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保護民族文化是西部大開發中的一項戰略任務。西部是中華民族的生態屏障、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和中國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制度創新基地。開發和保護民族文化是西部大開發中的重要內容,要在保護中開發民族文化,在開發中保護民族文化。
[關鍵詞]西部大開發;民族文化;保護;開發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7)06-0078-03
作為全國經濟社會發展格局戰略性調整,以基礎設施建設、保護生態環境、培養人力資源為主要內容的西部大開發,自2000年開始已經六年多了,就整體來看,西部的工業化、城鎮化和市場化有了重大進展,社會面貌發生了重大變化,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從開始的資源開發、經濟開發,到如今的文化開發,觀念正在日趨成熟。然而,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隨著西部大開發的深入開展,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在提高西部各民族生活水平,帶來現代文明的同時,也會給西部民族文化的生存和發展帶來影響,甚至會使西部的一些民族在巨大的經濟誘惑面前,不知不覺中喪失掉自我,喪失自己的精神家園,最終會阻礙西部開發的進程,并且扭曲西部開發的目的。西部是中華民族的生態屏障、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和中國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制度創新基地。西部大開發中必須保護民族文化,把它當做西部大開發的一項重要的戰略任務。
一、保護和開發民族文化:西部大開發中的重要內容
提到西部開發,很多人馬上會想到西部豐富的自然資源。西部的土地資源豐富。土地面積占全國總面積70%以上,而人口則不到全國總人口的1/3。西北的光熱條件優越,晝夜溫差大,農作物品質優越,競爭力強。西部的草原遼闊,有著名的五大草原;西部的動植物資源豐富。云南是“植物王國”,四川是中國四大林區之一,西藏森林面積9480萬畝,蓄積量占中國第二位。西部地區動物種類繁多,新疆虎、野驢、野駱駝、朱鸛、野象、白唇鹿、丹頂鶴、褐馬雞等十幾種是中國的特有物種,大熊貓、華南虎、雪豹、毛冠鹿、大天鵝、金絲猴、梅花鹿等中國一、二類保護動物多達幾十種。西部地區的中草藥資源豐富,著名的枸杞、麝香、蟲草、藏紅花、鹿茸等全國聞名;西部的能源和礦產資源豐富。煤炭、石油、天然氣儲量居全國之首。僅新疆的石油儲量就在200億噸以上:西部獨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觀令人驚嘆。中國的大山大河大草原大沙漠都集中在西部,火焰山、絲綢之路、河西走廊、世界屋脊、武陵桃源、香格里拉、敦煌石窟,黃帝陵和成吉思汗陵以及眾多的古寺廟、古戰場遺跡和中國革命紀念地,還有多姿多彩的各民族文化,給西部這塊神奇的土地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由于西部具有上述資源,所以人們一談起西部開發,就認為是發展工業、開發資源和發展旅游。實際上,西部大開發不僅僅是對豐富的自然資源的開發,在自然資源之外還有一項更重要的資源,就是西部少數民族豐富多彩的文化,開發和保護西部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也是開發的重要內容。重視文化資源的經濟價值,充分利用極富特色的西部人文資源和自然景觀,加快發展文化產業,培育西部經濟新的增長點,這既是西部大開發的目的,也是推進西部大開發的動力。
西部地區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匯聚了中國最重要的古代文明。敦煌莫高窟、秦始皇兵馬俑、西夏王陵、樓蘭古國、布達拉宮、大昭寺、三星堆、大足石刻等歷史文化遺存已成為中華文化的象征。西部還是一片文化的沃土,有著豐富多彩的文化資源,三大史詩《格薩爾王傳》、《江格爾傳》、《瑪納斯》世界聞名,多姿多彩的民間歌舞、戲曲、剪紙、刺繡、民居、巖畫和民間故事、民間文學、宗教藝術讓人目不暇接。由于西部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環境,西部的文化藝術的原生態狀況得到了較好的保存,成為文化藝術原生態的大寶庫。在當今許多傳統文化不斷消失、人類的文化生態平衡正在遭到破壞的今天,保護西部豐富的原生態文化藝術資源,是一項為子孫后代造福、為人類文化藝術發展作貢獻的巨大工程。
西部的各省市已經意識到開發利用和保護民族文化這種潛在的資源優勢,并正在不同程度地發掘、利用,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貴州省第一個民族露天博物館在建成并取得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之后,又與挪威王國合作,建立中國第一個民族生態博物館———六枝梭戛苗族生態博物館,并將以民族生態博物館和民族村鎮為載體的苗、布依、侗、彝、水等民族生態保護區的建設作為貴州文化旅游業的基本工程。這不僅挖掘、搶救、弘揚了民族文化,還大力發展了民間文化產業。
二、西部民族文化:西部民族的精神家園
文化是民族之根。維系一個地區、一個民族的文化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的精神支撐,體現著民族的文化色彩、審美情感和價值觀,甚至包括民族的思想、情感。當一個民族的文化消失了,這個民族的情感、價值觀也會消失。沒有文化根基的民族是最容易被改變的民族,文化不僅僅是民族的精神支撐,更是一個民族生存的根基,關系到國家的安全。保護好民族文化,對于增強西部民族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發展當地經濟,弘揚當地文化,都是至關重要的。精神家園,是一個人、一個民族通過文化,對歷史、對故土、故鄉的追思與記憶。西部民族文化是西部民族的精神家園。保護好西部民族文化是要讓西部各民族的子孫后代既充分享受到現代化的物質生活的同時,還有自己的精神家園。
文化分為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物質文化是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包括可移動物質文化和不可移動物質文化。不可移動物質文化是指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畫、近現代重要史跡和代表性建筑。可移動的物質文化,主要是指民族的傳統物質制品,可以隨人群的遷移或其他方式而隨意改變存在位置的東西,如紡織品與服裝、食品、生活用具、生產工具、手工產品、農牧業新品種等。非物質文化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如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間。
目前,西部大開發中民族文化保存的現狀令人堪憂。不論對民族文化以何種方式進行開發利用,首要的前提必須要有文化資源。但隨著西部大開發,一些原來相對較為封閉的民族聚居區與外界的交流日益增多,文化資源消逝、流失的速度快得驚人,古老的工藝制品、生產工具越來越成為稀罕物,并廉價地流入海外,蒙古族居住的蒙古包現已所剩無幾了,有些民間手工藝隨著老藝人的逝去而面臨失傳,一些古代建筑或遺址被毀棄等。這方面的問題目前還沒有引起有關方面的足夠重視。文化資源是不可再生的,民族文化就像地下的礦藏一樣,挖出一點少一點,必須珍惜和保護,防止流失、被毀和滅絕。
中華民族文化是維系中華民族的精神紐帶,對于民族大家庭的團結和國家的長治久安有著重要的意義。文化部部長孫家正在強調西部文化工作重要性時指出:“加強西部地區的文化建設,對于增進民族團結、保持社會安定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和意義。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民族團結的精神紐帶和思想基礎。繁榮發展這一先進文化,有利于豐富各族人民的文化生活,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保持國家長治久安。” 文化戰略已成為國家戰略體系中的骨干戰略并成為西部大開發戰略的組成部分。
三、開發與保護并重:西部民族文化可持續發展的保證
在西部大開發中,在不可避免的西部現代化的過程中,做好民族文化的保護工作,處理好民族地區的現代化與保護民族傳統文化的關系至關重要。西部大開發中的民族文化保護,實際上包含著兩方面的意思:一是保護,一是開發。民族文化的保護和開發與西部大開發的關系極為密切。要使西部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起來,民族文化和其它資源一樣重要,也具有重要的開發價值。在西部大開發中,要將民族文化視為“資源”,將對民族文化的開發與其他資源的開發統一起來,處理好保護與開發之間的矛盾。
1、在保護中開發民族文化
西部大開發的過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西部民族地區走向現代化的過程,這也是西部民族地區所希望的。在西部大開發過程中,經濟發展是以生態環境的改善、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文化的可持續發展為重要內容的。對民族地區的生態環境和文化傳統來說,保護就是發展。保護民族文化,其經濟效益也許短期內不可能很明顯,但潛在的經濟效益是不可低估的,社會效益將十分巨大。
民族文化是文化多樣性的重要表現。多元文化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文化的多樣性對于人類來說極為重要。因為,它可以為人類的文化創造,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提供更為多彩的基因。多元一體的文化構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繁榮,提供了豐富的文化源泉,這是我們民族的瑰寶,也是一筆極為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對此,我們必須百般關愛,把它認真地保護起來。在西部大開發中保護好西部民族文化,就是保護人類文化的多樣性。
以往,人們在評價少數民族文化時,常常因其經濟上的落后,而認為其文化也是落后的。這種觀點是錯誤的。所謂文化,它所指的只是一種人們的生活方式,而這種生活方式又是由具體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決定的。從這個角度說,一種文化只要它適應了它所存在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就是科學的。因此,不能用自己的價值觀去評價其它文化的先進還是落后。東部許多發達的農村地區因過多使用化肥、農藥,生態環境遭到了嚴重破壞,而西部民族地區卻因科學地利用了自然資源,使自然資源卻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因此,解讀一個民族,首先是從文化開始,只有文化上認同,才會有情感上的認同,才會有民族的團結和社會的安定,西部大開發才有保障。
文化的認同決不等于文化的同化,恰恰相反,它的主要特點是強調對多元文化的認可。那種認為變化是文化發展的自然法則,不破不立,舊文化消失了,還會有新文化產生出來,沒有必要去刻意維護過時文化的觀點是極其錯誤的。這是因為任何一種文化都是在特定時間、特點背景、特點歷史環境下產生的特定文化,它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破壞了就不可能恢復,原生態的民族傳統文化在創建新文化的過程中,具有著其他文化所無可替代的作用。保護民族文化就是要將原生態的少數民族文化保存下來。用它來復制更新的文化。沒有原生態的民族傳統文化,先進文化的創造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對民族傳統文化進行切實保護,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保護西部民族文化,也是我國文化安全的需要。現代化是一柄雙刃劍,它在提高西部民族生活水平的同時,也在影響著西部民族傳統文化的繼承。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意義上的國家安全觀已經發生變化,國家安全不僅限于軍事和政治,還包括經濟與文化。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浪潮中,西方強權政治、文化霸權主義正在向全球的每一個角落滲透,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和各民族文化的獨特性面臨著挑戰,各國的文化安全受到威脅。在市場經濟體制構架尚未形成、文化產業起步不久、文化市場機制尚不健全、文化的法制建設和管理還很滯后的情況下,如何捍衛文化主權,特別是迎接加入世貿組織后不同文化和價值觀沖突的挑戰,是一個緊迫任務。保護民族文化已成為國家安全戰略的一部分。
要深入調查、徹底摸清西部民族文化的家底,上報國家文化部,并以政府名義分門別類進行命名,同時作為特色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推介開去。在這方面,可以借鑒國外保護民族文化的一些經驗。韓國政府對江陵的端午龍舟競渡、安東的假面舞都建有特定的傳承館,指定特定的傳承人,這樣不但保存下來了優秀的民族文化遺產,還帶動了旅游業的發展,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在開發中保護西部民族文化
發展旅游業和文化產業是開發民族文化資源的重要途徑。西部民族文化本身就有其獨特的價值,一些傳統聚居區、歷史文化遺址,不需要大的加工,本身就是極好的旅游資源。一些民族傳統的非物質文化產品可作為產業進行開發。現在有許多少數民族已經尋找到了開發民族文化的途徑,如藏族挖掘出了世界上最長的史詩《格薩爾》,納西族保存下了人類環保史上的經典之作麗江古城,侗族創造了美麗的風雨橋、鼓樓以及多重部“打歌”,贏得了國際文化界的贊譽。西部的石油、天然氣、土地或礦山是可開發的資源,賞心悅目的民間歌舞,隆重盛大的民俗節日,琳瑯滿目的傳統工藝,也是一種可開發的潛在資源,而且還更具潛能,只要我們認真保護,科學開發,民族文化將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文化的產業化不但可以使西部獲得巨大的經濟效益,同時還可以使西部獲得可持續性發展,使西部的民族文化優勢,輕而易舉地轉化為地緣優勢,人文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這種轉軌具有強烈的人文主義精神,不是破舊立新,而是傳統文化在新形勢下的一種自然延伸,故而少有陣痛,更不會以環境的破壞作為代價,其優勢顯而易見。
但是我們也要看到,旅游在帶來社會文化和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環境的損耗和地方文化特色的消失。目前,在旅游開發過程中,一些地方過分偏重于經濟效益,忽視對自然景觀資源的保護和管理,已造成旅游資源的退化。垃圾、水污染、空氣污染已令人憂慮,一些生態旅游區大興土木、引進、仿制、移植項目,用眾多的城市化和商業化景觀代替具有多種生態功能的自然景觀和文化景觀,景觀功能發生錯位,美學價值下降,最終使生態旅游失去可持續發展的環境潛力。過度盲目的開發旅游潛力會帶來可怕的后果,為滿足游客的吃、住、行,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對環境資源進行改造,會導致植被和自然資源遭到嚴重破壞。旅游資源絕非取之不盡的可再生資源,即使再生,文物的價值也會蕩然無存,自然景觀一朝喪失,不復再有。因此,要對環境敏感區、文化脆弱區采取行之有效的辦法加以保護,才可能使旅游產業可持續地發展。
總之,西部大開發中,決不能僅僅為了追求眼前的經濟利益而忽視民族文化的保護。處理好開發、利用和保護的關系,是西部民族文化得以可持續發展的保證。在開發中必須注意保持民族特點,不能隨意現代化。一些地方認識不到傳統文化不可再生的特點,拆真造假,破壞了本屬于自己的文化資源,這些經驗教訓值得借鑒。在發展旅游業時,既要有民族文化的保護意識,又要深刻地理解旅游經濟的內涵,要加強管理和控制。不要急于企盼投資者參與經濟開發,遷就投資者,對民族文化和環境造成新的破壞。
[責任編輯:崔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