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學本身就是一門實驗學科,各種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主要是通過觀察、實驗獲得的。如葉的結構,通過學生動手、觀察、分析得出只有氣孔能向外散失水分,靠近葉上表皮的柵欄組織含葉綠體數目多,排列整齊,因此綠色要深一些。教師要使學生明確生物學知識,必須用科學的方法、實事求是的作風去認真對待學習,對待每一件事。如對有絲分裂實驗,教師可讓學生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處理方法、不同的染色液和染色時間、不同的壓片方法來設計試驗;在“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的實驗中,盡可能讓學生選取不同植物的葉片進行實驗。這樣既可使學生養成勤于思考、勤于猜測、大膽探索的習慣,又有助于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實驗和獨立進行操作的能力,并在實驗中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較高層次的心理活動,開發學生的智力,不斷培養學生探索、分析、歸納、綜合的自學能力,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獲得求知本領。
在每學期開學之前,學校實驗教研組就把學生實驗的項目、周次、所用儀器和用品列成表,分別發給實驗員、指導教師和學生。這樣,實驗員按表做好實驗物質準備,教師按表輔導,學生按表做實驗。三者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實驗教學任務。教師還可編制“學生實驗座次表”,過去,學生在實驗室做實驗沒有固定的座次,往往秩序較亂,而且多是少數學生“演”,多數學生“看”,教學效果較差。現在,教師和學習委員按照“優生差生搭配,個性心理相融”的原則,編排學生座次,給每個學生創造了動手動腦的機會。由于學生座次固定,實驗中相互協作配合,取長補短,同時對實驗過程儀器損壞或丟失能及時查出和處理,因而促使學生自覺遵守實驗操作規范,增強了保護儀器的責任心。
探索新的實驗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例如,浸制標本常用的浸制液,多是5%的福爾馬林或70%的酒精,用它們作為浸制液來制作標本既有優點又有缺點。優點是程序簡單,購置方便,價錢也比較便宜;缺點是在不很長的時間內五顏六色的植物標本會失去它原有的天然顏色,成為千篇一律的淡褐色,從而降低了標本在教學中的直觀性。為了保存植物標本的天然顏色,需要配制各種特殊的藥液對植物體加以處理。藥液的配制因標本的顏色不同而異。廣大師生經過多年實踐,確定了新法,有綠色標本保存法:將醋酸銅結晶加入50%冰醋酸溶液中,直加到溶液飽和為止,然后用4倍水稀釋,再加熱至80~85 ℃。把要做成標本的植物放進燒熱的溶液中,繼續加熱。直到植物由綠變褐,再由褐轉綠時,即可把植物取出用清水洗凈,保存于5%福爾馬林中。對于不適于熱煮或藥液不容易透入植物,可以改用硫酸銅飽和水溶液700 mL、福爾馬林50 mL、水250 mL的混合液,將植物放入這種液體中浸漬。浸漬時間的長短,要視植物老嫩程度和種類而定。一般地說,植物幼苗浸3~5 d即可,而成熟的植物則需浸8~14 d。最妥善的辦法是從浸后的第三天起,每天檢查一次,見到植物褪成黃色而又重新變成綠色時,即可取出,用清水將藥液洗凈,然后放到5%福爾馬林中保存,標本就制成了。此外還有黑色、紅紫色、紫色標本保存法以及黃色、黃綠色標本保存法等。
開展豐富多彩的生物課外科技活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各種能力,潛移默化地滲透思想教育。課外科技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符合中小學生活潑、好動、有強烈求知欲和好奇心的年齡特征及心理特點,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其學習興趣。如教師組織生物科技活動小組的學生學習柿樹嫁接技術,學生選擇黑棗樹作為嫁接樹,教師向學生傳授嫁接苗的削法,怎樣在嫁接樹上切口,怎樣插嫁接苗,怎樣包裹等一系列的操作過程。然后學生在教師選擇好的黑棗樹上進行實際操作,以后每個星期都要去觀察,打掉黑棗樹的芽。這些實踐活動深受學生喜愛。通過活動學生不僅獲得了一定的勞動技能,有了一技之長,而且也使他們看到了生物科技在農業、林業生產上大有用武之地,更加激發了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同時,他們從自己的勞動成果中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感到勞動的光榮,受到了勞動觀念和勞動態度的教育;進而培養了學生熱愛家鄉、熱愛勞動的情感以及改變家鄉面貌的強烈責任感。
生物實驗教學是促進學生素質形成的有效手段,在課堂教學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學生非常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