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高全社會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是當代中國在全球化時代全面加強理論創新、科技創新進而提高國際競爭力的重要任務。創造性思維的四個行之有效的培養途徑是:保持反思與批判精神、正確對待思維異質性、掃除思維死角和正確對待非邏輯思維。
關鍵詞:創造性思維;反思與批判;思維異質性;思維死角;非邏輯思維
中圖分類號:B8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494(2007)04-0067-03
一、創造性思維的重要性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也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社會總體的思維活躍性程度在一定意義上體現了特定時期的智力水平、創新能力和社會發育狀況。思維活躍性突出體現在創新上。創新是推動歷史發展的重要動力之一。整個人類歷史就是一個不斷創新、不斷超越的過程。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不能創新,也就失去了前進的動力。創新不僅是一種素質、一種能力,而且是一種精神,一種境界。顧名思義,創新就是創造新的能夠帶來更多思考和更大價值的東西,包括學術創新、理論創新、科技創新、實踐創新等等。創新的前提基礎就是創造性思維,沒有創造性思維,任何創新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創造性思維是極具活力的帶有挑戰特征的原創性思維,是兼具理論開拓性和實踐導向性的思維形式。它貴在創造,貴在超越,不簡單重復,不輕易模仿,不拘泥于現有成果,一旦呈現出來就帶有極強的爆發力和震撼力,使人感覺到煥然一新。創造性思維內容上豐富多彩,形式上不拘一格。它廣泛滲透在各種理論思維與實踐活動里,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它也許帶有偶然性,會轉瞬即逝;也許帶有必然性,會永久駐存在記憶中。創造性思維是對主觀世界、客觀世界乃至主客關系從感性沖動到理性直覺的認識過程。認識包括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對創造性思維的形成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感性認識表現為對個別事物的興趣以及捕捉各種現象的能力,并為理性認識創造條件、提供可能。理性認識主要就是用概念、判斷和推理等思維形式反映事物運動、發展和變化的過程、特點和規律。由此看來,提高創造性思維能力也就是在感性認識基礎上提高運用概念、判斷和推理等思維形式正確反映各種事物運動、發展和變化過程與規律的能力。
創造性思維是人的重要的存在方式之一。人之為人,具有三個基本的存在特征:思維、言語和實踐。它們處于三個不同的層次,屬于三個不同的領域,或者說是人的三個不同的存在方式。是否想得到、是否說得巧、是否做得好,決定一個人能不能在自己所從事的研究領域或職業領域里有所作為。性格的差別、能力的高低、謀略的深淺等等,最終無非體現在這三個方面。思維、思想、思考是同一范疇的概念,是人的一切行為的發動機,是話語活動和行為實踐活動的先導。加強創新能力建設,首先需要從思維領域著手。創造性思維是影響和制約人的思維能力的關鍵因素之一。創造性思維作為人的本質屬性之一,既不同于一般動物的本能反應,也不同于人類對萬事萬物的簡單反映,它是一種高級的帶有獨創性和實踐性的認識活動。有學者認為,邏輯思維就是理論思維Ⅲ。邏輯思維的基本矛盾體現在貫穿于認識全過程之中的具體與抽象、靜止與運動、有限與無限三個方面。這其中,創造性思維的作用不可低估,還可能把不同方面綜合起來。需要強調的是,這種帶有抽象作用的認識過程充滿概括、歸納、凝結以及提煉特色,創造性思維正好可以在這種過程中發揮統攝、提攜、拓展、協調等作用。從尋求進步和促進發展的角度而言,人們的思維認識能力需要不斷地實現超越。創造性思維不僅有利于潛能和想象力的發揮,而且也是實現超越的重要途徑。
培養創造性思維是提高創新能力的核心環節。創造性思維既可以推進理論發展,又可以促進實踐變革,是帶有開拓性和挑戰性的新鮮、新奇、新穎的創造活動。創造性思維不僅具有創新性、突破性,而且具有開拓性和綜合性的特點。不管是個人、集體還是國家,創造意識越強,創造性思維越活躍,創新能力就越強。當今是創造力空前活躍的時代,國際上日趨激烈的科技競爭、經濟競爭的核心要素就是創造性思維的競爭。各國之間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而衡量人才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是否具有創造性思維的能力。在科技革命迅猛發展的新世紀,科技創新越來越成為當今社會生產力解放和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標志,越來越決定一個民族和國家的發展進程和國際地位。在這樣的形勢面前,敢不敢創新,能不能創新,關鍵在于是否善于培養創造性思維,是否能夠培養出一批具有創造性思維的人才進而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機遇。
二、培養創造性思維的四大途徑
(一)培養創造性思維需要養成懷疑和批判的思維方式。歌德在評述莎士比亞時激動地寫到:每個重要的有才能的劇作家都不能不注意莎士比亞,都不能不研究他。一研究他,就會認識到莎士比亞已把全部人性的各種傾向,無論在高度上還是在深度上,都描寫得竭盡無余了,后來的人就無事可做了。只要心悅誠服地認識到已經有一個深不可測、高不可攀的優異作家在那里,誰還有勇氣提筆呢?容易拜倒在偉人面前是很多人在學術研究和思維過程中走不出的怪圈。“我注六經”的思維觀念深刻地左右人們的靈魂。正如希臘諺語所說,偉大和貽害是雙生子。由此看來,創新需要保持反思和批判精神。應該把批判繼承歷史傳統和概括提煉時代精神結合起來。歐洲是偉大思想和歷史巨人的發源地,笛卡兒、康德、黑格爾、馬克思、涂爾干、哈貝馬斯等都是人類歷史上最為杰出的思想家,強烈的反思和批判精神是他們的共同特征。他們都把反思和批判當作是銳利的思想武器,在繼承的基礎上勇往直前地開辟新的研究領域。他們并不僅僅是刻板地照著前人講,而是按照自己的思路接著前人講,甚至帶著鋒芒對著前人講。毛澤東早年提出了“挈其瑰寶而絕其淄磷”的觀點,意為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他在《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中提出:“我們這個民族有數千年的歷史,有它的許多特點,有它的許多珍品。對于這些,我們還是小學生。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繼承這一份珍貴的遺產。”
人文社會科學如此,自然科學也是如此。正是抱著這種反思、批判和懷疑精神,愛因斯坦突破了牛頓的經典力學發現了相對論,丁肇中突破原有物質結構理論發現了基本粒子夸克。懷疑前人不等于全面否定前人,懷疑是為了更好地創造,需要在懷疑的過程中發現新的問題。歷史就是曾經發生過的活生生的現實,只是由于時間的一維性特征才使得我們沒法去親身再體會一次罷了。就西方思想史發展演進的過程而言,沒有柏拉圖就沒有笛卡兒,沒有笛卡兒就沒有康德,沒有康德就沒有黑格爾,沒有黑格爾就沒有馬克思。同樣,就中國思想史的演進來看,沒有孔子就沒有孟子,沒有孟子就沒有董仲舒,沒有董仲舒就沒有朱熹,沒有朱熹就沒有王陽明。后者總是在繼承前者的研究成果基礎上取得進步的。歷史與現實或者說理論與實踐是培養創造性思維的溫床。離開實踐,離開歷史,思維就無從談起。華東師范大學對該校紫江學者、終身教授楊國榮的學術興趣的介紹很有啟發意義:他在深入研究西方哲學的基礎上重點研究中國哲學;在深入研究中國傳統哲學的基礎上重點研究中國近現代哲學;在深入研究近現代中國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礎上重點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如何同中國傳統哲學相銜接的問題。萊不尼茨說:“遵循一位優秀的作者的線索,比自己完全獨立地重起爐灶要省力些。”這就告誡我們充分尊重和消化前人的研究成果是必不可少的,否則創造性思維就無法成為可能。但也不能盲目排除徹底的新型思維的存在,也許有的人思維創建性超強,完全是自己在特定時間特點條件下不依賴任何人獨自體悟的結果。這種思維比較少見,但卻意義重大。一個人揭示事物發展過程的各種屬性與特點的準確性越高,其認識能力、研究能力就越強。就認識論對于學習、工作以及社會交往等日常生活和科學研究的指導意義而言,保持懷疑、反思和批判精神永遠是必要的。
(二)培養創造性思維需要正確認識和對待思維異質性。所謂思維異質性,簡而言之,就是思維的不同性質、研究領域的不同范式和思考問題的不同角度與方法。我們不僅要在應該趨同的問題上謀求一致、統一和類同,而且應該在趨異的問題上謀求不同、對立和沖突,這才是對待科學研究的真正科學的態度。孔子主張“君子和而不同”。英語語言中“起作用”的表達方式是“make a difference”,是說不同才有作用。在科學研究中,需要正確處理“求同”和“求異”的關系。求同是為了達成共識,求異是為了尋找突破,我們需要在求異的基礎上求同。問題往往在于求同容易求異難,否定權威常常意味著大逆不道。歷史上很多有名的思想家都是去世若干年之后才被人們重新發現其價值的,這就是社會科學研究的難處。實際上,進步意味著變革,萬萬不能墨守成規。回顧充滿坎坷和荊棘的人類歷史,黑暗和專制的年代是多么的漫長。人們抱守殘缺,不能越雷池一步,思想僵化、迷信盛行,謬誤成為真理,訛傳替代正義。解放思想,始終保持心靈自由思考,是正確地運用辨證的邏輯思維方法的前提。現在已經進入全球化飛速發展的知識經濟時代,人們的想象力、創造力不會低于人類歷史上的任何一個時期,因而在重大基礎理論問題上不能簡單地抱著一味默認、贊許和膜拜的態度,應該保持適度的和必要的對抗、對立與對峙。應該重新審視已有的思維成果,以負責任的態度構建思維理性、認識理性以及實踐理性。在把粉筆和大象進行比較的時候,如果不說這是哲學大師黑格爾在《小邏輯》中的經典比較案例,幾乎沒有人會認為這種比較是有實在意義的。思維的獨特性、異質性、創造性就是這樣體現出來的。毛澤東在教條主義、主觀主義盛行之時強調中國革命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了解中國情況,不能照抄照搬馬克思主義的本本和俄國革命的經驗。鄧小平在改革開放初期指出解放思想就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打破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束縛,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這些經典的闡述必須牢牢記取,容不得遺忘。
復旦大學俞吾金教授認為,只要哲學基礎理論還沒有從僵化的思想框框中解放出來,整個民族就會失去其創造的活力。他在回憶自己“文革”時期的求學與思想經歷時慨嘆道:我在高中三年級學習《毛主席語錄》時對林彪把毛澤東思想理解為“頂峰論”感到困惑,因為任何真理都是絕對真理與相對真理的統一。所謂“頂峰”也就是沒有發展了,這怎么可能?我在小組討論會上說出了自己的困惑,結果工作組采取了突然襲擊的方式,組織全班同學對我進行圍攻,說我在毛澤東思想上“有觀點問題”,少數人試圖把我打成反革命。當時我只有十七歲,心里很苦悶:為什么我滿懷真誠地追求真理,卻遭到了這樣的回報?我突然覺得,一種有價值的東西在我心中被碾碎了,但我說不清它是什么。這段回憶和感嘆讓我們看到了獨立思維對于科學研究、智力開發以及人生意義的價值。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科學研究不同于社會交往,兩個領域的潛規則彼此不同。前者重差異,破戒律,尋找突破,強調的是要設法找到別人的錯誤和缺漏之處。后者重謀和,好傳統,避忌諱,尋找共識,強調的是要設法在共同的問題和想法上擴大交流與合作。學術研究一旦走到社會交往的道路與方式上去,迎來的將是悲哀與凄涼、蕭條與荒蕪。同樣,一個人如果按照學術研究的方式去從事社會交往,毫無顧忌,處處標新立異,不但難以有所作為,而且還會碰得頭破血流,甚至遍體鱗傷。
(三)培養創造性思維需要打破和掃除思維死角。在我們的思維活動中,思維死角是存在的。從事學術研究的人經常感到困惑、迷茫,感到不舒服、不自在,感到心中總是有個什么模糊的東西或者意象,甚或每時每刻都感到有很多問題說不清道不明似的。這是感性萌芽與理性直覺的互動過程,是內在創造力的呼喚,是理論研究者的精神魅力。那些模糊的東西與意象以及那些說不清道不明的問題就是思維死角。思維死角也可以說是一種極其重要的尚待開發的問題意識。打破思維死角一方面就是要大膽地去思考、去想象、去構造、去揭示,以女媧補天的勇氣和大禹治水的膽識把涌動在自己心底里的最為真實的意念挖掘出來,以享世人。另一方面就是要掃除長期固化在頭腦里的不合事宜與不合時宜的陳詞濫調和各種帶有巨大束縛和壓制作用的理論學說,不斷地進行換位思考,不斷地進行知識升級與更新,進行概念的重新整合和運算,打造全新的思維模塊。人的大腦不是用來藏污納垢的地方,我們需要經常對它進行清洗、打掃,使其成為新鮮觀念和美麗思想的加工廠。這是一種自我提高和自我進步的過程,有助于實現思想境界的提升。
掃除思維死角有助于擴展思維空間。打破思維死角的過程就是實現自我超越的過程。我們要積極地拓寬思維領域,開拓思維天地,滌蕩思維脈絡,建立真正屬于自己的思維范式。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杜威向中國人介紹了一套實驗性的思維方法論。他說:人在生活中經常面臨很多困境,處于疑難的境地,為了擺脫困境,人必須明確疑難點之所在,提出種種假設,并對每個假設進行推理,從理論上論證哪個假設更合理,再將合理的假設付諸實踐,以驗證此種解決方法是否有效。胡適把這樣一種思維方法論轉化為實驗方法論,提出了“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十字概括。他把科學實驗方法應用到了學術研究和文化創造上。在創新問題上,沒有一點打破陳規戒律的精神是不行的。當前很多從事科學研究的人不敢想、不會想,只會人云亦云,亦步亦趨,原因就在于害怕出錯、冒犯權威,擔心與自己已有的學術聲譽和學術地位不相稱,故而鋒芒不露,憂而不發,專寫些不痛不癢、不傷大雅的文章,僅僅為了應付年度考核和職稱考核而已。
(四)培養創造性思維需要重視非邏輯思維。非邏輯思維與邏輯思維相區別,指理由不充分或很不充分的思維活動。主要表現如直覺、靈感、猜想、幻想、頓悟、假設等。在現實生活中,非邏輯思維現象大量存在。使用非邏輯思維可以帶來幽默感,比如當披鎖在門外的人敲門要求進來時,門里面的人說要想進來的話就自己到里面來開門吧。小說《西游記》里有很多充滿荒誕離奇色彩的故事,人們非但不覺得不可信,反而準確地起到了塑造真實的人物性格的作用。現在很多深受青少年喜愛的卡通片、荒誕劇都帶有非邏輯思維的特征。非邏輯思維從幻想、猜測到理想再到現實的發展過程就是從非邏輯思維到邏輯思維的過程。幻想、猜測往往是科學研究的起點。科學發展的幾次重大飛躍都帶有從幻想到現實、從非邏輯思維到邏輯思維的屬性。
非邏輯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實質和核心。非邏輯思維的特點是非系統性、非合理性、非真實性、非連續性。非邏輯思維以邏輯思維為基礎,是邏輯思維的反向延伸,并且需要得到邏輯思維的檢驗和證實。非邏輯思維是挑戰性思維,常常使人覺得不可思議,甚至會使人覺得是在說瘋話。但這種具有浪漫色彩思維的背后隱藏的卻是人們對某些難以實現的愿望的期待和向往,是創造性思維的變相表達。比如,一位老師說他無法精確掌握每個學生到底在多大程度上理解了自己所講授的課程時,有學生提出世界上很快就會有人發明知識消化吸收測定儀。知識消化吸收測定儀這個概念的提出,就意味著人類已經在這個問題上向前邁出了一大步。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類似知識消化吸收測定儀的新名詞、新概念、新愿望在不斷地出現,類似遙感控制器、激光頻率梳、基因組圖譜等概念也日益得到確證,甚至成為日常生活中不足為奇的名詞。在這種演變和轉化過程中,非邏輯思維對創造性思維的形成、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好奇心是創造性思維的源泉和動力。余華東說:“當一個人學會適應社會時,他的思維也就失去了活力和創造性。在一個封閉和落后的社會更是如此”。理論在形成過程中具有抽象、提取和概括的特點,理論與實際之間不是簡單的對應和等同關系,一旦陷入理論的束縛不能自拔,就會對創造力和想象力的發揮帶來制約、阻礙作用。哲學家馮契指出,整個知識、智慧大廈以感性經驗為基礎。因此始終保持感覺的靈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一個人抽象的習慣養成了,書本的知識多了,可能使感覺遲鈍起來,想象力可能受到束縛,這會損害人的創造力。由此看來,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形成、運用和發揮必須保持既有理論和現實生活實踐之間適度的張力,否則就有可能陷入教條和盲目的深淵。
責任編輯 任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