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美國紐約發生“9.11”事件,接著10月15日又發生了“炭疽熱信”事件,于是生物武器引起全世界的關注和恐慌。生物武器以其致病力強、死亡率高、污染范圍廣、作用時間長而危害巨大,但與核武器和常規武器相比,生物武器的生產、儲存和使用都便宜得多,被喻為“窮人的原子彈”。目前,被用做生物武器的微生物主要有以下5種。
1 炭疽桿菌
1.1 病原體
炭疽一詞來源于希臘語anthrakis(煤炭),以其炭樣皮膚損害得名。炭疽是由炭疽桿菌引起的,炭疽桿菌是一種能產生芽孢的大桿菌,需氧型,革蘭染色陽性,兩端平截,桿狀,排列成長鏈,有竹節樣接縫,沒有鞭毛。炭疽桿菌的繁殖體很大,長1~8 μm,寬1~1.5 μm。芽孢的大小近1 μm,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很強,在嚴酷的環境中能存活幾十年。
1.2 致病機理
炭疽桿菌的全毒力株包括抗吞噬莢膜和毒力因子。炭疽桿菌在人和動物體內能產生像盔甲一樣的莢膜,機體的防御武器如吞噬細胞消化起來非常困難,因而炭疽桿菌的致病性很強。炭疽桿菌在體內產生毒素,毒素包括3種毒力因子:水腫因子、致死因子、保護性抗原。在莢膜的保護下,炭疽桿菌在皮膚、黏膜大量繁殖,釋放毒素,導致組織水腫、壞死、出血,嚴重時炭疽桿菌沿淋巴管擴散,引起敗血癥,微血管內膜受損傷,還會引起彌漫性血管內凝血,發生全身彌漫性出血和感染性休克,病情極度兇險,死亡率極高。
1.3 癥狀
肺炭疽早期只有發熱、咳嗽、頭痛、無力等感冒樣癥狀,不久突然出現高熱、呼吸困難、大汗、出血和休克,多數病人很快死亡。皮膚炭疽起初在暴露的皮膚上出現斑疹和丘疹,無痛但伴有劇烈瘙癢,繼而形成水皰、潰瘍,幾天后形成典型的黑色焦痂,不化膿,常伴有局部大范圍水腫。胃腸道炭疽表現為發熱、惡心、嘔吐、腹部不舒服等急性胃腸炎癥狀,多數能夠康復,有的表現為急腹癥,出現劇烈腹痛、血性腹瀉、腹脹,如不及時治療會并發敗血癥、感染性休克死亡。
1.4 威力
美國國會技術評估辦公室1993年報告預測,在華盛頓特區逆風播灑100 kg炭疽桿菌芽孢,將有13萬至300萬人死亡,地區毀滅性等于甚至超過一枚氫彈的威力。
2 天花病毒
2.1 病原體
天花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天花病毒是原痘病毒屬的成員,遺傳物質為DNA,病毒個體為磚型結構,直徑約為200 nm。
2.2 致病機理
天花病毒從口、咽或呼吸道黏膜上皮進入人體,很快出現潰爛。接著病毒轉移到淋巴結,在這里大量繁殖后,第四天釋放入血液,隨后在脾臟、骨髓和淋巴結內大量繁殖,大量病毒再次進入血液。到第2周,由于病毒或壞死組織產生的毒性產物進入血液,造成人體各器官衰竭,病人死亡。
2.3 癥狀
天花病毒進入人體后可潛伏7~17 d,這期間病人沒有不舒服的感覺和特殊表現,此后病人出現高燒,明顯感到不舒服、頭痛和全身無力,有時可能有嚴重的腹痛和腹瀉。接著在口咽部黏膜上出現周圍包紅暈的皮丘疹,一周之內面部、前臂遍布紅斑,擴散到胸腹部最后至腿部。1~2 d內皮疹變為水皰,后發展為膿皰,典型的膿皰是圓形的、有張力,基底達表皮的深層。皮疹形成的8、9 d開始結痂,病人恢復時痂皮脫落,形成凹疤,這在面部最明顯。急性天花病人出現嚴重的高燒,感到頭痛和背痛、腹部疼痛,口腔黏膜上出現的斑呈暗紅色,逐漸變為紫紅色的斑片和明顯出血,病人于出疹后5~6 d死亡。
2.4 威力
天花因其流行迅猛和極高的致死率而被稱為“死神幫兇”,死亡率極高,一般可達25%,有時甚至可高達40%~50%。天花在全世界的大流行曾奪取了許多人的性命,患者即使不死,臉上和身上亦會留下永久性麻點疤痕。據統計,天花曾至少造成1億人死亡,另外2億人失明或留下痘皮后遺癥——終生疤痕。
3 鼠疫桿菌
3.1 病原體
鼠疫桿菌革蘭染色陰性,長1~1.5 μm,寬0.5~0.7 μm。無芽孢、無鞭毛、不活動。對環境的抵抗力較弱,日光照射4~5 h或100 ℃1 min即死亡。但在潮濕、低溫及有機物內生存較久。
3.2 致病機理
鼠疫桿菌產生多種毒素可破壞人體細胞,并摧毀人體免疫機制。鼠疫桿菌的一種抗原具有抗吞噬作用,人被感染后細菌經淋巴管到達局部淋巴結后迅速繁殖,導致淋巴結的壞死,繼而進入血液導致菌血癥、敗血癥,細菌釋放大量內毒素導致患者休克、彌漫性血管內凝血和昏迷。
3.3 癥狀
主要表現為高熱,體溫迅速升至39 ℃~40 ℃,淋巴結腫大伴劇烈疼痛,頭及四肢疼痛,顏面潮紅,結膜充血,惡心嘔吐,呼吸困難,咳血性痰,皮膚黏膜出血,緊接著出現意識模糊、言語不清、步態蹣跚、衰竭和血壓下降,最終死亡。
3.4 威力
1970年WHO公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如果在一個500萬人口的城市噴灑50 kg鼠疫桿菌氣溶膠,可造成15萬人發生肺鼠疫,使36 000人死亡。鼠疫桿菌以氣溶膠的形式可存活1 h,傳播距離達10 km。由于居民的逃亡,進一步引起鼠疫的繼發性傳播,損失無法估計。
4 肉毒桿菌
4.1 病原體
肉毒桿菌亦稱臘腸桿菌,革蘭陽性,厭氧梭狀芽孢桿菌,周身有鞭毛,借助鞭毛擺動來運動,靠近尖端有大型芽孢,能產生外毒素,肉毒桿菌以細菌或芽孢形式主要存在于土壤及家畜中。芽孢的抵抗力極強,干熱180 ℃需15 min、濕熱100 ℃需5 h、高壓滅菌120 ℃需20 min方可消滅。
4.2 致病機理
肉毒桿菌的毒素主要通過腸道、呼吸道、黏膜或皮膚的傷口進入血液,隨血液循環到達并結合在神經—肌肉接頭處,它的結合是不可逆轉的,它含有一種蛋白鏈內切酶,可阻斷神經—肌肉接頭的乙酰膽堿釋放,從而導致肌肉癱瘓。
4.3 癥狀
感染后潛伏期約12~36 h,也可短到2 h或長到10 d。潛伏期越短,病情越重。主要癥狀為神經麻痹,包括眼部癥狀如:視力減退、復視、瞳孔散大、上眼皮下垂等,另外有言語障礙、吞咽困難、唾液分泌障礙、口渴等。初期雖會出現嘔吐、惡心等胃腸炎的癥狀,但在數小時內會消失,繼而有腹部膨脹、便秘、四肢無力、虛弱等現象,但神智一直清醒,重癥者因呼吸障礙而死亡。
4.4 威力
1 g肉毒毒素就足以殺死5 000萬人,如果以氣霧形式噴灑,可使0.5 km內的人群中10%致殘或死亡。如果把它放入食物中,可引起大面積爆發流行,患病后,死亡率高達60%~70%。
5 土拉桿菌
5.1 病原體
土拉桿菌很小,需氧型,球桿狀,革蘭染色陰性。它有一個脂多糖組成的殼,很厚,非常硬,但不形成芽孢,低溫條件下在水、潮濕的土壤、草地、濕地、腐爛的動物尸體中能存活數周。土拉桿菌在自然界生存力較強,對低溫、干燥的抵抗力較強。
5.2 致病機理
土拉桿菌通過皮膚、黏膜、胃腸道、肺等多種途徑侵入人體,在細胞中生存,能在巨噬細胞中繁殖,主要進犯淋巴結、肺、胸膜、脾、肝和腎。如果不及時治療,皮膚黏膜沾染的土拉桿菌就可以迅速繁殖,散播到附近的淋巴結,繼續繁殖后可能隨血流到達全身各個器官。局部組織的反應是化膿、壞死。
5.3 癥狀
土拉桿菌感染最常見于野兔,此病故而得名兔熱病。兔熱病的臨床嚴重程度不同,形式也不同,因人而異,與感染的土拉桿菌的毒力、數量和侵入的部位關系密切。人感染土拉桿菌后,一般3~4 d后發病,最長的是10 d后發病。開始總是很急,發熱38 ℃~40 ℃,頭痛明顯、寒戰、全身疼痛、流涕、咽痛。近一半的患者體溫較高時脈搏卻變慢,干咳,有時有少量的痰,胸骨后疼痛或壓迫的感覺。患有肺炎的病人還會咳黃痰、氣急、胸痛、咳血。惡心、嘔吐也會有時發生。隨著病情的進展,無力、厭食、體重減輕,患者越來越弱。任何類型的兔熱病都會經血播散造成繼發的肺炎、胸膜炎、敗血癥以及非常罕見的腦膜炎而病情復雜、嚴重,難以治愈。
5.4 威力
土拉桿菌是人類目前已知微生物中傳染性最強的一種,吸入10個土拉桿菌就可以患病,毒力極強。根據1969年WHO的一個專家委員會的估計,如果將50 kg有毒力的土拉桿菌制成易散播的氣溶膠投放到一個500萬人口的大城市,會使25萬人數周內喪失工作能力,其中1萬9千人死亡。
參考文獻:
[1] 宋詩鐸,張怡濱.迎擊生物恐怖[M].天津:天津科學出版社;2001.165~182.
[2] 黃秀梨.微生物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