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在中國傳統(tǒng)法律思想史上,歷代的和諧思想由來已久,我國政府2005年年初提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想是有其深遠的思想文化基礎的,并非是理論上的憑空創(chuàng)造,而是從中華法律文化思想寶庫中采擷出的思想精華并加以理論創(chuàng)新而來。因此,我們要加強對我國歷史上關于社會建設理論的研究,按照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的要求,努力做到今用。
關鍵詞:和諧 傳統(tǒng)文化 法家 道家 墨家 儒家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8750(2007)02—49—3
古往今來,無論東方還是西方,人們一直把實現社會的平等、安定、和諧作為美好追求。我國是從2005年年初提出了“和諧”社會的構建的。2005年2月11日胡錦濤同志在貴州考察工作時,首次作出了關于和諧社會的講話。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歷代的和諧思想文化由來已久,因此,胡錦濤同志提出的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發(fā)展目標并非是理論上的憑空創(chuàng)造,而是從中華文化思想寶庫中采擷出的思想精華并加以理論創(chuàng)新而來。
一、和諧理論提出的思想文化背景分析
和諧觀、和諧思想自古以來一直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是東方獨有的文化,在西方被稱為“東方精神”。這種“東方精神”近年來開始受到國際社會的重視,世界維護人權組織理事會曾在1998年12月10日發(fā)表的《人類責任宣言》中提出國際間的交往與合作,國與國、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的原則和精神應“回到東方”。因此2005年中國政府首次提出的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發(fā)展目標是為了更好地解決和應對當前我們面對的各種社會矛盾,體現了人民的意志和需要;是為了提升全球化趨勢下我國的綜合競爭力,適應了時代的需要。和諧社會所包含的社會責任、社會信任和社會誠信等內涵,突破了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政府單純重視經濟指標,忽視了社會事業(yè)和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忽視了文化價值的發(fā)展軌道。
二、和諧社會理論與我國古代和諧法制思想文化之間的關聯(lián)
中國五千年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和”字最早見之于金文,有關“和諧”的思想源遠流長。所謂和諧,就是指世間的事物處于均衡、協(xié)調、平順的發(fā)展狀態(tài)。據《左傳》記載:“八年之中,九合諸侯,如樂之和,無所不諧。”盡管諸子百家各持己見,但對‘和諧’的生活或社會卻都有共同的構想。從儒家的“和為貴”、“和而不同”,到墨家的“兼相愛”、“愛無差”等,從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表達了社會和諧的主張。熱愛和平、祈盼和順、崇尚和美、追求和諧,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高尚品德。
在中國法律思想史上,歷代的和諧思想由來已久,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法家、道家、墨家、儒家四大家。他們的觀點分別從某一個側面反映出和諧的思想觀念,至今對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仍然具有一定理論研究價值和意義,我們應當批判地加以繼承,吸收其中具有借鑒意義的東西。
1、儒家的法律思想與和諧理論
以孔丘、孟軻為代表的儒家的法律思想以仁、禮為核心。主張“重德輕刑”、“以德去刑”、“德主刑輔”的“德治”、“仁政”和“重義輕利”、“仁者愛人”、“民貴君輕”的思想,提倡當權者以身作則,重視道德的作用,認為統(tǒng)治者如果能“為政以德”,人民就會心悅誠服地接受統(tǒng)治;只有推行“德化”和“禮教”,才能使人民從內心對犯罪感到可恥而安分守己,認為“仁”是最高尚的道德,是最完美的人格。“仁’的基本精神是重視人,基本含義是“愛人”。孔子曾指出道德所起的感化作用,他說:“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去殺矣”,意思是‘德化”和‘禮教’,雖然在短期內難見成效,但時間久了,就會克服殘暴,免除刑殺。并且孔子還強調“為政在人”,突出了“賢人”在立法、司法中的決定性作用。主張“身正令行”,即執(zhí)政者應帶頭遵守禮法,認為政治是一種上行下效的關系,榜樣的力量具有決定性的作用,統(tǒng)治者的以身作則,是法令貫徹的關鍵。
孟子主張在確立經濟政策和經濟立法時,一定要實行“富民”的經濟政策,使“民有恒產”,并“正經界”即保障土地私有,“薄其稅斂”,即減輕賦稅,“制民之產”即使農民都能成為小土地所有者;這樣才能預防犯罪,消除動亂根源。認為要想得民心,最根本的辦法是在經濟上推恩于民,使人民富裕起來,“倉廩實則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這樣人民才能安居樂業(yè),國家才能興盛。并認為“君子者,和而不同;小人者,同而不和”,這些主張或思想在今天,對我們構建和諧社會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2、道家的法律思想與和諧理論
以老聃、莊周為代表的道家崇尚自然法——“道法自然”,老子認為:最理想的社會是“天下有道”的社會,而判斷是否“有道”的標準在于是否合乎“自然”,這里的“道”是指支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總規(guī)律;“自然”是指天然。他們認為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在人為法之外,還存在一種“疏而不失”,對全體社會成員一視同仁(具有公平性)的自然法。他們反對任何對自然之道的干擾和破壞;他們主張人的靈與肉的和諧,即人的內心應該和諧;主張人與他人的和諧,并強調陰陽和諧;主張“天地合一”即人與自然應該和諧。這種思想對我們構建和諧社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3、墨家的法律思想與和諧理論
以墨翟為代表的墨家的法律觀以“兼愛”為核心,提倡“兼愛”、“尚賢”,要求以“交相利而兼相愛”的互利互愛原則,反對互相爭奪,互相損害的‘利相惡,交相殘’在法律上主張“賞必當賢,罰必當暴’,為了使賞罰充分發(fā)揮威力,墨家還指出,法律與道德、輿論等必須一致和互相配合。他們還認為人民過著“饑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息”的痛苦生活,其原因就在于“天下之人皆不相愛”,他們主張發(fā)展生產,反對浪費,提出立足于“利民”的經濟立法原則。他們迫切希望建立一個人人“兼相愛,交相利”即互愛互利“強不執(zhí)弱,眾不劫寡,富不悔貧,貴不傲賤,詐不欺愚”的理想社會。墨家所主張的“利”主要是指維持和滿足人們生活需要的物質利益,這種主張,對我們實現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安定有序的和諧社會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4、法家的法律思想與和諧理論
以李悝、韓非、商鞅等為代表的法家認為:法應具有客觀性和公平性,還應具合情性和適時性——“法者,非從天下,非從地出,發(fā)乎人間,合乎人心而已。”他們認為,法的首要作用就是“禁惡止亂”、“民治國安”,即制止犯罪、維社會護秩序,法還具有確認和保護權利的“定分止爭”的作用。他們主張“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于法”的“法治”思想,認為推行“法治”的方法就是要“明法”、“從法”,商鞅通過“移木立信”等事例主張制度的誠信;主張“刑無等級”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對“刑不上大夫”的舊傳統(tǒng),推行“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他們認為推行“法治”必須具備法、信、權三要素,即政府要使法令成為判斷是非功過和行使賞罰的公平標準,強調法令頒布實施以后,君主應嚴格帶頭遵守法令,才能取信于民。法家的這些主張及思想在今天對我們實現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的和諧社會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因此可以說,構建和諧社會思想是在繼承和發(fā)揚傳統(tǒng)優(yōu)秀和諧文化思想的精髓的基礎上,賦予了“和諧”更多科學內涵,并以科學發(fā)展觀和三個代表”為理論指導、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為基礎、以推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發(fā)展為目標,是我們黨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出發(fā)提出的一項重大戰(zhàn)略決策,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愿望,是一種理論上的創(chuàng)新。要加強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的研究,并用來指導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各項工作。要加強對我國歷史上關于社會建設理論的研究,按照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的要求,努力做到古為今用。
作者簡介:李曉君 女 貴州省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中國法律思想史。
責任編輯 張翔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