意識,從而導致學生嚴重缺乏創新精神。創新教育需要教育的創新,那么怎樣實現教育創新來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發展創新能力呢?筆者談談自己的一點體會。
1.徹底轉變觀念。解放學生的思想
心理學表明,人只有在感到心理安全時,思維才處于最活躍的狀態,創造力才能發揮出來。這就要求教師要徹底轉變觀念,不能繼續那種“一統天下、惟我獨尊”的教學作風,給學生一個最廣闊的心理安全區,創設一種寬松、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思想、個性特長、思維方式等,還要從學生發展的角度出發,尋求教學目標與學生實際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
2.注重知識積累,打好創新基礎
知識是能力的基礎,而能力是一個人各種素質的核心,要發展學生的創造力,首先要有扎實的基礎知識。如只有充分了解了植物光合作用的原理、過程、條件等基礎知識,才能對如何提高栽培作物的產量提出建設性的意見。這就是說,如果沒有了知識的積累,創造就失去了基礎,學生的創造欲望即使被激發出來,也難以上升為真正的創新能力。
在教學中,知識并不僅僅來源于教材,教師應積極開發多種課程資源,廣泛利用社區課程資源,包括社區圖書館、博物館、展覽館、動植物標本館、動物園、植物園、養殖場以及周圍的自然環境,并充分重視信息化課程資源的利用,通過多種渠道,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3.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創新思維
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就要徹底改變應試教育中教師唱獨角戲的教學方法,要積極采用啟發式、開放式的教學,因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給學生留有發問的時間、思維的空間和解決問題的機會,不能所有的問題都由教師自問自答,要允許學生標新立異,并容許學生出錯。教師要激發學生進行求異思維,并鼓勵學生在求異的過程中,以敏銳的洞察力發現求異中的創新因素和不足之處,乃至錯誤,加以辨析、整合、優化,以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能力。例如在探究呼吸時氣體成分的變化(蘇教版《生物》七年級下冊)時,教材中的推薦器材是洗耳球,而教材中并沒有介紹洗耳球的作用,我們實驗室里恰好沒有洗耳球。于是我首先啟發學生思考:洗耳球在此探究實驗中有什么作用?學生經過思考、討論得出答案:做對照實驗時,往澄清的石灰水中吹入空氣。我接著引導:現在我們沒有洗耳球,能否用我們身邊容易得到的材料代替呢?學生的情緒立刻被調動起來,經過小組討論,他們找到了很多材料,如一次性注射器、塑料袋、打氣筒,還有一位學生想到用籃球!我對他們的發現大加贊賞,并接著引導:如果要求進入兩套裝置的石灰水中的氣體量一樣多,應采用哪一種材料更好呢?學生再一次把前面的材料加以比較、分析,最后找到了合適的實驗材料:大小相同的2只塑料袋。在這種教學過程中,學生思維的火花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使創新在求異思維中進行,創新思維向著全面、深刻的方向發展。
4.培養創新意識,形成創新素養
有人認為,只有科學家、發明家才有創造能力。這實際是一種錯誤的觀點,創造能力是人類最基本的社會屬性之一,每一個人都有潛在的創造力,所以在青少年階段要培養其創造力,更要培養其創新意識。
培養創新人格實質上就是讓學生學會做人,使其勇于開拓、敢于吃苦、樂于思考、一絲不茍、團結協作、勤于動手、堅韌不拔及自尊自信等品格。但這些不是通過簡單的說教來實現的,而是要滲透到學科教學中,讓學生在學習中受到各種高尚人格力量的潛移默化的影響,為其日后發揮創新能力,實現人生價值備下深厚的人格底蘊。
例如在閱讀短文《袁隆平和雜交水稻》來關注生物學的發展對社會的影響時,筆者要求學生把該短文中自己認為重要的文字劃下并說出為什么,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是幾位學生的觀點。
甲:“1964年,他在稻田中偶然發現幾株表現出雜種優勢的水稻,便萌發了利用雜交培育高產水稻的想法。”這段文字說明袁隆平很注意觀察,而且善于動腦思考,在平時的學習中我們也要這樣。
乙:“然而,當時的學術界早有‘定論’:水稻是一種自花傳粉的農作物,通過人工進行雜交來培育高產水稻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是,袁隆平對這一‘定論’表示懷疑。”這段文字表明袁隆平不迷信權威,敢于大膽懷疑,我們在學習中也不能迷信權威,更不能迷信參考答案。
丙:“從此他開始了艱難的探索,先后在海南、廣西、云南等地進行田間試驗,每年至少有300天是在田間度過的。”這說明袁隆平之所以能成功,與他工作中堅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態度有關,這正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丁:“袁隆平在科學研究中也遇到過非議和嘲諷,有人說:‘搞雜交水稻簡直是天方夜譚。’對此,他付之一笑,繼續從事自己的工作。”這說明袁隆平能堅持自己的事業,不畏人言。在生活中我們也要這樣,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5.實踐知識的價值。豐富創新的源泉
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能使學生活躍思想,自由地、有選擇地吸收知識,能促使其對新知識的追求、探索以及對多種思維方式的借鑒。如教師經常組織一些對社會熱點問題的討論或辯論會,師生隨意交流辯論,在這種寬松、隨意的氛圍中進行思想交流,常能使學生超越常規,產生新的觀點和方法。
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是無形的課程資源,一些學生參觀過動物園、植物園;一些學生領略過國家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的風光;一些學生有過飼養寵物或種植稻、麥、果樹、花卉的經歷;一些學生感受過疾病的痛苦;一些學生體驗了野外觀察動物行為的甘苦。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通過這些生活實踐感悟人生,培養自己敏銳的洞察力,并把在這些活動中產生的想法付諸實踐進行再探索,從而整合、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并體驗知識的來源與發展過程。總之,只有聯系生活實踐,才能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永不枯竭的創新源泉。
6.實行多元教學評價,促進學生創新
教學評價在教師和學生的行為塑造方面有著巨大的作用,有什么樣的教學評價,就會產生什么樣的教學和學習行為,傳統的應試教育之所以存在很多問題,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和它相配套的評價機制束縛了師生的手腳。要真正實施創新教育,就要改革教學評價機制,在評價中顯示出個體的創造性。例如在教學中大力鼓勵學生的發散思維,對學生突破傳統的想法教師可給予大力表揚,保護其創新思維的萌芽。在考試中教師可設置一定量的開放性題目,充分激活學生思維、發揮學生豐富的想象力。教學評價要力求民主性、開放性、激勵性,以促進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