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西南聯大往事雜憶

2007-01-01 00:00:00胡邦定
百年潮 2007年2期

1942年夏我在重慶考入西南聯大歷史系,到1946年聯大結束,除中間休學一年,在昆明新校舍住了整整三年。往事歷歷,如在眼前。我把自己的回憶忠實記錄下來,其目的,聊志雪泥鴻爪云耳。

住宿

一年級剛進校時,文學院部分新生住在新校舍南區一幢坐北朝南的小樓里,樓上樓下各10間房,樓下每間放4張雙人床,一屋8人。樓上無床,一律打地鋪,8副鋪蓋緊密相連。愿意打滾的,可以從北頭一直滾到南頭。當時年輕,小的18歲,大的也不過20歲。一開始,確有人在地鋪上滾來滾去,因為從來沒體驗過這種生活,不免感覺新鮮。我有幸忝列其間。雖然不是“大被同眠”,卻稱得上大鋪同眠。不久,“革命蟲”出現了,而且一視同仁,你有,他有,我也有。初時稀奇,還有點緊張,時間一長,就處之泰然了。見到它,只是坦然一笑,誰也沒有怨言。如果誰一直沒有發現這玩意兒,還有點阿Q看著王胡子捉虱子的失落感。

一年后搬到新校舍西區的學生宿舍,每間房放20張雙層床,放在房間的兩側。兩張床為一單元,中間放個用木板釘成的長桌,上面吊一盞光線暗淡的電燈。兩張床一邊臨窗,一邊是過道,并拉上舊床單或舊被面之類,以示自成一統,非自己人或熟人,一般不會進來。一個單元的床與另一單元的床緊挨著,中間同樣用破油布或打行李的棉毯之類隔開。相鄰床上的兩個人靠得非常近,一翻身就能碰著,而且呼吸之聲相聞,但卻互不來往,彼此不通姓名,甚至連面孔都不大熟悉。因為只有小單元里的4個人是自由組合的熟同學,別的單元的人往往既不同系,又不同級,互相都不往來的。記得1944年一天的晚上,我和同系、同單元的李凌辯論一件事,爭得面紅耳赤,各不相讓。在我們暫時停戰的時候,相鄰的單元里也在激烈爭論。這時李凌不知想起了什么,突然說了一聲“混蛋”,這明明是對著我的。不料旁邊爭論的同學以為是罵他的,立刻跳過來大興問罪之師。我們解釋了好半天才算了結。

昆明冬天晚上也相當冷,宿舍不僅不生火,連門都是日夜敞著的。當時同學的行李都很簡單,一般只有一床薄棉被。中文系同學王松聲是從延安過來的,比別人大幾歲,晚上睡覺時為了保溫,把一切可加在被上的東西都放上,包括襯衫、褲子、毛衣、薄外套等等。同單元歷史系張光琛(張彥)同學提醒他:“還有一條領帶怎么不加上?”大家都哈哈大笑。這種窮開心的玩笑,在同學間是常有的,說明聯大同學在“一簞食、一瓢飲”的情況下,仍然不乏幽默。

1943年暑假,我通過親戚介紹,到昆明一家公司打工,做些抄抄寫寫之類的雜事,一月下來得了600元法幣,我全部用來買了一雙車胎底的皮鞋,準備靠它混個兩三年。不料第二天晚上就有小偷光顧,把所有脫在地上的鞋都偷走了,只有特別細心又睡上鋪的同學,每晚脫下鞋子就放在自己腳后頭的人才免遭此難。在新校舍3年,雖只遇到一次小偷,但聽到別的宿舍被盜的事卻有四五回。當時多數同學都“身無長物”,仍不免被偷,說明還有更窮的人在。

晚自習

聯大學生宿舍燈光太暗,晚上根本沒法看書。出路只有兩條:一是到圖書館搶座,說搶,是因為圖書館座位不夠。以我入學的1942年為例,文學院、理學院、法學院三院共有1600多名同學,而共用的新校舍大圖書館僅能容800人。粥少僧多,只有“搶”,才能有一席之地。圖書館每晚7點開門,6點一過,就有人陸續到門口等候了。大門一開,黑壓壓的一大群人蜂擁而入,那陣勢相當壯觀。“搶”圖書館座位的主要是男同學,女生極少,因為她們擠不過男同學。擠進去之后,有人不僅自己占個座,還要用書本、筆記夾,乃至椅墊之類,為好友代占一兩個座位。有的男同學為了照顧自己熟識的或心儀的女同學,每天特別殷勤地為她占個座。這無疑是比請吃“燜雞米線”更受歡迎的“騎士行為”。

另一條出路是坐茶館。在新校舍附近文林街一帶有好幾家茶館,每家都有十多張方桌,可容五六十人左右。當時昆明電力超負荷,電壓不足,根本達不到220伏。茶館老板就用110伏200瓦的大燈泡,照得店堂十分明亮。泡一杯茶可以坐一個晚上。當然茶館不像圖書館那么肅靜,看書的、聊天的、打橋牌的各行其是。大概有一半人是認真看書的,部分人是邊看書邊聊天的,還有一部分人專心打橋牌,其中有人只是偶爾打一打,有人則是上癮的,常打不厭。聯大規定學生修業4年,要讀132個學分才能畢業。我看有人打橋牌所費的時間,大概不少于40個學分,但這并不一定影響他們的學業成績。就是在這種嘈雜的茶館里,不少人堅持了自己在學術上的艱辛探索。

說到喝茶,還有一件趣事:化學系1946級同學李建武,是我中學同學,睡在我的上鋪。他是個最規矩的學生,不僅不抽煙、不喝酒,連茶也從來不喝一點。一次他到茶館來找同學,坐定之后,我知道他不喝茶,就把一杯茶連茶帶水都倒掉,然后續上一杯白開水給他。不料到了夜里,他輾轉反側不能入睡,以致影響了我的睡眠。我問他“怎么了,哪里不舒服”?他說“晚上喝茶了,睡不著覺”,我聽了幾乎要笑出聲來。怎么一片茶葉也沒有的白開水也能使人興奮得不能入睡呢?我想可能是心理作用。我記下這件事,是想說明聯大同學的生活習慣差距是很大的。但正像馮友蘭教授在《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碑文上所說:“同無妨異,異不害同,五色交輝,相得益彰。”

嚴格要求

聯大對學生的學習成績要求很嚴,一學年三門功課不及格就勒令退學,從不含糊。個別學生對梅貽琦嚴格執行考核制度頗有微詞,曾有人在教室墻的外側用粉筆寫上“打倒梅特涅”幾個字,這是用1918年維也納三月革命時,工人、大學生反對奧地利專制獨裁首相梅特涅的口號來影射梅貽琦的。記得在一次全體學生參加的國民月會上,梅貽琦重申了學習紀律,并且說,國家在抗戰時期辦學,很不容易,學生如不勤奮向學,應當于心有愧。然后他氣憤地說:“說我們是梅特涅,我們就是梅特涅!但考核標準絕不降低!”這件事過去60多年了,我至今還留有鮮明的印象。

我是歷史系的,大一讀吳晗先生教的《中國通史》,他要求很嚴。記得學年結束公布考試成績時,最低的只有12分,也有59分的,說明吳先生一絲不茍,毫不容情。

說到考試打分,還有一個故事。我三年級選修了劉崇教授的《西洋近代史》。學年終結公布考試成績時,沒有我的分數。我很奇怪,就去找劉先生。他很生氣地拿出個用包袱皮包著的一沓卷子,并找出我的考卷說,你抄了另一位同學的。證據是有一題答案相同,而我寫錯了一個字。事實經過是,那天考試時我去的較晚,別的同學都在后排坐定了,于是我坐在第一排。不料還有比我晚的。一位平時從無來往的女同學一來就坐在我的右邊。當我寫完一張卷子時,她忽然把它抽去,不久又還給了我。當時我們都是20歲出頭的人,當然不好意思舉手報告:“老師,她抽去我的卷子。”老師就坐在我們前面看書,他不管,我自然也就不說什么了。不料因此不給我記分。我不想對劉先生說明當時的經過情形,只是說不能代人受過。劉先生很堅持,我也就怏怏地走了。但事后我并不很介意這件事。因為我三年已選了120個學分,少了這6個學分的成績,還有114個學分。到四年級再修20多個學分,就可以輕輕松松地畢業了。劉先生一直是我尊敬的老師,這件事雖然不愉快,但我能夠理解。畢竟他是愛護學生,從嚴格要求的原則出發的。

社團

社團活動,是聯大生活的一個亮點。文學、藝術、詩歌、戲劇、音樂、體育,各種不同愛好的同學各自組成自己的社團,也有為加強同學之間的聯誼而集合在一起的,如群社。聯大社團活動直接同全國乃至昆明的政治形勢相關。1941年1月皖南事變之后,國民黨掀起反共高潮。當時聯大比較暴露的地下黨員和進步同學,根據地下黨的指示,紛紛轉到州、縣隱蔽,多數是在中學里當教員。1941年底日本偷襲珍珠港,并發動太平洋戰爭,香港淪陷,許多德高望重的愛國人士身陷孤島,買不到機票離港。而蔣介石的連襟、時任行政院長的孔祥熙的女兒(即“孔二小姐”),卻占用極為稀缺寶貴的飛機,運她的老媽子、洋狗以及大量私人用品。《大公報》揭露了這件事,引起聯大學生極大的憤慨,發起了“倒孔運動”,要求孔祥熙下臺。這一下觸動了蔣介石那根脆弱的神經,立即派大特務康澤到昆明來徹查,并要逮捕積極參與這一運動的進步學生。這樣又有少數左派同學離校暫避。由于這兩次事件,聯大校內的政治空氣就相對沉寂起來。我就是在這個時候進校的。當時社團活動基本停擺,歌詠活動也一樣消沉。1943年下半年,外文系黎章民同學倡議,邀集12位男同學組成一個“僧音合唱團”,男女聲高低音4個聲部,各由3個男同學擔任,我被編在女高音聲部。當然,這只是按樂譜分部來唱,并不像京劇男旦那樣要捏著噪子裝女聲。為什么只有“僧音”,而沒有“尼音”呢?因為當時學校里集體活動少,男女同學的交往也不多,所以就沒有找女同學參加。這件事,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聯大社團活動低潮時期的一個情況。1943年下半年以后,下鄉的進步同學陸續回來,校內氣氛也逐步活躍起來。特別是1944年歷史學會主辦五四晚會以后,聯大校內生意盎然,政治空氣日益濃厚。“僧音合唱團”已經結束,愛好歌唱的同學常在一起唱歌,并要求有一個活躍文化生活的組織,于是,到1945年就正式成立了高聲唱合唱隊,每星期二、五晚上練歌。我們唱的多數是以愛國、抗日、民主為主題的歌曲,如《我所愛的大中華》、《黃河大合唱》、《流亡三部曲》,還有《茶館小調》、《五塊錢》、《古怪歌》、《民主是哪樣》等等,也唱一些抒情歌曲,如《紅河波浪》、《都達爾與馬利亞》、《紅彩妹妹》、《幽靜的岸灘》,還有洋文歌《A Song of Peace》《Dark Eyed Russian Girl》等等。參加高聲唱合唱隊的主要是聯大同學,也有個別喜歡唱歌的中學生。記得昆明學聯舉辦過一次歌詠比賽,三名獲獎者都是高聲唱合唱隊的,第一名是我們歌詠隊最好的女高音陳水蓮,第二名就是一位初中二年級女生,第三名則是聯大的一個男同學。在一二一運動期間,高聲唱合唱隊的同學走上街頭,高唱《兇手,你逃不了》、《告士兵》、《告同胞》、《安眠吧勇士》等控訴和動員群眾反對國民黨政權的歌曲,還向群眾教唱《送葬歌》,為四烈士大出殯做準備。當聯大結束,復員回三校以后,高聲唱合唱隊并沒有消失,而是分蘗發展了。以高聲唱合唱隊的隊友為酵母,分到北大的,和北方同學一道成立了沙灘合唱團,在清華是大家唱歌詠隊,在南開則組成南星合唱團。北京如今還有個老同學合唱團,最初倡議組織并成為合唱團骨干的,也是高聲唱合唱隊的同學。

劇藝社也是聯大非常活躍的社團之一。我不是社員,但我常看他們演出的許多感人的劇目。昆明基督教青年會在聯大新校舍旁邊有個學生服務處,里面有個極簡陋的、用木頭蓋的小禮堂。劇藝社就利用這個場地,演出過許多獨幕話劇,如《禁止小便》、《未婚夫妻》,還在校外演出過《風雪夜歸人》、《阿Q正傳》等等。一二一運動期間,他們在街頭演出近30場《凱旋》,這是王松聲同學含淚連夜趕寫出來的。其劇情是講國民黨發動內戰,使得父子在戰場上互相仇殺的故事,情節真實、生動,感人至深。每次演出,觀眾沒有不流淚的。反映一二一運動四烈士之一潘琰的《潘琰傳》,是郭良夫同學三天三夜不合眼趕寫出來的,在昆明連演六場,座無虛席。這些不單是話劇,而且是血與淚的控訴,既富于戰斗性,也富于思想性和藝術性。王松聲、程法僅、郭良夫、肖獲、張定華、汪仁霖、胡小吉、裴毓蓀、徐應潮、小西、溫功智……都是劇藝社多才多藝的干將。這些人除了1946年畢業離校的,差不多都到了清華,因此又在清華展開了進步的戲劇活動。他們在長期的戰斗生活中培養了深厚的同志情誼。直到今天,社員們都是80多歲的老人了,彼此間的聯系一直不斷,常有聚會,還出了一本《劇藝社社友通訊》,已經出了30多期,足見他們之間的凝聚力有多么強。

聯大學生社團很多,各有其輝煌經歷。我只說了高聲唱合唱隊和劇藝社,是因為比較熟悉。其他社團,有校史和許多文章記載,我就不說了。

壁報

壁報是聯大同學對時局、對政治、對社會、對生活發表意見的園地,有時也有短小的創作,如詩歌、小小說之類,豐富多彩,風格各異。每次新壁報掛出來,常見有人拿著紙筆,站在那里抄點什么,說明有些文章很有看頭。

且從我自己編的一份壁報說起,從中可以看到編報人的辛苦。聯大規定,學生辦壁報,要到訓導處登記,還要有一位指導教師。1944年初,我們歷史系1946級成立了級會,決定辦個壁報,起名《潮汐》,由我和李凌同學負責。我們請中國近代史教授邵循正為指導,到訓導處登記時非常順利,還發給我們大約有一張單人床那么大的一塊木板,作為壁報的載體。木板很粗糙,我們先用報紙把它滿滿糊上,使之平整,然后再用很白的連史紙蓋上。為了讓文章字跡清晰,整體美觀,每篇文章都用同樣大小的連史紙,用鋼筆蘸著黑墨水謄寫一遍。報頭是我請重慶中央大學建筑系的一位同學特地畫了寄來的,以藍天和奔騰的潮水為背景,并在畫面右上方寫上“潮汐”兩個美術字。稿子都是本系同級同學寫的。出報之前送請邵循正教授審閱,他看得很仔細。記得一篇題為《談諷刺》的文章里,有“嬉笑怒罵,皆成文章”兩句,邵先生特地把“嬉笑”的“嬉”字改為“嘻”字,此事使我終生不忘。1944年5月3日夜晚,我和李凌忙了整整一通宵,到5月4日凌晨3點多才完成。當我們拿出去懸掛時,聯大校門東側的民主墻上,已經掛滿20多份壁報,包括《文藝》、《生活》、《現實》、《耕耘》、《民主》等等,真是琳瑯滿目,蔚為大觀。我之所以要講這段往事,是我深知這些辦壁報的同學都和我們一樣,自己雖窮,卻愿意擠點錢來買紙張文具,花時間、精力約稿、看稿、改搞、抄寫、出版,個人沒有任何私心雜念,就是憑著一股熱情、一種信念,思想上或清晰或朦朧地想表達一種理念,追求一個目標。

聯大的壁報各有個性或特色,影響比較大的壁報有《現實》、《文藝》、《生活》等。《現實》,顧名思義,就是因為對現實有意見要說才辦這份壁報的。起初他們翻譯美國雜志對中國的批評文章較多,尤其是《Time》上的文章,如史迪威事件等等。他們還自己寫時事評述,綜論國家大事,并及時報道抗日戰事的真實情況,分析國民黨軍隊節節敗退的原因,現實性和政治性都非常強,深受同學歡迎。《文藝》是文藝社同學辦的一份壁報,他們提倡“為人生而藝術”,不贊成“為藝術而藝術”。文章雖然都比較短小,但都是入世的,現實性、思想性都比較強。從形式上看,由于是文藝人編的,所以版面特別清新、素凈、美觀,頗有觀賞性。《生活》是外文系1946級級會主辦的。他們提出“反映生活、批評生活和改造生活”為宗旨。壁報既有對校內生活的批評建議,也翻譯外國雜志批評和揭露中國國內問題的文章。外文系一直是個大系,比文學院其他幾個系的人都多得多。人多,能寫文章的人才也多,所以《生活》壁報的文章一直是比較受到同學們歡迎的。在1944年“五四”聯大民主墻上眾多壁報當中,有一份特別另類,它的刊名我已經忘記了,只知道是三青團的同學辦的。它的文章既空又少,填不滿一整塊木板所提供的容量。于是他們在壁報四周貼上兩排類似菊花樣的黃色野花,顯得不倫不類。當時我只覺得可笑,都是大學生了,怎么好意思拿出這種貨色來呢?顯然他們是奉命辦事,卻收到這種招人訕笑的后果,真不知他們是怎么想的。現在看得比較清楚,當時執政的國民黨,手中沒有真理,失去人心,使跟著他們走的三青團員們處境尷尬,進退維谷,說話、寫文章都沒有底氣,怎么可能辦好壁報呢?出這種洋相,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了。

大師風范

在聯大讀書,一個突出的感受是大師如云。梅貽琦有句名言:“所謂大學者,非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證諸聯大,最為貼切。聯大確實一座大樓也沒有,而大師之多,舉國無匹,文、理、法、工學院處處星光燦爛,目不暇接。這也不奇怪,集北大、清華、南開三名校于一堂,自然人才濟濟。以大一新生必修的國文、英文兩課的教師為例:教大一國文的有:楊振聲、朱自清、聞一多、羅常培、羅庸、沈從文、浦江清、王力……等享譽全國的名家碩儒。教大一英文的,先后有葉公超、錢鐘書、潘家洵、卞之琳、楊周翰、王佐良、李賦寧……諸先生,皆一時俊彥。這說明,新生一入學,就能親聆自己慕名已久的大師的教誨。這無疑是令人興奮而快慰的事情。倫理學也是大一必修課,講授者是文學院院長馮友蘭教授。他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多次到國外講學,一般會設想他一定是位洋派十足的教授,然而第一次出現在我們面前的卻是一位典型的國學老夫子的形象:戴深度近視眼鏡,三寸長須,著藍色長袍、黑馬褂,足登中式布鞋,操濃重的河南口音,且時有期期艾艾的毛病。他講課的內容主要依據他的名著《新世訓》。因為聯大沒有能容全校大一學生的大課堂,只能在一片松樹環抱的空地上講課。他一開始就說:“當年孔、孔、孔子杏壇講學,我們今天在、在這松林里授課……”他講話節奏平緩,沒有抑揚頓挫,但邏輯性很強。這景象和馮先生的音容笑貌,至今還深深印在我的腦海里。聽陳岱孫先生的經濟學,則又是另一種感受。這位在哈佛大學拿到金鑰匙的博士,時任聯大法學院院長,每次上課,他都著整齊的西服,打領帶,手提一個大皮包。上課時間是上午10—12時,陳先生總是提前三五分鐘就在教室門前散步,差一分鐘左右就站上講壇,然后準時開講。由于選修陳先生經濟學的人多,只能在離生活區較遠的一個能容200來人的大房子里上課。起初,每當快到下課的時候,有些同學惦著趕到食堂吃飯,不免有些躁動。陳先生就說:“我戴著兩塊表,絕不會誤了你們吃飯的時間。”這種“安民告示”很有針對性。因為聯大學生食堂一般只管午、晚兩頓飯,許多同學是空著肚子來聽課的。說到陳先生講課,最大特點是清晰,沒有多余的話,字字句句都讓你聽得真切。20世紀40年代剛進大學的學生,對西方經濟學可謂一無所知。陳先生卻能像剝竹筍一樣層層剖析,從概念到理論體系都給你一個完整而明確的認識。比如他講邊際效用時,就舉了許多實例,使聽者易于理解。從這里聯想到聯大一直重視基礎課的教育,給一年級學生上普通物理課的教授就有:吳有訓、趙忠堯、鄭華熾、霍本權、張文裕、王竹溪等,都是一代宗師,物理學界的翹楚。其他系對基礎課也大體類似。

我一直認為,四年大學生活的知識積累終究是有限的。老師的作用主要在于啟發、示范,開闊學生的眼界和思路,使學生知道怎樣做人,知道做學問原來是可以這樣、那樣地做的,等等。陳寅恪先生教隋唐史,他說:“古人講過的我不講、外國人講過的我不講、我自己講過的也不講。”那么講什么呢?他講新發現、新見解、新成就……這才是最最震撼人心的啟示。本來,做一個學者,如果不能融會貫通,沒有創新精神,就只能是個書蟲。華羅庚先生是青少年時代就顯示數學天賦的數學家,我在昆明時卻見過他在《云南日報》發表的時事評論文章。這說明他不僅潛心于數學,而且關心時局,是專家又為通才。楊振寧先生曾說:聯大給他影響最深的兩位教授是吳大猷和王竹溪。前者在他做學士論文時,指導他讀一篇討論分子光譜和群論關系的文章,使他學到了群論的美妙,并對對稱原理發生了興趣。指導他做碩士論文的是王竹溪先生,這篇論文是談統計力學的。楊振寧說:對稱原理和統計力學是他畢生研究的主要方向,而這一方向的確定就得力于兩位老師。這使我們感到名師與高徒之間的傳承與點撥作用,確是大師風范中最可貴之處。再如1945年11月25日晚,由西南聯大、云南大學、中法大學和英語專科四校學生自治會在聯大圖書館前大草坪舉行反內戰時事講演會時,反動派在學校圍墻外鳴槍示警,并切斷電源,會場一片漆黑。這時正在演講的費孝通教授高呼:“不但在黑暗中我們要呼吁和平,在槍聲中還是要呼吁和平!”這種大義凜然、擲地有聲的呼吁,是又一次大師風范的展現!

當聯大學生是幸運的,幸運在能夠領略和切身感受到群星燦爛的大師們的風采和魅力。

天時 地利人和

西南聯大辦學8年,在物質條件極度匱乏,且時有敵機轟炸威脅的情況下,取得舉世公認的累累碩果,究竟是什么原因?許多專家學者對此作了分析研究,其基本精神也大體一致,只是側重點有些差異。根據我的認識,似可集中到天時、地利、人和三點。

先說天時,沒有日寇入侵,就沒有三校聯合南遷之必要,這是時勢促成的前提。抗戰造成生活困難固然是不利因素,但反過來也激勵人們同仇敵愾、奮發圖強、臥薪嘗膽、共赴國難的意志與決心。吳大猷教授在昆明遭受貧窮和妻子長期臥病的困擾,他就用埋頭寫書和譯書來解脫。鄭天挺先生在《我在聯大的八年》中說:“在抗戰期間,一個愛國知識分子,不能親赴前線或參加戰斗,只有積極從事科學研究,堅持嚴謹創業的精神,自學不倦,以期有所貢獻于祖國。西南聯大的師生,大部分是這樣的。”這一段話概括得非常好,說明師生共體時艱,是聯大前進的動力之一。

再說地利。西南聯大選址于昆明,是一項十分英明的決策。可以設想,如果不是在昆明,而是在重慶、成都或貴陽,就絕不會取得像在昆明一般的成就。在選擇校址之初,梅貽琦諸先生考慮昆明是西南與緬甸、越南等國相連的出海通道,便于爭取國際援助和對外交流。1941年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后,這種優勢基本消失。但云南政治環境相對寬松的優勢仍然存在。這是個十分重要的條件。由于云南省主席龍云與蔣介石政權的矛盾,他在政治上表現比較開明,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并保護了中共地下黨和民主同盟等進步組織的活動,大有利于聯大民主運動的開展,而政治民主與學術自由又是分不開的。

最后說人和。組成聯大的北大、清華、南開是北方三所著名的學校,各有其深厚的辦學傳統和優良學風,驟然合在一起,卻能融合無間,渾然成為一體。這首先是梅貽琦、蔣夢麟、張伯苓三位常委胸懷坦蕩,團結一心,一切都不分軒輊的緣故。張伯苓是梅貽琦的老師,據說他曾對梅校長說:“你就戴(代)我的表。”這充分反映常委之間相互信任的親密關系。全校教職員工雖然分別來自三校,但在教學和各項事務的分工上,則相互協調,親如一家。各院系開課的老師也都是三校兼備。以我所在的歷史系為例,給我們上《明清史》的鄭天挺、《遼金元史》的姚從吾、《科學史》的毛準、《秦漢史》的錢穆、張政烺……是北大的;給我們上《中國通史》的吳晗、《西洋中古史》的雷海宗、《魏晉南北朝史》的陳寅恪、《中國近代史》的邵循正……是清華的;而給我們上《西洋通史》的蔡維蕃、《西洋哲學史》的馮文潛……則是南開的。其他各系的課也無不如此。這是我們的幸運,也是聯大得天獨厚的地方。文人相輕,自古已然。而聯大教師卻能和衷共濟,相得益彰。這不能不歸功于大師們高尚的學養和情操。一加一加一,大于三,這是聯大團結協同精神所發揮的巨大作用。

(責任編輯 汪文慶)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激情成人| 久久情精品国产品免费| 五月婷婷综合在线视频| 欧美福利在线播放| 欧美精品亚洲二区| 夜夜操国产| 国产又大又粗又猛又爽的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z | 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不卡视频| 久久久受www免费人成| 中字无码av在线电影| 尤物成AV人片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一老牛影视频| 久久国产亚洲欧美日韩精品|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狼友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一区二区精品久久久| 國產尤物AV尤物在線觀看| 制服丝袜一区| 久久婷婷六月| 毛片视频网| 国产在线视频福利资源站| 少妇人妻无码首页| 日韩性网站| 国产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亚州AV秘 一区二区三区| 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无码久久久久毛片| 国产理论一区| 久久久久亚洲Av片无码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精品精品| 青青操视频免费观看| 91成人免费观看| 在线免费a视频| 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久久| 亚卅精品无码久久毛片乌克兰| 91国内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91九色在线播放| 欧美一级99在线观看国产| 国产女人水多毛片18| 日韩色图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欧美激情| 午夜精品区| 免费一极毛片|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免费观看 | 视频二区中文无码| 亚洲三级视频在线观看| 污网站免费在线观看|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 黄色网在线| av在线5g无码天天| 国产免费高清无需播放器| 国产精品专区第一页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在线看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毛片无遮挡播放免费| 亚洲91在线精品| 欧美视频在线播放观看免费福利资源 | 伊人久综合| 亚洲国产成人超福利久久精品|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费不卡| 亚洲人成色在线观看| 91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老师啪l| 亚洲综合九九| 国产成人一级| 欧美特级AAAAAA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永久无码观看在线| 全午夜免费一级毛片| 亚洲第一极品精品无码| 熟妇丰满人妻| 人妻出轨无码中文一区二区| 亚洲另类第一页| 国产精品乱偷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3p视频|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卞| 亚洲午夜天堂| 亚洲欧洲美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 成人国产精品一级毛片天堂 | 狼友av永久网站免费观看| 亚洲最黄视频| 免费人成又黄又爽的视频网站| 亚洲a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