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圖書出版業“走出去”戰略剛剛起步,還面臨著諸多挑戰,而廣西圖書版權貿易依然是中外出版商合作的主要方式,輸出產品的結構卻悄然變化:傳統文化和中醫藥類圖書占絕大多數的情況已有所改善,有關中國當代內容的文學、文化類圖書和科技類圖書的輸出數量有了較大提高。文章就廣西圖書版權貿易發展現狀與“走出去”進行若干思考。
關鍵詞:圖書版權貿易;“走出去”;戰略;若干思考
中圖分類號:F75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494(2007)04-0073-04
中央外事工作會議和全國新聞出版業“走出去”工作會議曾經指出,要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大力開展對外文化交流,實施對外文化精品戰略,擴大文化產品出口,搞好對外宣傳,推動中華優秀文化走向世界,讓世界更多更好地了解中國。廣西出版業和全國出版業的對外開放一樣,是我國對外開放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讓中國了解世界和讓世界認識中國的神圣使命。
一、“十五”期間廣西圖書版權貿易的發展現狀
“十五”期間,廣西新聞出版業的對外交流與合作進入了一個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效”明顯、快速發展的新時期,成績斐然。共與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多家出版社建立了出版合作關系,達成版權貿易的圖書、音像制品、電子出版物共計1553種,其中輸出86種,引進1467種。與“九五”期間相比,版權貿易數量增長了56%。版權貿易數量的排名位居全國前列。據國家版權局公布的統計數據,2001年廣西版權輸出的數量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中名列第九位,版權引進的數量名列第四位;2002年版權輸出仍是第九位,版權引進則為第五位;2003年版權貿易數量居全國第四位;2004年版權引進數量為第五位;2005年,版權輸出名列全國第七位,引進名列全國第三位。這表明,廣西已經成為全國版權貿易大省之一。廣西的版權貿易步入了健康良好、穩定發展的軌道。
1.周書版權引進。廣西各出版社積極“引進來”,不僅引進海外優秀作品,還學習、借鑒海外先進的出版技術、經營理念、營銷策劃模式等,使廣西的版權引進工作向高水平方向發展。這一階段,廣西一共從20多個國家和地區引進圖書版權1467種。其中很多引進版圖書成為出版社的暢銷書、常銷書、精品書,創造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這些圖書主要包括:廣西人民出版社從美國引進的《失落的文明》(12本),文化含量高、印刷精美,印量14萬冊,銷售總碼洋140多萬元;接力出版社2002年從美國引進的世界驚險懸念大師R.L.斯坦的“雞皮疙瘩系列叢書”,4年時間,曾創下連續32個月高居全國少兒暢銷書排行榜的業績,總銷量達610萬冊,總碼洋接近1億元;漓江出版社引進日本的《東山魁夷美文》(6卷)等4套書榮獲了第五屆全國優秀外國文學圖書獎;2001年廣西教育出版社引進日本的《我們能為地球做些什么》榮獲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廣西美術出版社從美國引進的《伯里曼人體結構繪畫教室》重印7次,總印數達5.5萬冊,成為國內規模最大、最全面、最權威和最實用的一部人體繪畫指南書;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從英國引進出版的《世界史綱:生物和人類的簡明史》榮獲\"2003年度最佳引進版獎”。
2.圖書版權輸出。2001年,我國加入了世貿組織,圖書發行行業逐步向外開放,出版業競爭日趨激烈。廣西出版界積極響應新聞出版總署和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提出的“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繼續推進“走出去”戰略,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加強了版權輸出,弘揚中華優秀文化,讓世界了解中國、認識廣西,進一步提高廣西出版業的對外開放水平。據統計,在版權輸出方面,廣西一共向法國、韓國、泰國、臺灣和香港等國家和地區輸出精品圖書版權86種。這些精品圖書主要是:接力出版社向法國輸出了少兒超級暢銷書《淘氣包馬小跳系列》(其中的3種)的法文版權,這是中國原創少兒圖書的版權首次輸出西歐。廣西師大出版社向韓國和臺灣輸出了暢銷書《走近中醫》、《思考中醫》的版權,還與臺灣三思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簽約,將《英語大王》臺灣地區出版權授予臺灣方面,這是內地少兒英語教學期刊首次打進臺灣期刊市場;廣西教育出版社向臺灣輸出《臺灣風云》的繁體字版權,該書曾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一本好書人選作品獎。廣西美術出版社向臺灣最大的出版集團——城邦出版集團下屬的積木文化出版公司輸出《中國民間美術全集——飾物卷》的繁體字版權,該書曾榮獲第六屆國家圖書獎榮譽獎和第二屆全國優秀藝術圖書獎一等獎。
3.中文版圖書出口。2001-2005年廣西中文版圖書出口統計數據如下:
“十五”期間,廣西共出口圖書40多萬冊,碼洋共計811萬元。各年份出口情況如下:
2001年,通過在海外舉辦書展、參加現場銷售的書展或直接出口等方式,共向美國、澳大利亞、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泰國、香港等7個國家和地區出口一批優秀的圖書,銷售圖書冊數為21萬冊,出口總碼洋達130萬元,比2000年增長144%。
2002年,廣西共向美國、法國、澳大利亞、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出口圖書總碼洋180萬元人民幣。
2003年,廣西向美國、法國、澳大利亞、泰國、馬來西亞等5個國家出口圖書5萬冊,總碼洋約91萬元人民幣。
2004年,廣西共向新、馬、泰、澳大利亞、美國出口圖書5.5萬冊,出口總碼洋192萬元,同比增長120%。
2005年,全年共向澳大利亞、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國家出口圖書近8萬冊,總碼洋218萬元。
2001-2006年,一共出口圖書總碼洋963萬元人民幣,折合123萬美元。
廣西出版界積極利用毗鄰東盟國家的優勢出口圖書,宣傳自己。2005年9月,廣西新華書店集團有限公司與泰國南美有限公司聯合在泰國曼谷舉辦了“2005泰國——中國廣西圖書文化展”,搭建了中泰文化交流平臺,擴大了廣西在東南亞地區的影響,進一步促進廣西與泰國之間的文化交流與合作。在期刊出口方面,接力出版社的《小聰仔》同步銷往到新加坡、馬來西亞,擁有眾多海外小讀者。
4.周書出版對外合作交流。廣西出版界與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出版同行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出版外事活躍,互訪次數增多,互訪人數有較大幅度提高,交流范圍也在不斷擴大。近年來,共接待來自10個國家和地區的出版同行18批100多人次;派出訪問團組30多批100多人次,參加10多個國家和地區舉辦的國際圖書博覽會,洽談版權貿易和圖書進出口貿易。
二、當前圖書版權貿易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多年來,我國圖書版權貿易一直存在嚴重的貿易逆差。中國已是世界上年出版圖書品種最多的國家,2005年新書品種已達12萬種,國內圖書純銷售達495億元。當年我國圖書版權引進9328種,但輸出只有1434種,圖書版權貿易的進出比例是7.2:1,出口圖書不到國內純銷售額的0.5%。2006年廣西出版的新書達4558種。其中新書2771種、重版書1782種,版權輸出僅22種。
從版權輸出對象結構看,我國版權輸出地區主要以深受漢文化影響的周邊國家和地區為主,例如韓國、日本以及中國香港、臺灣等,而針對歐美地區輸出的數量則很有限,出口語種基本上是中文;從輸出圖書的結構看,主要集中在漢語學習、中醫、體育、養生等中國傳統文化方面,真正體現中國文化思想的主流產品很少,社科類圖書缺少真正的大作。
1.版權貿易逆差嚴重:版權輸出與引進的比例是0.6:10。因為版權引進主動權在我方,比較容易操作,得到的利潤較高,出版社興趣濃厚。相反,對于版權輸出,由于存在語言文化、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等方面的差異,談判時間長、投入高、效益低,出版社不愿過多地投入。
2.版權引進和輸出地域比較狹窄:版權引進地域主要是美、日、英、法、德、臺灣等少數幾個國家和地區,版權輸出地域主要是東南亞、日本、韓國、臺灣、香港等周邊國家和地區,輸出到歐美、澳大利亞、新西蘭的很少。
3.圖書出口主要著重于社會效益,經濟效益欠佳:雖然圖書出口總碼洋比較大,但主要的著眼點是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由于出口運輸、展臺租用、人員出訪等各項成本居高不下,加上貨款回收周期長,經濟效益不太理想。
4.各出版社的對外合作發展不平衡:廣西出版界對外交流做得最好的是接力出版社和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兩家,其他社由于重視力度不夠,做得很少,有的甚至處于空白狀態。
5.高素質人才匱乏:廣西圖書出版社專門從事版權貿易的專業人才數量較少,只有10多人,一家出版社一般只有1-2人專門從事出版對外合作,高素質人才不多,他們中有一些人接觸版權貿易不久,經驗不足,有些人只懂外語,不熟悉出版市場和國際游戲規則,一些單位的高素質人才因為任務重待遇低而另謀高就,版權貿易處于被動的地位。
6.翻譯一直是中國圖書走出去的瓶頸:目前“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以資助翻譯費的形式助推中國圖書“走出去”,但僅靠這一點是不夠的,推廣計劃還將建立外國翻譯家庫,吸引海外漢學家對翻譯中文圖書的興趣。因為最理想的譯者是國外的漢學家,他們既精通自己國家的語言,又了解中國文化,并且有比較厚的文學功底。
7.圖書版權貿易逆差大的癥結所在:一是各家出版社都不愿將原來就不多的版稅利潤再被攤薄。二是國內的版權代理機構自身實力不足,體制、機制、法規都不完善,專業人才流失嚴重,包括廣西在內的全國20多家版權代理機構真正能在版權貿易中發揮作用的只是三四家。目前,出版社在向外推薦圖書的常規做法是定期給自己能聯系到的國外出版機構、大型中介公司發電子郵件,內容是圖書簡介和推薦理由。其次是借大書展的機會,散發中英文書目。因為缺少高水準的“中介”,雙方溝通不暢,信息不對稱,對方不知道我們出了哪些好書,我們又不知道對方需要什么,這就使出版社在推薦圖書時帶有一定的盲目性。同時,效率和效益也不是很高。三是作品題材少。輸出的圖書都是以傳統文化為主,這與我國目前整體“軟實力”的發展水平有關,還不能與歐美國家相媲美,中文在世界范圍仍處于弱勢地位,同時意識形態上也存在著差異。除了把老祖宗的家底翻出來,在現當代文化輸出上,難以有太大作為。
三、圖書版權貿易嚴重逆差的原因分析
雖然廣西出版圖書品種越來越多,但可供出口的品種卻越來越少。海外讀者對中國哲學、歷史、文化、文學,尤其是學術性、研究性較高的古籍圖書需求量較大,但近兩年來整理出版的古籍圖書品種不多,加上再版率高,選題撞車,使海外同業可訂書減少。從實際輸出的版權種類來看,古籍、繪畫書法、中醫藥類版權占絕大部分,自然科技、人文社科類可以說是鳳毛麟角,輸出的國家也主要局限在東南亞一帶華文圈內。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中西文化差異。中國圖書為何難以打入世界主流市場,主原因在于:“中西方巨大的文化差異以及在此基礎上出現的諸如語言、閱讀習慣、思維方式、出版體例等一系列不同,制約了中國圖書的版權輸出。”近年來,許多西方國家對介紹中醫、氣功等傳統保健類圖書非常感興趣。但事實是,大多數在德國市場上暢銷的此類圖書卻是德國人寫的。究其原因,是因為德國人,包括其他一些西方國家受眾將此類書籍歸為專業類圖書。按他們的習慣,專業圖書應具備有據可查的背景資料和較嚴格的邏輯推理,否則就沒有可信度。而我國出版的這類圖書則多寫得比較模糊,缺乏相應的解釋和嚴謹性,這就只能被國外出版商拒之門外了。
2.不適應國際書展。國際書展是國際圖書貿易的一大平臺。近些年來,中國出版界也多次以較大陣容參加國際書展,但卻沒有很好地利用這種難得的機會開展對外版權貿易交流。比如,在極具國際聲望、被譽為圖書業的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法蘭克福書展上就出現了這樣的場景:中國展位上圖書很多,但因前期準備不足,問詢者寥寥無幾,成交數少得可憐。從文化角度來說,輸出版權就是輸出文化,扶持版權輸出因此成為許多國家的重要政策,如德國和法國都有多家基金會資助翻譯出版事業,以促進版權輸出。中國在指導思想上非常重視版權輸出,但具體措施不夠到位。
3.名牌產品缺乏,單品效益不高。在圖書方面,中國的出口產品中還沒有出現像《哈利·波特》和《新概念英語》這樣的名牌產品,每種圖書的輸出效益并不是很高,影響也有限。近些年,以中國為主題的英文旅游圖書出版了許多種,但在歐美的大書店里卻很難看到中國大陸出版的英文版中國旅游書,許多來中國旅游的外國人手中經常拿的是香港或者臺灣出版的英文中國旅游書籍。北美中文圖書銷售量中占主流的是聯合報系的世界書局連鎖書店系統銷售的。在整個歐美中文書店中,尚沒有一家能與大型日文書店規模相比。
4.出版社“向外走”的主觀能動性不強。中國出版業主要是“內向型”的,因為國內市場很大,出版社主要考慮的是國內市場,圖書也是以國人的思維和習慣出版的,很不適合國際市場發行。同時圖書包裝和宣傳不夠,市場運作更無法和國際接軌。不少有實力的出版企業熱衷引進暢銷書,對“走出去”興趣不大。
5.帥才、將才、專才缺乏,人才儲備明顯不足。整個出版業還缺乏一批具有國際視野、懂得國際市場競爭規則、熟悉國外企業經營方式的專門人才,缺乏一批高素質、高水平的翻譯人才,帥才、將才、專才都比較缺乏。
圖書“走出去”既是中國經濟和文化發展的要求,也是出版產業自身發展的需要,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為出版單位開拓國際市場提供了難得的機遇。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從政策、體制、機制幾個層面同時推進,抓緊抓實政府推動、企業主導、市場化運作的“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的實施。要不斷豐富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的內容,加強對國際圖書市場的研究和重大選題的策劃,注意對人才的培養,重視同國外大出版機構的合作。要通過策劃和打造高質量的外向型文化產品,把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做成“走出去”的名牌工程。通過實施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形成一批有實力、有競爭力、國內一流、世界知名的名牌企業。研究對外出版重大選題,主動策劃、推出一批既能反映中華傳統文化,又能反映中國當代發展變化,既符合國外讀者閱讀需求,又適合他們閱讀習慣的有份量的名牌產品。
四、加強圖書版權貿易和出版“走出去”的若干思考
1.加強領導,加大政策扶持的力度。圖書版權貿易要政府加強領導,尤其是出版“走出去”,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建議政府參照英國、法國、德國等國家行之有效的扶持本國文化企業走向世界的做法,加大財政投入,降低門檻,鼓勵和資助出版社做大做強出版文化輸出業務,對赴海外經營的出版單位實行優惠的政策。“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的啟動有力地推動了“走出去”的進程,這個計劃將有力地資助更多的出版社“走出去”。
2.培養造就一批出版外向型、復合型人才。搞好出版對外合作,人才是關鍵,需要培養一支懂外語、熟外事、會出版、通國際慣例的高素質人才隊伍。這就需要加大投入,采取舉辦培訓班、研討班或送到國內外高校、出版社進修等多種方式,使相關業務人員能夠提高綜合素質和業務水平。同時落實他們的待遇問題,以優厚的條件吸引他們安心做好工作,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使他們能夠更好地為出版業的對外合作服務。
3.培育市場主體。“走出去”的主體是企業,中國出版“走出去”靠的是出版企業和發行企業,要扶持那些有實力有品牌的出版企業或企業集團,大力開拓外向型業務,在國際競爭中成長壯大。以進帶出,借船出海。在引進對我有利、為我所用的有益出版物的同時,要注意以進帶出,以資源換資源,以市場換市場,在“走出去”過程中,要學會“借船出海”。選擇管理規范、技術先進的國際知名新聞出版企業進行合作,借助他們的出版、發行能力,銷售網絡及各種現有平臺,在國外合作辦報刊、出版社、展覽等。
4.以“本土文化”,帶動“走出去”。要鼓勵傳統文化以“本土文化”的形式傳播,這種易被普通民眾接受和喜聞樂見的形式,應當列入“走出去”的計劃中。近十年來,日本文化進入中國,直觀的動漫出版物起到了很大作用,韓國文化則以電影電視劇引起了中國公眾的喜愛,臺灣蔡志忠和朱德庸擅長將古籍和說教用漫畫與幽默表達,也快速竄紅東南亞。我們既要講“健康高雅”,也要利用本土文化這個載體,讓中國文化快速走向世界。
5.加強外向型選題的策劃工作。出版對外合作,外向型選題內容的策劃很重要。策劃選題需要很強的針對性,要根據海外不同讀者的閱讀口味和需求來策劃出版一大批適合海外圖書市場的出版物,同時注重提高翻譯質量,確保裝幀設計達到一流水平,這樣才能讓我們的優秀文化傳播出去,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
6.開拓東盟國家的圖書市場。結合我國現階段對于出版“走出去”文化戰略部署,以及廣西在中國與東盟各國間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和“中國—東盟博覽會”、泛北部灣戰略上升為國家戰略所帶來的出版機遇,廣西的出版社應該搶占先機,先行一步,與東盟國家的圖書市場對接。廣西出版社計劃出版一批面向東盟國家的圖書,近期內,計劃試點出版的有如下幾種系列圖書:工具書《當代漢語學習詞典》、《學習漢語用例詞典》、商務活動用書《中國商務文化知識》、《中國商務漢語》、《經貿洽談漢語ABC》等,以及小學年齡段學習漢語教材《開開漢語》,中學年齡段學習漢語材料《相會在中國》等適合東盟各國使用的各種版本。
7.用特色精品構建“走出去”通道。拓展海外市場,在自己的優勢項目上做文章,精確定位,樹立品牌,形成自己的特色。可以說這是版權貿易成功與否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很多外國人對中國的經濟很了解,但是對中國的文化,即使是海外華人,也并不是十分熟悉。2004年香港聯合出版集團總裁陳萬雄指出,法蘭克福書展上新書量不斷減少,一些發達國家的出版業可能正面臨著內容相對匱乏的局面.有著悠久文化作后盾又不斷成長的中國出版業,利用好這一機會,一定能更加強大。
8.隨著全球“漢語熱”升溫,中國出版的實力不斷增強。2008年奧運會即將在北京舉辦,“漢語熱”持續高溫,在今后的20年,將向世界大力推廣漢語和中國文化。近年,國內出版物雖然大量進入國際市場,主流銷售渠道仍略顯不足,但令人欣喜的是,隨著全球“漢語熱”升溫和我國出版實力的不斷增強,中國出版物引起了越來越多外國出版商的關注,中國出版人的步子已經越走越穩,路也越走越寬。
責任編輯 黃志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