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恭城新農村建設利用本土興業,種養致富,使經濟具有生態性、節能性、友好性、永續性,是對傳統農業的創新。它構建了一種城鄉融合和農工互補的農村城市化類型,其路徑選擇對我國中西部地區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
關鍵詞:廣西新農村建設;生態農業;恭城模式;農村城市化
中圖分類號:F1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494(2007)04-0055-03
廣西恭城瑤族自治縣自上世紀80年代初以來,大力推行“養殖—沼氣—種植”三位一體到“養殖—沼氣—種植—加工—旅游”五位一體的現代生態農業發展模式,走出了一條適合我國中西部地區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現狀及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成功之路。其路徑選擇,符合當今時代的潮流和發展趨勢,體現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生態和諧,經濟循環節約,環境清潔友好的科學發展、協調共生特征,對當前我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經濟發展:與當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現狀及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
恭城是一個不沿海、不沿邊、不沿國道的偏遠山區,它從廣西48個“老、少、邊、山、窮”貧困縣之一的后發地區一躍成為農業經濟多項指標名列廣西前茅并聞名全國的生態農業示范縣,其以“富裕生態家園”建設為目標的可持續農業發展模式,被《光明日報》、《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等權威媒體廣為報道。恭城的成功經驗,不僅得到上級領導及社會各界的肯定,更得到當地群眾的擁護與歡迎。其實現富裕的過程,不僅簡便易行,而且無損環境,不耗資源。尤其成功之處在于,恭城生態農業的發展模式是立足于恭城現有自然環境、社會現狀、經濟基礎、技術條件的基礎上實現的。與沿海地區以及城市近郊地區通過農村工業化和非農方式城市化轉變農村環境與農民身份,進而使其享受城市文明成果的方式不同,恭城新農村建設的模式是在現有的土地資源、現有勞動工具以及現有勞動要素、現有勞動力知識結構等原有生產條件不變的基點上,憑借農民自身的努力在傳統農業基礎上創造的新型農業奇跡。因此,它是真正意義上的以傳統農業生產方式進行的新農村建設實踐。同時,恭城生態農業的發展模式,還是與當地農民現有生產組織結構、農業科技能力相適應的產物。縱觀恭城生態農業發展鏈條的各個環節以及考察該縣眾多遠離城市的富裕新村建設,其發展過程均體現了現代農業的規模經營、品牌效應、市場化運作以及伴有農業技術輸出等諸多時代特征。因此,恭城經濟社會的發展,是一種以農富農、以農興農的發展模式和路徑選擇,它與以城鎮化、工業化為載體的新農村建設路徑有著重大區別。這種區別的意義表明:恭城生態農業模式的路徑選擇更適合于中西部以農業為主體的縣域,也更適合于中西部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水平。
二、生活富裕:政府公共投入不多,經濟社會發展總成本較低
當今的恭城農村,農民生活的富裕程度,在桂北諸縣中居于前列。農民靠種養致富,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現在,恭城農村由農民自建的新房隨處可見,公路路網村村相通,電話電訊已覆蓋到邊遠地區。其中生態農業開發較早的黃嶺、社山、紅巖、橫山、大嶺山、楊梅壘等村屯,還出現了擁有別墅、轎車及高檔電器的新型農家。因此,恭城的生態鄉村旅游也隨之興起,不僅吸引了大批的外地游客來此觀光旅游,也招徠了包括全國著名企業北京“匯源”以及大連“匯坤”、“聯發”等果汁果品加工廠家前來辦廠。這就進一步激活了恭城的生態經濟,擴展了農民的增收渠道,促進了恭城農村的富庶安康。
恭城生態經濟給當地農村創造財富,讓老百姓得到實惠等成就的取得,一直是在廣西自治區黨委、自治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恭城歷屆黨委、政府的堅持倡導下實現的。作為當地政府,他們不僅盡了引導之責,還要設法傾其扶助之力。盡管如此,由于政府的財力限制,政府對于幫扶農業的公共投入顯然是有限的。總成本也是較低的。
首先,在推廣沼氣之初,政府對農戶修建每座沼氣池只是給予為數不多的幾包水泥和200元左右的補助,這些投人相對于國家經常性的對貧困戶發放的生活補貼和困難救助來說,不僅是一次性的,而且數量也是不多的。
其次,恭城的新農村建設,是在政府各部門及城鎮有關單位大力扶持下進行的。恭城所采取的扶持辦法通常是,縣里每年確定3至5個新村建設點,每個新村指定10個左右新村建設后援單位。指定單位出資2萬元負責新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村民出工出勞按規劃進行統一施工。在此過程中,新農村建設一般遵循三個原則進行:一是新農村建設必須是在農戶自愿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開展;二是新村道路的硬化及必要公共設施的增設由政府指定的后援單位分別包干完成,各負其責,每年支援3至5個村屯,量力而行;三是各農戶建房必須按新村規劃進行,堅持創新,不貪多求快,不搞形式主義。由于上述措施的推行,恭城的新農村建設將政府資助分散到各單位承擔,較好地解決了城市反哺農業、支援農村、扶持農民的有關問題,找到了一條快捷、經濟的有效途徑,促進了新農村建設的良性發展,也減輕了縣級財政的負擔。
再次,恭城新農村建設中的農民新村建設,資金投入采取以農戶自籌為主,政府和社會幫扶一點的方式籌集。農戶、政府、社會各自出資比例大致為70%:15%:15%。這種方式較好地解決了新農村建設啟動資金不足的問題。因此,恭城新農村建設所需資金和資助成本,就政府投入而言,是比較低的。
三、環境和諧:人才素質、智力提升與文化教育興盛并舉,民主管理進程同步推進
“三位一體”生態農業的推行,不僅促進了有機農產品品質的提升,而且改變了恭城農村千百年來打柴燒草的傳統生活定勢。大規模的植樹種果,綠化了田園山川,種果形成的綠色經濟避免了工業化開發的環境損害。目前,恭城縣域森林覆蓋、植被保護和水土保持均呈現良性循環的態勢。據統計,恭城的森林覆蓋率已從1994年的70.8%提高到現今的77%。此外,由于恭城的新農村建設是在群眾自愿基礎上由政府主導,專家論證,規劃、設計、環保、旅游等專門機構把關、實施的系統工程,因此,較好地貫徹了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新村建設不僅保留了原有的山水原始風貌,突出了鄉村的綠水青山、小橋流水等地方特色及民族風格,還兼顧農村改水、改路、改房、改廚、改廁,以及文化、體育、衛生等多項公共基礎設施的配套與升級,因而顯示了新村建設的人文內涵及新村環境的高質量和高標準。
與此同時,由于恭城生態經濟是立足本土的鄉土經濟,不離土不離鄉便能發家致富,因此,當地農村青壯勞動力很少有外出打工的。這在很大程度上留住了鄉土人才,穩定了新農村建設的人才隊伍。有關人士指出,當前,新農村建設的難點并不在于資金短缺,最難的是沒有鄉土人才。而恭城的沼氣開發和果樹種植均具有一定的技術含量,沒有一支穩定的業務過硬的科技人才隊伍是難以推行的。但是,恭城自發展生態農業以來,通過各種方式在農村中培訓本土農技人才,目前,已造就了一大批具有較高水平的沼氣池建設的專門技術能手和水果種植、經銷專業戶。這些人不僅在本地大展身手,成為發展恭城生態農業的骨干和支柱,還曾被賀州、來賓、百色、南寧以及湖南、廣東等外省區請去當技術指導。這種狀況改變了恭城農村長期封閉的文化觀念和傳統意識,人們從實踐中直接看到了文化知識的價值及科學技術的力量。因此,在恭城廣大農村、人們對掌握知識、學習文化、投資教育格外重視。由此也促使廣大農民形成了尊師重教及盡力送子女讀書的良好社會風尚。在這種社會風氣和文化氛圍主導下,恭城的文化教育事業呈現前所未有的繁榮。恭城是一個總人口僅有28萬的邊遠的民族自治縣,但該縣的恭城中學卻是桂林市較早獲得“自治區示范性高中”稱號的學校。在這里,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恭城村村都有了自己的大學生,許多山溝里的孩子,已經從恭城走出山門,跨越國門,走向世界。
恭城生態經濟的發展,除了促進人們思想觀念的改變,還體現在農村民主意識的成長、民主管理的深化以及文明鄉風的培育上。據報導,恭城自2005年至今,全縣所有行政村“兩委”班子成員均按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法規的要求實現了“公推直選”。廣大群眾根據干部德能兼備的原則,直接在本鄉本村推薦并選舉村支書或村委主任。采取這種方式,全縣選出的由致富能手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和村委主任的已占65%,由致富能手擔任村“兩委”班子成員的已占村委班子總數的71%。在全縣117個行政村中,已有96個實行了民主管理。在這里,人們生活安定,經濟富足,社會治安和諧穩定。
四、本土興業:種養致富。社會關系和家庭結構和諧穩定。經濟社會發展的外部性影響降至最低
眾所周知,很長一段時間以來,農村勞務輸出和減少農民數量被視為“以工促農、以城帶鄉”,促使農村快速致富的脫貧良方。于是,人們便將農村富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作為改變農村貧窮落后面貌的一條有效途徑。但是,人們也看到,在進城務工農民向家鄉匯回一些打工收入的同時,一些社會問題和弊端也隨之顯現。那就是:隨著農村青壯勞動力的大量向外轉移,農村急需的人才特別是農村知識青年也大量流失,這就造成農村科技推廣及農村基層組織干部的缺失和斷層,直接制約了農村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此外,大量的農民進城,不是所有人都能順利務工和得到可觀收入的。因進城務工遇阻滯留城市而落人傳銷陷阱甚至淪為城郊“流民”,給城市治安增添壓力的“流浪一族”也不在少數。再加上進城農民工的子女教育問題、農村留守兒童因親情疏離和親情呵護缺乏所形成的心理障礙和安全保障問題,進城務工農民工與其留守農村妻子或丈夫的情感藉慰、夫妻生活失落所導致的情變婚變等一系列的深層次社會問題,已成為影響農村經濟社會良性發展的不安定因素。因此,如何化解由于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所產生的種種負面影響,消除日益突出的相關問題,已成為各地政府和社會學家極其關注的重大課題。而恭城新農村建設所創設的發展模式,較好地避免了農村富余人員向城鎮遷移的諸多社會難題,極大地減少了相關發展模式的外部性影響,促進了和諧鄉風的形成。因此,恭城新農村建設的路徑選擇就其社會學、經濟學、生態學的視域看,是具有重大意義的。
其一,恭城本土興業、種養致富的新農村建設模式減低了城市化過程中經濟和人口空間轉移在經濟、社會、生態方面所帶來的不利影響,路徑選擇具有廣普的社會學意義,因而顯示出廣泛良好的社會效應。
其二,恭城新農村建設模式利用自身大量的富余勞動力在本土發展農業多種經營,創新生產環節,優化生產過程,激活市場流通,改善生活環境,提高生活質量,培育鄉村農家旅游等新的經濟增長點,創立了鄉村地區本土城市化的新的形態和動力機制,具有藏富于民、自力更生的特征,顯示出巨大的經濟學意義和明顯的經濟效應。
其三,恭城新農村建設模式最大程度地減少了資源能耗,保護了生態環境,降低了生態成本,促進了資源的循環與再生.實現了農產品的綠色、無公害化清潔生產,因而恭城經濟的生態性、循環性、節能性、友好性、永續性特征十分明顯,它是當今時代由農民自身實現的對傳統農業的一種創新,也是對傳統農耕文明的一種傳承和光大,彰顯了較深的人文意蘊和時代精神,具有較顯著的生態學意義和生態效應。
其四,恭城新農村建設在城鄉關系方面構建了一種城鄉融合和農工互補的農村城市化類型。它是一種隨著社會變遷,農業生產活動日益多元化、商品化、外資輸入增長,基礎設施改善特別是交通和通訊設施的改善,使得城市農村的聯系更加緊密,城鄉的傳統差別逐漸模糊,在地域組織和空間結構上出現農業活動和非農活動并存的地域發展類型;是一種非城非鄉、城鄉兼有的城鄉融合、農工混合的經濟成長地帶;是中西部后發地區農村出現的一種將第一產業與第三產業直接結合的本土城市化過程。這種過程是在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長期實踐中出現的一種新范例,其路徑選擇與實踐探索對我國中西部地區的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
責任編輯 黃志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