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鄧小平理論研究主要集中在鄧小平理論的歷史地位、科學體系、方法論以及與馬克思主義的關系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主要集中在歷史定位、理論創新、理論主題和理論體系上。十六大以來黨的創新理論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論觀點梳理、理論觀點分項研究以及一系列新觀點之間的關系問題上。另外,理論界還從不同的角度對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以來黨的創新理論的關系也進行了探討。當代中國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教育研究主要著眼于教育功能、課堂教學方法以及教育視野等問題。
[關鍵詞]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教育;綜述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 7408(2007)06-0019-03
一、關于鄧小平理論研究的前沿問題
關于鄧小平理論的歷史地位。有的學者提出認識鄧小平理論的歷史地位要從鄧小平理論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地位、鄧小平理論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的歷史地位、鄧小平理論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中的歷史地位等方面研究。有的學者提出研究鄧小平理論的歷史地位,要側重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的角度來研究,提出鄧小平是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推進到新階段的偉大奠基者,鄧小平理論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階段提供了具有奠基意義的成果,為新階段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提供了最基本的經驗。
關于鄧小平理論與馬克思主義的關系。學者們認為,在這個問題上一定要糾正“左”的和右的錯誤。深刻認識鄧小平理論與馬克思主義的關系,必須從不同的時代背景、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特殊國情入手,一定要堅持歷史唯物主義揭示的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不能局限于馬克思原著中的只言片語和特定歷史條件下的具體想法,而要從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和靈魂中去把握馬克思主義,去理解鄧小平理論與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辨證統一和繼承發展關系。有的學者認為,鄧小平理論前同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后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相銜接、相貫通,從而成為一脈相承的統一的科學體系,同時,鄧小平理論又是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思想體系而存在的。
關于鄧小平理論的科學體系。在這個問題上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1)有的學者提出從理論內部的邏輯關系來看,這一理論體系可分為三個層次: 一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二是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三是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一系列基本問題的回答。(2)有的學者把黨的十四大概括的九個基本問題和鄧小平理論學習綱要概括的十六個問題分成三個部分: 一是理論的基礎,二是理論的主體框架,三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力量配置。(3)有的學者提出《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學習綱要》本身就是這個理論的體系,它包含有馬克思主義原理的哲學基礎和理論基石,有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和關于“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 的一系列理論觀點,從而形成了從時代背景、理論基石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從基本原理、實踐綱領到一系列重要范疇及規律的相輔相成的體系。這些都在邏輯結構上相互關聯,形成了完整的科學體系。學者們提出認識鄧小平理論體系一定要糾正社會上一些人把鄧小平理論看成是屬于策略性的具體政策和方法,而不屬于哲學和邏輯結構層次上的科學體系的偏見。
關于鄧小平理論的方法論。學者們普遍認為一定要重視鄧小平理論的實踐性特征研究。學者們認為,鄧小平理論在認識社會主義的方法論上最根本的特征是堅持從中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和時代發展的要求出發來認識社會主義,堅決反對從本本出發認識社會主義。有的認為無論在理論上存在多少爭論,鄧小平理論在實踐中取得的巨大成就是舉世公認的,無論是經濟的、政治的、文化的發展,都要納入我們的視野內加以研究,這更能從實踐的角度去驗證理論、發展理論。
此外,在鄧小平理論研究中,現實中存在一些熱點問題也受到理論界的關注。比如,貧富分化與共同富裕的關系問題、國有企業改革進退問題、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關系問題、政治體制改革與民主問題、西方價值觀沖擊與文化建設問題、黨的建設與反腐敗問題、全球化對社會主義的影響問題、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共存相處問題、鄧小平理論策略與戰略的運用問題等等。
二、關于“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的前沿問題
近幾年來,在中共中央的推動下,理論界就“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產生的時代背景、實踐基礎、科學內涵、精神實質、歷史地位和貫徹落實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由于篇幅所限,僅就理論界關于“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歷史定位、理論創新、理論主題、理論體系問題作綜述。關于“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歷史定位。理論界主要從“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馬克思主義科學體系中的地位及其對黨和國家工作的指導意義來展開研究。
在如何認識“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從哪些方面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這個問題上,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探討。(1)占主流的觀點認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全面繼承了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根植于人民的立場、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最終價值目標上與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是一脈相承的。(2)有的學者認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和發展,主要體現在對社會基本矛盾的認識上與其一脈相承。這種觀點認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馬克思主義關于生產力決定論為邏輯起點,同時強調上層建筑對經濟發展有反作用和引導作用,并以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為落腳點,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基本矛盾的學說。(3)有的學者認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一脈相承,主要體現在它們具有根本的內在一致性: 共同的哲學基礎———唯物史觀,共同的價值取向———人民利益,共同的理論品質———與時俱進。
在如何認識“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對黨和國家工作的指導意義問題上,主要有以下幾種意見: (1)在黨的十六大以前比較占主流的觀點認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黨的先進性的思想,主要回答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和怎樣建設黨的問題。當然這種觀點又有不同的表述。黨的十六大以后這種觀點仍然存在。(2)黨的十六大以后比較占主流的觀點認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基本問題,創造性地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基本問題。(3)也有的學者認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科學總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的歷史經驗并進行理論創新的產物,是推進我國社會主義進一步自我完善和發展的理論武器。
關于“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論創新。理論界普遍認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黨的指導思想的又一次理論創新,但如何認識這個創新,又有不同的看法。(1)占主流的觀點認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一個新的理論體系,不應當把它看作是江澤民一系列重要論斷中的一個論斷,而應該把它看作是江澤民一系列重要論述的本質概括。(2)有的學者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作比較,認為列寧主義是以帝國主義論和一國社會主義革命可以首先勝利為標志的一整套理論體系;毛澤東思想是以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和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為標志的中國革命和建設的一整套理論;鄧小平理論是以社會主義本質和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的理論為標志的一整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在鄧小平理論基礎上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新的制度創新的理論反映和理論凝結。(3)少數學者認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論創新主要體現在與時俱進對黨的思想路線的新發展上。(4)有的學者不同意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論創新歸結為某一方面或幾個方面,認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論創新是全方位的,應當從多維度來認識這一問題。關于“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論主題。在這個問題上大致有三種觀點:一是十六大以前比較流行、十六大以后仍然在一些研究著述中出現的觀點,這種觀點認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主要是以解決建設什么樣的黨和怎樣建設黨的問題為理論主題。二是認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以制度創新為主題的,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在鄧小平理論基礎上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創新的理論反映和理論凝結。三是胡錦濤提出的以發展為主題和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主題。2003年2月18日,胡錦濤同志在新進中央委員會委員、候補委員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貫徹十六大精神研討班結業式的講話中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以發展這一主題來貫穿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綱要》進一步闡發了胡錦濤的這一重要觀點。2003年7月1日,胡錦濤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理論研討會上的講話又指出“圍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主題”逐步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這一系統的科學理論。
關于“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論體系。多數學者認為要解決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理論體系的認識必須從三個方面著眼: 一是看有沒有一個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貫穿其中;二是看有沒有一個著力研究和解決的主題;三是看是否圍繞這個主題形成了一系列相互聯系的基本觀點。學者們從貫穿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的思想路線特別是與時俱進的精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題,以及一系列相互聯系的觀點,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行了研究和探討。有的學者從“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三個方面來研究“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學體系,認為三者之間是一種辯證統一的關系,他們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促進、互為條件,從而構成了一個新的科學理論的體系。有的認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綱要》本身就是這一理論的科學體系表現。
三、黨的十六大以來黨的創新理論研究現狀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根據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現代化建設面臨的國際國內環境,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形成了一系列新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戰略思想。這些戰略思想作為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的理論指導,已經進入了黨校、軍校和地方高校的課堂甚至教材。目前對這些重要戰略思想的研究在理論界已形成高潮。從研究的情況來看,目前主要是對新的理論觀點的梳理和理論觀點的分項研究上。
對新的理論觀點的梳理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有的學者把新的理論觀點概括為八個方面: 一是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二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三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四是加強共產黨員先進性建設;五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六是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七是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八是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建設和諧世界。有的概括為四個方面: 一是科學發展觀;二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三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理論;四是保持黨的先進性理論。有的概括為六個方面,即在前述四個理論觀點的基礎上,加上新世紀我軍歷史使命的理論和實現中國和平崛起的理論。
理論觀點的分項研究表現為以下幾個特點: (1)對新的理論觀點的提出過程進行追溯和對背景進行探討和闡釋;(2)對新的理論觀點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進行解析和揭示;(3)對新的理論觀點的實踐基礎和現實指導意義進行多方面的論證;(4)對新的理論觀點進行比較研究,特別是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5)對新的理論觀點之間關系的研究。
關于十六大以來黨的理論創新成果之間的關系問題,目前也受到理論界的關注。有的認為,應當用科學發展觀來統領十六大以來的理論創新成果;有的認為應當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作為統領;有的則認為這二者都應當是十六大以來理論創新成果的統領。
四、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以來黨的創新理論的關系
理論界一致認為,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十六大以來的理論創新成果是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關系。但是如何認識這種關系,學者們則從不同的角度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探討。(1)有的學者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解決的兩個基本問題的角度揭示了它們之間的內在關系,認為鄧小平理論集中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則是在鄧小平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問題,創造性地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黨的十六大以來的理論創新則進一步回答新世紀社會主義為什么要發展和怎樣發展的問題。
(2)有的學者認為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十六大以來的理論創新在理論特征、社會理想、政治立場和理論品質上是一脈相承的和內在統一的,有著相同的主題、思想起點、科學精神和價值取向,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思路上也是一致的。(3)在研究中,學者們對科學發展觀與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發展觀上的比較研究較多。比較多的看法是: 改革開放前發展觀和發展模式存在嚴重缺陷,不僅黨的指導方針實行以階級斗爭為綱,把經濟發展放在次要位置,而且又實行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片面追求高速增長。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工作重心由階級斗爭轉向經濟建設,上世紀90年代初,鄧小平又提出“發展是硬道理”,提高了黨對發展問題重要性的認識。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后,江澤民繼承、豐富和發展了鄧小平的發展觀,提出“發展是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黨的十六大后,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更加全面、深刻和準確把握發展規律,糾正“經濟增長是硬道理”的偏差,進一步提出了科學發展觀,隨后又明確了發展的一個重要目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五、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研究的現狀
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教育研究方面,出版的專著和發表的論文不多,主要散見于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研究的文章和一些專業教材及教學經驗介紹之中。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問題:
關于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教育的功能。(1)關于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功能的特點,有的學者認為這一理論教育應有多面性、多層次性、長期性、發展性四個方面的特點。有的認為具有階級性和社會性的特點。也有的學者從整體性和差異性、間接性和直接性、適應性和超越性來揭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功能的特點。(2)關于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具體功能。目前學者們比較集中論述的具體功能主要有: 保證功能、導向功能、凝聚功能、育人功能、認識功能。有的學者認為除了這些主要功能外,還有激勵功能、調節功能、轉化功能、開發功能、社會性功能、個體性功能等。(3)學者們還探討了當前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功能發揮不理想的原因。有的認為,當前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功能發揮不夠的原因,一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存在泛政治化問題;二是理論教育工作者素質不高;三是理論教育脫離實際;四是不良社會風氣沖擊了教育的效果。
關于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的教學方法。目前對這一問題的討論和研究主要有以下幾種意見: (1)進行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必須始終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特別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只有堅持這一方法,才能使被教育者從時代發展和中國實際中感悟和接受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幫助被教育者從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發展規律、共產黨執政規律上深刻認識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正確性。(2)在教育形式上,要避免簡單灌輸抽象理論或單純注釋,特別是較高層次的教育對象宜采取專題式、研究式、啟發式的講授形式,突出重點,集中回答被教育者關心的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3)對有爭論的或正在探索的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教育者不應采取回避的態度,而應當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用嚴謹、科學的態度介紹不同的學術觀點和自己的見解,同學生一起探討。(4)高校的理論教育要引導學生積極開展社會調查、社會實踐活動,在接觸社會實際的過程中學習和運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
關于進行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視野。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是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與時代發展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學者們認為進行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教育,一定要有寬廣的視野。要緊密聯系當代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特別是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的發展,要緊密聯系當代世界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發展,要了解國外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