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廣西以泛北部灣經濟合作與發展為突破口,將發展戰略從區域性提高到國家層面,進入了經濟起飛時期。與世界其它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一樣,廣西面臨著經濟起飛時期的諸多困難和問題,只有突出重點,抓住關鍵,全面實施優先發展戰略,才能妥善解決好這些困難和問題,確保起飛以后的經濟效率與質量。
關鍵詞:廣西;泛北部灣區域經濟;合作與發展;戰略
中圖分類號:F75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494(2007)04-0077-03
廣西以泛北部灣經濟合作與發展為突破口,將發展戰略從區域性提高到國家層面,標志著廣西通過拓展國際合作途徑和空間,整合新的發展資源,打造新的經濟市場,建立新的國際關系,進入了經濟起飛時期。這種根本性轉變,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是中國—東盟共同利益發展的必然要求。需要指出的是,廣西與世界其它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一樣,也面臨著經濟起飛時期的諸多困難和問題,只有突出重點,抓住關鍵,全面實施優先發展戰略,才能妥善解決好這些困難和問題,確保起飛以后的經濟效率與質量。
一、經濟起飛以后廣西面臨的主要問題
進入新世紀以來尤其是2006年自治區第九次黨代會以后,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政府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按照發揮優勢,統籌規劃,科學布局,整體推進,保護生態,持續發展的要求,以港口經濟為龍頭,以臨海重化工業為重點,以城市建設為載體,以基礎設施建設為保障,以改革創新和國際合作為動力,努力建設現代化港口群、高新技術產業群,推動全區經濟的快速起飛,努力把北部灣建設成為中國—東盟經濟合作與發展的新高地,把廣西建設成為推動我國沿海經濟發展的新一極和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新亮點。
廣西從1992年開始建設面向東南亞的西南出海大通道,在公路、航運、港口等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已完成了一批重大工程,到2006年末,廣西沿海港口共有生產性泊位166個,萬噸級以上泊位29個,港口貨物吞吐量近5000萬噸?;A設施建設項目的優先安排,為泛北部灣區域經濟合作與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2006年,中國與東盟貿易額已達到1500多億美元。2007年2月,廣西北部灣開發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和廣西北部灣國際港務集團有限公司掛牌成立,同時國家西部大開發“十一五”總體規劃也把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列為西部三個率先發展的重點地區之一,這標志著泛北部灣經濟合作與發展又實現了新的跨越。
當前廣西在全面實施泛北部灣區域經濟合作與發展戰略過程中,面臨如下主要問題:一是如何努力實現區域發展戰略的新突破,即如何真正把泛北部灣區域經濟合作與發展納入國家對外開放總體戰略和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總體戰略;二是如何努力實現區域經濟合作與發展的新突破,即如何在廣泛交流、取得共識、實現互利互惠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和擴大泛北部灣區域經濟合作與發展;三是如何努力實現區域經濟合作與發展政策的新突破,即如何在建立和完善政府、行業、企業、商會等多層次、各類型對話與合作機制的基礎上,施行資金融通、市場準入、土地開發、稅收管理等方面戰略性伙伴政策,建立貿易便利化、口岸通關便利化、投資融資便利化等合作與發展新平臺;四是如何努力實現具有先進生產力性質的重大骨干項目建設的新突破,即如何抓住機遇,迎難而上,謀求基礎設施建設、資源開發、技術引進、農業發展、加工制造、商貿物流、金融管理、旅游服務、人才培訓、合作制度和合作組織制度建設等十大領域的區域合作項目向泛北部灣國家重點戰略項目推介與實施。
二、對廣西實施泛北部灣區域經濟合作與發展戰略中若干重大問題再認識
(一)關于區域發展戰略向國家發展戰略升級問題的再認識
區域發展戰略向國家發展戰略的轉型與升級,是廣西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決定泛北部灣區域經濟合作與發展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所在。為此,對廣西區域發展戰略問題,有進一步深化討論的必要。我們認為,從廣西的角度看,泛北部灣區域經濟合作與發展戰略能否從根本上轉型和升級為國家發展戰略,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實施泛北部灣區域經濟合作與發展戰略能否維護并擴大大西南地區共同利益,進而維護和擴大國家的整體利益。大西南地區地域廣闊,資源豐富,但由于自然環境的制約,大西南巨大的發展潛力一直難以展現。為此,通過實施泛北部灣區域經濟合作與發展戰略,把西南出海大通道與海外廣闊市場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是確保實現大西南地區共同利益最大化目標的前提和條件。二是實施泛北部灣區域經濟合作與發展戰略能否維護和擴大中國—東盟的共同利益進而能否維護和擴大中國與世界各國共同利益。對東盟各國而言,中國的資源和市場,是它們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要條件。通過實施泛北部灣區域經濟合作與發展戰略,建立中國—東盟政治、經濟、文化合作與發展的便捷通道和自由平臺,是實現中國—東盟利益最大化的關鍵所在。維護和擴大中國—東盟的共同利益,符合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內在要求,是新時期進一步推進國際經濟合作與發展的有效途徑。
(二)關于制度創新在戰略轉型中的特殊作用的再認識
戰略轉型與制度創新是一個矛盾共同體,制度創新是這個矛盾共同體的積累過程,戰略轉型是這個矛盾共同體的性質變化,沒有制度創新作前提條件,就難以形成戰略轉型的必然結果。這是唯物辯證法的觀點。泛北部灣區域經濟合作與發展戰略向國家發展戰略的轉型與升級,同樣也需要制度創新。而目前情況下,加快立法是制度創新的關鍵所在?;仡櫧詠?,美國、日本、德國等國家在開發資源、發展經濟過程中,都通過立法來建立健全資金積累、技術創新、人才培養、產業發展機制,這些創新機制最終推動了這些國家經濟的大發展。如美國在19世紀出臺的《鼓勵西部植樹法》、《沙漠土地法》等法律,就極大地推動了西部經濟的發展。德國1969年頒布的《改善區域經濟結構共同任務法》,就為后來兩德統一經濟發展差距的縮小創造了直接有利的條件,使東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差距在1990-1995年五年間縮短了三分之一。日本制定的《海道開發法》、《國土綜合開發法》,使北海道通過實施1952年到1997年五個綜合開發計劃,實現了區域經濟發展的新飛躍。借鑒國外成功經驗,我們認為,泛北部灣區域經濟合作與發展戰略的轉型與升級,在完成理論研究與規劃論證任務之后,應著手進行立法,只有立法,才能避免朝令夕改,抵御長官意志,減弱體制障礙,維護合作利益,建立穩定關系,確保戰略順利穩定地實施。
(三)關于港口經濟推動效應問題的再認識
港口經濟是由生產、加工、運輸、服務、銷售等連鎖產業群有機構成的特殊性區域經濟。它具有參與國際產業分工、立足國際市場發展的獨特優勢,對腹地經濟發展形成巨大的推動作用。因而經濟學家把港口建設看成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增長極。作為大西南地區與東南亞地區的結合部,廣西沿海地區背靠大西南,面向東南亞,腹地資源特別豐富,海外市場十分廣闊,發展港口經濟具有十分獨特的地緣優勢。改革開放以來,廣西沿海地區港口經濟雖然取得了長足發展,但由于各自為政,力量分散,并在政策、資源等方面相互爭奪,最終使北海等地在上世紀90年代初中期出現了“泡沫經濟”現象。因此,只有通過全面實施泛北部灣區域經濟合作與發展戰略,把廣西沿海各港口的建設統一起來,發揮整體優勢,建立新的發展平臺,形成新的戰略伙伴關系,才能最大程度地開發利用港口資源優勢,輻射和帶動腹地經濟向新的更高層次發展。
三、加快泛北部灣區域經濟合作與發展的建議
(一)建設富裕文明和諧新廣西,全力解決好民生問題
從廣西實際來看,全區綜合經濟實力還比較薄弱,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總體還比較低,農村勞動力轉移渠道亟待拓展,人民群眾合法權益保障工作亟待加強,大石山區貧困人口轉移安置亟待開展,邊境地區群眾生活質量亟待提高,庫區移民安置與扶持工作亟待改進,所有這些,都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影響全區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民生問題。我們認為,只有全面加快富裕文明和諧新廣西的建設步伐,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好上述民生問題。為此建議:一要積極探索新型工業經濟的發展道路。通過大力開發和積極引進高新科技項目,構建適合廣西特點的優勢工業體系,全面提高廣西新型工業化發展水平,為全區經濟總量的增長創造直接條件。二要積極探索新型現代農業經濟的發展道路。通過機械化、規?;⑹袌龌?、信息化、國際化改造,大力發展具有廣西獨特優勢的現代農業經濟,進一步提高全區農村經濟實力和農民收入水平。三要積極探索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有效途徑。在建立和完善“三制”(首問負責制、限期辦結制、責任追究制)、轉變干部作風、提高行政效能的基礎上,進一步做好城鄉清潔工程、生態保護工程、民居改造工程、法律援助工程、社會保障工程的實施工作,切實加快富裕文明和諧新廣西的建設進程。
(二)研究民族關系問題,推動中國—東盟各民族的共同進步繁榮
民族關系問題是當今影響世界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大問題。民族關系問題的核心是平等互助、共同繁榮。廣西和東盟各國山水相連,許多民族跨國而居,自古以來一直和睦相處,往來密切,形成“誰也離不開誰”的民族關系格局。全面實施泛北部灣區域經濟合作與發展戰略,必將推動東盟各國發揮區域經濟優勢,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步伐,促進傳統產業轉型,推動民族文化繁榮,進而促進各民族躋身于世界民族之林。為此,圍繞各民族共同發展繁榮的奮斗目標,廣西應通過六個方面的努力,在推動中國—東盟各民族進步與發展上發揮更大的作用:一是認真落實中央的民族發展政策,實行長期穩定優惠的扶助政策,全面加快邊疆少數民族的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二是實施特殊的邊疆少數民族教育政策,緊緊圍繞加快實現各民族共同進步繁榮目標來培養各類專業人才,特別是要集中人力財力物力重點辦好東盟各國青少年人才培訓基地;三是認真做好邊疆少數民族村寨的建設規劃,全面加快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進程,讓邊疆少數民族率先發展富裕起來;四是舉辦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動,進一步密切邊疆各民族的經濟合作與文化往來,積極營造邊疆地區各民族共同進步繁榮的良好氛圍;五是繼續辦好南寧國際民歌節和中國—東盟博覽會,使之成為中國—東盟各民族民族交往、經濟合作、文化發展的永久性國際平臺;六是集中力量處理好影響邊疆地區民族交往和社會穩定的突出問題,為各民族的進步發展事業創造和平安寧的政治環境。
(三)遵循國際準則,始終站在世界發展最前沿開創泛北部灣區域經濟合作與發展事業
實施泛北部灣區域經濟合作與發展戰略,是一項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按照國際慣例,努力從廣西實際出發,抓好各項具體工作:一是立足區域合作,始終站在區域合作的最高平臺上做好自身的建設工作。只有在泛北部灣經濟合作、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泛珠三角合作、大西南合作等多區域合作過程中搶占先機,拓展空間,集聚資源,才能實現大開放、大開發、大發展的建設目標。二是努力用好用足國家西部大開發政策。緊緊抓住國家重點開發西部地區重大資源、重點扶持西部地區戰略產業、重點建設西部地區國際化發展平臺的有利時機,以泛北部灣區域經濟合作與發展戰略實施為契機,努力把廣西建設成為中國與東盟的區域性物流基地、商貿基地、加工制造基地、信息交流中心和連接多區域合作的國際大通道、交流大橋梁、合作大平臺,全面加快自身的建設與發展。三是努力開創中國一東盟經濟合作的新局面。按照把北部灣經濟區建設成為經濟新高地和發展新一極的指導思想,在辦好中國—東盟博覽會和商務與投資峰會、繼續增強廣西對外吸引力、聚集力的基礎上,從港口經濟、交通航運、基礎設施等方面人手,尋求經濟發展與合作的新途徑。四是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加快建設中國—東盟一體化發展的流通體系。爭取在國家的重點支持、東盟各國的積極參與下,全面加快建設“一樞紐、兩大港、三通道、四輻射”的陸??諊H大通道體系,早日實現中國—東盟各國之間鐵路、公路、水路、海運、航空的自由通行。
(四)實施高級人才優先引進政策,爭取世界各類高級優秀人才投身泛北部灣區域的經濟合作與發展事業
在經濟發展諸多因素中,人是最基本、最活躍的因素之一,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力資源狀態,對于充分有效地利用物質資源,實現經濟增長,都是極為重要的條件。發展經濟學理論認為,物質資本是經濟起飛的先決條件之一,但最終決定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成效的卻是人力資本。由于高級人才是人力資本中的最高層次,因而實施高級人才資源優先開發戰略,對于加速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無疑具有決定性作用。從廣西實際看,最迫切需要優先開發利用生產、加工、物流、服務、銷售、教學、科研、藝術等方面與泛北部灣區域經濟合作與發展密切相關的各類高級人才。這些高級人才分布在世界各地,只有打破國界,從國際發展最前沿來制定高級人才引進政策,積極構建有利于高級人才充分展示個人技能的廣闊平臺,才能在較短時間內聚集世界一流的高級人才隊伍,為泛北部灣區域經濟合作與發展戰略匯集最活躍的發展要素。
責任編輯 譚 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