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衙門是讓百姓望而生畏的地方。俗諺云:“衙門八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痹诠糯膶V企w制下,老百姓不可能對政府形成切實有效的監督。如何使公共權力受到相應的限制,防范貪污受賄,澄清吏治,穩定統治秩序。就成為執政者的要務。對此,除了制度建設外,歷代形成了一些文化方面的舉措。
任何朝代,大興土木都是耗費民脂民膏的重要環節。對此,中國歷代王朝經過長期的積淀,在制度上和習慣上都有一些值得重視的經驗。首先,歷代的制度對衙門的大小規制有明確的限制。比如,明清兩代,不管是哪一級地方衙門,門面不能超過三間。兩根柱子之間的寬度為一間,一間開門兩扇,三間共六扇。久而久之,民間俗語里就用“六扇門”作為衙門的代稱。這種規制,使衙門并不像今人想象得那么氣派,實際上還有點寒傖。更重要的是,明清形成了一個慣例,人們一般稱為“官不修衙”。因為修繕衙門必須使用經費,而這筆經費必須專項申報。在中國古代,要這樣做就難免給上司留下一個奢侈豪華的印象,而且還會影響到賦稅的上交數量,這就直接影響到對官員的考核評價。如果申報修繕衙門,上面就會多方核查,看你是否確有修繕的必要,進而再看你現有的經費使用是否合理,能不能不再追加經費。這樣三撥拉兩算計,沒茬也能找出茬來,如果有貪贓受賄情形,弄不好還會東窗事發。即使沒有貪贓,一般的違規總能發現一些。所以,申請修繕衙門的官員,往往也由此而斷送了自己的前程。日積月累,使“官不修衙”成為官員自己也堅信不疑的準則。
可能有的朋友認為,一個地方長官,大權在握,在當地拉點“贊助”還不容易?事情沒有那么簡單。明清的士紳既有同官府勾結的一面,也有同官府抗衡以維護地方利益的一面。他們有時也會做“善事”,但這個“善事”怎么也攤不到修衙門上。有錢的地方頭面人物,做“善事”總會期待某種回報。所以,企盼子弟中舉當官、光宗耀祖的,往往會捐資興建文昌廟、魁星樓;希望廣結善緣、消解罪孽的,往往會捐資修廟塑像;喜歡熱鬧交往、贏得人望的,往往會捐資修建戲樓會館。但修繕衙門對他們沒有任何好處,還有可能打破他們與官府之間的“中介”格局,降低自己在民眾心目中的威望。所以,鄉紳一般不會傻到花錢買不自在,官員也不會主動找釘子碰。由于這些原因,明清時期,衙門往往是州縣城內比較破敗的建筑。
衙門的破敗無疑會影響政府的形象,這一點,靠衙門外面的牌坊亭臺來補救。州縣衙門之外一般都有三座牌坊,衙門正面一座,東西跨街各一座。牌坊和衙門的照壁相對應,形成一個衙前廣場。這個廣場,就是州縣的政治中心。牌坊的名稱,要表現出這種政治中心的主題,有的叫“宣化坊”,有的叫“牧愛坊”,有的叫“忠廉坊”,用來表示衙門的教化牧民、廉潔奉公性質。明代朱元璋規定,衙門兩側要建立兩個亭子,一座名“申明亭”,用來公布壞人壞事,勸善懲惡;一座名“旌善亭”,用來宣揚孝悌仁愛,貞節善行。
衙門正前,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圣諭亭,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頒布《圣諭六條》,刻寫于亭上。其內容為:“孝順父母,尊敬長上,和睦鄉里,教訓子孫。各安生理,毋作非為。”清朝順治沿用了明太祖的《圣諭六條》,康熙又把它擴充為十六條,其內容為:“敦孝弟以重人倫,篤宗族以昭雍睦,和鄉黨以息爭訟,重農桑以足衣食,尚節儉以惜財用,隆學校以端士風,黜異端以崇正學,講法律以儆愚頑,明禮讓以厚風俗,務本業以定民志,訓子弟以禁非為,息誣告以全良善,誡窩逃以免株連,完錢糧以省催科,聯保甲以弭盜賊,解仇忿以重身命。”到了雍正,對康熙的“圣諭”詳加解釋,頒布《圣諭廣訓》,要求州縣長官于朔望之日召集百姓細細講解。這雖然很快就變成了形式化的官樣文章,但官員每月兩次宣講,畢竟有一些積極效用。
衙門的大堂院落中間,還有一個亭子,名為“御箴碑亭”,人們通常稱為“戒石亭”。所謂戒石,是對官員的警示,起自宋代。趙匡胤滅了后蜀,看到后蜀孟昶的《官箴》,其內容為:“朕念赤子,旰食宵衣。言之令長,撫養惠綏。政存三禩,道在七絲。驅雞為理,留犢為規。寬猛得所,風俗可移。無令侵削,無使瘡痍。下民易虐,上天難欺。賦輿是切,軍國所資。朕之賞罰,固不逾時。爾俸爾祿,民膏民脂。為民父母,莫不仁慈。勉爾為戒,體朕深思。”趙匡胤覺得內容不錯,于是摘錄了其中四句:“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下令地方官員把這十六字刻石置于座右,號為“戒石”。朱元璋把戒石放大,移至院落正中,升堂辦案,抬頭可見。戒石面南向外的一面,則鑿鐫“公生明”三個大字。用這種方式,營造出一種廉潔奉公的文化氛圍。
在衙門的大堂內外,有各種各樣的匾額楹聯。這種匾額,多數都引經據典,以顯示出堂上官員的雅致和志向。例如,取《論語》中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命名大堂為“忠恕堂”;取《尚書·皋陶謨》中的“百僚師師”,命名大堂為“師師堂”等。也有一些題匾直言為官主旨,為大堂取名“忠愛堂”、“體仁堂”、“平政堂”、“親民堂”等等。堂名之外,大堂屋梁上也有匾額,常見的是“明鏡高懸”、“公明廉威”等等,而且往往有多幅。明清時期,最常見的是“清慎勤”和“天理人情國法”?!扒迳髑凇睆娬{的是官員的自律和敬業,“天理人情國法”強調的是官員處理政務的準則和尺度。后堂內衙,則往往取《論語》中的“退而省其私”命名為“退省堂”或“退思堂”等。
古代衙門,從建筑規制習慣到布局題匾,體現了傳統積淀的文化色彩,構成了辦理政務的文化環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官員的心理和行為。當然,在封建社會,這種文化所能起到的積極作用是有限的,清廉者可能身體力行,貪贓者可能我行我素。據清代趙翼《陔余叢考》轉引《甕牖閑評》記載,針對有些官員置戒石銘的警誡于不顧,口頭清廉奉公、實際搜刮無度的行徑,有好事者在戒石銘每句下各添一句,改為“爾俸爾祿,只是不足;民脂民膏,轉吃轉肥;下民易虐,來的便著;上天難欺,他又怎知”??梢?,文化建設必須同制度建設相輔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