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通過分析影響民族地區建設新農村遇到的主、客觀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穩步推進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的基本思路和政策性建議。
關鍵詞: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問題與對策
中圖分類號:F127.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494(2007)04-0051-04
一、廣西民族地區廣大農村客觀條件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城市(鎮)化低,城市輻射帶動農村的能力比較弱
近十多年來,廣西推行“撤地改市”行政區域改革,雖然也建立起了許多中心城市,但都是“農村版”城市(農村人口都大大超過城市人口),其輻射、帶動農村的能力比較弱。例如,廣西14個地級市,卻沒有一個市的市區非農村人口超過100萬,除南寧、柳州兩市外,其余城市的市區非農村人口都未超過50萬,對農產品的需求和消費量相對較小,拉動能力較弱。廣西的縣域經濟也不發達,沒有一個縣進入全國百強縣。2006年,廣西縣域經濟的規模,平均每縣GDP約為30億元,相當于全國平均規模的63%。縣域經濟發展滯后,其帶動周邊鄉村發展的能力就很有限。2006年,廣西城鎮化率約為33%,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0個百分點。建制鎮(不含縣城)常住人口不足2500人,只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32%。城鎮化水平低,吸納農村勞動力就地轉移的能力就較弱。
(二)地方財政能力較弱,地方政府難以給予農村大力支持
2006年,廣西財政總收入568億元,一般預算收入342.28億元,一般預算支出728.56億元,支出中53%靠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從自治區到市、縣、鄉財政“保吃飯”都很困難,難以安排大量資金支持新農村建設。少數民族聚居縣大多數是貧困縣,地方財政都是人不敷出,靠上級補貼過日子,地方財政如何籌集支持新農村建設的巨額資金,這是一個十分現實和嚴峻的問題。
(三)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新農村建設基礎不牢
由于民族地區地處邊遠山區,自然條件“先天不足”,環境較差。加上多年來國家對“三農”投入不足,致使農村基礎設施薄弱,水利、交通、通訊、市場、教育、衛生等基礎條件不足以支撐新農村建設快速發展。
1.農村道路問題還沒有得到很好解決。2005年底,廣西尚有1262個建制村沒有通公路,占建制村總數的8.8%。在已建成農村公路中等外公路占51.5%,砂土路占84.6%,公路管養難度大,抗災能力低,自然災害、失修、失養等原因經常造成公路斷通。2005年未通瀝青水泥路的鄉鎮尚有247個,占總數的21.7%;未通瀝青水泥路的行政村尚有1.04萬個,占總數的72.45%;未通瀝青(水泥)路的50戶以上的自然屯尚有13.08萬個,占總數的88.9%。在桂西北許多少數民族聚居的村屯,物資運輸至今仍然依靠人挑馬馱。
2.農村飲水安全問題比較突出。2005年末,廣西還有農村飲水不安全人口1776.86萬人,占農村總人口42.9%,飲水安全率比全國平均水平低8.9個百分點。其中,飲用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污染水等水質不達標的人口為770.42萬人,水量不達標、用水不方便和水源保證率不達標的人口為1006.44萬人,占農村總人口24.31%。
3.相當數量的農村人口還用不上電。2005年,廣西未通電行政村500多個,占全區行政村總數的3.9%,有2萬多個自然屯的電網沒有改造,無電人口達80多萬人。
4.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滯后。廣西現有農田水利工程只有32%進行過維修加固,灌溉水利系數只有0.41,低于0.45的全國平均水平。目前全區有效灌溉面積為2279.73萬畝,約占耕地總面積的55%,旱澇保收農田1757.93萬畝,約占耕地總面積的42.41%。廣西降雨多集中在夏天,容易形成水澇災害。近5年平均每年農作物受災面積達2181萬畝,占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23.6%。
5.農村文化設施差。2005年,廣西共有1125個鄉鎮文化站,其中設施面積達標(400平方米以上)的有505個,占總數45%,不達標的占55%。建有文化室、圖書室的行政村約占總數的10%。
6.衛生醫療條件差。廣西共有14325個村級衛生所(室),2005年末未達國家甲級衛生所標準的有10808個,占總數74.45%。廣西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數為484.09萬人,覆蓋面為12.2%。
7.農村居民居住條件有待改善。廣西農村住房大部分是泥磚房、泥墻房、木板房,邊遠山區部分少數民族還住著茅草房,只有36%是磚混結構房。
8.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低。2005年,廣西機耕面積比例只有40%,比全國低11個百分點。機播和機收水平更低,機收面積只有68萬畝,不如北方的一個縣。
(四)農業經營方式落后,農業結構調整難度大
民族地區由于農村市場主體發育不完善,市場體系不成熟,農民組織化程度低,農村信息閉塞等因素,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往往帶有趨同性和滯后性,具有地域特色的優勢產業不多。
1.農業優勢產業集群沒有完全建立。近年來,廣西提出了打造優勢產業集群的思路,要求大規模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實施特色品牌戰略和標準化生產戰略,但效果并不明顯。除蔗糖以外,桑蠶、速生豐產林、天然香料、亞熱帶水果等優勢和特色農產品遠未形成優勢產業集群。
2.農業龍頭企業帶動力不強。廣西85家國家級和自治區級農業龍頭企業中,年銷售收入超10億元的僅有4家,龍頭企業的農戶帶動率只有26%,僅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74%。
3.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規模較小。廣西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為3.3萬個,其中年銷售收入超過100萬元的只有437個,僅占1.3%。
4.農產品加工率低。2005年,廣西農產品加工率為19%,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1個百分點。
(五)農民收入低,新農村建設自籌資金難以落實
2006年,廣西農民人均純收入為2770元,只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75%。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414元,收支相抵,平均每人只剩余356元。這點剩余資金,扣除各種預期的必要開支,所剩無幾,又能有多少可以投資到新農村建設?對于大多數農村而言,新農村建設幾乎是樣樣需要新建設,如果上級部門水、電、路、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各種項目都要求配套,這配套那配套,這自籌那自籌,農民只好大發愁。
(六)農民文化素質比較低,培養和造就新型農民的任務相當艱巨
據2000年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表明,廣西各民族受教育年限平均為7.55年,而大部分少數民族則低于這個年限,如壯族7.35年、瑤族6.92年、苗族6.34年、侗族6.70年、仫佬族6.98年、彝族7.34年。農村勞動力文化程度與新農村建設的要求極不適應。目前留守農村的勞動力都是一些6038部隊(老人、婦女),大多是年齡偏大、文化素質較低、觀念滯后的勞動力,對現代農業科技的領會能力和掌握能力比較差,導致許多農業新技術、新措施推廣速度較慢,一方面直接影響著農業生產的發展,另一方面制約著新型農民隊伍的形成。
(七)大量組織農民投工投勞有困難
現在農村中的青壯年勞動力大部分都進城“打工”去了,留守農村的只有“603861”部隊(即老人、婦女和兒童)。新農村建設,政府號召村民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大家都要投工投勞。號召歸號召,到具體組織實施時,實際問題和困難卻很多,難以有效地組織起大量的群眾按需要投工投勞。
二、地方政府及一些管理部門在主觀上、工作方法上存在偏差
(一)對新農村建設的目的、意義、方針和措施認識存在偏差
一些地方干部,把新農村建設簡單地等同于村莊建設、新房建設;有的地方急于求成,脫離農村實際,超越發展水平,把新農村建設作為短期工作目標來要求和部署;也有的地方存在著畏難觀望情緒和“等、靠、要”思想等。
(二)包辦代替,農民參與不進來
縣、鄉政府和管理部門建設新農村的積極性比較高,工作力度也比較大,但是缺乏引導和激發農民發展生產、建設家園的有效措施。很多縣、鄉的新農村規劃,是規劃部門做出來的,農民沒有說話的機會。
(三)盯著村容村貌作表面文章
一些地方干部對于新農村建設在思想上希望立竿見影、早見實效,指望一兩年內就能建成新農村,因此要求農村全部拆除現有住房,實現村民整體搬遷,而不顧農民愿意不愿意,條件允許與否。一些地方政府按照規劃統一建造新房,將農民集中居住,所有房子都是小別墅式,外觀非常漂亮,象城里人住的。農民卻無地養豬、養牛、養雞鴨,衛生是衛生了,這哪兒是農村?
(四)強行動員、硬性攤派
一些地方,規劃、計劃都由上邊定,群眾或下級單位只需貫徹執行就可以了,不需要討論和征求意見。于是下達指標、落實計劃,硬性攤派出工、出力、出資指標。一些地方甚至動員農民向銀行貸款建新房,名其為“政府補助一點,農民自籌一點。銀行貸款一點”,新房子是建起來了,但農民的負擔卻加重了。
(五)試點與整體工作脫節
目前,從自治區、市、縣(區)、鄉鎮,各級政府都選擇了若干“新農村建設試點村”或“示范村”,政府集中投入大量資金,幫助一些本來各方面條件就比較好的村作為試點,很快就見到了成效,就出了新經驗,但是這些“試點村”、“示范村”,模樣好看但經驗不好學,“點”與“面”無法有機地結合起來。
三、關于廣西民族地區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幾點思考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長期的歷史任務。民族地區發展基礎薄弱,經濟實力不強,財力有限,推進新農村建設不能急于求成,不應搞統一標準,而應規劃先行、分類指導、試點示范、以點帶面,努力走出一條符合自身實際的新農村建設路子。在具體工作中,建議注意處理好以下幾個方面的關系:
(一)政府引導與農民自主的關系
一方面,要依靠國家政策和財力的支持。長期以來,為確保工業化的資金積累,國民收入分配對農業、農村和農民可以說是“取”多“予”少。國內外成功經驗表明,建設新農村必須依靠國家的政策和財力的支持,沒有國家支持的新農村建設,是不可想象的。特別是民族地區,經濟欠發達,各方面的條件都存在欠缺,必須依靠國家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要依靠廣大農民的辛勤勞動。廣大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和主要受益者,沒有廣大農民積極參與,要完成新農村建設的任務是不可想象的。現階段,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供給缺口很大,各級政府財力有限,完全依賴政府投資很不現實。必須把國家支持與廣大農民群眾投工投勞有機結合起來,注重發揮政府投資帶動作用,通過以獎代補、項目補助、以物抵資等方式,引導農民對直接收益的基礎設施建設投工投勞。這就存在一個正確處理政府引導與農民自主的關系問題,要用政府投入激活社會投入,引導農民自主投入。
(二)需要與可能的關系
新農村建設需要建設的項目很多,需要投入的資金也很多。據測算,一個1000人左右、各方面中等發展水平的自然村屯,5年內約需要投入500萬元,人均5000元。如此龐大的投資,國家一時還無法滿足基層的需要,全部靠群眾自籌也不現實。因此,必須根據需要和可能實事求是地制定階段性目標,不能盲目地、元序地、無目的地瞎來亂搞。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期的工作,規劃必須先行,可以制定管幾十年的規劃,但是實際工作還得一步步來,分步實施,不可能不顧實際條件盲目規劃和實施,要實事求是,不能做無米之炊。
(三)統一部署與分步推進的關系
新農村建設是中央在新時期發出的號召,全國都應積極響應,各地應該統一部署。但是,統一部署不等于統一步驟,應該實事求是,根據實際情況科學規劃、分段實施、先易后難、分類指導、逐步推進。既要強調統一行動,又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將共性與特殊性有機結合起來,將長遠規劃與階段性實施結合起來。經濟條件較好的村,應在發展新產業、營造新環境、培育新農民、建立新機制、樹立新風尚和建設新村寨上下功夫;經濟條件一般的地區,應以提高生產力水平為目標,以發展農業產業化為方向,以加強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發展為重點;條件比較差的村則應以幫助貧困群眾改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拓寬增收門路、提高基本素質為重點,結合整村推進和異地扶貧搬遷工作,促進新農村建設。要切實增強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確保讓農民群眾在新農村建設中真正受益。要集中力量,抓一項,見效一項,讓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真正體會到新農村建設帶來的新變化,從中得到實惠。
(四)統一規劃與各具特色的關系
“無規矩不成方圓”,因此政府要引導鄉村科學地規劃,合理地安排,科學合理地使用土地和安排資金,避免無序建設和無為浪費。但是,統一規劃不能不兼顧特色。新農村建設不僅涉及到“千村”而且涉及到“萬戶”,直接關系到每戶農民的切身利益,因此在規劃上也要充分尊重農民的意愿。各村有各村的特點,各村有各村的條件,在規劃上要避免“千篇一律”,在模式上避免“千村一面”,村莊布局上避免“整齊劃一”。規劃要體現農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特別是對于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村寨,既要提高村寨的現代化水平,又要妥善保護村寨的民族文化遺產,突顯村寨的民族性,使民族村寨古樸純真的民族風貌隨著時間的推移更具文化內涵和歷史底蘊。
(五)要處理好試點示范和面上推廣的關系
對于富裕村,政府想錦上添花容易出政績,有積極性;富裕村有集體積累,群眾有經濟基礎,愿意集資,有積極性,兩個積極性相加就是試點,往往試點都是成功的。但貧困村,群眾害怕要捐款、怕攤派,沒有錢自籌,村集體沒有積累,群眾沒有積極性,村干部沒有積極性,對政府補貼有依賴心理,政府認為貧困村“爛泥巴糊不上墻”,沒有積極性。上下都沒有積極性,貧困村的新農村建設就很難搞。目前,自治區、市、縣、鄉鎮各級政府都確定有新農村建設的試點,一般而言,試點村都會得到大力支持,都會成功,都會有比較明顯的效果。但是,待全面推開以后,許多困難和問題就突顯了。要正確處理好試點示范和面上推廣的關系,要解決好“試點好看不好學”的問題。
(六)正確處理農民富口袋與富腦袋的關系
一方面,要把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中心任務,統籌城鄉產業布局和產業發展,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加快推進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首先把農民的口袋富裕起來,薪農村建設才有活力。另一方面,要防止農村面貌改變了,而農民自身面貌卻依然如故。有的人不習慣講衛生,臟亂差的陋習改不了;有的人物質上寬裕了,精神卻空虛了,沉緬于賭博、買六合彩、搞封建迷信、甚至沾上黃、賭、毒等。新農村建設不僅僅是蓋新房、建新村,新房、新村、新街道,只是外在的“衣服”,生產和經濟才是“軀體”,科學文化素質則是“靈魂”。三者的綜合才是新農民。新衣服、健壯的軀體固然重要,但新觀念、新靈魂、高素質更重要。新農村建設的關鍵問題,是不斷培養造就一批又一批的具有更高科學文化知識,懂技術、懂管理、懂建設、會發展,具有科學健康的生活習慣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農民。有了這樣的新農民,新農村建設的目標才能逐步實現。
目前,各地農民工市場都存在勞動力素質與市場需求銜接不上的矛盾。一方面技術熟練的車工、鉗工、焊工、鉚工等技術工人一直非常緊俏,市場供不應求;另一方面大量農民工找不到工作。眾多農村外出務工回流人員不是不想留在城市干活,而是沒技術找不到活干,在城市留不住;眾多尚未出去的農村勞動力,不是不愿意出去打工掙錢,而是出去后沒技能找不到工作掙不到錢。因此,城鎮化也有待農民整體素質的提高。“事在人為”,“以人為本”,新農村建設最終能否取得成功,關鍵因素是農村的人,即廣大農民能否實現現代——知識化!要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提高農村風俗、社會風氣的文明程度,構建農村和諧社會。
(七)新村建設與村容村貌整治的關系
在人們的想象中,新農村應該是天藍、水清、樹綠、房新、道路干凈……。而實際情況是,一些農村是比較富裕的,新房新樓新家具,家用電器應有盡有;但是,村莊的環境和衛生卻顯得臟、亂、差,雨天滿路泥濘,晴天塵土飛揚,柴草雜物胡亂堆放,生活垃圾隨地丟棄,生活污水遍地漫流,牲畜糞便隨處可見,這樣的富裕村很難與新農村劃等號。如何解決有新村沒新貌的問題?我們認為,改善村容村貌重在整治,要結合城鄉清潔工程,重點搞好“五改四清三化”,即改水、改廁、改房、改廚、改牲畜圈(欄),清垃圾、清污泥、清雜草、清路障,庭院綠化、道路凈化、村莊美化。按照道路硬化、村莊綠化、路燈亮化、衛生潔化、河道凈化的要求,大力發展農村生態家園,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使舊貌換新顏,舊村變新村。
(八)新農村建設與農村城鎮化的關系
有人認為,搞新農村建設,會影響城鎮化的進程。其實,這是一種誤解。的確,建設新農村,必須會提高農業生產力,大大節約農村勞動力,這是現代農業的必然趨勢。如何安置大量富余的農村勞動力,這不但是一個經濟問題,更是考驗黨執政能力的政治問題。一些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出路是農民大量涌進中心城市。而在廣西,一是農村人口太過龐大,有4000多萬,二是中心城市的工商業和城市設施的承載力十分有限,如果農村剩余勞動力全部涌進大中城市,勢必會給城市帶來就業、教育、治安、交通、環境等一系列問題。其有效出路只能大力發展城鎮化。民族地區只有大力發展小城鎮的工商業,實現農村城鎮化,從土地上、農村中徹底解放大量的農民,十之八九實現“農轉非”,才有可能徹底解決“三農”問題,才能徹底完成新農村建設的歷史任務。如果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得不到消化,農民的富裕、新農村的建設、農村的全面小康就只能是一句空話。
目前,農民流入大城市主要還是以短期打工為主,真正希望而又有能力在大城市定居的農民工還是少數。況且大城市的生活成本高,農民工收入低,今后真正能夠吸引農民到城市定居的還是各類中小城市和小城鎮。2004年,全國已轉移的農村勞動力中,縣域經濟范圍內吸納了65%,浙江、江蘇、山東、廣東等經濟發達省份其省內就地、就近轉移的農村勞動力都占到90%左右。因此,必須大力發展鄉鎮企業,不斷擴大縣域經濟,努力拓寬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地轉移。要把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和運銷業作為重點,創造出更多的就業機會,加快小城鎮建設的步伐,切實發揮小城鎮在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推動廣西城鎮化進程中的作用。
近年來,隨著土地供求矛盾趨緊、勞動力等要素成本升高,廣東的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開始向廣西轉移,雖然這種產業轉移還剛剛開始,但對廣西來說,無疑是極好機遇,對于廣西城鎮化進程具有深遠的意義。
(九)要處理好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與改善村民民主管理的關系
在調研中,我們發現大部分農村基層組織是健全的,能發揮帶頭作用;但是,我們也發現相當一部分農村基層組織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主要表現為“四差”、“三難”,即政策水平差、致富能力差、隊伍結構差、選人機制差和選人難、管理難、辦事難。因此,一方面,要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發揮村黨支部和村委會管理農村、帶領村民致富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創新農村村民民主管理的機制,進一步完善村務公開和民主議事制度,讓農民群眾真正擁有知情權、參與權、管理權、監督權,調動廣大農民群眾的積極性,使新農村建設成為農民群眾的自覺行動。同時,要教育村民增強自我管理、參政議政的能力,否則農村管理民主化也是一句空話。
(十)新農村建設與建立農村貧困人口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關系
在轟轟烈烈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帶領大多數農民群眾致富奔小康的同時,不要忘記廣大農村仍然存在少部分貧困人口。在發達省市,已經基本建立起了農村貧困人口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廣西雖然已經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是仍然處在起步階段。農村貧困人口的基本生活應當得到保障,這是一個基本的人權問題,不但是一個經濟問題,而且是一個政治問題。因此,要逐步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想方設法解決農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問題。包括完善農村“保護”和重病重殘人群的供養、救助制度,逐步提高供養、救助標準,完善救助方式。有條件的地區,可將家庭養老、土地保障和社會養老保險相結合,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
責任編輯 趙 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