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內容:人教版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18課。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2)培養學生通過觀察人物的動作、神態體會人物心理活動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朗讀和理解關鍵詞句的方法,理解和體會人物的思想及情感的變化。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阮恒的美好心靈,理解“朋友”的真正含義。
教學重、難點:
體會描寫阮恒獻血時動作神情的語句,并了解他當時復雜的內心活動變化。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歌曲《朋友》《愛的奉獻》。
2.學生準備:課前了解關于抽血、輸血的過程。用各種方式了解一些關于友情的動人故事,也可以讓學生想一想自己曾為朋友做過什么事。
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播放歌曲《朋友》,讓學生感受朋友的含義。
【評析:應讓學生感到學習語文是一種美的享受。通過歌曲可以讓學生進入一種美妙的學習情境,有利于激發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創設情境導入
1.出示課文內容。(板書:小女孩。)
2.過渡:情況萬分危急,輸血迫在眉睫,在這緊要關頭是誰挺身而出,主動獻血?(板書:阮恒。)
【評析:良好的過渡語言和提問,能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并使新舊知識銜接緊密。同時,還顯得教學環節緊湊。】
三、略讀課文
1.同桌互讀課文,并指正讀音。
2.找生朗讀。學生評價、教師評價。
3.小組交流、全班交流感受。師生評價。
【評析:《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閱讀教學“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這就要求我們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解讀課文。這種放手讓孩子學習的方法,使孩子有了學習的主動性,往往會有驚人的發現。】
四、細讀課文
1.出示句子“一陣……又舉起來”。
(1)齊讀并找出描寫阮恒動作的詞句。
(2)思考:阮恒的手為什么舉起又放下、又舉起?他心里是怎么想的?
(3)再讀課文,小組交流并匯報……
2.體會抽血時人物的心理。
(1)理解四種不同的哭(啜泣、嗚咽、哭泣和抽泣),并讓學生演示一下。
(2)他為什么哭得這么傷心呢?
(3)他是盡情地哭嗎?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找出表示阮恒動作的詞語。)
(4)他為什么要抑制自己的哭泣呢?
3.小組討論并匯報:體會小男孩為朋友愿意獻出生命和無私奉獻的精神。(同時播放歌曲《愛的奉獻》,板書:無私奉獻。)
【評析:課程標準提倡詞語的理解不應脫離具體的語境,不應脫離文本,應該根據不同的情況,采取不同的解詞方法,如聯系上下文理解、看圖理解、表演理解等。而表演理解尤其適合低、中年級學生。這主要因為兒童是通過直觀形象來認識世界的,教師應創設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在情境中感悟,而表演可以將抽象的情境具體化、形象化。教師主要是讓學生在表演中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和感情的變化,達到對語言的理解與運用為一體,集讀、賞、思、辨于一爐。】
4.遷移練習:聯系上下文想一想“醫生會對阮恒說些什么”?
【評析:這一環節主要是想讓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鍛煉學生的想象和口語表達及體會人物心理活動的能力。】
5.有感情地朗讀和體會課文。
【評析:語文課堂教學就應以閱讀為主,調動各種方式學語文,體會人物的思想情感,真正理解朋友的含義,達到以讀激情、以讀促智。】
五、總結延伸
1.學生自由談學習收獲。
2.寫幾句送給朋友的贈言或心里話。
【評析:總結延伸環節,既升華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又使得整節課結構完整,還拓展延伸了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