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漢服與文化
2005年,一套以漢服為藍本設計的“中國式學位服”方案在網絡上廣泛流播,引發了人們對“復興漢服”的普遍關注。2006年,馮小剛古裝巨片《夜宴》在全國公映,再度引發了人們關于“復興漢服”的熱烈討論。這不禁讓筆者聯想到如今風靡全球的牛仔服與走紅東方的韓服,前者得益于美國西部片,后者受惠于韓流。一國人倡一國之風,衣食住行皆成文化,牛仔服依憑其堅實耐磨、舒適自然的質地,成為美利堅民族敢于冒險、一往無前的精神象征;韓服亦倚重其流暢淡雅、落落大方的款式,成為東方民族溫婉爾雅、內斂含蓄的精神標識。
中國自古即被譽為“衣冠上國,禮儀之邦”。《左傳》定公十年疏云:“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由此“華夏”二字,我想可以成立這樣一個等式:華夏=禮儀+漢服。漢服為古老華夏文明所孕育,漢民族一脈相承的傳統服飾寬袍大袖、飄逸流暢,一方面貼合了華夏民族的外在體貌,另一方面也呼應了民族琴棋書畫、武術劍道、茗茶飲酒等華夏文化的特征。此外,設計精美,工藝高超,漢服曾一度引領世界服裝風潮,它同為今日韓國韓服與日本和服的藍本與雛形。
二、漢服與歷史
歷史上由周至明,漢服均為華夏古國的主導服飾;而歷經滿清入關后,滿人的旗裝則堂而皇之地取代漢服而成正宗,此即為今日清宮劇中常被觀眾誤作漢服的長袍馬褂與束身旗袍。試想那馬褂袖權遮肘、衣長至臍,本為方便游牧民族的馬上活動而創,又怎能成為以農耕為主的華夏民族服飾的正裝?另有旗袍,瘦削而頎長,非得穿在生得S形的苗條女性身上方恰到好處,又怎能貽麗天下、普泛民眾?清朝被推翻后,參考洋裝式樣設計的中山裝被奉為國人正裝,以示遵從孫中山先生的革命遺志,漢服再度被拋棄,幾近消失。如今想來,也難怪在近一個世紀之后,時髦的觀眾會詫異于《漢武大帝》里飄逸美麗的漢式女裝服飾,而后又對《大長今》中飄飄灑灑的韓服倍加推崇,漢服藝術已于故鄉失去蹤跡,反倒于異國他鄉(日本韓國)如火如荼地生根繁衍,迄今葉茂根深!
炎黃子孫將祖傳的服飾國寶遺棄了,大和民族與朝鮮族卻將其代代承傳、視若瑰寶。韓國在搶申端午為其“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之后,又欲將漢服作為自己民族的服裝再申“世遺”。如果說《大長今》中韓人選用本國服飾——韓服做人物造型無可厚非的話,那么在其最新推出的古裝劇《朱蒙》中,選用嚴格意義上的漢服為服飾,則是否在暗示與期許著什么呢?我們流失一幅《女史箴圖》,丟失一件金石玉器,即便價值連城畢竟為具體個體,何況于異國他鄉它依然完好保存。然而像端午、漢服這類攜著民族永恒意義的華夏文明標識一旦遭掠,那才是民族文化永遠無法彌合的裂隙與傷口!那將是整個華夏民族無盡的痛,永恒的悔!
三、漢服與國服
如今每逢重要的節慶場合,日本人與韓國人都穿著傳統的和服、韓服,以示該民族的禮儀風范與精神風貌,而泱泱大中國卻苦無自己的國服以顯華夏文化風采。就像2002年紅極一時的武俠片《英雄》,服裝設計居然請了位叫作和田惠美的日本人。源自本土的武俠世界居然要外國人來參與經營,張藝謀棄長期浸潤中國文化的服裝師不顧,將古服設計交予了“外人”,這是否亦在側面暗示國人之于漢服的遺忘與漠視到了何許程度?泱泱大中華是本該有表征一己民族的正裝國服的,否則實在有愧“華夏”稱謂(因“華”為“章服之美”)!當某天諸國聯歡、眾國同慶之時,韓國人穿韓服、日本人著和服、歐美人披西裝,中國人拿什么做行頭呢?彼時,國服承載的就不僅僅為蔽體御寒、美麗裝飾的表層而淺顯的功能意義了,它更寓含著民族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眾志成城、榮辱與共這一核心、凝聚力為題旨的美學價值與意義!
因此,我們需要一套富于中華民族特色(形式)且濃縮華夏文化內涵(內容)的正裝國服,以彰顯我們作為堯舜后裔、炎黃子孫的身份與驕傲!在遍布神州大地的諸多服飾中,能齊備這種形式與內容雙重使命的當首推漢服,它與我國的悠久歷史相依相伴,是最能代表華夏民族整體形象的普泛服裝。此外,服飾文化也在變化中不斷發展與更新,而漢服的每一次改革均沿著方便、實用的趨向前進,這也為今日推其為國服提供了又一個便利因子。當然,國服不必簡潔至如日常服飾的程度,畢竟我們少有須穿國服擠公交的時候;只需在傳統節日、隆重場合穿著它,表征我們的“龍之傳人”身份,并彰顯我們的龍文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