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小篆
通常而言,對寶寶期待很多,十分“好學習”的媽媽,困惑越多,困惑于自己現階段的做法是否全面與科學,困惑于正確的指導意見,應該來自祖母和媽媽,還是專業幼教專家……這一些媽媽在面對寶寶時越患得患失,遲疑不決,最后可能導致任何教養原則都沒有勇氣貫徹到底。“我好像太容易苛求自己,也太容易自我否定。”“誰都知道教養原則朝令夕改不好,可我就是忍不住耳朵根子軟,聽了這個博士的宣講覺得有道理,聽了那個教授完全相反的論點也覺得有道理,問題是,我該執行哪一位的論點?”
困惑型媽媽出爐的原因
●對寶寶有永遠的歉疚感。
父母對孩子教養的出發點,25年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5年前,父母們認為,“我賦予你生命,我是你的恩人,我有權控制你的成長,讓你成為我的驕傲。”今天呢,高學歷有成就的父母會認為,“我沒有征求你的意見就把你帶來這世界,我會竭力補償你,讓你自由自在地實現你的夢想,成為你想成為的那種人。我將幫助你、滿足你而不是命令你。”我們可以明顯看出這一變化中,父母越來越多地產生對孩子的歉疚感,這一自責與歉疚使得媽媽在寶寶的撫育方面瞻前顧后,態度不夠堅決。過去的父母忙于應付三四個孩子的吃喝拉撒,而今天的父母面對唯一的后代,越來越多地體驗到了孩子的教養的緊迫性、艱巨性和不可復制性,增添了自己的心理壓力。尤其當“童年陰影論”塵囂日上時(很多心理將成年人的犯罪人格和失意人格,歸罪于他們童年時受到不公正的對待,受到暴力懲罰及父母的貶斥,是為“童年陰影論”),媽媽們甚至不敢對寶寶的出格行為多加約束,生怕由此影響了寶寶未來的發展,形成一片揮之不去的心理陰影。
然而,這樣開明的父母卻會遭遇另一番困惑,比方發現寶寶成為無時無刻都要討價還價的人,成為不斷惹禍卻不愿領受懲罰的討厭鬼,成為人見人厭的小霸王。其實西方式的民主型家庭教育方式當前也受到不斷的質疑和反思,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同重建父母權威的必要性。包括西方的中產階層都日漸認同“孩子不是大人,生活經驗有限,你可以幫他做判斷。”“孩子有服從的義務,父母在教育過程中不必有罪惡感。”一味滿足孩子的各項要求,不加限制,這是一種非常糟糕的教育態度,孩子的生活中可以有挫折,可以有失望,孩子不僅要品嘗甜味,也不妨品嘗苦味。要相信孩子有自我修復的能力,當我們大人惴惴于孩子受到懲罰后留下的“心理陰影”時,孩子已經生龍活虎地游戲起來,把這茬兒給忘了。
就算是“童年陰影論”,近年來也有人提出不同的調查結論:體罰這樣的管教措施,是否給孩子的未來留下陰影,要看孩子如何解讀這件事:成功的外交家和企業家把自己的成就歸功于父親的“嚴厲”,而殺人犯也把自己的人格缺陷歸結于父親的“粗暴”——你看,懲罰的效應是正向的還是負面的,全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以什么樣的心態,來看待它。
當西方的育兒理論變成“教條主義”。
把西方教育專家的主張當作奉行不渝的“圣旨”,而對于東西方人種和基因的巨大差異,體質與性情的截然不同,卻有意無意地忽略。教條地按西方教養專家的立場來哺育自己的寶寶,成為當代知識女性虛榮心的一種體現。比如在給6個月以上兒童添加輔食的問題,國內的媽媽們一般主張“晚添不如早添”,她們的寶寶4個月的時候就增添了米糕,6個月開始添加蛋黃,8個月的時候吃蒸雞蛋和各種魚泥肝泥,10個月的時候連花生醬和肉末稀飯也可以嘗試;而在英國,一位高學歷的中國媽媽嚴格按照英國幼教專家在網上公布的添加輔食方案去做,8個月以內不給嬰兒喂任何輔食,連水和果汁也不行,8到12個月內不能吃雞蛋、不能吃油鹽,不能吃魚泥肝泥,更不要說“大逆不道”的米糊,因為專家認為大米中含有一種特殊氨基酸,過早食用會讓孩子長不高。為了這種喂養方式,媽媽屢屢跟從國內趕去帶孩子的奶奶發生沖突,媽媽認為英國專家公布的方案是科學的,是可以給孩子成為未來的曼聯超級巨星或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可能的。結果,孩子1歲半時,媽媽帶她回國探親,才發現自己的寶寶無論從身高還是運動能力上,都比中國的同齡寶寶差上一截。媽媽這才開始反思,迷信西方專家是否是一條行得通的路。
●寶寶居然與育兒觀點陳腐的姥姥(奶奶)更親密。
比如上一代幫著帶孩子,寶寶一哭就會去抱他,而新一代的媽媽看到書上說,千萬不要多抱孩子,這樣會從小讓孩子缺少挫折體驗,又妨礙孩子翻身來爬,使“爬行”這個階段比同齡人大大滯后。一位做名牌代理的媽媽將這一點銘記于心,自己不抱哭鬧的寶寶,也不讓孩子的奶奶抱,偏偏奶奶是兒保醫生,也是知識女性,這兩位知識女性就為了“抱與不抱”的問題屢起沖突,奶奶認為,寶寶哭,有時不是饑了渴了,而是期待與父母親近的表現,這個時候一味地拒絕孩子,孩子長大后很難建立起對他人的信任感,個性上也比較冷淡。寶寶的媽媽這才猶猶豫豫地去抱孩子。不久,問題又出現了,寶寶滿了8個月,幾乎沒有經過爬的階段,就學會了扶杠站立,1O個月的時候就摸著沙發背開始挪步,這可把媽媽愁壞了,寶寶怎么能跳過爬的階段直接開始立與走寧書上不是說這階段是寶寶“仰起頭來好奇地打量這世界”,是“充分調動四肢協調能力并促進左右腦平衡發展的階段”?這位教條主義的媽媽就強令寶寶退回去補上“爬”的一課,這真是令人哭笑不得的選擇,導致了祖孫三代激烈的爭執與不快。
這個寶寶的奶奶最后說了一句發人深省的話:“哪種育兒方式最好?從來就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其實選擇只有一個標準,就是適合你家寶寶的就是最自然、最好的。惟恐不周到、惟恐不科學的心態導致媽媽的緊張與惶惑,其實對寶寶而言,媽媽從容的心態也許更重要。”
●困惑產生爭論。
媽媽的育兒觀念越來越多地來自書本和網絡,而爸爸和奶奶婆婆的育兒觀念則來自直覺和經驗,很難說哪一種更好,這就產生了爭論,而無休止的爭論披露在寶寶面前,孩子就會尋求對自己有利的一方的庇護,在這方面,父母是理想主義者,孩子絕對是實用主義者:誰教養他的尺度更寬,他就親近誰,這可能讓孩子從小學會察顏觀色,見風使舵,也增加了孩子形成“雙面人格”的可能性。因此,媽媽盡早放棄爭論與困惑,相信自己的直覺,從浩如煙海的育兒理論中選擇適合自家寶寶天性的一部分來實施,不再苛求自己和別人,顯得尤為重要。
●優柔寡斷導致寶寶出現“退縮性行為”。
父母一旦做出深思熟慮的選擇,就不要被其他各唱各調的育兒理論所干擾。以什么時候與寶寶分床為例,如果我們從網上搜索一下,會發現主張4歲以前寶寶與父母“分床不分室”,以及“6個月大的寶寶就應該睡到自己的房間”去的觀點,幾乎各占50%。支持前一種觀點的專家認為讓小寶寶睡在黑暗中是一種“高危行為”,也容易使他們產生“被懲誡”、“被拋棄”的恐懼;而持后一種觀點的專家認為6個月大的寶寶對父母的依戀剛剛起步,這種依戀會在14到18個月時達到頂點,過后直到4周歲,都會維持一個比較高的水平,依戀度越大,分床分房所產生的焦慮越多,而在6個月左右就離開父母臥室的寶寶,這種分離焦慮會小得多,孩子也不會盡情哭鬧。這兩種觀點究竟哪一種更科學?困惑中的媽媽往往一會兒把小床放在主臥,一會兒放在兒童房,導致寶寶無所適從,開始頻繁尿床。一位兩歲的寶寶,為抗議讓他睡兒童房,一回到自己的小床就開始尿床,正當他媽媽準備把爸爸趕到小床上去睡時,寶寶在大床上也開始尿床了。可見父母的困惑與不安,強化了寶寶的分離焦慮。其實,分床成不成功,取決于父母對這件事焦慮的程度,父母對此事表現得越堅決和坦然,孩子執行起來越見效果。要知道,任何一種教養方式都可能有其片面性,我們卻不能從此畏首畏尾不教養;只有沒有遲疑地選擇并執行,這一類教養方式的優越性,才能從寶寶身上彰顯出來。
●天才不是克隆出來的。
媽媽們為何總在如何教子問題上患得患失呢?重要原因,就是我們正面臨一個競爭空前激烈、前程空前不確定的時代,愛子心切的媽媽已經將孩子未來幾十年所要遭受的身心壓力都預估到了,而且,恨不得寶寶兩三歲就體現出“領袖素質”,表現出“杰出人才”的氣度,由這種期待生發開去,媽媽不得不苛求于自己和周圍所有撫育寶寶的人,不得不期待從林林總總的育兒方略中找到一項“成才寶典”,一條成功捷徑。其實這是一種一廂情愿的做法,也是一種會走入死胡同的做法。日本的名作家村上龍曾經著文認為,即便是復制天才的成才道路,我們也無法復制出另一個天才。每個孩子的遺傳基因、氣質類型、性格特點,都有絕大的不同,就算媽媽們完全去仿照《哈佛女孩》、《劍橋男生》的撫育經歷,也無法再造就一個一模一樣的成功范例。因此,找到最合適孩子的撫養方式,就可以去執行,不必受各種自相矛盾的“速成天才”的理論所左右,事實上,令孩子快樂的本源,并不在于他未來取得了多少外在的成功,贏得了多少財富與聲名,而在于孩子長大后能否接受自己的現狀,能否做一個自我認同很高的人。
孩子能找到自己真正的興趣所在,能認同自己,就等于成功了一半,而這種自我認同,決不是媽媽能強制灌輸給孩子的,而是從寶寶出生那天起,通過與父母、與社會的接觸,在經歷了無數次的失敗和挫折后,非常艱難地、在一個非常晚的時期才能得到。
與其焦慮不已,不如同孩子享受這一過程。不去要求我們的每一個教子方案都完美,但求從容與安心,但求我們可以享受與孩子共同成長的每一天。