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學發展觀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人文發展的精神實質,它是人類精神的創造性展示,是人類情感升華的耀眼光輝。要求人們既要注重人文價值,又要處理好與社會協調、持續發展的關系,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全面發展。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人文精神;文化
[中圖分類號]C9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7)06-0022-03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了“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的提出不僅是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豐富,具有明確的價值性與科學性,同時把社會發展和人文的發展提到了一個更全面、更協調的高度,體現了我國社會發展的特點和廣大人民的發展要求,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發展性。人文的全面發展作為科學發展觀的價值取向,不僅是一種崇高的價值理想,同時又是一種現實的社會運動,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不僅以經濟、文化發展和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改善為前提和基礎,同時人自身發展要講究發展的科學性,文化的發展要以先進性、教育性、鼓舞性、激勵人為總目標。正是因為它立足于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在對人類存在真理的探索中,獲得了一種形而上學的意義。它是人類精神的創造性展示,是人類情感升華的耀眼光輝。
一、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注重人與社會可持續協調發展
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注重持續發展,堅持了人與自然對立統一的觀點,自然界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前提,破壞自然,無異于人類的自我毀滅。科學發展觀注重可持續發展,把發展作為人類與自然協調發展的過程,把社會發展的目的性和規律性統一起來,尊重自然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從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所以,從根本上說,可持續發展,實際上是以人為本的發展。在現代社會條件下,經濟、環境、社會方面出現了不少嚴重問題,決不僅僅是科學技術發展的問題,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的價值問題、倫理道德問題,社會、自然的不平衡、不協調發展,歸根到底是個人的不全面、不協調發展的反映和表現,因此,我們要從人自身發展中找到可持續發展的方位和路徑。從個體角度來理解人的可持續發展,它主要指人自身的體力、智力、才能、創造力以及各種潛能得到持久的、充分的發展。人的持續發展并非指個體的每一種能力都同樣突出,達到均衡發展,也不意味著一個人的萬能性,沒有任何缺陷和不足。它不單純指人的生理、心理、思想道德、科學文化水平的本身的協調發展,也指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自身的各個方面的發展處于一致,同等運行的狀態之中。
在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迅速發展,為人的持續發展提供了保證和創造了有利條件。但是,不堅持可持續發展的情況在我國仍然存在,許多人側重物質價值取向而注重外在條件的發展,忽視精神價值取向而缺乏內在人文精神,致使發展或動力不足而陷于遲緩,或取向不當而遭受挫折;不少人專注于現實應用知識的學習和技術的訓練,忽視經典名著和系統理論的學習與研究,致使發展陷于眼前而后勁不足。這是人不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障礙,這種障礙既有市場的直接原因,也有西方價值取向的影響。對這一障礙不予正視和克服,將難以涌現身心和諧、均衡發展、富有個性、潛能存量豐富、精神境界高尚的人才。
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注重協調發展,堅持了唯物辯證法普遍聯系和系統論的觀點。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是普遍聯系的,整個世界是相互聯系的整體,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統。它要求我們必須從客觀事物本身的真實聯系去把握事物,去認識、處理問題。如果我們違背了聯系的客觀性,不注意協調好它們之間的關系,必然要受到懲罰。
關于人與社會的協調發展。人與社會的關系和人與自然的關系,始終是人類生存與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主要矛盾。人的社會化發展,實際上是人與社會的協調和人的社會關系的豐富。是人充分發揮作用的根本途徑,它是一切發展的前提與條件。人的主體性與人的社會化的辯證發展,實質上是個體與社會、人的內在與外在、人作為目的與手段的辯證統一。然而,對人與社會協調發展的關系不是每個人都能自覺認識和把握的。有的人只看到市場經濟的自主性與競爭性的一面,忽視了市場經濟高度社會化與合作性的一面,只看到社會主義民主自由性的一面,忽視了社會主義法制與民主互為一體的一面。以為自主性就是個人完全獨立和可以脫離社會的發展,因而陷于個人本位、個人中心、個人封閉的自發狀態。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僅反映社會化要求,而且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所強調的集體性、全局性,已經包含著社會化的深刻內涵。因此,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人既要發展自主性、獨立性、競爭性,又要發展提高社會性、合作性、集體性。
因此,人與社會協調發展,要針對個人本位、個人中心、個人封閉的自發狀態,進行以社會目的、社會規范為內容的社會化引導,以進一步消解自然經濟的封閉心理與資本主義的個人本位的影響,提高人的社會化程度與制度化水平,建構主體性與社會化相結合的人的發展模式。
關于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從我國的現實情況來看,也出現了人與自然的矛盾沖突,如一些人物欲膨脹,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不顧后果地開發資源,不僅危及人的生命安全,而且破壞了生態平衡。人與自然關系的失調的原因,從社會層面來看,與資本主義社會的私有制及其倡導的個人主義、享樂主義價值觀直接相關。從人的層面來看,反映了人在發展過程中的片面性和不成熟性。馬克思主義認為,人一方面要發展科學技術,發展自己,超越自己,超越自然,成為自然界的主人;另一方面,人要從私有制和個人本位狀態下解放出來,克服孤立個人的片面與偏狹,在實現人與社會全面發展的同時,尋求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那么如何保持人與自然的協調或人與自然的正常關系?筆者認為,不是通過人“統治”自然,而是通過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控制,意味著通過對關系的雙方或其中一方的控制來控制相互的關系。就人與自然的關系而言,人只能是部分地、暫時地控制自然,所以控制人與自然的關系主要是通過控制人本身來實現的。從價值學和人學的視角進一步思考,人與自然和諧的關系的保持,在于人文精神的全面發展。
二、科學發展觀堅持馬克思主義人文精神,充分體現了人學價值
科學發展觀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人文精神的人學價值。中國現代文學作品在西文藝術摹仿論尤其是馬克思主義反映論的影響和指導下,強調文學描寫人生,是社會生活的形象反映,是一門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新時期以來,文學在忠實再現社會生活中的人性真實的同時,又逐漸走向主體心靈的表現和純形式美的實驗,由于過去我們對人的心靈的欲望層面壓抑過甚,而大量譯介進來的西方哲學論著又一再揭示無意識的欲望是支配意識的本源,所以新時期的文學無論再現現實人性還是表現主體心靈,都更側重向人性的深層部分———無意識層的欲望活動開掘。
由此可見,我們所說的作為文學基本屬性的人的“精神”,不是與物欲、本能對立的概念,而是指包含物欲、本能在內的完整的心靈世界。文學作為人類特有的精神現象,必須展示人的精神世界的完整性、豐富性、真實性和深刻性。科學發展觀決定了文學創作必須恪守以下一些人學原則,(一)意識與本能的統一。在人的精神世界中,意識只是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本能是深藏水底的大片冰山。不僅人的意識機能是在實現生命本能欲望的物質活動中產生的,而且人的意識形態也是為實現個體本能服務的。意識與本能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密不可分,藝術創作既不能僅僅是意識的載體,也不能僅僅是本能的象征,否則必然導致藝術作為人的精神的殘缺。(二)自覺與直覺的統一。人的意識活動是清醒的、自覺的,人的本能活動是迷糊的、直覺的。自覺與直覺,是意識與本能活動方式呈現的相應特征。文學寫出人的精神世界意識與本能的統一,也就要求相應寫出人的精神活動的自覺與直覺的統一,同時必須承認,創作作為人的精神活動方式,它也不可能僅是自覺的或直覺的,自覺與自發的寫作可以并行不悖。(三)受動與自動的統一。意識認知外物,接受外界信息指令,具有受動性、他動性、被動性、本能自發產生各種愿望,驅使人們行動,具有自動性、主動性、能動性。受動與自動,是意識與本能活動方式的另一特點。文學要展示人的精神的完整性,勢必得兼顧人的自動性與受動性的統一,而不能將人僅僅寫成受動的“工具”或只受本能驅動,不受理性及外在規范制約的“兩腳動物”。(四)個體欲求與社會欲求的統一。本能追求維持個體生命的存在,滋生個體欲求,意識接受群體的社會規范,產生社會欲求,這是人的精神活動的另外一對矛盾。個體欲求的實現離不開社會欲求的滿足,尊重社會欲求是為了更好地實現個體欲求。二者同樣不能割裂。(五)善性與惡性的統一。善是社會公意,是約定俗成的行為規范。惡是對此的突破。合乎社會公意、規范的意識、本能是善,反之為惡,因此,籠統地說意識是善,本能是惡是錯誤的。同時,意識具有認知社會公意的潛在可能,本能具有突破社會公意的潛在可能,因而人的意識與本能中又藏著善性與惡性的因子。文學作為人的精神表現,應當顧及善性惡性的統一,而不能將藝術僅僅寫成善的或惡的容器。
三、科學發展觀堅持了繼承、批判、發展、創新的辯證統一,創立了新的全球文化意識
應該認識到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之間是對立統一的關系。首先,應該認識到兩種文化是異質的,它們在產生的時代、地域和表現出的階級性等方面都具有明顯的不同。馬克思主義產生于19世紀中葉的歐洲,屬于現代化的西方文明。它是建立在資本主義高度發展的基礎上的無產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的理論,是無產階級的思想武器。而中國的傳統文化則是在中國從奴隸社會末到封建社會結束這兩千年左右的時間中形成的封建地主階級的意識形態。兩者的差別是明顯不可混淆的。其次,也必須看到兩者有相同和相近的地方。如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中國哲學中本來就有唯物主義、辯證法和無神論,特別是關于未來社會的“大同”理想和一些價值觀念,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在接受馬克思主義上的認識障礙,奠定了他們接受馬克思主義的心理基礎。這也是馬克思主義得以中國化的深層理論契機,因為這些相融和相近的地方為中國傳統文化接受馬克思主義提供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如果否認了這一點,其實就是否定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可能性。
要善于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對傳統文化進行批判繼承。由于馬克思主義和傳統文化的異質性,所以必須對傳統文化采取批判的態度,但拋開中國傳統文化而直接接受馬克思主義也是不可能的,因為任何文化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它都具有歷史繼承性,它已經滲透到受這種文化影響的每一個人的血液里,每一個時代的人只有在繼承前人所創造的文化的基礎上,才可以開拓創新。所以,馬克思說: “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繼承下來的條件下創造。”所以,目前對中國傳統文化唯一正確的態度就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在現階段的社會生活中,一些不安定、不和諧的社會現象的發生,固然有著深層次的社會動因,但就一些行為主體來看,他們有序參與政治事務能力的不足則是導致某些矛盾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當前與今后一段較長的時間內,加強對廣大人民群眾有序地參與社會政治的能力的培養,應當成為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任務。再次,還要引導人民群眾善于用民主、法制的理念和意識規范自身的政治行為,正確地處理和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形成與發展提供有利的條件。
[責任編輯:黎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