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現離不開法治的保障。依靠法治保障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是新中國社會和諧發展的歷史訴求,也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本質特征的內在要求。通過立法科學化、政府法治化、司法公正化和法治文化普及化,法治將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構提供有力保障。
[關鍵詞]和諧社會;法治;保障;對策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7)06-0033-02
時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已經成為新時期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具體目標,如何實現這一發展目標既是重大的現實問題,也是理論必須給予觀照的科學命題。本文擬通過對新中國法治建設與社會發展兩者關系的梳理,解讀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法治的邏輯聯系,明確法治之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性意義,進而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提供法治對策。
一、法治是實現社會和諧的歷史訴求
“法治”包含實質價值和形式價值兩個層面的內容。法治的實質價值是指法律遵從的最高原則和服務的最高目的,是法律存在運行的終極價值關懷,其中包括正義、自由、平等的價值。它著眼于法治的理想,注重法律的道德性;而法治的形式價值是指法律本身外在的、客觀的、可計算、可操作的具體原則和標準。它指向法律自身的形式或程序意義,著眼于法律的實證化,注重法律的科學性。從歷史角度看,新中國社會的和諧發展首先是以對“法治”形式價值的追求作為歷史起點的,其時代特征表現為:通過廢除舊法制為社會主義發展掃平道路,通過積極創建和強化人民司法組織和其他法律組織來鞏固新政權,實現社會的穩定有序。1950年《婚姻法》的頒布,使人們對婚姻自由、男女平等、尊重并保護婦女的向往變成現實。隨著封建婚姻制度的徹底瓦解,中國人民第一次在婚姻家庭層面實現了解放,形成了社會主義和諧的婚姻家庭關系,從而為新中國社會的全面和諧奠定了堅實基礎。隨后,1954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又以立法形式固定了中國人民革命的成果和新中國成立五年來的新勝利,集中反映了廣大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共同愿望,為社會的和諧發展提供了根本動力。但不幸的是,由于種種復雜的歷史原因,其后,黨和國家工作指導思想上出現“左”的錯誤,隨著階級斗爭的盲目擴大化和個人崇拜的盛行,法律形同虛設,法治建設遭到嚴重破壞,國家陷入長期內亂,社會的和諧性由于制度缺失而損傷殆盡。為了結束社會的動蕩,確保社會重回和諧發展的軌道,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著重提出了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和加強社會主義法制的任務”并對民主和法制問題進行認真討論,確立了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法制的新思路和新戰略。此時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主題仍是利用法制來充當鞏固安定團結和維持社會政治穩定的基本手段。但同時人們也開始關注“法治”的實質價值,如確立法律權威,強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不僅為重建社會的和諧秩序提供了外部形式保障,還逐步奠定著和諧社會的思想文化基礎。因此可以說,此時人們對和諧社會的向往已經復合在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法制的熱情當中,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已經成為實現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手段。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以迄,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關系更加復雜,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需求沖突產生了諸多社會問題,這些都對法治建設提出了新的時代訴求。人們期望借助法治力量協調社會關系,緩解社會矛盾,解決社會問題,從而規范社會運行軌跡,為和諧社會提供制度保障和文化支持。為了適應這一歷史訴求,“依法治國”被確定為基本治國方略,社會的和諧性在新的歷史時期通過法治的保障得到了進一步彰顯。總之,通過審視建國以來法治與和諧社會歷史契合的演進脈絡可以清楚發現,法治是實現社會和諧的歷史訴求。
二、法治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邏輯選擇
法治不僅是和諧社會的歷史訴求,同時也是和諧社會的邏輯選擇。通過解讀“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六大基本特征,可以明確社會主義和諧的本質屬性與法治的邏輯聯系,進一步從學理上明確法治之于和諧社會的時代意義。
第一、社會主義民主必須以法治作為基石。社會主義民主是社會成員中絕大多數人的民主,是工人階級政黨領導、組織人民群眾參加管理和實施監督的民主。由于人民中的每一個人在現實中是不可能全都直接參與國家和社會的各項管理和監督活動,因此人民只有借助法律的確定性和權威性,通過實現法治來表達、傳遞、記載和變更自己的意志,并借此對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公務行為進行有效的監督與控制,從而真正實現人民當家作主。所以,要實現社會主義民主,必須推行法治。
第二、社會的公平正義在法治環境中才能得以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的重要表現為社會資源和財富分配過程中的公平正義。為了實現分配過程的正義,我們有必要把社會和經濟過程限制在適當的政治、立法制度范圍內。立法公正是法治的基本前提,它可以為分配過程的正義性提供制度支持。立法公正不僅要求制定出來的法律必須反映最大多數人民群眾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從而為每個社會成員提供合理統一的制度規則,還要求政府注重結果公正,立足于社會整體利益,通過法律手段對利益格局進行必要的調整,進而使全體社會成員都能最大限度地享受正義的分配結果。
第三、社會的誠信友愛必須依靠法治加以有效的保障。誠信友愛,既是道德領域內的基本規范和準則,也是法律視野中的具體范疇和對象。市場經濟客觀上需要經濟主體將誠信友愛尊奉為經濟活動和公共生活最基本、最起碼的準則,履行社會責任。為了使這種基本準則發揮實質性的規約作用,就必須借助法治的力量來加以保障。通過法律來規范社會信用關系,使社會信用關系的各個方面有法可依,最終為社會信用體系奠定法治化平臺,從而實現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建立以道德為支撐、產權為基礎、法律為保障的社會信用制度的目標。
第四、現代社會的活力源自良好的法治環境。充滿活力是社會進步的不竭動力,只有讓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又和諧相處,人們的聰明才智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發揮各方面的創造力,不斷推動經濟社會的發展,大力發展生產力。法治可以通過產權法律保護的功效產生有效利用各種資源和創造財富的激勵力量,并通過實現公平正義為社會營造利益受尊重、權利可訴求、競爭有秩序、成果得保護的發展環境,從而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發展造就生機和活力。
第五、現代社會的安定有序必須借助法治的力量加以維護。安定有序是和諧社會的基本表現。法治作為現代社會的歷史產物,是實現現代社會安定有序的最主要手段。憑借法治確立的法律權威以及普遍、明確、穩定的法律規范必將受到社會成員的普遍尊重和服從,從而改變依賴個人權威而極易引發的易變性、偶然性和任意性的發展狀態,使每個社會成員或社會組織都受到法律的指引、約束和矯治,保證其行為和活動都在法制的軌道和范圍內展開,進而規制出社會運行的基本軌道和整體態勢,最終實現社會安定有序的發展。
第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離不開法治在生態領域中的權威作用。一個平衡且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空間不僅是和諧社會存在和發展的環境基礎,也是生產發展、生產富裕的資源保障。在實現現代化的歷史過程中,我們已經付出了生態平衡遭受破壞的代價,由于缺失權威性的規制,人們在生態領域中變得為所欲為且肆無忌憚,這已經嚴重阻礙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破壞了社會應有的和諧態勢。因此,只有借助于法律權威才能真正調整生態領域中的人際利益關系和人際行為模式,通過制定完善的自然環境保護法規,并強化生態領域中的法律監督,進一步推進自然資源的有序開發和循環利用,才能真正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法治對策
首先,要不斷提高立法的科學化水平,為和諧社會提供制度依據。立法工作是完善社會法律體系的基本前提,也是確保各種社會關系獲得法律調整的制度前提。構建和諧社會需要進一步加強立法工作以提供社會所需的制度資源,只有不斷提高立法的科學性,包括讓具有淵博法律專業知識和熟練法律操作技能的立法人員從事具體的立法工作,才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證法律在技術層面上的科學與嚴謹,為社會提供有效的法律體系。此外,只有在立法過程中堅持民主原則,充分聽取各個方面的意見和要求,積極搜羅與立法活動密切相關的重要信息,才能保證立法信息的完整性和科學性,最終在價值層面上確保法律的正義性。只有在立法科學化的進程中,人們對和諧社會的構想才能通過具體而有效的法律規范逐漸地清晰明確,在完備的法律體系之中,和諧社會才能獲得自己地制度根據。
其次,加強法治政府建設,為和諧社會奠定政治基礎。在現實政治生活中,政府通常以其特殊的地位直接地影響著社會生活并不斷調整和塑造特定的社會結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構過程中,必須通過建設法治政府來為和諧社會提供政治基礎。這就要求:一方面,通過實現行政行為法治化,構建和諧“政府———社會”關系,為和諧社會搭建合理框架。政府行政行為是政府以國家的名義行使公共權力、影響社會生活的行為。如果違背依法行政原則,濫用行政權力和自由裁量權力,必將損害政府形象,產生社會對立和摩擦,影響社會的和諧發展。因此,社會的和諧發展必須要求實現行政行為法治化。只有通過依法行政,才能樹立政府良好的社會形象,為行政行為提供合法性基礎。同時,只有積極實現職權法定,才能為政府活動提供法律支持,為社會的監督職能提供制度保障,從而形成良性“政府———社會”關系,為和諧社會提供基本的關系架構。另一方面,要通過實現行政組織管理法治化,建構合理的層級關系、分工原則、溝通方式、職能范圍和人事安排等內容,進一步優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導力量。法治政府需要通過法律來確認政府組織結構。政府組織結構包括政府機構設置及其職責權限、結構比例和人員定額等重要問題。只有借助法律的明確規定,機構的設置和編制管理才有章可循,機構的權限劃分和責任歸屬才更加明晰,人員的更新和流動才會穩定而有序,這樣才能有效遏制政府部門自我擴張行為給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優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導力量。
再次,通過推進司法體制改革,實現公正司法,為和諧社會構筑堅實防線。立法活動之重要任務是為和諧社會提供必要的制度規則,使社會的運行有法可依。行政活動是在利用規則影響和構建社會,使社會具體形態逐漸清晰。司法活動則是當社會出現危害性行為時給予及時補救和有力矯正,是社會公平和正義的關鍵防線。公正的司法活動遵循法律至上的基本準則,追求法律面前的正義與平等。因此,完善司法體制,實現公正司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要環節,是和諧社會本質屬性的必然要求。要通過探尋司法活動的基本規律,以解決現實問題為突破口,繼續深化司法體制改革,進一步強化基層司法機關建設,逐步完善司法工作的監督機制,通過構建完備、公正、高效、穩定的司法運行體制為和諧社會的建構提供必要的制度支持。同時,要通過大力宣揚依法維護公平、伸張正義的司法理念,為公正司法提供精神導向,最終形成堅實的司法防線。
最后,要通過普及現代法治文化為和諧社會提供精神動力。現代法治文化既包括自由、平等、公平、民主和權利至上的法律觀念,也包括以法律信仰為基本特征的法治精神。法治文化重視個體權利、自由、平等和個性解放,具有反對封建依附式的人身和心理束縛的基本要求,其為人類社會的群性生活秩序提供了較好的規劃和解釋,為人類的競爭力、創造力的解放提供了精神動力。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也需要通過普及現代法治文化來獲取精神動力,奠定必要的心理基礎。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對規則的渴望成為創制法律、學習法律的直接原因,人們對權利的維護成為使用法律、遵守法律的根本動力。那些包含在市場規則和法律規范中的平等、自主、權利的觀念開始為越來越多的人感知、理解、接受和實踐。在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只有進一步強化公平意識、傳播民主精神、樹立法律權威觀念,實現現代法治文化的普及,才能開啟民智,為大眾提供理性指引,為民眾樹立精神追求目標,從而引導民眾理性活動,為實現社會和諧提供必要的精神動力和心理支持。
[責任編輯:黎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