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任仁曾是白崇禧的老師,二人都是廣西臨桂縣會仙人,多年來關系非常親密。但隨著中國革命形勢的發展,兩人選擇了不同的道路。
老師的教導影響白崇禧一生
李任仁1887年生于廣西臨桂縣會仙圩唐邊村的一戶貧苦中醫家庭。他師范學校畢業后,適逢興辦新學,與學友回鄉在會仙圩創辦會仙小學。在第一屆學生中有白崇禧、呂竟存等,他們后來都成為新桂系的頭面人物或骨干。也就從這時起,李任仁與白崇禧結下了不解之緣。
白崇禧1893年生于會仙圩山尾村。在他11歲時父親便撒手人寰,靠姐姐、姐夫微薄的收入上學讀書,日子過得很艱難。白崇禧非常聰明,讀書異常用功,深得李任仁青睞。在會仙小學讀書期間,李任仁供他吃午飯,幫他購買筆墨紙硯,代交學費、書費。據白崇禧回憶,臨畢業的頭天晚上,李任仁把他和幾個考試成績優等的學生請去家里吃飯,酒足飯飽之后,便給他們講了法國的拿破侖24歲時如何從一個炮兵上尉一躍而破格提升為將軍的故事。他記得李老師說過,人的成功,不僅需要聰明、勇敢,也需要機遇。聰明和勇敢,固然是一種天資和性格,而機遇則是需要去尋覓的。李任仁這席話使白崇禧耳目一新。從那時起,他決心走軍旅之路,尋求自己人生的機遇。
機會終于來了。白崇禧從會仙小學畢業后的一天,李任仁專程趕到山尾村,告訴他廣西陸軍小學又招生了。白崇禧獲悉后,馬不停蹄地跑到省城桂林,看到陸小的招生廣告,興奮不已。對他最有吸引力的是學生入學后的膳食、服裝、鞋帽、書籍和文具等全部免費,由學校供給,學校每月還發給零用津貼。對于一貧如洗的白崇禧來說,考取陸小就等于上了天堂。更令他向往的是,陸小的優等生可以直升陸軍中學,更優的可以保送進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后當軍官。此外,他還敬仰陸小總辦蔡鍔先生,因為聽李任仁說,蔡總辦“文武全才,14歲中秀才,曾留學日本,是一個贊成新政的人”。白崇禧認為能考人陸小成為蔡先生的學生,真是“天大快事”。結果如愿以償,他以第六名的好成績,考入陸小。
然而好景不長,白崇禧入學三個月后就染上瘧疾,病了一年多不見好轉,被校方作退學處理。此后,白崇禧在李任仁的幫助下,又以第二名的優秀成績,考入桂林初級師范學校。一年以后,適逢辛亥革命,廣西招收學生敢死隊(又名學生軍),白崇禧又在李任仁支持下,報名應征來到武漢。這時,南北議和,學生敢死隊撤銷,白崇禧進了武漢陸軍中學,畢業后,考取保定軍校,從此步入軍界,夢想成真。
李任仁臨難之時受到白崇禧的保護
1924年底,李宗仁、黃紹弦、白崇禧在桂南崛起,并很快統一了桂南,接著向桂北用兵。飽受廣西軍閥沈鴻英蹂躪的桂林人民,立刻推舉李任仁、朱行芳兩人為代表,秘密前往永福縣蘇橋,迎接白崇禧率部入桂。這年冬,白部攻下桂林。
白崇禧率部占領桂林后,旋即建立政權機構。他決定請李任仁做桂林縣知事(即縣長)。不過時任廣西省立桂林三中校長的李任仁并不熱衷仕途,謝絕了白崇禧的邀請。由于事務繁忙,白崇禧就把這件事交給劉斐落實。劉斐接受任務后,幾經游說,李任仁才肯從命。
白崇禧在委任李任仁為桂林縣長的同時,又委派侯人松為桂林善后處長,令其協助李任仁鎮守桂林,防止沈鴻英殘部卷土重來。侯人松對桂林的防務不聞不問,整日忙于開館設賭,沈軍殘部趁機奪回桂林。侯人松未作任何抵抗,帶著人馬逃出桂林城。沈軍在城內搶劫時,李任仁迅速逃至通泉巷唐家祠堂躲避。三天后,正值清明節,他趁人們上墳之機,化裝混入上墳人群,溜出城區,徑直回到會仙。不久,白崇禧再次攻下桂林,馬上把李任仁從會仙接回,讓他復任桂林縣長。
李任仁任廣西省立桂林三中校長期間,曾受桂林教育界的重托,請孫中山出席桂林教育界的歡迎大會。會上,孫中山發表了題為《知難行易》的演講,李任仁深受教益。1925年孫中山逝世后,李任仁十分悲慟。為了緬懷孫中山的豐功偉績,李任仁向白崇禧建議在桂林修建中山公園、中山紀念塔和中山紀念館。白崇禧當即批準實施,并從圖紙設計到施工的每一個環節都親自參與,只要有空閑時間,一定來到施工現場指導,及時解決施工中存在的問題。紀念塔落成之后,李任仁還約白崇禧、劉斐在紀念塔前合影留念。
1925年7月23日,李宗仁、黃紹弦、白崇禧統一了廣西。這時,李任仁向白崇禧建議兩廣合作北伐,他說,我們應“擁護孫中山遺教,兩廣合作,以便出師北伐,打倒北方軍閥”。白崇禧認為這個建議很好,李宗仁、黃紹竑對此也頗為贊賞。李任仁提出兩廣合作,共同北伐,有著深層次的原因。早在1924年初,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長譚平山(中共黨員)已指定李任仁、裴邦燾等負責籌組國民黨桂林縣黨部,以促進兩廣統一,實現孫中山的遺愿,完成北伐任務。1925年6月,國民黨桂林縣黨部成立,李任仁為執行委員。此后,桂林的愛國民主運動在中共桂林縣支部和國民黨桂林縣黨部(左派)的領導下風起云涌。就在這時,蔣介石在上海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雖然新桂系的頭面人物李宗仁、黃紹弦、白崇禧都參加了蔣介石的反共會議,并積極支持蔣介石清黨,但李宗仁、白崇禧不在廣西,廣西的反共活動由黃紹竑直接指揮。在黃紹竑指揮下,桂林成立了以黃同仇、蔣冠南為頭子的“清黨委員會”,先后在桂林及附近各縣逮捕了60多人。李任仁悲憤交集,不顧個人安危,質問黃同仇為什么要抓人。其實,李任仁已上了黃紹竑的黑名單,只是他還沒有下逮捕令罷了。一天上午,黃同仇突然帶人要逮捕李任仁。好在事前李任仁已得知消息,匆忙逃出桂林城,稍后逃至武漢,由白崇禧保護起來。不久白崇禧與李宗仁商定,任命李任仁為國民革命軍第四集團軍顧問。
李任仁受邀當上教育長
經蔣桂戰爭與中原大戰,黃紹竑離桂附蔣。這時廣西已處于相對和平時期,為了擺脫蔣介石的控制,使廣西保持半獨立狀態,李宗仁和白崇禧深感必須刻不容緩地發展經濟。而發展經濟,必須從抓教育培養人才入手。1931年6月,白崇禧與李宗仁商定,任命李任仁為廣西省政府委員兼廣西省教育廳長、國民黨廣西省黨部常委兼省黨部組織部長、黨政研究所教育長。
李任仁上任后,實地考察了廣西的教育狀況,提出《廣西教育施政綱要十二條》。該綱要全面分析了廣西教育現狀,提出奮斗目標和要求:普及初等教育;適當發展初中,改進和充實高中;高等教育從設置專科人手,“授以應用科學,養成專門人才”。這個綱要得到白崇禧的贊賞和支持。要實施這個綱要,最重要的是要有合格的教師,而廣西當時的教師非常缺乏。1932年1月27日,在廣西省政府召開的第26次委員會上,李任仁為解決廣西教育師資短缺問題,提出創辦廣西師范專科學校的提案,獲得會議的通過和批準。白崇禧對此大力支持。當時,廣西受連年戰爭之苦,農村經濟破產,危機四伏。在經濟困窘的情況下,為創辦師專,白崇禧仍決定當年撥12萬元,作為開辦費,另外每年撥9萬元作為經費。
李任仁為了貫徹他的十二條教育施政綱要,聘請共產黨員楊東莼為廣西師范專科學校校長。楊東莼到職后,聘用了一大批學者和民主人士為教授,如薛暮橋、朱篤一、陳望道、馬哲民、施存統、楊潮等。朱篤一,原名朱克靖,中共黨員,著名的職業革命家。他一到廣西師專任教,就向學生灌輸馬列主義,備受學生的歡迎。而那些頑固守舊的教師,視他為洪水猛獸,他們向白崇禧告密,誣說朱篤一在廣西師專搞“暴動演習”。白崇禧收到密告后,查明了朱篤一的真實身份。一天,白崇禧突然來到廣西師專,對學生說:“朱篤一就是朱克靖,北伐時,他是國民革命軍第三軍的黨代表,我們同桌吃過飯,清黨時,他逃到北平郊區種菜,我在北平又撞見他,他怎么暗中來廣西傳播共產主義,這是不允許的。”弦外之音,是叫朱篤一立即離開廣西。說來也巧,廣西師專周年校慶數周后,白崇禧到會仙探望正在養病的李任仁,恰好楊東莼、朱篤一也從學校來會仙看望李任仁。他們一跨進李宅大門,迎面就看到白崇禧在座。冤家路窄,他們只得硬著頭皮進屋見白崇禧。白崇禧責問朱篤一,來桂林工作為什么不事前“打個招呼”?朱篤·表示即將離開廣西。白崇禧不愿落個迫害進步人士的惡名,次日,他用小汽車將朱篤一接至桂林城區一家高級酒店,設宴款待,表示同意他離開廣西,并贈送給他1000元的旅費。這種做法,用新桂系的話說,叫“禮送出境”。
楊東莼聘請朱篤一任教,是得到李任仁批準的,只是李任仁疏忽了,沒有把這件事向白崇禧報告。朱篤一“事件”之后,廣西的守舊頑固分子攻擊李任仁,說“李某引進共產黨要赤化廣西”。面對險惡的形勢,加之身體每況愈下,李任仁向白崇禧請求辭去廣西省教育廳長職務,白崇禧沒有挽留,批準了他的辭呈。
李任仁為解決蔣桂之爭奔走
1936年5月12日,粵方精神領袖胡漢民突然辭世,蔣介石把解決兩廣問題提上了日程。兩廣獲悉蔣介石這一圖謀之后,立即聯合發動倒蔣的兩廣事變。兩廣事變前,白崇禧委李任仁為廣西駐粵代表,以前往廣州吊唁的名義,代表李宗仁和白崇禧在廣州聯絡各種反蔣力量,建立反蔣統一戰線。此后,白崇禧又派李任仁出使香港,盛邀剛從歐美考察歸國的抗日名將、原第十九路軍軍長蔡廷鍇蒞臨廣西,指導廣西的反蔣抗日運動。蔡廷鍇欣然接受邀請。在李任仁的陪同下,蔡廷鍇由香港來到南寧。5月31日,為了取得全國文化界對廣西反蔣抗日的支持,李任仁又受白崇禧的委派來到上海,參加全國文化界抗日救國聯合會的成立大會。其間,李任仁與代表們廣泛接觸,宣傳廣西的反蔣抗日運動,博得與會代表的同情和支持。
1936年6月1日,兩廣聯合倒蔣。蔣介石采取兩手策略:一面調兵遣將圍攻兩廣;一面伸出橄欖枝,宣布召開國民黨五屆二中全會,討論和平解決兩廣問題。廣西方面原打算派國民黨五屆中監委麥煥章赴會,然而他怕被蔣介石扣留,不敢與會。在這個緊要關頭,身為國民黨五居中執后補執委的李任仁自告奮勇,與廣東中執委一同前往南京。行前,白崇禧來到李任仁家,對他說:“此次先生去京,無異入‘虎穴’,有何要求,盡量提出;至于經費開支,便宜行事。”李任仁什么要求都沒提,一心早日成行,敦促蔣介石政府放棄內戰政策,早日實現槍口一致對外。
在國民黨五屆二中全會上,李任仁與粵方代表向蔣介石提出五項抗日救亡方案,即“停止內戰、早定抗日決策、領導全國一致抗日、廢除中日一切協定、開放民主權利”。對于李任仁等人的提案,蔣介石不予理睬,準備在瓦解陳濟棠軍事集團之后,立刻大軍壓境廣西。李宗仁、白崇禧也不示弱,蔣桂之戰,一觸即發。不過,蔣介石的重點主要在西北,一則謹防張學良、楊虎城異動,二則怕陜北紅軍壯大。他急于解決廣西問題,以便騰出手來,把蔣軍從兩廣移往西北。所以,當馮玉祥、程潛等出來斡旋的時候,蔣介石立即表態,同意與李宗仁、白崇禧和解。蔣、桂握手言和后,李任仁從南京回到南寧時,白崇禧親自前往南寧碼頭迎接。
七七事變之后,李宗仁、白崇禧先后離開廣州,奔赴抗日前線。但是,他們對蔣介石還存有戒備。為此,在李宗仁離開廣西赴抗日前線之前,決定成立一個反蔣的政治組織,名叫廣西建設研究會,其目的在于維系新桂系內部的團結,聯絡全國各反蔣組織和個人。李宗仁、白崇禧把這件事交給李任仁等打理。李任仁全力張羅,聯絡了許多反蔣民主人士來到桂林,使抗戰時期的桂林成為文化人士和民主人士的集中地。
1938年11月28日,蔣介石召開南岳軍事會議。會上,他任命白崇禧為桂林行營主任,下轄長江以南的第三戰區、第四戰區和第九戰區。可見,蔣介石相當器重白崇禧,正如程思遠在《政壇回憶》中所說:“蔣介石幾乎把半個中國交給了白,信任之專,一時無兩。”11月30日,南岳軍事會議結束后,白崇禧立刻趕回桂林組建行營,計劃任命李任仁為桂林行營政治部主任,李任仁堅辭不就。后來,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部長陳誠和國民政府軍委會秘書長張厲生從渝來桂,白崇禧又委托他們做李任仁的工作,動員李任仁就職,但李任仁不為所動。
抗戰初期,蔣介石迫于全國人民的壓力,開放民主,設立國民參政會。1938年5月,國民政府在漢口召開了國民參政會第一屆第一次會議。接著,全國各省按照國民參政會的模式先后成立省臨時參議會。雖然李任仁不愿擔任桂林行營政治部主任,但他的為人白崇禧是很了解的,于是向蔣介石推薦,由李任仁出任廣西省臨時參議會的議長,蔣介石采納了白崇禧的建議。1939年4月5日,重慶國民政府正式發布各省臨時議長名單,李任仁為廣西省臨時參議會議長。
李任仁參加進步活動為白崇禧所忌
李任仁在桂林倡導建立各類進步社團、團結文化人和民主人士的同時,還盡自己所能保護文化人士和民主人士,使他們不受國民黨特務的傷害。如1941年3月4日,鄒韜奮秘密從重慶到達桂林。李任仁把他藏在自己家里,隨即派人為他購買前往香港的機票,并于3月5日親自送他登機飛往香港。鄒韜奮秘密從渝出走后,蔣介石的特務才發現他逃匿的行蹤,急電桂林當局攔截。這一密令到達桂林時已是3月5日下午,鄒韜奮已在香港四五個小時了。
李任仁在桂林從事抗戰文化運動,蔣介石對此大為不滿。開始時,盡管白崇禧對李任仁有意見,但對他還是保護的。李任仁主持廣西建設研究會后,聘請了大批進步文化人士和民主人士作為研究員。為此,蔣介石多次派特務來桂林查處。有一次,特務何浩若從渝來桂了解情況,回重慶后對白崇禧說:“李任仁是共產黨。”白崇禧聽后,笑了笑說:“李重毅(即李任仁)這個人思想有點左是真,共產黨卻不是。”此后,中統特務頭子徐恩曾來桂,親自找李任仁、陳劭先談話。回渝后,他向陳立夫匯報,把廣西建沒研究會說得一無是處。事后,陳立夫把徐說的話轉告白崇禧,并建議撤銷廣西建設研究會。白崇禧只是笑笑,略加解釋,就敷衍過去。因有白崇禧的保護,中統特務并不敢傷害李任仁。1944年9月,日寇進犯桂林,廣西大疏散。這時,李任仁決定同文化人士和民主人士疏散到桂東昭平去。白崇禧獲此信息后,在蒙山極力勸阻,最后用小汽車把李任仁送至廣西臨時省會百色,白崇禧才放下心來。
1946年3月,蔣介石決定召開國民黨六屆二中全會。李任仁是本屆中執委,應當去參加。他約李濟深、田漢在渝相聚。周恩來獲悉他們三人來渝,于3月17日授意馮玉祥、張瀾等牽頭,聯絡在渝的民主人士在重慶的廣東酒家設宴歡迎他們,并祝賀葉挺、廖承志出獄。蔣介石把這件事告訴了白崇禧,要他轉告李任仁不要參加。然而,李任仁認為參不參加是個人的自由。結果,他不但出席了聚餐會,還發表了為民主和自由而斗爭的講話。蔣介石對此十分惱火,認為太不像話,白崇禧也大為不滿。事后,白崇禧在渝對廣西籍的參政員黃鐘岳、蘇希洵等說:“廣西正式參議會成一立,再也不能讓李任仁連任議長,議長一職應必由陳錫珧擔任。”廣西省參議會即將正式成立時,白崇禧再次叮囑黃旭初:“不要再讓李任仁當選為議長。”1946年6月10日,廣西省參議會正式成立。開幕式過后,便舉行議長選舉。雖然李任仁在群眾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但由于白崇禧等人的阻撓,最終競選失敗。
政見不合,二人分道揚鑣
1948年12月,李任仁突然收到白崇禧自武漢發來的邀請電報。李任仁以為是時局有重大的轉機,決定赴武漢一趟。到了武漢,他才了解到,原來是白崇禧乘蔣介石之危,導演了一幕逼蔣下臺、由李宗仁取而代之的逼宮戲。本來,蔣介石在淮海戰役吃緊的關鍵時刻,急電白崇禧派張淦兵團從河南支援山東。白崇禧不僅不支援,反而截留槍械、船只和黃金白銀,繼而又召集湖南、湖北、河南等省議長來武漢,發出逼蔣下野的通電,擺出與中共和談的架勢。白崇禧在和李任仁的交談中說:“這一仗,老蔣的老本丟得差不多,再也搞不下去了,我們要老蔣下野,德公(即李宗仁)上臺,和共產黨談和,以長江為界,長江以北讓共產黨去搞,長江以南由我們來搞。”接著說,“蔣介石如果仍舊在位,各處都不服,和也難,戰也難,所以非蔣讓位不可。蔣讓位之后就會六軍用命,可望南北分治。”李任仁認為這種想法完全脫離實際。他知道白崇禧不會容忍異見,遂于,1949年元旦后回到桂林。
幾天后,李任仁又收到白崇禧從武漢拍來的電報,邀他與廣西省議長蔣繼伊一同去武漢。這時,蔣介石已經下野,李宗仁已上臺。來到武漢后,李任仁發現白崇禧還在各地加緊征兵征糧,于是,李任仁對白崇禧說:“我們要取信于人,必須停止征兵征糧,釋放政治犯。”白崇禧立刻反駁說:“停止征兵征糧怎行?萬一和不成,豈不誤事!”
這次談話后,又過了幾天,李任仁與白崇禧討論中共和談的八項條件。白崇禧說,這八條“豈不是一網打盡嗎?”李任仁反駁說:“接受了就不是一網打盡了,因為留用者留用,遣散者遣散,組織編遣委員會,委員各占一半,這些是對你們有利的。”
有一天,白崇禧突然問李任仁:“萬一我們的軍隊在武漢站不住,先退到衡陽,再退入廣東或云南,你看好不好?”李任仁聽后表示說:“不好,最好是撤退,和中共聯絡好,請他們來接收,不要等到站不住腳才走。先退到湖南,從株洲斜出江西,沿浙贛路至浙江,截擊蔣介石的部隊,和中共呼應,形成夾擊的形勢,這是上策。把部隊全部退廣西,現在越南還為法軍所占,我們派人和胡志明聯絡,把部隊運人越南,幫他們打退法軍,并聲明不過問越南政治,不占領越南的土地,胡志明一定感謝我們,這是中策。除此之外,都是下策。”白崇禧對李任仁的進言不置可否。
之后,北平和平解放的消息傳來,白崇禧認為“這消息靠不住,傅作義一定要打到底,決不會和的。”從此之后,白崇禧對和談的態度日益冷淡。2月中旬,李任仁在和談無望的形勢下,離開白崇禧回到桂林。
解放軍過長江后,李宗仁倉皇出逃,于1949年4月23日從南京飛往廣州途中折回桂林。李任仁在桂林發動新桂系高中級干部開展和平運動,向李宗仁上書,請求與中共重開和談之門。李任仁等上書之后的一兩天,李宗仁親自來找李任仁,說:“我還想重開和談,想請你替我到北平走一趟。”李任仁表示:“只要決心和平,我就去。”就在李任仁為李宗仁重開和談出力的時候,白崇禧從武漢回到桂林。4月底,白崇禧在李宗仁官邸,召開新桂系高級軍政干部會議,討論和戰問題。會上,和戰兩派爭斗十分激烈。李宗仁、白崇禧二人不表態。會議結束時,白崇禧說:“和戰取決于德公。”此后,白崇禧又召開一次高級軍官會,他說:“以后誰再言和談者,給我抓起來。”自此之后,桂林的主戰派言論甚囂塵上,和平談判已經無望。在這種政治氣候下,李任仁決定沉默,或入醫院治病,或足不出戶,靜觀局勢的發展再作定奪。
5月7日,李宗仁在閻錫山等的簇擁下,飛往廣州視事。此后,白崇禧也曾幾次回桂林,其間也來過李任仁家中,說些無關緊要的閑話。7月的一天,李濟深要李章達派人秘密地給李任仁送信告之,“民革要你到北平去參加新政協”。說來湊巧,恰在此時,李宗仁從廣州打電話給李任仁,讓他乘飛機從桂林來到廣州,下榻廣西省府駐粵辦事處。一天,李宗仁請李任仁吃飯。飯后,在友人的幫助下,李任仁飛往香港。至此,他脫離了新桂系集團,與白崇禧分道揚鑣。李任仁到香港不久,受中共邀請北上,參加新政協會議,而白崇禧則退至臺灣。
(責任編輯 陳小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