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湯炳正先生幼承庭訓,經(jīng)史子集,無所不窺。1935年考入蘇州“章太炎國學講習會”的研究班,受業(yè)于章門,被太炎先生推許為“承繼絕學惟一有望之人”。數(shù)十年來,他在語言學、文學、歷史學、文獻學、神話學、民族學諸領域卓有建樹,厥功甚偉,曾被學術界譽為“傳統(tǒng)語言學的一代宗師”、“當代楚辭研究第一人”、“中國古典文學界的泰斗。”代表論著有《屈賦新探》、《楚辭類稿》、《語言之起源》等。其中《屈賦新探》被譽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學術論著”之一。
關鍵詞:
中圖分類號:C
文獻標識碼:E
文章編號:1000-8750(2007)02-81-3
湯炳正先生(1910.1.13——1998.4.4),字景麟,山東省榮成市石島鎮(zhèn)張家村人。他幼承庭訓,博覽群書,經(jīng)史子集無所不窺。弱冠之年,即與本地東嘉家村的慕惠貞小姐結婚。膝下共有一子三女。1931年,先生負笈遊學于北京,攻讀新聞學專業(yè)。學習之余,他交謁一些心儀已久的前輩學者,問學聽講,造詣漸深。他的大學畢業(yè)論文《小型報的缺點及其改善辦法》,深得老師的好評,并被推薦到當時國內惟一的新聞理論雜志《報學季刊》上發(fā)表。1935年,他南下蘇州,考入章太炎先生擔任主講的“章氏國學講習會”的研究班,受業(yè)于章門。其間他專心致志地跟章先生研習文字、聲韻、訓詁之學,開始了扎扎實實的學術研究工作。當時,太炎先生極為賞識他,視其為得意門生,且嘉許為“承繼絕學惟一有望之人”。學術界或向章先生詢此話的含義,始知大師是以清代大儒戴震門下的高足孔廣森贊許這位弟子。1936年6月,太炎先生不幸病故,他被推舉為章門弟子的代表,在追悼會上表了態(tài),決心要把“章氏國學講習會”辦下去,以期發(fā)揚光大先師的學術傳統(tǒng)。并受聘擔任該“講習會”教席,向諸生傳授語言文字之學。當時,前來參加追悼會的《大公報》總編輯張季鸞先生,還約請他為該報撰寫了一篇記述乃師日常生活及學術研究的文章。1937年,蘆溝橋事件爆發(fā),他轉徙流寓西南各省。先后任西山書院、貴陽師范學院、貴州大學、川北大學教授。1952年院系調整后,他就一直擔任四川師范大學教授,并兼任中國屈原學會會長、中國詩經(jīng)研究會和章太炎研究會顧問等職。又被國務院授予“有突出貢獻”的教授稱號,并終身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景麟先生治學嚴謹,學風樸實。強調“宏觀”應與“微觀”相結合。他的論著不但注重文字訓詁的考釋,也善于闡述微言大義,可謂兼具“漢學”與“宋學”之長。科學研究必須創(chuàng)新,如果陳陳相因,原地踏步,學術就永遠不會有進步。但他認為求“新”之目的,在于求“真”。而所謂“真”,即符合或接近歷史的本來面貌和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符合實事求是的標準。他曾多次說過,他的學術研究“只不過對探索歷史的本來面貌,做了一點微不足道的工作”,又說:“一個人做學問,要能在人類真理的長河中添一滴水,或者是半滴水也可以。”他這里所說的“本來面貌”、“真理的長河”,我們以為就是做學問的最終目的和最高指歸。舍此學術研究還有何意義可言?他在專業(yè)上,開始是泛覽經(jīng)史百家,到專治聲韻文字;后來又由聲韻文字,回過來致力于古典文學名著《楚辭》。而語言文字學又為他研究《楚辭》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如他用語言文字學來探討《楚辭》及《山海經(jīng)》中神話的演變問題時,發(fā)現(xiàn)并揭示出中國古代神話的演變“往往是以語言因素為其媒介”的規(guī)律。這個極富理論意義的論斷,被學術界視為神話演變史上的主要規(guī)律之一。他曾對青年學者說:語言文字作為古代文化遺產的“運載工具”,其本身蘊含著無限豐富的文化積淀;因此,文史研究者必須對它有深刻的理解與透徹的認識,否則怎么進行學術研究呢?更不用說會取得什么進展了。在治學的過程中,他一向不滿足于“是什么”?總要問個“為什么”?并養(yǎng)成了“追根究底”的探索精神。尤其對前人難于解決的問題,并不是“知難而退”,而是“深入虎穴”,直到得出自己的創(chuàng)見為止。先生還經(jīng)常強調:做學問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沒有創(chuàng)見,決不動筆。一個做學問的人,要在本學科中,能解決幾個歷史性的重大問題,才算是對學術有所貢獻;否則陳言舊說,連篇累牘,即便留下幾十本煌煌巨著,也是沒有什么意義的。對學術論著,他一貫強調“少而精”,反對粗制濫造,務廣而荒。這一切顯然都是承繼了章氏學派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而在新的時代又有新的發(fā)展。他曾在一篇序言中說:“科學研究,沒有冷靜的頭腦是不行的,沒有‘坐冷板凳’、而且一坐就是十年八載的毅力,也是不行的。”這既是先生對后學的殷切要求,更是他的夫子自道。甘于寂寞,慣坐冷板凳則正是他一生堅持的學術作風。凡是認識他的人都知道,他從來不搞什么“應酬”活動,而對晚近學術界縱橫捭闔的不正之風,尤為深惡痛絕。
“桃李無言,下自成蹊。”數(shù)十年來,他在語言學、文學、歷史學、文獻學、神話學、民族學諸領域都卓有建樹,貢獻甚豐,尤以語言學理論和楚辭學研究而蜚聲海內外,被學術界譽為“傳統(tǒng)語言學的一代宗師”、“當代楚辭研究的集大成者”、“中國古典文學界的泰斗”。他的主要學術著作有《揚子云年譜》、《屈賦新探》、《楚辭類稿》和《語言之起源》等,這些論著出版后皆在學術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書中不少觀點和結論曾廣泛地被海內外學人所征引與稱道。北京的《中國社會科學》、《文學遺產》,香港的《大公報》,日本的《東方》、《文學論叢》等報刊都發(fā)表過揄揚文字,給予高度的評價。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曾向世界報道了他在這方面的貢獻與突破。其問,還插播了他本人兩分鐘的講話錄音。他說:“我在研究工作中,力圖跳出舊圈子,提出一些新的見解,尤其是對歷來研究中出現(xiàn)的一些有爭議的重大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回答,以求對這些研究工作的發(fā)展有所推動。”
翻開他的學術論著,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語言文字學是景麟先生畢生用力最勤的學科,貫穿于他的整個學術研究當中。太炎先生當年曾稱他“為承繼絕學惟一有望之人”;后來章夫人國梨先生又有“卅年桑海幾侵尋,樸學薪傳喜有人”的詩句贈他。兩位前輩對其欣賞之甚、期望之高,于此可見一斑。照我們理解這里所說的“絕學”,主要是指語言文字學。我們知道:過去在學術史上稱這門學科叫“小學”,是附屬于“經(jīng)學”的,其本身并無什么地位可言。太炎先生憑著其廣博而精深的學識,才使“小學”由附庸而蔚為大國,成為一門全新的獨立學科——語言文字學。我們也不妨這樣說,太炎先生的學術成就,最精彩之處當是語言文字學。而他則盡得乃師這方面之精髓。這也為他日后縱橫馳騁于語言學界創(chuàng)造了非常有利的條件和打下了牢固的基石。從這時起,他在此領域篳路藍縷,辛勤開拓,以人類語言起源的研究為出發(fā)點,創(chuàng)新立說,先后發(fā)表了一系列勝義迭出、擲地作金石聲的論文。這些文章令海內外學人為之傾倒,并確定了他在現(xiàn)代中國語言學史上的重要地位。他曾根據(jù)《說文》所記錄的初文多“歧讀”的現(xiàn)象而撰寫的《<說文>歧讀考源》一文,糾正了沿用了兩千多年而且傳遍了全世界的亞里士多德的定義,即“口語是記錄心靈經(jīng)驗的符號。而文字則是記錄口語的符號”。他明確提出:“語言與文字,應皆為直接表達社會現(xiàn)實與意識形態(tài)者,并非文字出現(xiàn)之初即為語言之符號”,“文字只是在社會現(xiàn)實與意識形態(tài)的基礎上產生出來的,而不是在語言的基礎上產生出來的”;亦即文字之產生并非記錄語言的符號。再如他撰寫的《原“名”》一文,對“名”“問”“音”等字的音、義結構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與研討,終于為我們揭示出昏夜乃促成人類口頭語產生的客觀條件。這一創(chuàng)見現(xiàn)在已得到學界的普遍認同與贊譽。1990年,臺灣貫雅文化公司影印出版了他語言文字學方面的代表作《語言之起源》一書。這本書由13篇論文組成,它們都曾在語言學史上有過重大突破和影響。如其中《語言起源之商榷》一篇,是他語言文字學中最有代表性和最具影響力的一篇論著,也是他語言起源學說方面的一篇綱領性論著。在這篇論文中,他提出了語言起源于“容態(tài)”與“聲感”語的觀點。他說,當先民由“手勢語”進入“口頭語”的初步階段,口頭語總是通過這種特征來表達事物形態(tài)或性質的。這篇論文發(fā)表于60年前,當時即有很大的反響。而現(xiàn)在當人們重新饒有興趣地審閱他的這個論斷時,有學者指出:湯先生的語源學說,“為世人揭開了人類語言起源之謎”,“其重大理論意義當能激發(fā)起世人之共識”。最近,又有學者撰文稱他提出的“容態(tài)”與“聲感”說,將是今后人們解決語言起源問題的三大可行路徑之一。而港臺某著名網(wǎng)站的論壇以他的“語言之起源”為主題展開討論,有人認為,看了湯教授的書,“問題終于有解”。又有人說,在這個問題上,“湯教授……可能未竟全功,但其努力 足珍貴”。跟貼頗為踴躍。
景麟先生在屈原及楚辭研究上更是做出了重大貢獻,并贏得了學術界同仁的敬重。從“中國屈原學會”成立起,他就擔任該會的會長,直到逝世為止。“半世生涯吟屈家”、“枉說文章驚屈宋”,這些都是他的自我寫照之語。由于他長期講授《楚辭》學,加之他在這方面的杰出貢獻,他的楚辭學體系現(xiàn)在已成為國內楚辭學乃至整個傳統(tǒng)學術研究領域中,最有影響力的學說之一。而他所在的四川師范大學也以當代楚辭學研究的“重鎮(zhèn)”而馳譽中外學術界。他的楚辭學論著也早已成為當今研治《楚辭》者所必讀之書。他的名山之作《屈賦新探》出版后,曾獲得國內外學術界的高度贊揚。被稱為“既富有理論意識又深于訓詁考據(jù)的杰作”,“在楚辭研究上開辟了一個新紀元”。甚至被公認為是“五四”以來,“最有代表性”的三部楚辭學著論之一。學術界認為“他的《<屈原列傳>理惑》、《<楚辭>成書之探索》和《從屈賦看古代神話之演變》等論文,燦若龍珠,是他在楚辭學領域開宗立派,自成體系,蔚然為一代宗師的奠基石”。日本著名漢學家竹治貞夫則稱他的考證,“篇篇使人解頤,我想是于楚辭研究上聞一多先生以后的最高成就,對學者研益絕大”。這里想簡約講一下他當年撰寫的《<離騷>決不是劉安的作品》一文。我們知道:屈原是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是聯(lián)合國確認的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文化名人之一,屈原及楚辭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和中華文明的重要代表。過去從沒有人懷疑過這位大詩人的存在,更沒有人剝奪其著作權;而降至近代,疑古思潮興起,今文經(jīng)學家廖平首先提出“并沒有屈原這人”的觀點。“五四”高潮之后,何大行又承繼疑古派胡適的緒業(yè),認為《楚辭》的全部作品皆作于漢代,《離騷》的作者乃淮南王劉安。而且日本有的學者也相繼對屈原及其著作權提出種種懷疑和否定。基于這種情況,他認為有必要“通過學術交流,互相切磋,以求得問題之徹底澄清”,便在成都發(fā)起并主持召開了全國性的“屈原問題學術討論會”。會議全面而系統(tǒng)地評議了70年來國內外的“屈原否定論”,大會收到了預期的學術效果。而他的這篇論文發(fā)表后,反響強烈,贊語如潮。如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出版的《一九八四年文學藝術概評》一書說:“湯炳正先生的文章很有說服力,看來《離騷》作于淮南王劉安之論,可以休矣。”楚辭學界則認為此文,“在《楚辭》批評史上確實值得大書一筆”。并稱他“善于利用出土文物新資料來解決重大的學術疑難問題”,“對于駁倒‘屈原否定論’起到過摧枯拉朽的作用”。但誰都不會否認這么一個客觀事實:即出土文物與現(xiàn)成的文字資料相比,運用起來是有相當?shù)碾y度。例如,一件珍貴文物的出土,雖然人人得而見之,然而并非人人得而用之。這其中的關鍵問題,就在于你是否有豐厚的典籍知識與之相呼應。否則,即使出土文物擺在你的眼前,也“孤掌難鳴”,不會有什么實質性的收獲。他駁倒《離騷》是淮南王劉安所作的重要證據(jù),即是安徽省阜陽縣雙古堆出土的一件尋常文物。而他“破屈子生辰之謎”,也是得益于一件“人人得而見之”的文物。這些文物是經(jīng)他使用之后,人們才恍然發(fā)現(xiàn)它們所蘊藏的的學術價值。有學者甚至說:“湯炳正先生以他卓越的研究成果,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尊嚴,也為我國學術界和他所在的大學贏得了極大的聲譽。”
景麟先生既是一位人文學者,又是一位當行出色的教育家。我們認為他在教學上最大特色就是誨人不倦.金針度人。如他曾對學生講:“我向來主張把某些有名的學術論文拆散來研究、分析。即把已經(jīng)繡成的鴛鴦一針一線地拆開來看。這樣就會看出很多竅門、方法。”不管是講授什么課,他都堅持給學生講自己的心得體會,甚至是自己的獨得之秘。比如說做學問應該注意哪些問題?他曾這樣告誡學生:“其一,我們立論要言必有據(jù).切忌孤證。其二,我們搞科研時應注意從小處著手,大處著眼。”又說,“不善于思考的人,在學術上肯定是不會有什么收獲的”。此外,他還特別重視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因為在他看來,不能提出問題,就談不上科研工作。他甚至認為“問題的提出,較之問題的解決,更為重要”。
縱觀前代,以樸學家而兼工詞章者并不多見,這也許是個規(guī)律吧?因為科學思維與文學思維,是兩種不同走向的思想方法。但景麟先生確實又是一位寫舊體詩和散文的高手。他不僅是一般地會寫詩,而且具有特出的詩人稟賦。早在70年前,他便在《大公報》上發(fā)表了《紀念“九·一八”》、《登長城感作》、《詠梅四首》、《故宮行》和《彩云曲》等詩詞佳作,被譽為“有元白遺風”。而著名詩人金震出版《東廬詩鈔》時(還收有七言古體《贈場君景麟》),竟專門請他和陳衍等名流為自己的詩集寫序。陳衍(石遺)老乃現(xiàn)代詩界的泰斗,名震天下,是一言九鼎式的大人物。作者把他們的文章排在一起,由此可以遙想他在當時詩壇之地位和名氣了。他詩學取徑唐人,尊唐詩為不祧之大宗。詩作總體上受杜甫和白居易影響甚大。他對詩歌的見解,以鐘嶸主張“直尋”、不貴“用事”為卓見,反對獺祭典故。詩詞與散文是姊妹藝術,淵源有自,凡喜歡詩詞者,大多又工于散文創(chuàng)作,古今中外不乏其例。他的散文作品先是散見于《大公報》、《人民文學》、《散文世界》、《散文》、《東方文化》和《中國文化》等著名刊物上,后來又收入其出版的回憶錄《劍南憶舊》。他的文字風致嫣然,古色古香,頗具藝術魅力,可謂深得魏晉文風之真?zhèn)鳌W髌窋?shù)量雖不多,但卻字字如珠,句句似錦,藝術性頗強,為讀者所垂青。文學理論界則認為其作品,“為新時期散文百花園增添了一朵絢麗芬芳的奇葩”。此外,先生書法造詣也極深厚,求諸當代學術界也并非多見。他青年時代就負善書法之名,經(jīng)常有人登門求他寫字題詞。他一生專攻秦篆與漢隸,這或許與他的文字學家身份有關。其書法神韻超逸、秀美典雅、內蘊豐盈,給人以美妙的藝術享受。香港創(chuàng)刊的《名家翰墨》雜志,就曾約請他題寫過刊名,這即是一證。
作者簡介:湯世洪(1929——),貴陽火車東站,湯炳正先生之子。
作者簡介:張世云(1938年——),貴陽火車東站,湯炳正先生之兒媳。合作《人間滄桑》等文學劇本多部。
責任編輯:黃萬機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