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太效應”是一種以“損不足、補有余”為原則的社會利益自發調節機制。它的特殊結構對當代社會分層有強大的催化作用。我們應當注意“馬太效應”對社會發展的雙重效應。取其利避其害。
[關鍵詞]馬太效應;棘輪效應;贏家通吃;超級正反饋;社會分層
[中圖分類號]D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7)06-0069-03
一、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的“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一詞的最早使用者是科學社會學家羅伯特·默頓。他借用《圣經·馬太福音》中耶穌的警喻“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一語的含義,表征科技共同體中客觀存在的“強者愈強、弱者恒弱”現象。
“馬太效應”一詞雖然產生于現代,但“馬太效應”所表征的現象卻自古就有。早在2000多年前,中國哲人老子就說:“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道則不然,損不足,奉有余?!笨梢娫诠糯袊榜R太效應”就已經相當普遍而且非常明顯。在現代社會,“馬太效應”更是無處不在。如果你打開網絡搜索“馬太效應”這一詞條,你可以發現,無論哪個領域都有“馬太效應”的痕跡。經濟領域的“馬太效應”最引人注目。在優勢企業與弱勢企業的競爭中。由于消費者都愿意購買生產正規、管理嚴格的企業產品;銀行都愿意給產品有市場,經營有信譽的企業貸款;管理、科研人才都愿意向規模大、效益好的企業流動,于是那些具有優勢的企業就能擁有越來越多的資金、掌握越來越雄厚的技術實力,占有越來越大的市場份額,從而越來越強。相反,那些弱小企業則不斷被擠壓,直至最后被優勢企業淘汰、兼并,這就是企業之間的“馬太效應”。在勞資之間,由于物質資源是當代社會的稀缺資源,掌握物質資源也就意味著掌握了企業的規劃、管理以及分配中的主導權。于是,擁有物質資本的企業主因在利潤分配中的優勢地位而使他們的財富快速增殖;而只能提供過剩人力資源的勞動者則永遠只能打工糊口,這是勞資之間的“馬太效應”。
科技領域的“馬太效應”最為強烈。科技工作者的最重要資本是獎勵、成果發表和引證等社會承認,因此,默頓曾有“承認是科學王國的通貨”之說。就科研獎勵而言,為了保證獎勵的權威性和有效性,科研獎勵往往有名額限制,比如諾貝爾獎規定每一領域獲獎者最多不能超過3個。于是,本來能力、成果相差無幾的研究者就此拉開檔次: 稍勝一籌的得獎者能得到比其他人多得多的科研資金,數不清的榮譽,名落孫山者則一無所有。這種被科技界稱作“第四名”或“第四十一席”現象,顯然是科研領域“馬太效應”的典型表現??萍冀绾献餮芯砍晒氖鹈话愣疾捎谩罢摴π匈p”原則,貢獻大者署名在先,反之則在后。但是,一是由于人的記憶具有位置效應,當人們事后回憶陌生名字或無序字母等無意義材料時,首端材料的記憶效果要明顯好于后面材料;二是由于科技界的成果引用一般采用“首名引證制”,即只引證首位署名者,于是先后署名者的聲望由此發生分化: 第一署名者因頻繁被引證而在同行心中留下深刻影響,并且他將因此而較容易獲得課題,較容易發表論文;其余合作者則因被剝奪了影響力而始終只能充當參與者。顯然,這種署名者之間的分化也是“馬太效應”的表現。
體育、娛樂和傳媒領域的“馬太效應”最為普遍。在今天的競技體育中,優勝者“集萬千寵愛于一身”,失利者只能充當陪練;在傳媒、娛樂界,少數成功者可以“好風頻借力,送我上青云”,而極大多數人則很可能一輩子默默無聞。……
二、具有強烈催化功能的特殊結構
“馬太效應”之所以成為社會分層的催化劑,根源于它具有一種特殊的結構。
分析表明,“馬太效應”的作用過程包含兩個相關而又不同的側面: 從時間角度看,“馬太效應”是人們的已有成就通過轉化為發展資源而實現再生增殖的過程。人們的工作成就是人們實力的直接確證,因此,根據一個人的以往成就和聲譽推測其未來工作,決定對他的投資,是人們的自然選擇。于是,一個人如果已經獲得某些成果,這些成果及聲譽就會幫助其獲得資金、市場和人才等發展資源,從而為他取得更大成就奠定基礎。這種已有成就通過轉化為發展資源而實現增殖的運行機制,很像機械結構中只進不退的棘輪裝置,因此被默頓稱為“棘輪效應”。從空間角度看,“馬太效應”是競爭劣勢者的利益或業績向優勢者集聚的過程。在各種活動中,按照人們的貢獻和投入來分配利益或業績,也即論功行賞是人們自發遵循的分配原則。但是,在可分配利益業績有數量或名額限制的情況下,互相合作又互相競爭的合作者論功行賞,就會出現大部分乃至全部業績利益被少數績優者獨占,也即競爭劣勢者的業績利益份額被競爭優勝者侵吞的情況。深入分析表明,“馬太效應”所包含的“棘輪效應”和“贏家通吃”都是正反饋機制。反饋是指原因和結果相互影響。一個包含A、B兩個要素的系統,如果A作用于B,使B發生變化,而B的變化反過來又作為原因引起A變化,我們就稱A和B之間形成了反饋關聯,稱該系統為反饋系統。在各種反饋關聯中,如果相互作用的結果能強化該關聯中的某一要素,我們稱其為正反饋。反之,則稱負反饋。很顯然,“棘輪效應”和“贏家通吃”都是正反饋機制。在“棘輪效應”中,人們獲得的成就能轉化為他的發展資源,而他擁有的發展資源反過來又支持他取得更大成就,這是成就和資源之間的正反饋關聯。而在“贏家通吃”中,人們的競爭優勢使其能“通吃”他人的利益業績,而“通吃”結果則進一步增強了他的競爭優勢,這是競爭優勢和分配份額之間的正反饋關聯。
更進一步的分析告訴我們,“馬太效應”還是由“棘輪效應”與“贏家通吃”相互支持、相互強化,所構成的超級正反饋結構。如果一個系統中存在著多個正反饋關聯,它們之間又通過功能的相互強化聯結起來,會聚成更高一級的正反饋結構,我們就稱其為超級正反饋(在有些學科中也稱超循環)。這類系統也就稱超級正反饋系統。在“馬太效應”中,一方面,“贏家通吃”作為集聚機制,使競爭優勢者通吃他人業績,使他們擁有大大超出他們個人努力和能力,因而也大大超出其它競爭者的驕人成就;另一方面,“棘輪效應”作為增殖機制,又能將“贏家”的驕人業績,轉化為資金、課題等科研資源,從而進一步增強他們的競爭優勢。也就是說,在“馬太效應”中,“棘輪效應”和“贏家通吃”這兩個正反饋機制之間也是互相支持、互相增強的正反饋關系,因此,“馬太效應”是一種具有超級正反饋結構的特殊社會運行機制。
正因為“馬太效應”具有超級正反饋結構,在“馬太效應”的作用下,優勢者不僅能自我積累,而且能通吃失敗者的業績;劣勢者不僅無所積累,而且還將被剝奪,因此,“馬太效應”的運行一定會導致兩極分化。在這一意義上,我們將“馬太效應”稱作社會分層的催化劑。
三、利弊相隨的社會作用
利弊相隨是萬物的常理,也同樣適合我們對“馬太效應”的評價。一方面我們應當承認,“馬太效應”對加快社會發展速度有著不可埋沒的功績。
首先,“馬太效應”能極大地強化競爭,加快社會發展速度。由于“馬太效應”使競爭者之間出現“一步領先、步步領先,一步落后、步步落后”的兩極化趨勢。競爭中的落后已經不僅僅是落后,而是意味著淘汰出局。這一殘酷事實迫使人們不得不強化自己的競爭意識,拼命工作,以領先或超越他人。北京大學在實行崗位聘任制以后,教師通宵實驗的現象大增,以至學校不得不頒布禁令來阻止這種現象。這是當代科技研究人員因競爭激烈而強化工作的一個縮影。而在經濟界,為了領先一步、不被淘汰,企業家往往要承受超乎尋常的精神壓力,付出超乎尋常的艱辛勞動。不可否認,這種白熱化的競爭是當代社會快速發展的強大內動力。
其次,“馬太效應”有利于社會資源的最佳利用和保護。經濟、科技和社會其它各項事業的發展都需要各種資源,特別是需要資金、市場、獎勵、項目等稀缺資源。因此,社會資源特別是稀缺資源的分配是否合理,使用是否適當,對社會發展有重要影響?!榜R太效應”扶強抑弱,將社會資源投向那些經過反復淘汰留下來的最有能力、最勤奮的少數優勝者。和其它資源(利益)的投入分配機制相比,它能使稀缺資源得到最為可靠的利用,使它們發揮最大效益,從而加快社會發展的速度。在這一方面,我國近幾十年的變化是一個最好的證明。在改革開放之前,我國經濟領域實行的是公有制,稀缺的物質生產資料長期處于“全民所有、無人所有”狀態,遭到極大的浪費和破壞。在過渡時期,掌管國有企業的主管干部仍由官僚機構行政任命,以至不少國有企業由無能者、不負責任者當道,國有資產連年虧損。只有在真正的市場經濟中,通過“馬太效應”的扶強抑弱、優勝劣汰,我國社會發展中的資金、市場等稀缺資源才真正向那些經過千錘百煉的優勝者流動,從而使它們得到最佳的利用和保護,有力地促進了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
但是,與其它事物一樣,“馬太效應”也有其負面作用?!榜R太效應”最突出的缺陷是,它將使社會的兩極分化不可避免,并因而影響社會穩定。由于“馬太效應”是一種“損不足、補有余”機制,因此,它的運行必然導致強者更強,弱者更弱,也即兩極分化。由于“馬太效應”,我國企業界的兩極分化已經非常明顯。有學者指出,我國的大企業主與中小企業主之間已經出現了“斷裂”,通過平等競爭實現重組的機會已經越來越小,而通過社會流動從勞動者那一面越過壕溝進入資本這一面的希望更是變得非常渺茫。在科技界,由于“馬太效應”,科技工作者的社會地位也出現明顯的分化。兩極分化意味著一方面是財富和資源在少數人身上集中,積聚;另一方面是弱勢群體的業績和發展資源不斷被剝奪、喪失。這就破壞了強勢集團和弱勢群體之間的力量平衡,削弱了弱勢群體制衡強勢集團的能力和手段。正如人們常說的那樣,不受制約的權力一定是腐敗的權力,強勢集團一旦失去約束和鉗制,一定會對弱勢群體過度剝奪和壓制,從而激化社會矛盾。
第二,“馬太效應”還會在一定階段造成社會資源浪費。
“馬太效應”的運行最后一定會使發展資源高度集中于少數人。但是,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的報酬遞減理論告訴我們,同類資源的重復投放會使這些資源的效益下降。這意味著,當“馬太效應”使社會資源向少數人高度集中時,就會降低資源的實際利用效率。以科技獎勵為例。科技獎勵是科技共同體中的稀缺資源,對科技工作者有強大的激勵作用。但是,由于“馬太效應”,科技界造就了一批“得獎專業戶”。例如,物理學家康普頓在獲得諾貝爾獎之后的35年,竟得到24個名譽學位和其它10多種獎勵。對這些“得獎專業戶”而言,由于得獎太多,以至獎勵已經失去了應有的激勵和推動作用。科研項目申報也是如此,“馬太效應”正在造就一批課題、項目“申報專業戶”,他們的課題項目之多,以至他們實際上已沒有精力和時間去深入進入研究。顯然,科研獎勵和科研項目在少數人身上的高度集中,會造成這些稀缺資源的實際浪費。
最后,“馬太效應” 還將造成壟斷,從而嚴重阻礙社會發展。
作為一種“損不足、補有余”機制,在不受控制的情況下,“馬太效應”最后一定會造成社會資源的高度壟斷。一旦壟斷形成,一方面由于壟斷者失去了競爭壓力,受其固有觀念、經營方式局限,其改革、發展的能力和速度將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壟斷者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會千方百計打擊、壓制后來者,阻撓后來者的超越。因此,“馬太效應”一旦造成壟斷,將嚴重阻礙社會進步。
由于“馬太效應”對社會具有利弊雙重作用,因此,如何發揮“馬太效應”對社會進步的積極作用,抑制其負面效應,成為當代經濟學、政治學和社會學共同面臨的重要研究課題,也成為各級社會管理機構在實踐中必須重點關注,穩妥處理的問題。要對“馬太效應”取利避害,必須處理好兩個關系:一是要處理好公平和效益的關系。由于“馬太效應”是一種“損不足,補有余”機制,在一般情況下,強化“馬太效應”能增強資源利用效率,加快發展速度,但會造成一定不公平,影響社會的穩定;反之則可能有利于公平分配和社會穩定,但會影響投資效率和發展速度。因此,對“馬太效應”取利避害的關鍵在于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對此,16大報告中針對公平和效率問題提出的“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原則和思路,對我們處理各領域的“馬太效應”,以及由“馬太效應”引起的公平和效率關系,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二是要處理好不同階段的側重。在一個社會、一個領域的發展初期,“馬太效應”能強化競爭,扶強抑弱,從而加快社會的發展速度。此時,如無視其積極作用,抱“不患寡、患不均”心態,推行平均主義,將嚴重阻礙社會發展和個人進步。但是,當社會或某一領域的發展進入相對成熟期,“馬太效應”就會造成壟斷,抑制競爭,浪費資源。此時,繼續放任“馬太效應”自由發展,甚至繼續強化其作用,其結果則是造成社會兩極分化,造成社會過度不公平和不穩定,也將阻礙社會進步。因此,根據事物發展的不同階段,掌握好對“馬太效應”強化或抑制的分寸,是對“馬太效應”取利避害的又一關鍵。以我國為例,在改革開放之初,為了打破平均主義、促進競爭,強化“馬太效應”應當是我們各項政策的重點所在。但是在基尼系數已經超過公認危險界線,達到0.467;在學術權威對科研資源的高度壟斷已經成為科技界的公開秘密的今天,“馬太效應”的負面作用,似乎應當引起管理層的更多關注和警惕。
[責任編輯:王潤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