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宇,13歲,獨生子,先天患有嚴重的多動癥,有攻擊性行為,經常與同學發生口角。剛剛接班的幾天里,我對他不是很了解,記得一次數學課,我在認真檢查同學們作業,看他寫得很慢,輕輕地拍了一下他的頭,輕聲說:“快點寫。”誰知他猛地回過頭來,生氣地喊到:“我怎么了?”眼光里充滿了敵意。我笑笑,示意他坐下。他的粗暴態度使同學們很反感……以后的日子他與其他同學總是口角不斷,如何幫助教育他呢?
一、從情感教育入手,融入愛心
記得一次早自習,我在檢查學生作業時發現小宇腳下有一張廢紙,我很簡單地說了句“撿起來,下次注意”,誰知他卻惱火了,大喊道:“不是我扔的。”“那你也撿起來。”毫無思想準備的我面對學生的無理,感到很尷尬。看到我不悅的神情,大多數孩子為我抱不平。放學后,幾個孩子悄悄留在教室里撕了小宇的書,并連將筆袋一同扔掉了。下午家長一臉怒氣地找到學校,一向不善言辭的我不知怎樣應對他們……接下來幾天,小宇不斷與同學們發生口角。為了盡快扭轉他目前的狀況,我開始了家訪。第一次去小宇家時,小宇就站在家長身旁。起初,他以為我來告狀,滿臉不快。他媽媽和我談了很多關于他的有趣故事,及他在家的表現,談到高興處,我們都不失時機地表揚他幾句。漸漸地,小宇友好地笑了,還主動為我倒水……我和家長約好,以后家長每天上學、放學按時接送孩子,保證途中不與同學打架,在校我也時時注意觀察。自從那次的家訪,我們的關系拉近了很多。孩子再發生口角時,家長也能正確對待。
二、從心理疏導入手,循序漸進
心理障礙是“特例兒童”轉化時面臨的一大難題,這些學生常處于情緒不穩定狀態。不要因為他們出現了“反復”現象,就一味指責、諷刺,甚至做出“這個學生不可救藥”的結論。對待這些學生,要在全面深入了解他們的基礎上,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他們,實事求是地評價他們。對待他們轉化過程中的“反復”現象,應客觀地加以正確分析。“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只要教師堅持與“特例兒童”談心、溝通,然后“揚其長、促其變”,就一定會使他們有明顯變化。
一次,班級同學的“文曲星”丟了。為了找到它,我絞盡腦汁,在班內同學中一一排查,可幾天過去了,一點線索都沒有。最后,我告訴同學們:“誰主動承認或檢舉,我都會原諒他。”這一招奏效了,一位同學說,那天體育課,看到小宇把“文曲星”藏在了學校的后院。就這樣,丟失的東西很快被找到了。而后,我和小宇進行了一次長談。我批評了他的做法,小宇也承認了錯誤,還落了淚。最后我們達成協議,這件事不讓同學知道,不讓家長知道,但他必須保證在班內守紀。每當他管不住自己時,我都及時提醒他,從那眼神里,我已讀出了他對我的感激。
三、從特長教育入手,挖掘內在潛力
“特例兒童”也有多種多樣的技能,只要精心挖掘和培養,他們都可能成一名優秀的學生。作為教師要善于發現他們身上的優點,對他們所取得的每一個微小成績都應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教師要幫助他們樹立信心,喚起他們自尊自信,增強他們努力進取的勇氣。隨著小宇同學的進步,我又在學習上不斷幫助他。起初課堂上,他從不舉手,點到名時也是極不情愿地站起來。但每次我都耐心讓他試一試,直到他回答正確為止。就這樣,一次、兩次……小宇學習上進步了,我與他之間,與家長之間關系更融洽了。
從小宇的轉變看,我覺得轉化“特例兒童”是一個長期“關愛”的工程。我們教師必須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礙,要有信心、耐心,不斷研究每個“特例兒童”的心理,相信他們每個人都能成為一個好孩子,并善于和他們交朋友,關心他們的快樂和悲傷,了解他們的心靈。“特例兒童”需要和渴望被人理解,而“愛”正是感化他們的關鍵,也是轉化他們的前提和基礎。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必須克服“厭棄”的偏激心理,以滿腔的熱情去愛每一個學生,用愛心、耐心去轉化學生,架起一座師生之間情感的橋梁,以濃濃的師愛來激勵他們成長,用愛的暖流去融化他們埋藏在心底的堅冰。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熱愛孩子是教師生活中最主要的東西。”在課程改革推進的今天,我們的教師對愛又有了新的詮釋,更多地體現了教師對孩子的支持、理解與幫助。
(作者單位:林口縣第三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