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孝道是中華道德文化的精髓,在幾千年的社會發展中發揮了特殊的調節親子關系、維護社會穩定的作用。但是,現代孝道倫理以理想孝道倫理為參照系來考察還有一些不及之處,以縱向傳統孝道倫理為參照系來考察還有許多有待繼承和發揚之處,以橫向其他國家為參照系來考察還有可借鑒和參考之處。
關鍵詞:現代孝道倫理;失范;探析
中圖分類號:B8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494(2007)04-0025-03
孝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道德規范之一,是中國社會穩定、家庭和諧的基礎,具有其它道德規范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其形成、轉變、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倫理失范問題。
一、以倫理道德的應然狀態為參照系
在建設當代社會的孝文化過程中,實現由傳統孝道向現代新孝道的創造性轉化,達到倫理道德的應然狀態即理想的倫理道德狀態是至為重要的。較之于理想的倫理道德,現代孝道倫理存在的失范與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角色感情互動不足
理想孝道倫理要求盡孝不僅是為人子女的外在義務,更應該是建立在親子深厚感情基礎之上的內在渴望,是完全建立在父母子女相互理解的基礎之上的。孝心源于父母的愛心,也表現為對父母的愛心、報恩心和責任感。一方面,為人子女者,要全面關注老年人的需求,不僅是物質和經濟層面的“老有所養”,更要高度關注老人的感情需求,特別是發展需求和價值需求;另一方面,作為父母應該給予子女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幫助子女完成成功人士的角色、孝順父母的角色和教育子女的角色,緩解子女沉重的社會壓力、經濟壓力和精神壓力。然而,由于傳統儒家孝道對當代孝道倫理影響之重,使當代孝道倫理呈現敬畏勝于親愛、角色勝于感情的特點,導致現代社會孝道一定程度上異化的現象。在以父權為基礎的權威主義影響下,父母對于家庭財產、子女婚姻、子女行為,甚至子女人身擁有絕對支配權,這就使親子之愛的孝不可避免的扭曲為敬畏。現代人重物質、輕感情,對父母精神需求有意無意的漠視;重形式、輕內容,平時不孝順,而大壽、葬祭時大操大辦;這些逃避義務、不盡孝道的種種孝道異化傾向,見證了現代孝道倫理的不足。
(二)權利義務互益不足
現代社會是倡民主、講平等的社會,因而,理想孝道倫理應該是權利義務并重互益的。現代社會民主、平等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并逐步深入到社會的各個方面。在現代家庭中則表現為:家庭成員之間能夠平等討論問題,惟理是聽,子女能夠對自己的價值觀和生活態度進行自由的表達,在新的社會條件下以新的方式表達對父母的深愛的同時,也可以對封建家長制和家長作風表示不滿等等。因此,建立“雙方都相互對對方具有權利,也相互對對方承擔義務和責任”的“權責倫理”是理想孝道倫理的需求。然而,現代社會孝道倫理卻浮現出兩種不同的“歧途”。一種是受中國傳統孝道倫理中“無違”、“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思想的影響,現代孝道倫理就顯現出不平等人格關系,單向度的要求子女應該按照父母的意思該干什么,不該干什么。另外一種是受中國計劃生育政策實施的影響,家庭中子女因其少而備受父母的溺愛、遷就、縱容,導致子女在認識上偏激、以自我為中心,對父母不尊敬、不關心、不理解,成為名副其實的“小皇帝”,在“孝”的問題上,“倒孝”、“啃老榨老”現象普遍。不管是父母說的算,還是子女說的算都不利于建立和諧的親子關系,代際之間處理問題不再是單方面的順從,而更多的是要經過溝通、對話來協調,父母和子女都應把握好各自的權利和義務,以利于建立家庭理想的孝道倫理。
(三)孝道實踐模式認識不足
理想的孝道倫理呼喚的是一種適應現代生活的孝道實踐模式,即以家庭養老為主,建立一種自我養老、家庭養老、社會養老三結合的養老模式。一方面,在社會養老體系還不甚發達,經濟條件有限的情況下,家庭養老仍將是主要的養老方式,這也是符合中國人的道德觀念的;另一方面,把自我養老和社會養老作為必要補充,有利于增強老人的獨立意識和自強意識,發揮各種非政府組織的作用。然而,隨著家庭格局由傳統家庭向核心家庭的轉變,人均壽命的不斷延長,人口老齡化、養老防老問題浮出水面。同時,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還不足于完全解決老年人的生活需要,這就決定家庭養老與當前家庭核心化、小型化之間的矛盾。社會中不難發現“周托”變成了“月托”或“雙月托”;子女交入托費不見老人面就走;老人住著破舊甚至不能擋風避雨的屋舍;老人沿街乞討等現象。這是我們不能回避的孝道倫理失范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以縱向傳統倫理道德為參照系
傳統孝道倫理的范疇具有二重性,其中開明科學性的東西作為一種道德,它不只適用于一個社會、一個階級或一個時代,而且具有普適性的價值。
(一)感親、養親和敬親觀念淡薄
傳統孝道倫理通過禮儀讓人們對生命和父母生養之恩有所體察,對種種愛心善意細細品位,對生活有所感悟。歷史上盛傳西漢著名巾幗英雄花木蘭代父戍邊,三國魏名臣司馬芝臨危護母,三國吳郁林太守陸績懷橘以孝母等感恩父母的故事。除了感親,傳統孝道還強調養親。孟子說:“世俗所謂不孝者有五,情其四肢,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縱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離婁下》)這其中指出了不敬養父母的五種不孝行為。比養親更深一層次的孝是敬親。孔子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孟子說:“孝子之至,莫大于尊親。”(《孟子·萬章上》)孔子和孟子給孝賦予了崇敬父母的內容,以與一般動物照料其上代的行為相區別。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禮記·祭義》)可見,敬是一種建立在血緣基礎上的敬愛之情,是比孝養更高的一種倫理尺度道德要求,基于孝敬之心的養親才是合乎人倫孝道的。
與傳統孝道倫理相比,現代孝道倫理感親、養親和敬親觀念略顯淡薄。現代社會雖然不提倡在繁文縟節上大做文章,但最起碼的感激、贍養、尊敬父母還是必要的。打罵父母、虐待老人、親子反目為仇種種現象,不禁讓我們掩卷長思,難道社會進步了,尊敬孝敬老人就不重要了么?恰恰相反,當今和諧社會發展更需要繼承和發揚傳統孝道的精華來提高人的道德素質、建設和諧美好的家園,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做貢獻。
(二)立德、立言和立功意識淡化
中國哲學是倫理型的,整個傳統文化價值系統以傳統倫理道德為核心,因此,中國人都以成德建業、厚德載物為理想。早在春秋時期,魯國大夫叔孫豹就提出了“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謂三不朽”,由此形成了一種道德至上的價值取向與文化精神。孝不僅要求子女對父母盡贍養義務,而且還要求他們立德、立言、立功,從而達到“揚名聲、顯父母、光于前、裕于后”(《三字經》)的目的。子女們寒窗苦讀,躋身仕途,求取功名,為的是秉承父志,善繼善述,實現父母對子女的希望,達到“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中庸》)。保持家風淳樸,維護家道興旺,為父母、為家庭爭取榮譽,延續父母、家庭的生命。《孝經·開宗明義》說:“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這是傳統孝道對子女在家庭倫理范圍內的最高要求。
在中國傳統社會家國一體的政治結構中,把孝道與“忠君”、“愛國”聯系起來,以孝道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出發點。使孝道這種調節親子關系的道德規范上升擴展為具有社會普遍意義的行為準則。“移孝作忠”,通過這種擴展與轉化,孝道在中國傳統社會就具有了超出家庭倫理范疇的廣泛的社會政治意義。無可否認,這種倫理政治也存在消極作用。但當我們從另一角度重新審視的話,可以發現傳統孝道把對父母的愛同對國家的忠互相統一起來,主張人要在社會上建功立業,為社會做貢獻,做社會有益的人,這仍然具有現實意義。
在現代社會中,為國爭光不乏其人。但激烈的市場競爭使為國爭光,為社會效力,服務于社會,服務于大眾的意識漸趨淡化,甚至被標榜為口號,束之高閣。一般來說,為國爭光與為父母爭光兩者并沒有根本的沖突,大多數時候,兩者之間是相互統一的,具有同向性。在現代社會,贍養父母,養親敬親不僅僅是個人的私事,也不單純是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而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家庭倫理中公德的體現,是公民為社會應盡的義務。因此,在現代孝道倫理建設中,立德、立言、立功,仍然具有不可否定的積極意義。
(三)家庭教育觀念弱化
傳統孝道十分重視家庭教育對子女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的養成。劉向在《說苑·建本》中說:“賢父之于馳,慈惠以生之,教誨以成之,養其誼,藏其偽,時其節,慎其施。”要求父母培養子女成人。在這種家庭教育中,父母以自己的言傳身教,以自己的行為規范來對子女進行實實在在的道德教育,“愛子教之以義,方弗納于耶。”(《溫公家范》卷三《父》)這種嚴格的家庭教育,使子女從家庭進入到社會時,不會與社會規范發生沖突,自然地融入社會,成為時代的“孝子”。
在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過程中,學校教育日趨占據教育主導地位,這就使家庭教育觀念呈現弱化趨勢。自古家庭就是社會的基本單位,它對于社會的穩定和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中父母和長輩成員的言行舉止直接影響著子輩的一舉一動,他們對子輩的教育有著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當今一些父母自欺欺人式的做法嚴重侵蝕子輩的心靈田園,為其日后的學習和生活埋下了不幸的陰影。家庭倫理建設的水平,決定著家庭文明的水平,體現著家庭文化水準、道德涵養和家風家貌。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社會肌體的健康、活力和穩定、發展,一般都決定于家庭的優化程度。在現代孝道倫理建設中,我們要充分認識到家庭對社會的正面作用,由家庭教育人手,以身作則,提高家庭成員的素質和修養水平,進而推動整個社會道德水平和素質的提高,以實現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的根本目的。
三、以橫向的其他國家為參照系
跨文化的考察表明,孝道倫理不僅在目前而且在今后,不僅在中國而且在其他國家仍然保持著一定的生命力。雖然外國與我國目前的社會經濟條件不同,但也存在孝道倫理的共同特點,因此,它們的孝道倫理的理論及實踐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對于我們存在著積極的意義,我們應該予以借鑒。
(一)歐美國家社區支持老人的孝道實踐模式
歐美國家的老人能夠享受到社會保障制度的利益,法律也沒有規定子女供養父母的經濟責任作為代際關系的支柱,家庭養老功能在歐美國家依然一定程度地存在著,并滿足著老人們的精神和情感上的需求。歐美老人的家庭養老是獨立型的,老年人愿意獨立居住,獨立和自給自足的社會精神滲透在西方文化中,并成為衡量自身價值和他人價值的準則。因此,老人寧愿獨立地在家庭里生活,當然并不排除在必要時把子女、親屬、朋友和鄰居所提供的非正式幫助看成是滿足自身需要的最適當的源泉。歐美老人家庭雖然獨立,但老人仍是家庭網絡中的組成部分。一些研究材料表明,通常老人有一名或數名子女住在附近,保持著所謂“有距離的親近”,與子女、孫輩可以經常互相探望往來和相互照應,保持親密的關系。歐美發達國家都強調社區支持老人的家庭,即以社區為基礎提供的正式服務,特別是上門服務來增強老人在家庭里的生活能力。如美國實施的“社會服務街區補助計劃”,在各州力圖幫助和支持老年人在家里有能力獨立活動,為老年人提供較多的服務項目,如家政服務、運輸、供給膳食等,所有住在家里的老人都能獲得這樣的服務。
對于我國,現代孝道倫理是隨著傳統家庭向核心家庭轉變、生活居住空間的轉變和生活時間節奏上的轉變而發展形成的孝道倫理形式,為配合獨立型家庭養老模式的順利實施,我們可以借鑒歐美國家大力發展社區服務的模式,即以社區為基礎提供的正式服務,特別是上門服務來增強老人在家庭里的生活能力,以此來減輕核心家庭成員子女的壓力,既實現了老人家庭養老的愿望,又使老人得到很好的物質和精神上的照料。
(二)新加坡“瞻養父母法案”的孝道實踐模式
新加坡政府推行的以強制儲蓄為原則的中央公積金制度為老年人的生活提供了一定的經濟保障,而其一直提倡和鼓勵的家庭養老模式的成功經驗更值得借鑒和學習。政府的大力宣傳,創造了尊老敬老、贍養老人的良好的社會氛圍。政府認為,“孝道”是倫理道德的起點,孝道可以穩固家,可以使人類社會得以延續。吳作棟前總理曾指出,穩固的家庭是照顧年長國人的需要,滿足年輕人期望的重要基礎,必須不惜任何代價保持三代同堂的家庭結構的穩固。新加坡于1994年制定了“瞻養父母法案”,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將“贍養父母”立法的國家。《贍養父母法案》規定:如被告子女未遵守法案,法院將判決對其罰款一萬新加坡元或判處一年有期徒刑。1996年6月,根據該法新加坡又設立了贍養父母仲裁法庭。仲裁庭由律師、社會工作者和公民組成,地方法官擔任主審,若調解不成再由仲裁法庭開庭審理并進行裁決。政府為鼓勵兒女與老人同住,還推出一系列津貼計劃,為需要贍養老人的低收入家庭提供養老、醫療津貼。新加坡政府自1993年以來曾推出4個專門的“敬老保健金計劃”,每次計劃政府都撥款5000多萬新加坡元,受惠人數達17-18萬。又如,政府推出“三代同堂花紅”,即如與年邁父母同住的納稅人所享有納稅的相應利益。因病重而嚴重殘疾的人,如果家庭月收入不到700元,每月可獲得180元援助金;家庭收入在700-1000元之間,則每月可獲100元援助金。
我國目前雖然制訂了《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但針對孝道的保證實施還沒有明確的立法規定。而《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對瞻養人不履行精神上的慰籍義務應承擔何種法律責任沒有作出規定,致使老年人被子女虐待或不履行精神瞻養義務得不到法律主持。運用法律手段強制性地使子女承擔起照顧父母的責任,老人的基本權益得到基本的法律保護,這是我國政府在維護老人權益方面比較薄弱的環節。四川有一位叫李宗發的律師曾向四川省人大常委會提出建議,要求專門立一項地方法規即孝法,還提出要把是否孝敬父母作為考察、錄用公務員的先決條件,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與討論。我國在立法維護孝道方面還有一定距離,新加坡在保證孝道方面采用實施的一系列法律行政手段,對于我國現代孝道實踐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三)日本忠孝合一的孝道實踐模式
源于中國儒教傳統的孝道在日本得到了適應性的發展,對于日本人來說,孝與忠是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一方面,孝是一個家庭成員的第一家庭義務,是對至親者的尊敬,在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孝先于忠。在日本至今還存在一種社會習俗,即只有父母與已婚孩子共同生活才被認為是正常的、能給人以安寧的生活形態。日本政府規定和實行了一系列有利于推進家庭養老的社會保障措施,包括:如果子女照顧70歲以上收人低的老人,可以享受減稅;如果照顧老人的子女要修建房子,使老人有自己的活動空間,他們可以得到貸款;如果臥床老人需要特殊設備,政府予以提供;同時在社會輿論上提倡三代同堂,提倡子女盡撫養老年人的義務。日本還發展了完善的養老護理服務,如“在宅服務”和“設施服務”,為那些因護理老人而身心疲憊的家庭成員提供了休整的時空,使得居家養老得以順利進行。另一方面,忠是作為一個大和子民的首要政治義務,是對至敬者的尊重,在以政治價值優先為特征的日本,忠又優先于孝。日本人忠于上級、忠于天皇并不是因為對象的人格魅力,而是由于對象的地位及其命令對于實現國家目標的至關重要性。日本人特有的忠孝觀念不僅滲透于日本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而且還在整合社會的過程中發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特別是對于激發民族的創造精神,其作用更是獨特的,比如,由忠孝觀念引起日本國民對集體目標的關注,重視業績,個人與集體的“機械團結”效應等,有利于降低創新活動的“摩擦成本”。
毋庸置疑,日本的忠孝觀一定程度上也存在著不足,但其忠孝合一、國民一體的觀念不能不說對我們有很大的借鑒作用。我國傳統孝道“家、國、天下”觀念呈現淡化趨勢。人們更多的是從個人實際利益出發來完成孝與忠,而忽略了站在社會和國家的角度來完成孝與忠。孝忠合一、國民一體的觀念不僅有利于人們完成作為家庭成員的小孝,更有利于人們完成作為社會成員的大孝,使社會各個單元具有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國民統一意志、統一思想、統一步調、統一行動,從而提高整個國家的運行效率。
責任編輯 任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