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盤縣位于貴州西北部,建置較早,秦漢以來古籍多有記載,本文以新編《貴州通史》提供的資料為主,進行沿革疏理,以明今盤縣區域。
關鍵詞:盤縣歷史沿革
中圖分類號:K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8750(2007)02-88-3
盤縣的歷史沿革及稱謂,歷代多有變化。明邵以仁《普安州題名紀略》云:“普安,古興古地。國初置軍民府,永樂中改州”。
清王粵麟在(乾隆)《普安州志·序》中指出:“普安州,漢曰牂牁,唐曰盤州,元曰于矢部,前明州、衛并設,有士官主之,后雖改流而土官未除。至康熙年間,乃裁衛歸州,及后又改土歸流,實除土官,于是普安州乃與中土州縣等”。這里已初步勾勒出了清乾隆二十三年(1759年)以前盤縣歷史沿革的大致輪廓。
《普安直隸廳志》(以下簡稱《廳志》提到廳的地理位置時首先指出:“普安于古無考”。以下即歷敘有史可考的有關史實,并作了論斷。
戰國末期,楚莊 溯沅江入黔,入且蘭,降夜郎,并西定滇池,必取經廳境。
秦昭襄王三十年(前277年)派常頞“略通五尺道,諸此國頗置吏”。諸此國即夜郎諸國。
夜郎國在牂牁江上。當在今興義地區貞豐州左右。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命唐蒙略通南夷道。唐蒙說服夜郎侯多同,旁小邑亦聽約束,而南夷道以開。武帝元鼎元年(前111年),漢平南越,開牂牁郡,置縣十七。夜郎侯入朝,受漢封為夜郎王。《廳志》以為,“十七縣”中之第十二為漏江,即今廳境。但新編《貴州通史》(以下簡稱《通史》)根據諸多典籍,結合當代考古發掘資料,證明牂牁江即今北盤江。漢代牂牁郡全境及犍為郡南部,約當今川南、貴州西部及滇桂黔邊一帶。這一帶“自戰國以來形成了數以十計的部落方國,以夜郎勢力最大,成為這一族群的中心。”《通史》認為,夜郎本土地域可能在今貴州西南部,“似不出今普安、晴隆、盤縣、興仁范圍。夜郎東境且蘭,似即以流經今鎮寧、關嶺之打幫河和流經今紫云,羅甸之漣江(蒙江)與且蘭分界,南鄰勾町,即以今黔桂邊境之南盤江為界;西連漏臥,即以今滇黔邊境之塊澤河,黃泥河為界;北至鱉(即今貴州黔西,金沙一帶,或說在今遵義)應即以今烏江南源之三岔河為界”。夜郎中心在今普安、盤縣、興仁一帶。
《通史》敘述說:漢武帝初置的犍為郡,就包括夜郎及其附近小邑且蘭等。郡轄地大約相當于今四川樂山和內江二市以南、貴州西部、云南東邊及東南角和廣西西北角。后武帝罷西夷,獨置南夷夜郎兩縣一都尉,總轄于都尉進行管理,并令犍為加強防衛自保。南越亂平,漢王朝又從以夜郎且蘭為中心的原犍為郡中劃出一個群牂牁郡,至昭帝元鳳五年(前76年),牂牁郡共轄十七縣,地跨貴州、滇東及桂西北,以且蘭(今安順或說今福泉)為郡治,漢陽(今赫章)為都尉治。其中平夷、漏江、宛溫幾縣,則似分別從原設于且蘭的南夷和漏臥、夜郎境域中析出。平夷縣治即今六枝、晴隆一帶;宛溫為今興義;漏江在今云南東南部的瀘西附近。到漢成帝河平年間(公元前28年至前25年),夜郎王興、勾町王禹、漏臥侯俞為爭奪土地人口,更舉兵相攻,互爭雄長,漢牂牁郡太守陳立前去調解,興不從命,立不得已而誅之,后又討平繼續抗命的興之岳父翁指,從而統治今貴州西部一帶近400年的夜郎政權最后被消滅了。從此夜郎地區直接納入了郡縣制的體制。對照《通史》所附歷史地圖《夜郎示意圖》,可以看出:漏臥似在今云南瀘西、師宗、羅平一帶,漏江縣在瀘西附近;宛溫縣則在今云南丘北與硯山之間,距盤縣皆甚遠。說漏江即廳境,似誤,當從《通史》。
《廳志》稱,蜀漢建興三年,諸葛武侯平南中,“分建寧,牂牁為興古郡”,并贊同以“廳境為蜀漢興古郡地”的說法。《通史》對此未作說明。兩晉以后,戰亂頻仍,郡縣變動亦大。《廳志》敘述說:“隋高祖統一海宇,置牂 州,煬帝改為牂牁郡。唐武德二年,烏蠻內附,遙置西平州以羈縻之;貞觀八年改盤州。以盤江為名,領附唐、平彝、盤水三縣,而遙統于戎州都督府。附唐為今興義市地,平彝為今云南平彝縣及其平彝所地,盤水在城東盤江上。牂州、盤州則今廳地也”。
《通史》“盤州”條說:“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置西平州,貞觀八年(公元634年)更名盤州。其地在今興義、盤縣、普安一帶,唐前期彝族先民的一支于矢部強大,據有其地,當南詔反唐時,于矢部依附南詔。《元史·地理志》普安條說:蒙氏叛唐,其地為南詔東部,東爨烏蠻七部落居之,其后爨酋阿宋逐諸蠻據其他,屬于矢部,世為酋長,治在盤町山陽,巴盤江東。天寶十載(公元751年),唐廢盤州”。
(嘉靖)《普安州志》還有下述記載:“普安,按上世為羈縻之國,普安與水西夷族同宗共祖,皆出自默系。住在濮吐仲益地區的阿旺仁家,家住皮嫩博紀,做漢語說是叫普安州。普安的于矢部,唐代時即是爨蠻七部之一”。
宋代對西南地區更無力經營,不過羈縻而已。當時與中央王朝政權保持較多聯系的有羅氏鬼國、羅甸國、自杞國等地方民族政權。其中自杞國在今黔西南地區,其地包括今興義、興仁、普安、盤縣、安龍、貞豐、冊亨、望謨及羅甸的一部分,首府應在今興義黃草壩。自杞開始出現于宋代,雖為小邦,但國力強盛,有精騎萬計。宋元之際,元軍把它視為自云南進攻貴州、廣西的橋頭堡。自杞被元滅亡后,元以其地置普安路。
《通史》卷一“普安路”條說:“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為普安路總管府,次年更立招討司。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為宣慰司。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罷宣慰司,改置普安路,隸于云南行省曲靖等路宣慰司軍民萬戶府。其地在今盤縣、普安、興仁及興義一部分”。《通史》卷二寫道:“普安府,元為普安路。洪武十四年(1381年)傅友德率師克普安,留兵戍守。洪武十五年(1382年)置普安府”。旋升為軍民府,以土酋那邦妻適恭為知府。適恭卒,子普旦嗣知府。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普旦與越州阿資、本府馬乃等連兵反,陷普安府。二十三年(1390年)平定后罷府。普安安撫司治所在今盤縣東。置普安衛,以普旦弟者昌為充寧安撫。者昌故,子慈長襲。永樂元年(1403)上奏:“境地日闊,居民稠密,可歲輸糧三千余石,且路當要沖,有湘滿等驛,乞仍設安撫司為便。”遂仍置安撫司,改貢寧為普安,賜之印信,僅置流官吏目一員,隸四川布政司。十三年(1415年),慈長謀占營長地,且強娶民人妻為妾,殺其夫,閹其子。事聞,命布政司孟驥按狀。慈長糾兵萬余圍驥,驥以計擒之,逮至京,死于獄,改安撫司為普安州”。
普安衛,洪武十五年(1382年)與貴州都司同時建立,治所在今盤縣城。《通史》卷二指出“洪武二十二年罷普安軍民府,將其地屬衛,升為普安軍民指揮使司,領五千戶所。同年添置樂民、平夷二千戶所。次年將平夷千戶所改為平夷衛,改屬云南都司,又新增設安南、安隆二千戶所。永樂元年以普安安撫司屬衛。永樂十三年改州后,不再屬衛。其后又增設新興、新城二千戶所。”《通史》還指出:普安衛是駐防重點,當云貴之襟喉,額頒符驗三道,銅牌十面,原額旗軍13777名,防守亦納、干溝,永靖、馬驄嶺四哨,并設有新興堡、湘滿站、新興站和亦資孔站。
乾隆《普安州志》引《明一統志》也概括說:洪武初,改普安軍民府隸云南布政司。后改普安軍民指揮使司,隸云南都司,尋改隸貴州都司。永樂十三年改為普安州,直隸貴州布政司。普安改州后,不再屬衛,于是州衛并存。
《廳志》對元明之際的這段史實系統論述說:“寶祐中,元憲宗進窺東南,繞道由西番人,滅大理,連破諸夷部,兵不留行,招降于矢部,置于矢萬戶府。元世宗至元十三年,(1276)改普安路總管府,領和龍、八納、習舊、普安四部。十四年升總管府為普安招討使司,建重鎮于廳境,所以立傾宋之基也。十六年,宋亡,隨改為宣慰使司,后復為普安路,隸云南行省。明洪武十四年,傅友德克普安路,領中左、中右、樂民、平夷四千戶所及安南、安籠二守御千戶所,屬云南都司。又改普安路為普安府。十六年元普安路土酋那邦妻女總管適恭納款,置普安府授適恭為土知府,而升普安府為普安軍民府,土流二知府與衛同地分治焉。適恭死,子普旦襲,廿一年,越州土酋阿資反,率眾寇普安,燒府治,大肆剽掠,普旦叛應之。廿二年,傅友德擊走阿資,旦詣軍門降,遂廢普安府,升普安衛為軍民指揮使司,隸云南都司,尋改隸貴州都司。建文中置貢寧安撫司,授土酋者昌,隸普安軍民指揮使司,后廢。太宗渡江,者昌子慈長上書請襲。永樂元年正月,設普安安撫司授慈長,屬四川布政司,設流官吏目一員,屬普安衛。十三年,慈長謀不軌,布政司孟驥擒之,逮京死,遂廢普安安撫司,改為普安州,設流官知州,降土酋為土判官。州領九里十二營(明制:以九里處漢人,以十二營處夷人)”。俄復廢普安府。萬歷十四年,徙普安州與普安衛同城而治,三十年升安順州為府,以普安州、普安衛及安南衛屬焉。“康熙二十六年,裁普安衛并入普安州”。“雍正五年升南籠廳為南籠府,以普安州改隸南籠府。嘉慶十四年(1809年)升普安州為直隸州,以興義縣隸焉。自是廳境不復隸興義府矣,十六年改普安直隸州為普安直隸廳。改興義縣仍屬興義府,以縣距廳遠,距府近也。今仍之”。其后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改普安直隸廳為盤州廳。民國二年(1913年)改為盤縣。
解放后,盤縣縣名及隸屬關系等又有過幾次變動,如盤縣在民國時期一直隸屬于興仁專區。解放后興仁專區遷往興義,盤縣仍隸屬于興義專區。1956年7月,興義專區合并于安順專區,盤縣自然也轉隸于安順專區。1965年8月,興義專區恢復,盤縣又隸興義專區。1966年2月,盤縣盤關成立特區,隸于六盤水地區,馀地稱縣,屬興義專區。盤縣出現了特區和縣并存的局面。1970年12月,特區與縣合并,稱盤縣特區,隸六盤水地區。1978年12月,六盤水地區改為市,盤縣特區屬六盤水市。1999年去“特區”,復稱縣,仍隸六盤水市,至今未變。
《通志》稱普安“據險立城,外控六詔,內制諸蠻”。明《一統志》贊其為“蠻夷襟喉,云貴川廣之交”。《黔南識略》也稱其“扼滇黔之要害”。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謂其“當云貴之襟喉,達川廣之聲援,據險立城,控扼蠻夷,實為要害”。足見其地位之重要。
《乾隆志》稱普安州境東西廣365里,南北袤290里,周遭900余里。中有六里九營,里有屯,營有寨。《廳志》則謂廳之轄境東西廣260里,南北袤240里,周圍約600里,蓋經多次調整劃撥,廳的管轄范圍較前有所減少故也。《盤縣特區志》稱,到1985年止,縣境東西寬66公里,南北長107公里,總面積4056平方公里,迄于今未變動。
州治先在撒馬鋪,繼遷海子鋪,再遷營盤山左,皆無城廓。明萬歷十年(1586年)移入衛城,清代省衛人州后遂為州城。城建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周圍1457.5丈,計八里三分零,高一丈八尺,寬一丈六尺,皆石砌。城門四:東日會政,南日廣居,西日崇仁,北日鎮遠。今西門門洞猶在,“崇仁門”石匾亦存。北門尚完好,高5.5米,拱跨5.87米,進深23.8米,原有木心鐵面城門于1957年拆除。北門及左右城垣均為料石砌筑,北門城臺高9.9米,寬39.6米,上存城垛24個。北門為省內明代城門中建筑年代最早的城門,門樓俱存,為省內所僅有。現已全部修復供人們游覽和憑吊。左右城垣尚殘存1100多米。
《盤縣特區志》指出:到1985年為止。盤縣的邊界,東有烏都河、東南有樓下河與普安縣的興中、窩沿、九峰、糯東、樓下隔河相望。南有補西丫口、西家丫口、銅廠溝等與興義縣的品甸、威舍相連。西南有威箐河、西有老黑山與云南省富源縣的城關、后所、大河、富村接壤。西北有黑烏丫口、清水河等同云南省宣威縣的海岱、田壩等相接、相隔。北有八擔山丫口、東北有普古丫口、娘娘山等與水城縣的安居、雞場、哈青、蘭花、發提、麻窩、順場、磋播、花嘎等鄉相鄰。
責任編輯 張翔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