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獨秀一生跌宕起伏,他死后的墓葬也坎坎坷坷,頗為周折。
1942年5月,陳獨秀在四川江津病逝后,蔣介石的特務機關就做過許多文章,干擾喪事。后來在江津名士鄧蟾秋、鄧燮康和親朋好友大力幫助下,陳獨秀才得以安葬于江津大西門外鼎山山麓的康莊。
1947年,陳獨秀三子陳松年將陳獨秀靈柩從江津遷回故鄉安慶安葬。陳松年在回憶當年的情形時說:“1947年2月(應是指農歷二月——筆者注),我到江津辦理運先父的靈柩,先雇了一只小木船,把靈柩運到重慶,再托重慶浙江會館遷運。我在會館辦完了手續,最后要在靈柩上刻上先父的名字和接收人的姓名。我不敢在靈柩上刻‘陳獨秀’三個字,怕在遷運途中引起麻煩,只好刻上先父科考的名字‘陳乾生’。先父靈柩運抵安慶后,我根據生母臨終時的囑咐,將先父、生母合冢于北郊葉家沖,也沒有舉行什么儀式,只是立了個碑,刻上‘陳乾生’的名字。”“先父母合葬后,每年清明節,我都帶著兒女去掃墓、祭祀。”新中國成立以后,陳松年也不敢對外說,怕生是非。1953年,毛澤東第一次巡視安慶時,詢問當時安慶地委書記傅大章關于陳獨秀老家的情況,并指示對其后人生活上可予照顧。這時,陳松年和他的家人心里才有了一絲寬慰。但是,后來政治運動接連不斷,特別是“文化大革命”開始后,陳松年一家人連每年清明節掃墓也不敢搞了,唯恐墓地暴露被造反派挖掉。
1980年冬,安慶市文化局副局長張君(女)等人與陳松年談及陳獨秀墓之事,相約一同到山上去尋看墓地。墓地經過多年的雨水沖刷,已成平地,前前后后杉木成林,無標記可尋,怎么也找不著。后來,在當年為陳獨秀抬棺的一位叫朱雅盛的老農幫助下,他們找到地點并認出陳獨秀的楠木棺材,才確認了墓地。老農還說,原來有塊石碑,1958年被人挖去鋪路了。大家見此情景,十分心酸,想不到一代巨人的墓地竟如此慘淡不堪。當時撥亂反正工作剛剛開始,人們的思想還很禁錮,想要修墓,哪一級政府都不便出資。最后,文化局下屬的市文物商店借出200元,請幾位農民挑些土將墳抬高一些,用陳延年、陳喬年、陳松年、陳和年四個兒子的名字立了塊碑。這次修墓是在1980年冬天,但因1979年10月7日是陳獨秀誕辰100周年的日子,在墓碑上就刻寫了這個時間。這就是相隔33年后,陳獨秀墓的第二次修建,并不是像有的文章所說:“1979年陳獨秀誕辰100周年之時,安徽省委批文,以家屬名義對陳墓加以修葺。”
第三次修墓始于1981年。這年5月,陳獨秀一個外孫張軍,當時在新疆司法部門工作,給鄧小平寫信,反映陳松年的住房、子女就業和陳氏故居、墓地等問題。鄧小平批示中央辦公廳斟酌處理。中央辦公廳于7月致函安徽省委辦公廳,要求了解和處理來信中有關問題,并指示對陳獨秀墓可作為歷史文物加以保護。安徽省委一負責同志在批文中說:“作為歷史文物加以保護,可立一標志,墓地不再重修。”據此,安慶市政府決定將陳獨秀墓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未考慮重修墓地問題。據張君回憶,由于前次修墓僅僅是挑了幾擔土,將墳加高了,泥土經過雨水淋洗,墓地已坍塌得不像樣子。于是,安慶文物局以保護文物的名義,向市政府寫報告,要求撥款將陳獨秀墓稍加修葺。安慶市政府要求向安徽省文物局請示后再定。后來,經安徽省文物局局長口頭同意,安慶市政府決定撥款2萬元,但要求在省主管部門正式下文后,撥款才能動用。安徽省文物局遲遲沒有下文,這2萬塊錢也調作他用了。這樣一直拖到1983年,經過多方努力,安慶市政府決定重新撥款。這次撥款連同后來追加的幾次,共批撥1.4萬元,墓才得以重修。墓碑的正面只刻有“陳獨秀之墓”五個字,這是根據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朱蘊山(陳獨秀同鄉摯友)老人意見“你們要把陳獨秀墓保護好,墓碑上只寫‘陳獨秀之墓’五個字”而定的,沒有別的因素。以上,之所以不嫌累贅地介紹—些細節,是想說明這次修墓主要是由社會人士推動,基層主管部門爭取的。其中,承辦人員所遇到的艱難和波折,也不是幾句話說得清楚的。
第四次修墓,是在中央領導同志的關心和過問后進行的。隨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深入貫徹,人們的思想禁錮逐漸松綁。鄧小平在《對起草〈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的意見》中指出:“過去常說十次路線斗爭,現在應該怎么看?彭德懷同志那一次不能算了。劉少奇同志這一次也不能算了。這就減去了兩次。林彪、江青是反革命集團。陳獨秀,還有瞿秋白同志、李立三同志這三人,不是搞陰謀詭計的……”鄧小平強調“重要問題要加以論證”,肯定陳獨秀不是搞陰謀詭計的,這像春風一樣,使陳獨秀研究開始解凍。1994年,安慶市成立了陳獨秀學術研究會;不久,安徽省陳獨秀研究會和全國陳獨秀研究會也相繼成立。這不僅使學術研究活躍起來,陳獨秀墓也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許多老同志和專家、學者,在各種會議上積極呼吁。上海有位老同志通過《人民日報》內參向中央反映陳獨秀父子(陳獨秀長子陳延年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次子陳喬年是中共中央委員,先后被國民黨殺害)故居和陳獨秀墓的問題。1998年中央領導曾慶紅、李鐵映同志對此做了批示。同年11月,中央還派中央辦公廳督查局正局級督查員劉國能、羿福珍到安慶就批示辦理情況進行專項督查。安徽省政府于1998年批準陳獨秀墓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安慶市政府1999年組織有關部門和專家實地進行勘測設計,制定出陳獨秀墓園保護總體規劃,并得到省和國家文物局的批準。陳獨秀墓第四次修建當年就動工了。這次修建,共投資120萬元,將原來的土墓加蓋石頂;墓地面積由原來的185平方米擴展到1058平方米;墓冢高度由1.5米升到4米,直徑7米。半球形的墓頂和兩層平臺的墓基,均為漢白玉鋪砌。平臺四周有雕石欄桿。2米高的黑色黃崗巖墓碑,上面刻著“陳獨秀先生之墓”幾個大字。
2004年,安慶市政府作出新的規劃,計劃以墓園為依托,將周圍1.37平方公里的山地開辟為一座集紀念、教育、文化、旅游為一體的新型園林式紀念地。2006年3月,經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理事長、中國博物館協會常務副理事長馬自樹率領的專家組進行審查論證,通過了擴建設計方案。現安慶市政府正在籌集資金,組織實施,這將是陳獨秀墓的第五次修建。
陳獨秀墓,從江津遷回安慶安葬已整整60年,經歷風風雨雨,改革開放新時期以來又得到多次重修,雖步履艱難,但一次比一次修得好。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20世紀40年代以來我國社會的發展和人們認識的變化,是時代進步的一個物化標志,隨著時間的推移,將更加顯現出它的意義。
(責任編輯 汪文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