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隔壁的張老伯,退休回來,賦閑在家,經常觀看中央電視臺的《同一首歌》節目,偶爾也哼兩句,借此放松自己。時間長了,我發現張老伯仍是“五音不全”,至今歌不在調上,但他愈來愈離不開這檔節目,每到周末,他心里就思量著《同一首歌》,如同等待老朋友的到來。
有一次閑聊時,我問張老伯:“你為何只看《同一首歌》,而不看戲曲、電影或其他節目呢?”他笑笑說:“原因是演員們走下舞臺,深入基層,到觀眾中間去,和他們一起唱歌,一起跳舞,與觀眾打成一片的演出熱情令我陶醉。”細細一想,的確是這樣,有了演員的參與,有了他們的鼓舞,觀眾的情緒上來了,不僅聽到了優美的歌聲,還享受到了參與的快樂。
哦,我明白了,舞臺是壯美的,但比這更壯美的卻是走下舞臺。演員的舞臺不是在臺上,而是在臺下,在觀眾中。
我不禁暗暗嘆服:走下“舞臺”好。 大千世界,誰人沒有“舞臺”?演員的舞臺在觀眾中,醫生的舞臺在病房中,科學家的舞臺在實驗室里,干部的舞臺在群眾之中。中國共產黨在創建初期,把他們的斗爭舞臺設立在農村,和人民群眾并肩作戰,播下了革命的火種;在1998年那場特大的洪災中,黨和國家領導人把他們的指揮舞臺設立在抗洪一線,與廣大人民群眾肩并肩,手挽手,最終力挽狂瀾;孔繁森同志在援藏工作期間,把他的工作舞臺搭建在藏族同胞當中,和他們一起斗風沙,治鹽堿地,發展經濟,取得了可喜成績,贏得了人民的敬重。事實證明,走下特定的“舞臺”,就是深入基層,面對實際,敢于開拓的表現,對于每個人來說,這都是可取的,也都是應該的,這是事業成功的保證,是提高戰斗力的有效途徑。
教師也是“演員”,教師的舞臺在教室。試想一下,教師如果仍舊高高站在講臺上,進行一遍又一遍的“獨唱”,學生仍舊正襟危坐,一次又一次的“洗耳恭聽”,教師能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為學生解惑嗎?學生的感官能“水陸暢通”嗎?
老師們,走下你的“舞臺”,把講臺搬到學生中去,給孩子一個小小的問候,和學生共同完成一次實驗,用你的手撫摸一下孩子的頭,共同和學生做一次游戲……相信,有了你的參與,“心與心的溝通”不再阻塞,“情與情的共鳴”不再困難。正像《同一首歌》的觀眾那樣,學生會感到老師的關心、呵護、信任,他們的神情會更專注,思維會更敏銳,師生間的距離會更短。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興市新市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