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權立法是當下的熱門話題。的確,從國人普遍不知“物權”為何物,到全民參與物權制度設計討論,其過程之曲折、爭辯之激烈、參與之廣泛,在中國立法史上可稱罕見。
起步:從書齋到立法機關
1994年中國社科院法學所的專家在修訂《合同法》過程中意識到,交易不能只解決規則的問題,交易對象和其到底該擁有什么樣的權利,才是首當其沖的問題。于是中國社科院就遞交了一份報告,建議國家盡快起草《物權法》,這引起了高層領導的重視。
1998年3月初,受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委托,江平等9位法學家成立了民法起草工作小組,包括物權法在內的民法典從此走上了“專家立法”的道路。民法專家梁慧星領銜的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承擔了物權法的起草工作。次年3月,梁慧星小組完成了物權法草案建議稿。而另一位民法專家、人民大學教授王利明領導的課題組,也于2000年12月提交了自己的草案建議稿,雙方都將成果公開出版。
然而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爭鳴和交鋒出現了。兩個不同版本的草案最根本的分歧就在于對國家財產的看法不同。社科院版本的出發點是“只要是合法權利,都應該一體承認,平等保護,法案中不應該使用歧視性語言”;而人民大學版本則主張“國家財產神圣不可侵犯”。兩種版本都有為數眾多的支持者,雙方口誅筆伐不亦樂乎。這些爭議,其實也是后來的矛盾中心話題。
通過對兩份草案建議稿的整合,2002年1月,全國人大法工委擬出了物權法草案征求意見稿,開始廣泛征求意見。征求意見稿的出臺標志著立法機關對物權法的制定的開始。
2002年11月,十六大提出,要“完善保護私人財產的法律制度”。一個月之后,被譽為“社會生活的圣經”的民法草案正式提請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物權法為其中的一篇。值得一提的是,民法草案說明中,有關物權法的內容幾乎占到了一半篇幅。
盡管法律精英們已深深地介入物權立法,但“物權”這個在中國法制中從未出現過的新名詞,仍然讓普通百姓如墜云霧之中。通過大小傳媒,立法機關、專家學者開始不遺余力地釋疑解惑,可以說,自物權法草案初審起,立法進程始終伴隨著物權知識的普及,使平民大眾經受了前所未有的物權觀念洗禮,同時也為日后的“全民立法”奠定了人文基礎。
全民大討論與“姓資姓社”之爭
2004年3月,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憲法修正案,增加了“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這一突破性規定,使私有財產權上升為憲法權利。10月19日,沉默接近兩年的物權法草案再次進入審議程序。
此次物權法草案提請審議被普遍看作是對修憲精神的回應。因此,在此次審議和三審過程中,人們關注的焦點也集中于物權法如何落實憲法權利、保護公民私產。有專家稱物權法為“豎立在公權力面前的私權利保護之墻”,類似的論斷在媒體中不斷閃現,并逐步成為社會性的共識。
審議中,許多常委會委員提出,物權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起著支架作用的基本法律,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和我國基本經濟制度,建議將物權法草案向社會全文公布,廣泛征求意見。這一意見被委員長會議采納。這是新中國成立后第十二部“享受”這種“特殊待遇”的法律草案。
2005年7月10日,物權法草案全文向社會公布,大討論正式引發。規范征收、拆遷問題的條款,很快引起了最為強烈的反應。盡管草案強調要以“公共利益”為前提,但人們仍然普遍擔憂,如果不對“公共利益”、“合理補償”、“妥善安置”等用語作出具體界定,恐怕仍然難以杜絕假“公共利益”之名行商業利益之實的違法拆遷、征地。與此同時,物權法草案所設計的一些新型制度,由于沖擊了傳統的價值觀念,引起了廣泛的爭議,比如“拾金不昧該不該要報酬”。普通百姓更為關注的話題,是“農村住房和宅基地能否轉讓”和城市住房的“70年大限”。毫不夸張地說,在2005年夏季最炎熱的日子里,“物權法”成為最熱門的大眾流行語和關鍵詞。光群眾通過網絡、信件提出的意見法工委就收到11543件。
真正的沸點是北大教授鞏獻田引發的。8月12日他在網上發表了公開信,直指《草案》背離社會主義基本原則、開歷史倒車,是違憲行為的產物,“不經過原則性的修改,全國人大無權通過。”其理由是,草案廢除了憲法和民法通則中調整財產關系的最核心條款“社會主義的公共財產神圣不可侵犯”,實質上試圖用“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的精神和原則取而代之。這封信把物權法立法原則和內容的爭議推向了高潮。一時國內有關學者幾乎都卷了進來。反對《草案》者的關注重點一般有兩個:是否背離社會主義方向和是否導致國資流失。批評他們的人認為,他們在討論國資流失時,也帶有濃厚的意識形態色彩,較少關注具體的弱勢群體如何改善境遇。
本次爭議的實質,涉及物權法草案究竟姓“社”還是姓“資”,因而廣為國內外輿論關注。這封信也受到全國人大法工委的重視。一個月后,全國人大法工委主任胡康生等人在人大會堂賓館約見了鞏獻田,“談了80分鐘”?,F在看來,有關《草案》條款的技術性問題探討,在這場喧鬧的爭辯聲中被一定程度地忽略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在這樣的全民大討論過程中,無數中國人的物權知識、權利觀念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提升。
在爭議中前行
在激烈的爭論中,全國人大常委會多次召開座談會,繼續就物權法草案的修改和完善聽取各方意見。10月22日,體現了各方面意見的物權法草案稿提交四審。說明中提到,物權法草案的修改應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主要是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對外國物權法律制度不能照搬照抄,要實事求是。在這份草案中,群眾提出的許多意見都得以吸納,一些引起廣泛爭議的問題有了明確說法。比如征收征用給予“合理補償”、住宅建設用地期滿自動續期、物業服務用房歸業主等等。
然而,爭議仍然存在。草案四次審議稿進一步強調要將維護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國家基本經濟制度作為立法目的和基本原則,同時又強調對國家、集體和私有財產平等保護的原則。而不同觀點認為,《物權法》既然要體現平等保護的原則,就不宜強調對國有資產的保護。
經過四審的物權法草案未按原來預定的計劃提交2006年初召開的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學界對此議論紛紛,流傳甚廣的說法是鞏獻田的公開信導致了立法進程的中斷。到后來,連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委員、《物權法》主要起草者之一王利明也出來澄清,稱公開信擱置立法進程是夸大其辭。他表示,物權法草案還有一些技術性問題需要進一步討論,“這些問題確實可以討論,但絕不是犯了路線方向性錯誤,尤其說物權法草案違憲,我是不贊成的?!痹谕趵鲗γ襟w說這番話的時候,全國人大常委會已把審議制定《物權法》列入2006年立法計劃。
2006年8月22日,物權法草案進入五審。草案對其中的爭議焦點作了回應。胡康生在作草案修改情況的報告時表示,既強調要維護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國家基本經濟制度,又強調對國家、集體和私有財產平等保護的原則。最早版本中“合法權利,一體承認,平等保護”的內容,變成了“保障公有制經濟的鞏固和發展”,“保護國家的、集體的、私人的合法權益”。對于社會關心的國有資產流失問題,《物權法》草案五審稿進一步加強了對國有資產的保護,規定對造成國有資產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法律責任。但草案對農村宅基地使用權轉讓堅持說“不”,也未對“公共利益”作出界定。
物權法草案既被視為“公民財產權利保障書”,公眾當然最有“發言權”,最應參與“博弈”;而物權立法的馬拉松過程中公眾所表現出的積極參與立法、維護自身權利的民主熱情和法治意識,再一次印證立法本是一項“陽光下的民主事業”。我們相信,與古希臘傳令兵菲迪皮得斯力竭而死的結局相反,物權立法的馬拉松將使它獲得非凡的營養,從而更富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