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一則新聞報道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在上海舉行的一項翻譯大賽中,由于難以找到最佳譯文,該項賽事不僅一等獎空缺,而且惟一的二等獎竟然由一位新加坡土生土長的華人獲得。語言學界的專家們憂心忡忡地發問:身為中國人,不能熟練地使用母語進行思想、文化和生活上的交流,不懂得珍惜母語蘊含的豐富的文化和歷史價值,難到不很悲哀嗎?這個事例似乎為近年來漢語在本土的地位和處境給出了一個剛性的注腳,同時也再一次引發了大家對漢語危機的深切關注和思考。
“百年中文,內憂外患”,這是人們對當前漢語生態處境的概括。語言是民族認同感的重要標志,是民族文化的鮮明標識。近年來,漢語帶領中華民族穿越五千年歷史文化隧道,承載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過的中華文明形態,卻正在經歷一場關乎自身命運的危機和挑戰。保衛漢語,拯救世界上最美麗的語言,正在成為越來越多有識之士的心聲和呼聲。
回顧歷史,在過去的100年里,漢語和漢語寫作飽經磨難,從晚清效仿日本明治維新的“言文一致”運動開始,漢語經歷了“五四”白話文運動、推行世界語、漢字的拉丁化、語言大眾化和解放后的繁體字簡化方案等等,可謂命運多舛。作家白先勇在總結現代漢語的命運時說:“百年中文,內憂外患。”外患,來自西方語言的沖擊,漢語嚴重歐化;內憂,則是我們媚外的文化心態和日漸衰微的母語自信心和自覺意識。新時期以來,許多作家為抵抗“文革”模式化語言的束縛,主動選擇了“西化”的表達方式,這更加速了漢語傳統的斷裂。
漢語的危機首先來自全球化浪潮的沖擊。無疑,全球化已經成為表征這個時代的一個關鍵詞。在經濟全球化的強勁推動下,文化的全球化、國際化浪潮也波涌浪激,在這一進程中,西方文化以強勢的姿態呈現出同化和改寫中華傳統文化的趨勢。在西方語言的沖擊下,漢語表達日益“西化”,割裂了漢語傳統。當代中國作家幾乎都走在一個介乎被“歐化”的現代漢語與帶翻譯腔的“西文”之間的“中間道路”上。批評界和理論界的學術話語“西化”色彩更是濃重,搬演命題,襲用概念,衍生術語,狂歡在對“西文”的追隨和迷信中,對傳統和古典文化資源產生了或多或少的迷失感。
漢語的危機來自我們自身的放任和茍且。近年來,一些寫作者對大眾文化一味地妥協和迎合,大量充滿淫穢、色情、暴力等內容的語言文字被制造出來,惡化了文學的生態,損害了漢語寫作的尊嚴。文學承載著人類的精神夢想,一些寫作者放棄了精神操守和職業道德,漠視崇高,戲謔神圣,既淡漠了對文學詩性的追求,也忽視了對漢語典雅和詩意品質的發掘,處于“失語”的狀態。
漢語的危機還來自網絡語言的沖擊。近年來,隨著網絡不斷改寫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考習慣,各種搞笑、輕浮的網絡語言大規模地侵入了傳統漢語的領地,影響大有不斷壯大之勢。越來越多的青少年熱衷和追捧網絡語言,開口閉口“醬紫”(這樣子)、“MM”(美媚)、“GG'’(哥哥)。雖然對待網絡語言學界和社會上還有很多不同的聲音,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缺乏及時合理的鑒別和引導,任其自流,無疑將會消解傳統漢語的詩意和韻味,割裂漢語的文化傳承脈絡,同時也將使國家語言文字的嚴肅性和規范性受到挑戰,陷入游戲和隨意改寫的危險中。
但是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一方面,在漢語的故鄉,她似乎淪為一種弱勢語言,一種需要保護的語言,而另一方面,世界漢語熱卻正在持續升溫,世界上有一百多個國家的2300余所大學開設漢語課程,學習漢語的外國人達到3000萬。法國巴黎的街頭就矗立著這樣的廣告牌:“學漢語吧,那將是你未來20年的機遇和飯碗。”兩相對比,難道不值得我們深思嗎?
面對漢語的現實處境,如何“保衛”漢語,維護其自身的純潔性,引發了很多有識之士的思考。有專家指出,今天漢語面臨的仍是民族性和現代性的交鋒和沖突。歷史也許提供了一種機遇,使我們能在現代性進程中保持民族性,使我們不但是人種意義上的中國人,同時也是文化意義上的中國人。在這種理念中,漢語是我們的家園,是我們的文化身份證。漢語面臨的真正危機并不是將來的中國沒有人使用漢字、講漢語,而是將來的漢字和漢語不再能夠保存漢語的精神和魅力,是中國文化生命之花果飄零,是無家可歸的文化命運。對漢語所作出的維護姿態并不意味著拒絕新舊交替、新陳代謝的歷史趨勢。漢語并不僅僅屬于漢民族和中國人,而且屬于全人類。不僅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豐厚的文化積淀,而且至今還充滿著旺盛的生命力。今天,全球化、一體化的浪潮試圖消弭文化的差異,高科技、網絡化、信息化為文化霸權提供了肆虐的平臺,漢語必然要應對一次更大的挑戰,漢語在這場挑戰中將會獲得新生。
海德格爾曾說過“語言是存在之家”。作為華夏子孫的“存在”之家,漢語歷史性地保存著民族文化的蹤跡和自我存在的歷史本質,即漢語言的詩意。千百年來,漢語踏著秦磚漢瓦,穿越唐山宋水,乘著明月清風一路走來,被唐詩、宋詞、元曲等典雅的文學樣式不斷擦拭,溫潤過我們的詩意心靈,點亮過我們的文化期待,雋永有致的漢語承載著我們民族的獨特思維,成為延續歷史與未來的血脈。
作家韓少功說過:“一個民族的衰亡,首先是從文化開始的,從語言開始的。一個人的心里只有語言,精神惟有語言可以建筑和守護。”漢語是一條長河,它的存在關乎全球化時代中華民族身份的確立,關乎我們能否擁有一個共同的精神家園,一條同宗同源的文化之根,讓我們像恪守心靈的秘密一樣,由內而外,關愛母語,拯救母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