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不少有意義的共同關心的話語成為中西方思想界幾乎同步思考的問題。文章從女性藝術的精神生態、中西方文化的話語資源和生態女性文化批評的文化理念建構三個方面切入問題的實質,強調在21世紀的全球化時代,人類應該重新思考自己的文化命運,在生態意識和生態文化逐漸被人們認可的今天,大力倡導和建構生態女性文化批評。
關鍵詞:全球化;女性藝術;生態文化;女性主義;批評話語
中圖分類號:120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494(2007)04-0093-03
對西方現代性的反省,使得全球化時代的生態文化批評成為當代一種重要的文化現象。在這一文化現象中人們不僅關注自然生態的失衡,而且更關注精神生態的失衡?!疤幱诒蝗祟惻冒倏浊Н彾治<叭祟惿娴拇笞匀恢?,文學批評怎么能夠無動于衷?眼見在跨國霸權橫行之下越來越多的弱勢人群瀕臨絕境,文學批評怎么能夠麻木不仁?面對一個個被物質欲望折磨得煩惱、沉淪、異化、孤獨而無家可歸的性靈,文學批評怎么能夠視若罔聞?”近年來,一批男性批評家不辱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接連發表綠色宣言和生態文學評論,顯露出持續發展的聲勢。一直在爭奪話語權的女性藝術家和女性批評家,應該怎么辦?還能夠躲進“小樓”,置之世外而無動于衷嗎?
因此,面對當前人類急需解決的嚴重問題,面對當前女性藝術的現狀,不得不探討中國女性藝術的未來走向以及女性批評的價值擔當,不得不思考這些問題:中國女性藝術怎樣才能在張揚女性意識的同時,又不偏頗走向另一個極端,走向小女人的世界;如何在女權主義浪潮之后,重新清理女性藝術家和批評家薄弱的“生態意識”,對藝術家的“精神生態”加以更多的關注;如何即能體現女性意識,又能擔當社會責任;以及在新的世紀,如何整合中西方文化發出東方女性的聲音。這些問題值得學界深思。
一、順應時代潮流建構生態女性文化批評
當時代的腳步跨入21世紀,當我們回顧新時期以來女性藝術發展的歷程時,不難發現,女性藝術取得了不可忽略的成績。在文學領域中,張潔的“方舟”意識,張辛欣的“站在同一地平線上”的呼聲,劉西鴻的“你不可改變我”的強音,張欣的“愛又如何”的嘆息,林白的“個人化”的寫作姿態,都為女性文學留下了歷史的腳印。但當我們著眼于發展,在首肯女性藝術實績的同時,還必須認識到,20世紀中國女性藝術在發展過程中不知不覺已陷入誤區。書法淪落為一種“畫的藝術”,文學淪落為“寫的藝術”,而舞蹈也淪落為“跳的藝術”?!靶袨闀ā?、“下半身寫作”、“裸舞”等也都堂而皇之地出現了。
大體上說,女性藝術創作出現了一些文化癥候和誤區。
誤區一:女性藝術與男性話語形成尖銳的對立。在女性藝術創作中,總是放逐男性,拒絕男性在場,即使在場,所塑造的兩性形象也是趨于對立的兩極,且體現著“女尊男卑”的女權意識。但是如果女性主義只是將男女兩性在男權文化秩序中角色進行置換,將女性置于中心地位,同樣也會導致另一種“強權話語”。這種狹隘的女性立場無助于對人性的超性別思考。 誤區二:女性藝術似乎成為展示女性隱私的平臺。過分展示和描繪女性的生理隱私和性隱私,把女性解放等同于身體解放,實際上是將女性解放和性解放混同,這也是有悖于女性所追求的“平等”和“解放”理念的。也正如閻純德所說:“我認為那種淡化和疏離‘政治’、‘拒絕崇高’、‘私人化寫作’和‘身體寫作’而獨尊的倡導是一個死胡同,有害于女性文學的發展與繁榮”。
在探討女性藝術的出路時,如果女性批評家不能跳出女性視野來反思女性藝術,如果仍然只是過分地關注女性作為性別差異的本體感,諸如身體特征、生命感性、肉身存在等,就逃逸不了自我身份喪失的境地,這既得不到學術界的廣泛認同,又不能在一個新平臺上引起深刻的對話,更解決不了女性藝術精神出路問題。因此,如何擺脫局限,如何在更宏大的文化視野下進行深刻的文化反思,從而提升女性藝術的價值和意義,是女性文化批評工作者應該遠視的前景。
21世紀是生態文明的世紀,人類要建設和諧社會,而“和諧包括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自身的和諧,即生態和諧、人態和諧及心態和諧”?;貧w和諧應該成為當下女性藝術主題嬗變的主流,成為女性文學中兩性關系描寫的主旋律。女性批評者應使女性藝術家們在進行個體生命言說時多一些理性思考,使女性藝術家們在創作時解除男女兩性彼此之間的對立與對抗,使男女兩性走向平等共存、和諧發展,并在女性作品中留下表達愛意、溫暖、悲憫和希望的人類情懷,從而創作出有精神重量與高貴靈魂的生態女性作品,這是女性批評者和創作者共同擔當的價值重建任務。而要完成這一重要的任務,女性批評者就必須順應時代潮流,樹立生態文化意識,建構新的文學批評模式——生態女性文化批評。
二、生態女性文化批評建構的思想資源
新世紀中國生態女性文化批評,其學派建構的條件基本具備——既有西方生態女性主義批評的理論資源可以引進,又有中國博大精深的本土思想資源可以挖掘,從而形成學派建立的重要的思想資源。
(一)西方生態女性主義批評的話語資源
哲學生態女性主義從觀念層次上分析婦女和自然雙重統治的內在聯系,認為人的行為受觀念支配,對女性的控制和對自然的控制是由一種共同的觀念結構決定的,要解放婦女和自然,最重要的是打破這種“觀念結構”。生態女性主義哲學家凱倫·沃倫在其《生態女性哲學》(2000)一書中歸結出“統治的邏輯”:“即這樣一種……思維,它解釋并維護了‘劣勢’群體對‘優勢’群體的服從,它還為這種現象爭辯,以證明它是合理的。”她相信只有把“關聯主義、整體論和多元論原則”作為本體論的生態女性主義,才能動搖“由二元思維、價值等級觀念和統治邏輯三個支點搭建的父權制堡壘”,才能實現自然和女性的真正自由。
文化生態女性主義強調婦女和自然所遭受壓迫的精神文化根源,把文化精神的改變視為婦女和自然雙重解放的根本途徑。麥錢特在《自然之死:女人、生態學和科技革命》中指出,在理性主義者看來,“象征著自然界暴力的女巫喚來風暴,……這混亂無序的女人,就象混沌的自然,必須被征服?!蔽闹羞M一步指出,理性時代以前將自然視為一個有機生命體,一個養育萬物的母親的想法,使得人類認為挖掘大地的行為就如同謀殺自己的母親,因而不愿任意破壞自然。但到了理性時代,因科學家證明大地不是一個有機生命體,人們便開始肆意侵占破壞。文化生態女性主義強調社會的生態危機和道德危機,都是理性時代文化試圖超越女性化的企圖造成的。
社會生態女性主義著重婦女和自然所遭受雙重壓迫的社會、政治和經濟根源,把社會、政治和經濟制度的改變視為實現婦女和自然雙重解放的根本途徑。在《生態女性主義》(1993)一書中,范達娜·希瓦和德國學者邁斯反思了資本主義父權制對生態環境和婦女的剝削,對生物技術、遺傳工程和生殖技術的發展提出了批評,“認為這實際上是對婦女和自然的生殖能力的剝奪,其本質都是父權制的?!辈⑦M一步指出“生態女性主義需要一種新的宇宙觀和一種新的人類學,這種宇宙觀和人類學承認在自然界中的生命是合作、相互照料和用愛來維護的”。社會生態女性主義反對人類視自己為世界萬物的主宰者。
在某種程度上說,西方生態女性主義是一種對傳統哲學具有巨大沖擊力的新哲學,它志在改變人們看世界的方式,并以本體論哲學的姿態批判傳統哲學的父權制世界觀,而它所包含和體現的關聯主義、整體論和多元論原則的價值體系,為女性藝術家和批評家們認知、表現和關照社會生活、世俗人生提供了一種新的尺度和準則。
(二)博大精深的本土生態話語資源
其一,生態哲學思想。古代中國很早就對天、地和人的關系進行深入思考,產生了樸素的辯證自然觀,這就是“陰陽”和諧的有機自然觀。這種有機自然觀在《周易》中得到集中表述。《周易·系辭上傳》說:“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以天、地、人一體觀為指導,《周易》強調人與自然應當和諧相處,不可違背自然規律。這種天、地、人一體的有機自然觀滲透到了后世各種哲學思想當中。道家崇尚自然,超越世俗功利,主張返樸歸真,向往人與動植物和諧共處的生態境界,是一種自然生態觀。儒家思想也是重要的生態資源,儒家學說是一種倫理世界觀,是一種重視現世,積極人世,強調社會有序性的學說。
其二,生態文化思想。中國傳統文化很早就有生態意識,中國文化重生、貴和富有詩意。所謂重生,就是指以生命為重,不僅注重人生,也珍惜自然界的生命。《荀子·禮論》曰:“禮有三本:大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故禮,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這就是說,既然天人合一,人我一體,人要珍視自己的生命,亦應推己及人,珍視他人、他物及天地間的一切生命。貴和,以和為貴,不僅注重人倫和諧,也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這里的“和”,也就是中國古代哲人自然觀與社會觀的生命化成為的“和合”文化。管子、墨子、荀子等人則直接提出了“和合”的概念。這種“和合”思想貫穿于中國文化的始終。
其三,生態經濟思想。在“天一地一人”一體的有機自然觀的指導下,中國古代學者提出了許多精彩的生態經濟思想。春秋時候,《管子·八觀》提出:“山澤雖廣,草木毋禁;壤地雖肥,桑麻毋數;薦草雖多,六畜有征”,結果將“閉貨之門”?!睹献印ち夯萃跽戮渖稀氛f:“數罟不入灣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林木不可勝用也”。明清之際的學者孫蘭甚至提出了維護生態系統平衡的思想。他說:“萬物并育而不相害?!比绻藗冊诮洕顒又衅茐牧巳f物的協和,則“鮮不為患”。
中國傳統的生態文化話語資源,是人類精神文化生活中的瑰寶,有待于我們去發掘、整理和辨析。在當前生態女性文化批評構建之時,不失時機地開發本土資源激活中國生態話語顯然具有重要意義。
三、生態女性文化批評的理念建構
進入后現代社會或者后工業社會以后,西方的現代話語中心之一和男權中心已經受到了中西思想家的質疑批評,一個更為健康和平等,更富有人性和對精神生活拓展更有興趣的生活模式正在形成。從這意義上可以說,21世紀是生態文化和生態批評興起的世紀,更是人類對自己文化身份和靈肉關系更為清醒地加以區分和重塑身份認同的時代。然而,中國女性藝術家、女性批評家的“生態意識”卻還很薄弱。一些女性主義的批評家仍在倡導屬于女性的個人化創作。這種“私人化”創作,其思維模式仍是男權制二元思維的模式,不過是試圖用“女權”代替“男權”而已。因此,在新的世紀,女性藝術要進一步發展,就必須擺脫男權制的統治原則,建立一種新的文化觀,“一種不是基于統治原則而是基于互惠和負責原則的生態道德倫理觀”,提倡一種女性的組織原則,這種原則不僅將改變生產和再生產關系,而且也改變人們的思想意識。
(一)重新建立女性原則
生態女性主義者認為,從終極的意義上說,對女性和自然的雙重統治都是由一種共同的觀念結構決定的。在沃倫看來,二元論和價值等級制本身不是問題的根源所在。這兩者之所以成為對自然和女性統治的重要原因,乃是由于它們被納入了某種壓迫性的觀念構架之中。這種統治邏輯是一種用來證明統治和征服關系的合理性的論據結構,沃倫認為,正是這樣一種統治的邏輯構架,證明了男人對女人、人類對自然、“文明的”西方對“未開化的”落后民族的征服、統治和掠奪的合理性。所以,女性文化批評要改變女性現在的生存狀態,改變自然界的生態危機,就必須打破這種壓迫性的“觀念結構”,用有生命力的女性的有機論世界觀代替理性的男性的機械論的世界觀,重新發現女性價值,重新肯定以尊重、同情、關愛等為主導原則的“陰性”文化,重新建構女性原則。
(二)重新發現女性價值
要重新建構女性的原則,就必須重新發現女性價值,重新恢復對自然生態系統的敬重,重新樹立對大地女神蓋婭的信仰,重新構造“母親的形象”。在《與蓋亞的對話》一書中,普魯姆伍德實際上是利用父權制文化中大地女神的概念,為她賦予一種新的、女性主義的解釋,使其能夠在生態女性主義倫理文化的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大地之母”的理論可以制止人們侵害自然,新時代的女性藝術家,應該在作品中對女性身上蘊含的母性關懷精神進行渲染,贊美自然的生命力,贊美女性,母性的生育、撫慰與愛好和平的特質,重構“母親形象”。
(三)大力倡導“生態精神”
生態精神是一種批判反思精神。它是對西方現代性利弊得失的批判反思,它是對當前女性藝術創作現狀的反思,它是對以前經典文本的反思,它是對藝術中人與自然關系的反思,尤其是對“他性”的藝術創作模式的反思。自人文主義傳統以來,藝術的中心是人,而且主要是男人。男人占據著支配世界的權力寶座,并且在那些以建立歷史功業為題材的史詩里擔任主角,而女性不過是個配角,自然似乎只是人類活動的一個場所和背景。自然和女人在這里都已經被“他者”化。女性藝術要恢復女人和自然的地位,改變這種不平等的狀況,就必須反思把女人和自然“他性”化的創作模式。
生態精神是一種憂患意識。它是對于人類文明發展前景的深切憂患。貝特在《大地之歌》里富于感召力地指出:“公元第三個千年剛剛開始,大自然卻早已進入危機四伏的時代?!蜃兣ê陀谰脙鐾寥诨?,海平面上升,降雨模式改變……沙漠迅猛擴展,森林覆蓋率急劇下降,農業已經離不開化肥和農藥……文學批評怎么能夠不直面這樣的世界!怎么能夠不發出這樣的質問:我們究竟從哪里開始走錯了路?”貝特不僅揭示了生態批評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而且,他向批評家發出了呼吁,批評家一定要有憂患意識,一定要直面人類和整個地球的生存危機。
生態精神是一種家園意識。它是對于人類精神家園和終極關懷的真誠眷戀和祈愿。女性藝術如果在面對愛情失落、婚姻變異、家庭解體這類問題時,只能隨俗浮沉地去作各種角色的轉換,而沒有超越個人的感傷為女性生存困境尋求解脫做出努力。那么,就有可能形成女性藝術的精神危機。女性藝術家完全有責任在揭示出這困境和無奈的同時,也構建出走出無奈的路徑,這路徑就是去創造一個生機盎然的安放靈魂的精神百花園,一種詩意的家園。其實,以縱深的眼光來看,不管社會形態如何改變,歷史怎樣運行,人們總還是需要一個精神家園來安放靈魂,放飛夢想,總還是離不開對于詩性生活的體悟和追求的。
責任編輯 譚 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