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要上去,干部要下去”是20世紀70年代曾經傳遍中華大地的口號。它雖產生于“文化大革命”時期,但口號本身是無可厚非的。它對促進領導機關作風轉變、改變落后面貌、推動農業發展是有積極意義的。即使在今天,它對黨中央號召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也仍不失其借鑒作用。考察這句口號的由來及其歷史作用,仍有一定現實意義。
1973年5月17日,《人民日報》在頭版頭條發表了新華社記者侯志義(當時未署名)采寫的題為《農業要上去,干部要下去》的重要通訊。通訊介紹說:
在1973年夏初河北農村的播種和迎接夏收的大忙季節里,臨西廣闊的田野里,到處是勞動的人群。可是,走進縣委和縣革委的大院,卻顯得冷冷清清。辦公室里,很少聽到打電話的呼喊聲,也很少看到進出辦事的人。有的辦公室竟空無一人,只有 “鐵將軍”在把門。
干部都到哪兒去了?一了解才知道他們都下到農業第一線去啦!原來是不久前,中共河北臨西縣委第一書記呂玉蘭提出了“農業要上去,干部要下去”的口號,在這個口號的鼓舞和鞭策下,縣委常委們帶領縣直機關的大部分干部,深入到170多個生產大隊,一邊參加集體勞動,一邊蹲點調查研究。
呂玉蘭,全國著名的女農業勞動模范,1940年出生于河北省臨西縣東留善固村一個農民家庭。1955年高小畢業回鄉務農,成為當時中國最年輕的農業合作社社長。1960年擔任東留善固村黨支部書記,帶領群眾努力苦干,把一個窮沙窩變成林茂糧豐、五業興旺的社會主義新農村。1969年呂玉蘭參加了黨的九大,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的親切接見。1970年任中共臨西縣委第一書記。
呂玉蘭任臨西縣委第一書記后,面對臨西縣的糧棉產量與先進縣差距還很大的現狀,苦苦思索,找原因,想辦法。上任后的第二年春天,她同全國著名農業勞動模范王國藩、耿長鎖等一起,再次到當時學大寨的先進典型縣昔陽縣參觀訪問。她發現在昔陽縣城的機關里,很少看到來往辦公的干部,可是一走到田間和水利工地,卻看到社員打扮的干部們,同群眾生活在一起、勞動在一起。縣里規定,不參加集體勞動的人不能當干部,勞動不好的不算是好干部。這些給呂玉蘭以很深的印象。
在參觀昔陽回臨西途中,路過隆堯縣,呂玉蘭又向臨西縣前任縣委書記、時任隆堯縣委書記的安經章請教怎樣盡快把農業搞上去的問題。安經章領呂玉蘭下農田、轉村子,邊走邊談。安經章說:“農業要上去,關鍵在領導。領導的關鍵又在于思想作風和工作作風的轉變,一定要多下去。”呂玉蘭反復琢磨安經章的話,越思考越覺得有了門道。
回到臨西縣,呂玉蘭把在昔陽和隆堯的所見所聞帶到縣委常委會上,并尖銳地問道:“過去臨西縣農業生產發展慢,同干部的思想作風有什么關系?現在要大辦農業,黨的干部要發揮什么樣的作用?”情況的介紹和問題的提出,對縣委成員震動很大。大家進而聯系縣領導曾在該縣的隋五里大隊和倉上大隊蹲點,使這兩個大隊發生了變化的實際,共同總結經驗教訓。
位于衛運河西岸的隋五里大隊,過去因河水泛濫,土地被沖成大沙灘。糧食產量一直很低。后來干群艱苦奮斗,把沙灘改造成了糧田,1965年畝產跨過了《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中提出的目標。但這時大隊干部也驕傲自滿起來,不想繼續努力學先進,結果糧食產量幾起幾落,一直在“黃河”岸邊徘徊。對于這個大隊掉隊的原因,起初縣委不調查研究,只在會上點名督促,因而收效仍微。1971年縣委領導成員下到該隊蹲點。做過細的調查研究和思想工作,使大隊干部們振奮精神,帶領群眾繼續奮斗。該大隊當年畝產便躍過800斤,成為全縣第一個糧食產量過“長江”的大隊。倉上大隊也有類似情況。
聯系這兩個大隊變化的實際,大家進一步談到干部作風問題,有的說:“這兩個大隊發生的變化,關鍵在于縣委政治思想對頭,領導改變了作風,深入下去,調查研究,做到了情況明、決心大、方法對,才會有這兩個大隊的干部帶領群眾大干的喜人變化。”到這時,外出參觀耳聞目睹而逐步形成的思想和印象、大家熱烈討論中提出的觀點和意見,使呂玉蘭的高度概括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于是她脫口而出說“對,農業要上去,干部就得下去”。從此,這句口號在臨西迅速傳開,成為全縣人民談論的話題和干部們的自覺行動。呂玉蘭自己則深入到該縣搖鞍鎮公社情況復雜、生產條件差、工作最難開展的東賀大隊,做干群思想工作,帶領大家苦干,打井、挖渠、引水,將旱地變成水澆地。蹲點一年,就“辦到了俺們過去多年想辦而沒有辦到的事情”。
呂玉蘭提出的這一口號,后來經過許多新聞媒體的傳播,傳遍了全國,在各級干部中引起強烈反響,成為當時許多干部改進領導作風、深入農業第一線的行動口號,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干部隊伍的面貌。當時有的下鄉干部還形象地說:“過去是‘三水’,是坐在機關里喝茶水、糖水和藥水,越喝志氣越短、身體越軟。現在也是‘三水’,就是經常同群眾在一起,早晨一身露水、晴天一身汗水、雨天一身泥水,沖掉了官氣,增添了朝氣。”后來這句口號又影響到其他行業,在它的啟示下,“工業要上去,干部要下去”、“文藝要上去,作家要下去”等口號,也不斷見之于報端和各種工作總結中。
“農業要上去,干部要下去”這句產生于“文化大革命”時期的口號,在當時也難免在某方面帶有“左”的因素,或難免出現有的干部下到落后隊而抓階級斗爭、“以大批判開路”的“左”的行為。但這是“文化大革命”時期“左”傾指導思想的問題,不是這句口號本身的過錯。對當年干部“下去”的主流是應當肯定的。他們下去主要是同群眾一起勞動、調查研究,做政治思想工作,搞好領導班子的團結;給干部群眾鼓勁,特別是幫助他們制定生產發展規劃、落實增產措施、推廣先進技術,等等。這些不僅在當時是必要的,即使在今天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所需要和值得提倡的。
從黨的九大到十一大,呂玉蘭連任三屆中央委員,1975年、1978年連任第四、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還擔任過中共河北省委副書記、河北省革委會副主任等職。1993年3月31日因病逝世。1993年4月11日,《農民日報》在報道呂玉蘭去世的消息中,有這樣一段引人注目的文字:“人們不會忘記,‘農業要上去,干部要下去’那句震撼中華大地的‘玉蘭口號’。呂玉蘭同志是這句口號的締造者,也是忠誠的實踐者。”
(責任編輯謝文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