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5月,南京國民政府組織了“農村復興委員會”,倡導鄉村建設,掀起了一場復興農村運動。這期間發生了清華大學接收圓明園一事。
清華大學添設農業研究所
為推動高等院校參與復興農村運動,1933年6月16日,國民政府教育部發布第5825號令,令清華大學添設農學院。
接到教育部命令后,清華大學認真進行了研究,仔細分析當時情勢,一時頗為躊躇。
首先,清華大學對諸如添設院系等涉及整個學校體制、學制變化的問題歷來主張穩妥、漸進地進行。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說,“研究事業特別在創始之際,規模不宜擴張,貴在認清途徑,選定題材,由小而大,由近而遠,然后精力可以專注,工作可以切實,至于成效,雖不可預期,然積漸積久,必有相當之收獲也”。教育部5825號命令來得突兀,清華大學沒有準備,且清華大學此時沒有農學方面的系和所,一下子設立學院,也不合學科發展的一般規律。
其次,當時高校畢業的農科學生與農村復興運動的實際要求差距很大。農業學科的學生就業時背離農業和從農者隔離農村的情況引起社會許多批評。況且,北平、保定已經有農學院,清華大學似不宜再添院設系。
第三,1933年清華大學經費發生困難,主要有兩個因素:一是由于20世紀30年代初時局動蕩,從1932年3月至1933年2月,清華大學賴以辦學的庚款停付一年。清華大學向財政部墊借100萬,并向銀行借部分款項,才能勉強維持。1933年度庚款又風聞停付,后雖未成事實,但經費仍不能按月撥付。至1933年9月中旬,只領到3、4、5月的庚款。1932年度庚款停付以及1933年庚款拖欠,給清華大學財政造成巨大困難。就在6月清華大學接到教育部關于添辦農學院的命令前不久,梅貽琦還向教育部交涉,懇請政府照例撥付經費。二是為配合國民政府在高校重點發展理工的政策,清華大學于1932年成立工學院。工科各系實驗室建設、設備購置等需用大量資金。工學院成立后,因為經費困難,許多設備、建筑尚未能進行,不可能騰挪資金添設農學院。
學校規模不斷擴大,而總經費保持不變,因此在客觀上清華大學無法再分太多資源發展農學院。這一點,在1981年出版的《清華大學校史稿》中有所揭示:“1933年教育部還曾命令清華添辦農學院。清華當局認為與本校發展理工的方針相悖,同時也不具備條件……因此,清華當局只答應辦了一個農業研究所,以敷衍教育部的要求?!币虼?,清華大學決定先辦農業研究所與實驗農場,緩辦農學院。
清華大學勉強辦理農業研究所,一方面由于“復興農村”成為當時國內影響力很大的運動,加強農業研究,也是大學對社會應盡的一份責任;另一方面,據《清華大學校史稿》,當時教育部長王士杰曾威脅,如果清華大學不辦農學院,則將挪用清華大學庚款在武漢大學開辦農學院,而王士杰曾任武漢大學校長。
7月8日,清華大學復函國民政府教育部,表示遵行教育部注重農工、振興實業命令,愿為國家做貢獻。但是,添設農學院應該慎重。清華大學建議,應先對農業中迫切需要改良的各項問題詳加研究,以期洞明真相,及研究稍有基礎,然后按照需要設系招生,施以相當訓練,學成后能在鄉間作推廣改良之實際工作,則效驗可收,復興可期。否則農科人才雖已養成,不能深入鄉間,致于衰落之農村毫無裨益,則非國家提倡農業教育之本旨。
在報告中,清華大學提出,將圓明園劃撥給清華,作為農學院實驗農場。為此,清華大學做出三點承諾:第一,“該園址內所遺殘物故物,有保存價值者,本校自當設法保存,勿使毀棄。”第二,“園內建有之‘三一八’烈士墓及十三師義冢各一段,約共占地數畝,本??商貫閯澇霰4妫蛴谄渌闹茏弥擦謽?,尤足用資紀念,藉垂久遠。”第三,“有由經管人招人領墾者,本校可暫酌令原戶領墾,或更減收其地租。惟于種植等事,應受本校指導,作為合作實驗區?!绷硗?,清華大學還提出,少部分土地為政府留置,接管后,應有按原價收回之權利。
這樣,清華大學一面積極籌建農業研究所,一面開始與教育部、北平市政府關于劃撥圓明園的交涉。
接收交涉一波三折
圓明園與清華緊相毗鄰,始建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由圓明園、長春園、綺春園三園組成,占地350公頃(5200余畝),是清朝在150余年間創建和經營的一座大型皇家宮苑。它既有中國傳統園林的婉約多姿,又吸取了歐洲的園林建筑形式,各種不同風格建筑渾然一體,被譽為“一切造園藝術的典范”和“萬園之園”。
不幸的是,這一世界名園于1860年10月慘遭英法聯軍野蠻的劫掠焚毀,后又經歷了多次毀滅和劫掠,最終淪為一片廢墟。但圓明園本身所具有的文化、政治象征意義,預示著將其劃撥清華不會一帆風順。
實際上,從1916年起,曹云祥、羅家倫等清華大學幾任校長著眼于學校日后發展,曾多次努力,試圖征用圓明園。但圓明園問題牽涉面實在太廣,加之政局動蕩、校長更迭等原因,征用圓明園一事毫無著落。
教育部接到清華大學7月8日復函后,與北平市政府及北平政務整理委員會委員長黃孚進行溝通,轉達了清華大學希望劃撥圓明園作為實驗農場的意見,教育部也請清華大學遣派干練辦事人員與北平市政府就近接洽。
北平市政府對清華大學的請求反應消極,其回復教育部電稱:“圓明園遺址歷史上具有重大意義,園內石柱太湖石亦有相當價值。上年七月間,本府為慎重保管古跡起見,經邀集本市文化各機關組織遺跡保管委員會,由該會負責保管并經議定整理保管方案,由府分令所屬各局對于各項建設分別切實辦理在案。一年以來,整頓設施,煞費經營,預期再有兩年即可漸臻完善。該園既系舊都偉大古跡之一,且經該委員會實行保管,自未便再有變更,經希查照轉知為幸,北平市政府艷印。”
清華大學在積極與教育部聯系的同時,又想方設法打聽北平市政府對此事的態度。在聽說北平市政府的消極態度后,8月2日,梅貽琦立即致信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沈鵬飛,欲進一步探詢北平市政府對教育部函電的意見,及教育部對北平市政府回電的態度。同時請沈鵬飛查閱,北平各文化團體會議議定保留古跡不作別用的決議案,是否在教育部備案。嗣后不久沈鵬飛即給梅貽琦復函,回函中抄錄了北平市政府給教育部復電中有關的內容。
這樣,清華大學在教育部7月25日正式轉達北平市政府回電之前,提前摸清了北平市政府的態度。沈鵬飛還透露,教育部長王世杰原來以為圓明園歸內政部管轄,只需通過行政院會議決議撥給清華即可。但根據北平市政府回電,圓明園歸北平市管轄,則原先設想的通過行政院會議決議劃撥清華大學的辦法行不通。王世杰建議清華大學派遣熟人與北平市政府當面接洽。
8月25日,國民政府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轉來北平市政府關于圓明園的意見。雖然北平市不同意將圓明園劃撥清華大學,但國民政府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函中最后仍指出,“對于此事,仍擬設法交涉。尚希貴校將接洽經過函司備考為荷?!?/p>
面對北平市政府有意拖延,無奈之下,9月15日,梅貽琦致函王世杰,明確指出,所謂圓明園保管委員會是去年冬天圓明園中石件被經管人員鑿毀引起社會批評后,北平市政府為減少壓力而成立的一個機構,不過是一時權宜之計。成立一年來未再開會。另外,圓明園石件造破壞時,古物保管委員會曾函請清華大學出面設法保護圓明園遺物。但清華大學考慮到北平市政府沒有表示,所以不便干涉。針對王世杰希望清華大學先行與北平市接觸商洽的建議,梅貽琦提出:“倘由校方再與交涉,彼則一味以官話搪塞,殊難生效。惟有懇請鈞座即在行政會議中提出決定。蓋此種公地處置之權,當屬中央,平市府不過負就地保管之責。而新組之圓明園保委會又系隸屬于市政府,更非法定永久機關,自難爭持。至經中央決定以后,市府于交割時,或不無留難之處,可再由校方設法疏通。因大問題既已定,則暫時啖口小利,必可就范。再中央于決議或命令中,可加入責成該校對于園中遺留古物設法保存等語,則平中文化機關亦不致藉口反對矣。總之,此事惟仗鈞部支持轉請中央決定撥給,則以后雖有小麻煩,校方自易解決。目前,本校對于農場經費及人選,均有相當準備,惟俟該園遺址問題解決后,一切即可進行?!笨梢?,梅貽琦希望中央能通過決議,并以中央名義令北平市政府執行。
王士杰接受梅貽琦建議,在行政院會議上提出“責成該校對于園中遺留古物設法保存”的建議。在羅家倫等人支持下,此一建議獲得通過。
1933年11月11日,教育部轉給清華大學國民政府行政院5245號訓令,訓令轉發國民政府第535號令:
準中央政治會議函開:本會議第三七七次會議討論關于北平古物保管機關處分事宜一案,經決議:(一)古物與建筑應以分別處理為原則;(二)處理方法如下:……圓明園故址交清華大學,辦農事試驗場,原有古跡及石刻等應交該大學妥為保存,相應錄案函請政府查照辦理等由;準此,自應照辦。除分令外,合行令仰該院分別轉飭遵照辦理,此令。等因;奉此,自應照辦。除分令內政部、北平市政府暨故宮博物院遵辦,并函達中央研究院查照外,合行令仰該部即便遵照辦理。此令。
教育部奉此令,“除分函北平市政府查照將圓明園故址交該校辦農事試驗場,并將原有古跡石刻等一并移交,由該校妥為保存外,合行令仰遵照,并將辦理情形具報?!憋@然,梅貽琦的建議起了作用。
11月14日,清華大學接到行政院訓令后,立即組織了“圓明園遺址接收委員會”,負責籌備接收事宜,并派人與北平市政府商談接管手續及移交日期。
在爭議中接收
盡管行政院通過正式決議,但北平市仍蓄意拖延,始以尚未接到中央政府命令,繼則須維持園內佃租利,再則因清冊繕造未齊等為由搪塞敷衍。
行政院撥圓明園為清華大學實驗農場消息傳出后,引起園內佃戶的不安,聯名致信梅貽琦,強烈抨擊清華大學接收圓明園之舉。北平市農會也開始介入此事。這樣,一面是北平市政府有意拖延,一面社會輿論紛紛擾擾,使清華大學異常被動。
面對困局,清華大學一面積極與北平市疏通,一面請教育部出面。12月5日,梅貽琦請教育部給北平市發電催促。同日,梅貽琦擬文請行政院飭令北平市政府移交,但考慮到與北平市政府的關系,此文并未發出。
12日,沈鵬飛回復梅貽琦5日信函。他從清華大學與地方政府關系的角度出發,明確表示,不贊成通過中央命令的方式迫使北平市政府移交圓明園,仍建議清華大學盡量與北平市政府疏通,“較諸用強硬手段易得圓滿結果,且以后辦事或需市府協助之處尚多。若用強硬方法,縱能接收,而感情破裂,則將來固難望其協助,且恐遇事從中再梗,亦殊不利?!憋@然,這也是教育部長王士杰的態度。
雖然不愿意,但北平市政府不敢公開違抗行政院決議,遂勉強同意將圓明園移交清華大學,但仍設置障礙。12月30日,北平市政府致函清華大學,提出三點注意事項:第一,園內租戶有永佃權,清華大學應予維持;第二,園內佃戶每年交納2683元稅收,清華大學應仍舊交納;第三,園內建筑遺址經保管委員會保管在案,清華大學應予維護。
對這三項要求,清華大學一一回應,全部答應。對于園內佃戶權益,清華大學表示:“原在該園領種各佃戶之所有先行法律保障之權利,自不因之變異。本校除遵令負責保管園址及古跡外,對于佃租農民,當予以協助指導,藉促農業改進。將來本校有需用某部土地之必要時,亦當對農民應有之權益予以救濟。”對于稅收,清華大學表示,“本校極愿勉盡綿薄,暫紓貴府困難……擬自本校正式接收后,每年協助市府國幣貳千陸百元,定以三年為期?!?/p>
清華大學提交回復后,北平市政府派頤和園事務所所長許保之來清華大學商洽移交手續,并由頤和園事務所呈復北平市政府。不料北平市又節外生枝,稱“原議定協款每年貳千陸百元,系根據前次函達收租貳千陸百數十元計算。現查覺該項租金計算有錯漏之處,實數應為叁千零數十元,茲特商請貴校改按此數,重定協款?!睘楸苊庖归L夢多,清華大學同意增加協款數額,每年3000元,為期三年。
1934年2月9日,北平市政府致函清華大學,表示遵行行政院令,將“保管委員會”撤銷,廢止其章程。4月2日,北平市政府發給清華大學251號公函,通知正式將圓明園移交清華大學,撤銷圓明園保管委員會,該委員會組織章程廢止。公函并提出四點聲明:第一,圓明園圖只有一份,清華欲取用,可以借繪。圓明園界址,以工務局此前測量時設立洋灰樁為準;第二,圓明園土地、遺物清冊隨文移交;第三,清華大學每年繳納稅款3000元,1933年以前欠款,清華大學代為催交;第四,園內磚石,在不妨害歷史遺跡前提下,北平市政府隨時商明清華大學酌量提用。對此,清華大學予以接受。
在接收圓明園交涉進行中,1934年3月,清華大學草擬《國立清華大學管理圓明園地畝辦法》,秘書長沈履請法律系主任燕樹棠詳加研究,避免出現法律漏洞。同時,清華大學還查閱了晚清內務府的有關檔案,以及一些有關土地官司的檔案,以備接受時使用。應該說,清華大學為接受圓明園做了充分的準備。
4月4日,清華大學派人會同頤和園事務所人員,依照清冊接收了圓明園。至此,關于圓明園接收工作告一段落。
清華大學雖然正式接收了圓明園,但此時正值日本侵略者大肆向華北滲透之時,華北局勢相當嚴峻。梅貽琦在1934年開學典禮上,不無擔心地說,“華北的危機,是隨時可以觸發的。”在這種大形勢面前,清華大學也開始為未來發生中日戰爭做準備,加之圓明園內住戶一時難以處理,故直到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清華大學也未能對圓明園實行真正意義上的接收與管理??箲饎倮螅?946年清華大學籌建農學院,又想重新征用圓明園,但終因政局動蕩等原因未能實現。
(責任編輯 李樹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