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子文,何許人也?乃春秋時期楚國的一位大夫。此人以廉潔奉公稱道于世。他對楚成王付給他的厚祿甚為不安,在領俸祿的那天,必借口逃避。《國語》中有這樣一段文字記載:“楚成王每出子文之祿,必逃,王止而后復。人謂子文曰:‘人生求富而子逃之,何也?子文曰:‘夫從政者,以庇人也。人多曠者,而我取富,死無日矣。我逃死,不逃富。’”曠者,荒廢之意也。斗之文的意思是說,對一位從政的官員來說,應以庇護老百姓為己任,而不妄取厚祿和不義之財。現在,許多人不得溫飽,我假如妄取不義之財,那就離死日不遠了。他不取楚成王的厚祿,并不是逃富,而是“逃死”。
《國語》并沒有記載楚成王給他多少厚祿,斗之文做官食祿,并不為過,但是,斗子文的不同尋常之處在于:他眼看當時窮苦的百姓太多,拒不接受“高薪養廉”的觀點,反而認為利用他人之曠而妄取不當之財,“死無日矣”。“我逃死,不逃富”,以說明不義之財會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就這一點而論,斗之文要比現在許多大貪、小貪要高明得多。在兩千多年前,斗之文這位不很出名的官員,對厚祿有如此充分的警惕,委實是很難得的。
有意思的是,斗之文的事跡,在幾百年的東漢,有了一位知音。這個人的名氣比斗之文要大一點,名叫折像。折像是一位學者,對《易經》、《老子》頗有研究。他又是一位官家子弟,其先人因有功于東漢,被封為折侯。折像的父親折國,曾任郁林太守。此公在任官期間,很會斂財,身后遺下一筆可觀的家產,計有二億,家僮八百,是當地的巨富。折像接受了其父的巨額遺產后,一反常人的做法,立即廣散金帛,周濟親友。
有人對折像之舉不以為然。曰:“君三男兩女,孫息盈前,當益增產業,何為坐自殫竭乎?”折像以斗之文的事跡作答:“昔斗之文有言:‘我乃逃禍,非避富也。’吾門戶殖財日久,盈滿之咎,道家所忌。今世將衰,子又不才。不仁而富,謂之不幸。墻隙而高,其崩必疾也。”
折像的頭腦是很清醒的。他對道家的“盈滿之咎”理解得很透辟。他借斗之文的故事來為自己的廣散金帛之舉作解釋,但他比斗之文的行動更合情合理。因為折像之富,還不是來自皇家的俸祿,而是其父所斂。因為財富是不仁所得,來得容易,必定去得快,在揮霍的過程中,往往會滋生出許多壞事來。墻高又有隙,其崩潰之勢是必然的。自古以來,子孫從吃祖宗變成浪蕩子弟者,可謂屢見不鮮。“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實際上,三世而斬者,也為數不少。折像看到自己“今世將衰”,兒子又不肖,與其讓大筆遺產成為制造新的不仁的溫床,倒不如趁自己活著時,用這筆金帛來周濟親朋、窮人,散盡為止,以免貽害子孫。折像對于不仁而富的處置是正確的。不過,我對斗之文的財富觀還有一點補充:對仁而富者來說,則不必談富色變,不必把富與禍劃上等號。
有意思的是,古今中外的富人對這一點,竟然有相同的認識。世界首富比爾#8226;蓋茨目前的財產總額為500億美元。蓋茨早已表示,他會在去世之前將90%的財產捐獻出去。比爾#8226;蓋茨的基金會是全球最大的慈善基金會,現有資金近300億美元,巴菲特最近再捐300多億美元。比爾#8226;蓋茨和巴菲特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兩個人,是世界上最精明的生產者和投資商,他們一個正是“知天命”之年,一個已是75歲高齡,卻是最合拍的忘年交。共同的金錢觀使這兩位世界上最有錢人的手握在了一起。蓋茨則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在把財富回饋給社會方面巴菲特對他的影響最大。他們一致認為,不要把全部財富留給孩子。《財富》雜志曾對巴菲特作過一次專訪,發表了《是否應該把全部財富留給孩子》一文。巴菲特回答《財富》雜志的提問說:“我的子女們并沒有對我的決定感到失望。因為他們更看重積極奮斗,白手起家,經歷失敗和成功。”“如果給子女留下巨額財產,對他們而言并非是件好事。人們完全可以用其他方式處理財富,以避免剝奪孩子們享受成就感的機會。對于一個大學生而言,幾十萬美元的遺產就足夠了。”
卡內基說過一句名言:“在巨大財富中死去,是一種恥辱。”從中國古代的斗之文到現代美國的比爾#8226;蓋茨和巴菲特,他們都以此奉為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