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走馬樓吳簡的發掘
1996年7月至12月,文物工作者在長沙城五一廣場附近的走馬樓街西南側發掘了古井窖50余口,出土各類文物3000余件冊。其中特別令人震驚的是在位于走馬樓街50號房基之下,編號為第22號古井中,出土了三國吳簡10余萬枚。
發現三國吳簡的第22號井,為不規則的圓形袋狀豎井,井口距地表深約800厘米,直徑3lO-350厘米,簡牘層厚約20-50厘米,簡牘以竹笥盛裝,上以黃泥覆蓋,簡牘層上距井口約150厘米,下距井底約360厘米,簡牘層下出有大量的青瓷器。井底有一方形木構井圈,以吸存地下水。據分析,該井窖是一座建于東漢晚期、廢棄于三國時期的倉窖儲藏井。
這批簡牘之所以能完整地保存1700余年,主要是因為簡牘用竹笥裝置,上以粘性黃泥密封,深藏井下,地下水位高,簡牘與空氣隔絕,細菌不能繁衍。據國內考古專家推斷,如此數量眾多的簡牘出現在一座倉儲井中,可能是由于戰亂或其他政治變故而臨時掩埋,也有可能是將作廢的簡牘埋于井中封存。
二、走馬樓吳簡的內容
走馬樓三國吳簡,經清洗整理后確定總數在14萬枚左右。從世界范圍看,在一個地點一次發現如此巨大數量的古代文獻十分罕見。走馬樓吳簡完全有資格與甲骨文、西北屯戍簡牘、敦煌藏經洞文書、清官內閣檔案相提并論,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走馬樓吳簡的內容大致可分為符券類、簿籍類、書檄類和信札及其他雜類等,涉及紀年、職官人物、軍事地理、賦稅、人口和司法等方面。
紀年簡:走馬樓吳簡所見年號有建安、黃武、黃龍、嘉禾等,最早為東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最晚為吳孫權嘉禾六年(公元237年),表明這批簡牘是孫權時期赤烏(公元238-250年)前檔案文書。
職官人物簡:走馬樓吳簡中的職官人物簡記錄既有太常、大將軍、長沙太守及步騭、呂岱等高官的事跡,也有倉吏、庫吏及平民百姓等下層吏民的活動,從不同層面印證了文獻和豐富了史料。
人物簡:走馬樓吳簡所記人物眾多,身份各種各樣,以身份平常、不見于史的一般吏民為主,但亦有諸如步騭、呂岱等載于正史的著名人物,它極大地豐富了三國時期吳國不同層面的人物史料,特別是一般吏民的史料。
人物姓氏簡:走馬樓吳簡中有上千余枚人物簡,均為單名,取名特征明顯,如以身份、生肖、兵器、量制或復姓為名,反映了三國時期的風俗民情。
軍事地理簡:三國時期,長沙地屬蜀吳邊境,戰事頻繁,走馬樓吳簡的軍事簡主要記載了吳國平定當時武陵蠻的情況。另外,走馬樓吳簡記錄的丘、里地理基層地名多達150余處,為研究三國時期的歷史地理提供了重要資料。走馬樓吳簡中有不少關于軍事職官、軍糧督運、軍隊調動等方面的內容,充分證明當時的邊郡長沙是孫吳的軍事要鎮。
郡縣簡:走馬樓吳簡所見荊州屬郡有長沙、武陵、零陵等,長沙郡屬縣有臨湘、攸、下雋、醴陵、劉陽、吳昌、羅、建寧、連道、益陽、安成、新陽等,可與吳增僅、楊守敬《三國郡縣表附考證》所記互相印證。
賦稅簡:是走馬樓吳簡最為重要的內容。當時賦稅主要征收錢、布、米、豆、皮,其中,米類有很多名目,有稅種之分、有品質之分、有產地之分等。一般說來,米、豆入倉,錢、布、皮則入庫。這批賦稅簡為我們提供了當時孫吳吏民繳納賦稅的詳細資料。
“田家莉”簡:是嘉禾四年和五年長沙郡臨湘侯國(縣)田戶曹史制作的一種莂券。它記錄了居住在當地的小吏與百姓佃租官司田地的塊數、畝數、當年受旱與正常收獲的田畝數,按規定繳納米、布、錢的數目及繳付給倉、庫的官吏的姓名與時間等。
三、走馬樓吳簡的史料價值
走馬樓吳簡中有很多關于倉庫和關邸閣的記載,征繳賦稅時,米、豆入倉,錢、布入庫,這為我們了解當時的倉庫分工和管理提供了詳細的史料,而“關邸閣”一詞則尚未見諸史籍和文獻,其性質和功能有待研究。
走馬樓吳簡中所記載的各類錢米名目達數十種,錢主要有稅(戶貲)錢、口算錢、地僦錢等,米依稅種分有租米、稅米和限米,此外,還有品質之分、產地之分等。賬本在簡牘中稱“簿”。走馬樓吳簡中常見的賬簿有收入賬、支出賬、核校賬及綜合統計或會計報告四種。
戶籍簡是走馬樓吳簡的一個重要內容。它不僅涉及文獻史料所記載的民籍、吏籍和兵籍,而且含有大量關于師佐、復民、戶等、家庭戶籍以及戶籍檢核制度等史載不詳或文獻佚缺的資料,使我們對孫吳戶籍有進一步的認識和研究。如家庭戶籍,走馬樓吳簡所見,一個家庭人口1至10人不等,4至6人的中等規模家庭居多,但7人以上的家庭不少見。走馬樓吳簡中有很多關于兵卒的內容,涉及州卒、郡卒、縣卒、佃卒、郵卒、傳卒諸多種類,為我們了解和研究當時的孫吳兵戶提供了詳細資料。
總之,盡管目前三國吳簡的整理工作只完成很少一部分,但它已經向我們展示了許多鮮為人知的歷史畫面,為我們打開了一座極其豐富的歷史寶庫。它可以探討三國孫吳的鄉里制度、戶籍制度、賦稅制度、倉庫管理、行政方式、司法制度、文書傳遞、家庭規模等.而這些都是豐富的第一手資料。它更多地記錄了當時基層政權的日常活動,反映了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及其與官府的關系,這與正史主要記錄帝王將相的事跡形成鮮明的對照,是研究孫吳基層社會的第一手資料。
以前我們研究三國吳主要的依據是晉時陳壽《三國志》以及后人的注釋,但《三國志·吳書》的記載十分簡括,難有見微知著之妙。“三國吳簡”的文字要比《三國志·吳書》長得多,也要詳細得多,牢靠得多,因為這是三國吳時的原始記錄,最具權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