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太行東麓,粼粼柏坡湖畔,蔥蘢秀美的壇壇垴下,擁抱著一個占地面積16440平方米的大院,這里不僅有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任弼時等領袖的舊居,還有軍委作戰室、九月會議會址、七屆二中全會舊址、中央機關小學舊址,以及許多工作人員和警衛人員宿舍,此外還有一戶民房。許多人認為這就是當年毛澤東和黨中央在西柏坡時的原貌,其實不然。1959年,因當地興建崗南水庫,中共中央舊址和周圍幾十個村莊均被淹沒,成了一片汪洋。現在大家看到的,是搬遷復原后的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或者說是個濃縮化了的景點。
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原貌素描
當年中共中央機關主要居住在西柏坡東岸,占地面積約60余畝。不論公房還是民房,都是就地形而建,不太規范。中共中央舊址大體上可以概括為一個中央大院,四個小院。
老鼠嶺下自東而西依次為周恩來、任弼時、毛澤東、劉少奇、董必武住所,毛澤東與劉少奇住所之間是軍委作戰室。此外還有機要室、工作人員住室、收發室等。這一片建筑比較集中,房院前原為村民的打麥場,中央移駐后成了露天舞場。稍西一些居住著幾戶村民,民房之間是中央的中灶食堂,也是九月會議會址。稍西是集體小灶。這一大片東南北三面都有圍墻,北邊兩個小門,南邊一個大門,總體上呈長方形,面積約60多畝。這就是通常說的中央大院。
中灶食堂往西,穿越幾戶村民,有一處不規范的四合院,大門開在西北角。西房跨度大,窗戶多,南北都有門,南門不經常開,北門是正門,門上掛著一個“小禮堂”木牌,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七屆二中全會就在這里召開。這是第一個小院。
第一個小院西側,緊連著大伙房。東房10間是廚房,房頂有天窗,房后有煙囪。南北房各3間,是炊管人員住室。院中偏南有一水井。大伙房西臨惡石溝,沒有圍墻。這是第二個小院。
從七屆二中全會會址向北,沿惡石溝緩坡而上約100多米,村民稱這里為惡石溝掌,當時的中央機關工作人員稱之為后溝。這里有一個較大的小院。后排12間,南北跨度較小。前排3幢房,跨度較大。中間的大廳是跳舞廳和會議室。院落四周有圍墻,朝南是磚圈門。這里是新華社和政策研究室,也是接見蘇共特使米高揚和接見傅作以及李宗仁派出的“上海人民和平代表團”的地方。這是第三個小院。
由第三個小院往東,緊連著的是朱總司令居住的3眼石窯洞和工作人員居住的4間西配房。這是第四個小院。
距七屆二中全會會址西約50米處,在惡石溝西岸有兩個打麥場及一片小樹林,全國土地會議就在那里開了近兩個月。
后溝與中央大院隔著老鼠嶺,嶺上有一報警鐘和值班室。山嶺中有防空洞相通,北邊一個口,南邊三個口,分別連接著五大領袖駐地和中央機關。
此外,中央機關在村西岸居民戶中及山嶺上的土窯洞里,也居住著一些工作人員。西岸還有警衛連食堂、中央機關殺豬和做豆腐的作坊等。

以上所述就是當年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時的基本情況。
1959年崗南水庫蓄水前,西柏坡紀念館籌建處只有兩名老同志,一位是大老粗出身的梁德盛,一位是知識分子出身的蔣又朋。
當時,中共中央舊址尚未對外開放,所有院落、科室門上都沒有牌子,更沒有解說詞。偶爾有人來參觀,蔣又朋就簡單介紹一下。后來為了方便游人參觀,蔣又朋請洪子店小學教師王福三為各院落科室寫了兩個型號的木牌。牌子均為橫書、白底、紅字。小的長30厘米、寬10厘米,寫著“毛主席辦公處”、“朱德辦公處”等。大的長70厘米、寬50厘米,上面除寫著標題外,還有簡要說明。九月會議會址、七屆二中全會會址、防空洞北口槐樹上、西柏坡村東公路邊等處都掛著大牌子,現在許多老照片上這些牌子仍清晰可辨。這些牌子在當時無講解員的情況下,起了不小的作用。筆者在報刊上見過數篇游客的觀后感文章中,均運用了牌子上的名稱和內容。
西柏坡紀念館的誕生
1959年崗南水庫動工修建前夕,河北省古代建筑修整所對中共中央舊址詳細地進行了測繪、制圖、拍照,對文物及房屋木料逐一編號登記。紀念館籌建處在柏坡嶺上臨時建了三幢房間,將其嚴密收藏,妥善保存,準備復原再建。由于種種原因,一拖就是十幾年。
“文化大革命”初期,從全國各地來此串聯的紅衛兵,紛紛要求盡早復原中共中央舊居,建立西柏坡紀念館。1966年12月15日,國務院發布國秘字284號文件,決定“接受廣大革命群眾和紅衛兵的要求,在毛主席和黨中央住過的西柏坡附近,建立西柏坡紀念館”。當時河北省委省政府領導和各廳廳長大都被揪斗,時任省經委副主任的王子興,接到國務院批示后找到計委副主任韓雁北,一起來到石家莊,同石家莊地區建委的同志組成班子,開赴西柏坡。
經過實際勘察,西柏坡紀念館選址在距原址西北約1里的一個小山坳里,海拔比原址提高57米。從1970年開始,平山縣革委會抽調精兵強將組織實施,縣直有車單位輪流義務值班,削平了一個山頭,填平了兩個溝壑,仿照原址開挖出了16440平方米的一片平地。從同年12月開始,進行突擊性的復原建設。當時柏坡公路緱家莊至西柏坡一段道路不通,所有運料的車輛都得通過馬蹄山或古月鎮繞道而行。兩條公路上,每天車水馬龍,運料的汽車絡繹不絕,建筑材料從柏坡嶺一直堆放到了梁家溝。為了爭取時間,保證質量,冬季在施工的房間內盤著大爐子,生著熊熊爐火,繼續施工。為了把舊居建設得比較真實,周恩來總理還親自找來了三張當年在西柏坡留下的照片,雖然背景模糊,但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現址基本上按照與原址1∶1的比例建設復原,所不同的是把土坯墻換成了磚墻,表層又抹上了土黃色。房頂木料上層又加上了鋼筋,而后用沙漿泥封頂。這樣外舊內新,既做到了堅固防震,又保持了原色原貌。
經過精心設計、精心施工,1971年5月11日,首先復原了毛澤東、周恩來、朱德、任弼時、董必武舊居、七屆二中全會舊址、九月會議會址、軍委作戰室舊址,并開始接待觀眾;1978年復原了軍委作戰室兩廂房、機要室、收發室、防空洞等;1980年7月復原了劉少奇舊居;1985年5月復原了部分新華社和政策研究室舊址。到1987年,中央大院內共恢復建筑面積2690平方米。每個舊居小院內的樹種也是按原樣栽植,基本恢復了歷史風貌。中央大院內的建筑,現均已對外開放。

由于新開辟的場地與原地形地貌差異較大,且面積較小,只有24畝,把原來的一個大院、四個小院,統統圈到了一個大院內,因此和原址有比較大的差異。現在的大院是直角形,西南兩面有圍墻,而原來的中央大院呈長方形,東南北三面都有圍墻。有的建筑沒有恢復,比如:毛澤東院少一棵香椿樹,門口崗哨室及小灶未建;劉少奇院原為前后院,只恢復了前院;朱德院西廂房未恢復,原來門前非常狹窄,現在寬闊了若干倍;新華社院內只恢復了一小部分,圍墻大門也未恢復;新華社院和七屆二中全會院之間,原有一個約30度的斜坡小道和大水溝,而今變成了一片平地;大伙房三面房,一間也未恢復;全國土地會議舊址雖無建筑,但意義較大,現在連豎個牌子的地方也沒有;中央大院內原居住著7戶村民,只復原了王懷仁一處民房,集體小灶(也是個民房)和其他民房及附屬性建筑均未恢復;老鼠嶺上的的報警鐘和值班室未恢復;防空洞北口的一棵標志性國槐未恢復。
總體而言,中共中央原址面積較大,建筑較多,布局散亂。現址面積較小,地勢平坦,建筑集中,布局嚴謹。現址的各建筑物上都配置了規范化的牌匾名稱和簡介,漿砌了防空洞并拉上了電燈,在院內增置了水管、甬路、公廁,在空曠地方增植了樹木,添置了游人小憩的石桌、石墩等原來根本沒有的附屬性建筑,總體上更適合游客參觀了。
(責任編輯 汪文慶 劉一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