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19-20日由中國人口學會、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聯合舉辦的第二屆中國人口科學論壇在中國人民大學逸夫會議中心召開。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人口學會會長彭佩云、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主任張維慶、中國人口學會常務副會長田雪原、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馮惠玲等作為特邀嘉賓參加了論壇開幕式。馮惠玲教授、田雪原研究員先后致辭,張維慶主任就2007年1月發布的《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報告》作專題發言,詳細介紹了在21世紀前半葉對中國人口發展具有深遠意義的研究報告出臺的歷史背景,并就報告的主要內容進行全面、細致的解讀,受到與會的200多位各地代表的歡迎。在此后1天半的會程中,代表們結合自己關心的問題聽取了相關專家、學者的講課,在各分論壇上闡述自己的見解,并就關心的問題展開熱烈討論。現就會議內容作一綜述。
1.張維慶主任在講話中指出計劃生育政策經過20多年的實踐,原來潛藏的一些人口問題浮出水面,更加錯綜復雜,人口利益模型在從金字塔型向橄欖球型過渡。計劃生育政策的推行,使我國的人口再生育類型在不到30年的時間里實現了歷史性的轉變。綜合生育率從20世紀70年代初的5.8下降到目前的1.8,比其他發展中人口大國提前半個多世紀跨入低生育國家行列;人口素質明顯改善;人口增長對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壓力得到有效緩解。但是人口發展仍然面臨嚴峻挑戰:第一,人口總量的持續增長影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第二,人口素質偏低難以適應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第三,人口結構性矛盾對社會穩定與和諧的影響日益顯現,主要是出生人口性別比持續攀升和中國人口老齡化日益加重的問題;第四,流動遷移人口持續增加,需要創新人口管理機制;第五,貧困人口結構趨于多元化;第六,人口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日益尖銳;第七,人口調控和管理難度不斷加大,低生育水平面臨反彈風險。針對上述突出問題,張維慶主任指出新時期人口發展戰略的總體思路是:第一,堅持以人為本,制度創新,優先投資于人的全面發展,實現人口自身生產的可持續性;第二,引導人口合理分布,保障人口安全;第三,實現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本強國的轉變;第四,實現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管理模式的轉變;第五,進一步促進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協調發展。
2.與會代表在學習張維慶主任講話的基礎上,結合各地實際情況,就當前中國社會中突出的人口現象和人口問題各抒己見,討論議題主要圍繞以下幾方面:
(1)人口老齡化問題引起了與會代表的高度關注,針對有學者提出通過提高生育水平來緩解人口老齡化帶來的養老壓力的觀點,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鄔滄萍教授予以駁斥,他通過對中國當前人口生育水平的分析指出,用提高生育率的方法來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后患無窮。南開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所李建民教授認為人口老齡化并不是形成中國老齡危機的根源,政府在制度安排上的缺陷和缺位、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長期滯后才是形成中國老齡危機的真正根源,僅僅用“未富先老”來解釋這個問題是遠遠不夠的。還有代表結合上海市的實例提出不應該為了解決青壯年人口的就業,就把老年人口趕回家,開發利用老年人力資源,也是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有效途徑。代表們還就獨生子女家庭父母的養老需求、居家養老的社會支持體系等問題進行了闡述和討論。
(2)人口性別比失衡是當前中國社會又一突出人口問題,這一問題的后果現在已經開始顯現出來,有代表針對我國人口政策中導致出生人口性別比失衡的因素進行分析,指出必須對現行的人口生育政策進行調整,降低出生人口的性別比。還有代表通過實地調研,分析了我國婦女的政治權利和政治參與問題、農村婦女社會地位和社會參與問題以及“關愛女孩行動”的實效和政策反思。代表們一致認為,造成人口性別比失衡的原因是復雜交錯的,但是從經濟、政治和家庭生活等各方面給予法律、政策上的支持,提高婦女的社會地位,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途徑。同時對人口性別比失衡引起的“婚姻擠壓”等問題必須進行有效的疏導。
(3)穩定低生育水平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里我國計劃生育工作的重點和難點。由于我國的計劃生育政策與群眾的生育意愿之間存在差異,因此近年來低生育水平面臨反彈,主要是政策內生育水平有所提高;流動人口和名人、富人超生現象突出;農村(特別是中西部地區農村)的低生育水平出現反彈。代表們借鑒日本、韓國等“超少子化”國家的經驗,結合我國實際,提出在農村建立獎罰結合的生育政策運行機制,建立農村人口的社會保障機制是穩定低生育水平的關鍵。對富人、名人的超生問題必須從經濟、名譽上給予制裁,如重慶、安徽等省市已經制定了相關政策進行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